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护理中应用预见性护理的效果评价
2021-11-16李楠
李 楠
(新民市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300)
冠心病心绞痛是指心脏冠状动脉血管粥样硬化,引起心脏心肌工作量增加,造成心肌急性、暂时缺血和缺氧,患者发生心前区闷痛、压榨性疼痛等临床表现[1-3]。该病对患者正常生活影响很大,若不及时进行治疗很有可能会发展成心肌梗死,情况严重者甚至会猝死[4-6]。结合该病的严重威胁,采取预见性护理,基于专业的护理认知,从患者的神志表情、生理指标、精神反馈等多个角度去预见患者可能性的疾病延展、并发症发生,则有助于快速的制订疾病干预护理计划,并将预见的证据、参照信息等汇报医师,可早期展开预防性治疗,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临床上主要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但为使疗效可以充分发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还需采取有效护理进行干预[7-9]。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预见性护理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2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72例,根据随机抽样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其中观察组男22例,女14例,年龄在45~75岁之间,平均年龄(60.58±4.26)岁,病程0.4~7.0年,平均病程(3.51±1.01)年;对照组男23例,女13例,年龄在45~76岁之间,平均年龄(60.92±4.30)岁,病程0.5~7.0年,平均病程(3.62±1.02)年。两组一般资料对比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结合临床发作表现、体征、心电图监测等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者;患者及其家属同意本次研究。纳入患者均为本院正规性治疗脱离危险者,无私自用药疾病不明可能。排除标准:全身免疫性疾病者;交流沟通有严重障碍者;治疗依从性差者;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有心脏搭桥等手术史者;对基本用药过敏者;合并其他出血倾向疾病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预见性护理。
1.3.1 常规护理 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病情,指导其按时用药,告知患者复查时间。对患者展开心绞痛临床分级评估,评估分级形式如下:若患者心绞痛时仍旧能够自主步行活动或走楼梯,没有严重影响,只有在活动强度较高时诱发短时间心绞痛,则视为疼痛一级;若患者日常活动较为轻快,在饭后、走路速度快、受寒、受到应急刺激、苏醒后短时间会发作则评估为二级;若患者仅步行200 m,或者走几步楼梯就心绞痛,则评为三级;若患者轻微的活动,如刷牙洗澡等可能诱发心绞痛,则视为四级,分别按照对患者的评级展开护理工作,心绞痛的评级越高越要求患者休息,并对三四级心绞痛患者缩短观察间隔,时不时了解患者的运动轨迹,同时给予三四级患者应急药物准备。
1.3.2 预见性护理 展开对患者不同程度心绞痛的评级后,另外结合造影、血清学检查、尿酸指数评估等分析患者冠心病的狭窄程度与范围,为对患者相应的预见性分析做基础,在上述护理基础上,增加以下内容:①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该病的诱导因素,如突然性身体位置变动、情绪起伏过大、饮食刺激等,让其做好相关的预防措施,调整饮食结构,控制好自身情绪。告知患者配合治疗的重要性和作用,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分析患者心绞痛的规律,对于不规律疼痛的患者,应通过护理的延时观察,确认影响患者发生疼痛的因素有哪些,并做好个性化的记录。②疾病的反复发作容易导致患者产生心理负面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和患者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聆听患者的倾诉,并对其情绪进行疏导,鼓励患者提出心里的疑惑和问题,并进行解答,帮助患者形成良好的心态和抗击病魔的信心。分别针对不同年龄与不同认知能力的患者,施行不同层次的心理护理,可联合住院时间较长的患者或者同病房的患者开展讲座教育,利用视频等更为简单容易记忆的形式宣教,提高患者在本院冠心病心绞痛治疗的信心,可邀请即将出院,心绞痛控制较好的患者现身说法,将自己的治疗经验与其他患者分享,同时介绍本院冠心病心绞痛主治医师,通过患者对医师的尊崇、信赖,而从心理上消除对疾病的恐慌感。③护理人员监察并记录患者症状发生时间和次数,以便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定期巡视病房,若发现患者出现血压降低等情况,可指导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注意休息。期间同时观察患者的神情变化,对患者有基本的面部表情、面色、习惯的了解,结合对患者的基本生理指标掌握,及时分辨患者的细微变化,如患者突然的面色苍白、患者面部神经紧绷等,及时检查并询问患者是否受到精神刺激,以专业的、经验的角度出发,预见性非生理指标变化外的其他疾病影响。④护理人员按照医嘱指导患者正确服药,并告知其相关药物不良反应以及缓解办法。患者用药前3 d,应在患者的用药时间段检查其是否按照要求服药,并检查当日的饮食等是否健康,询问患者的用药感受等,提示患者分次服药、增加饮水量等来缓解用药期间患者排斥问题,此后患者积累经验,用药时基本不会出现差错,另要检查患者是否将本院开药与患者自购药物混淆,应警示患者不随意应用不正规场所购买的药物或者私自增加其他保健药品,保障本院药物作用的发挥。对于经常外出散步等非卧床观察患者,要求患者随身携带应急药物。⑤帮助患者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每日摄入的盐量应该尽量不超过6 g,为避免形成高脂每日的油量摄入应该控制在5~8茶匙之间,尽量减少动物的肝、心等内脏食用,严格监督患者戒烟戒酒,多食用海鱼、大豆、蔬果等维生素和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还可以多食用洋葱、大枣、豆芽等改善血管的食物,尽量避免吃辣椒、咖啡等刺激性和胀气的食物,不要暴饮暴食,可少食多餐,晚餐的摄入量可以适当减少,以免诱发急性心肌梗死。⑥适量运动有利于心脏功能的恢复,因此护理人员可以指导患者在饭后进行30 min的散步活动,早晨打太极拳。但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活动耐受能力来安排活动量,循序渐进,运动时不宜穿过厚的衣物,以免影响身体散热功能,增加心率;叮嘱患者在运动之后不要立刻洗澡,否则容易造成血管扩张,减少心脏供血量。
1.4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Q 评分、WHOQOL-100评分(分数越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机体功能状态越好)。②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每周呼吸困难、咳嗽、头痛等症状发作次数。③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有效率。(显效:心电图显示ST段压低;有效:心电图显示ST段回升;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护理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④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分数在0~12分,0~5分为不满意,6~9分为一般满意,10~12分为非常满意。护理满意度=一般满意+非常满意)。
1.5 数据处理 本文研究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资料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数据采用平均值±标准差()来表示,计量资料数据的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数据采用(%)表示,计数资料数据的对比采用卡方检验,用P<0.05表示其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SAQ、WHOQOL-100评分 两组患者护理前评分对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AQ评分、WHOQOL-100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观察组患者SAQ评分为(60.25±3.88)分,WHOQOL-100评分为(65.28±2.98)分;对照组患者SAQ评分为(60.28±3.57)分,WHOQOL-100评分为(65.08±2.84)分。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AQ评分为(80.35±4.35)分,WHOQOL-100评分为(87.25±3.81)分;对照组患者SAQ评分为(70.28±2.52)分,WHOQOL-100评分为(73.58±2.19)。
2.2 症状发作次数 两组患者护理前发作次数对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每周症状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观察组患者呼吸困难每周发作(6.28±2.25)次,咳嗽每周发作(18.25±3.88)次,头痛每周发作(17.58±3.52)次;对照组患者呼吸困难每周发作(6.36±2.37)次,咳嗽每周发作(18.58±3.97)次,头痛每周发作(16.98±3.84)次。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呼吸困难每周发作(2.36±0.28)次,咳嗽每周发作(6.35±0.55)次,头痛每周发作(5.28±0.36)次;对照组患者呼吸困难每周发作(4.05±0.95)次,咳嗽每周发作(10.35±1.28)次,头痛每周发作(9.38±1.01)次。
2.3 护理有效率 观察组患者护理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36例患者,显效25例,占比69.44%,有效10例,占比27.78%,无效1例,占比2.78%,护理有效率为97.22%;对照组36例患者,显效13例,占比36.11%,有效3例,占比8.33%,无效20例,占比55.56%,护理有效率为44.44%。
2.4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血管发生病变而引起的心脏疾病,很容易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多发于40岁以上的成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该病近年来呈年轻化发展的趋势[10-12]。心绞痛是冠心病典型症状之一,常发生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吸烟等诱发因素后,病情严重者也可在吃饭、穿衣、排便或休息时发生,胸骨中下段是最常见疼痛部位,性质呈闷痛,有压迫感和紧缩感,由于疼痛剧烈,患者会伴随呼吸急促、大汗淋漓的表现,疼痛时间根据病情程度可长可短,部分患者疼痛可放射到肩背部和咽颈部[13-14]。心绞痛对患者正常生活影响很大,还会对其身体造成很大伤害,若是长时间经常发作极易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导致休克甚至是死亡情况出现[15-17]。目前临床治疗上暂未找到有效根治方法,主要以缓解患者症状为主,在治疗期间为患者实施护理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通过对比观察组患者接受预见性护理,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每周症状发作次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和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本研究结果与何树青[18]相关研究结果较为相似,证实预见性护理通过对患者发病诱因分析与针对性避免,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发作;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可有效调整其心情,避免情绪激动,增强其治疗信心;定期巡视病房可避免患者发生意外现象;指导患者服用减少其服错药概率;在饮食上进行管理,帮助患者形成正确饮食习惯;指导患者适量运动,扩张冠状动脉,增加侧支循环,改善其心肌功能。
预见性护理需要护理人员详实记录患者冠心病心绞痛的病症、表现等,详细观察患者的反应,分析患者感受,从细枝末节出发及时发现患者自身未察觉问题,预见性护理的关键在于对患者疾病不良发展的预警,当前部分预见性护理观察仍旧较为被动,只能在患者有明显的并发症表现后才预见相应影响,为保障患者的疾病得到合理的控制,提供给医师更为早期、充分的护理建议,在预见性护理施行期间,应要求护患形成亲密感,这样有助于护理人员日常询问与调查,部分患者心绞痛评级为1级,发作时疼痛感轻微,患者很少呼唤护理人员前来检查,只有预见患者的面色变化、神情变化、结合其生理指标的变化,才能够更加快速分辨出患者心绞痛变化的规律,给予患者个别预见管理。无论是预见性护理还是常规的护理检查,都应更加充分的围绕诊断信息,对患者心绞痛诱因、发作刺激条件、疼痛程度乃至冠心病的狭窄程度进行评估,护理中结合诊断报告的逻辑化评估,是预见性护理推荐基础也是参考关键。预见性护理不是凭空展开的,而是结合患者入院系列情况与阶段化的评估、医嘱等展开的护理分析,责任护理中可能进入经验分析的误区,因此预见性护理应避免单人护理负责,可以由两人或者多人围绕对患者近期的观察、宣教、对话,讨论性的提示患者病情变化的可能性,多人意见下更有助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问题的预见思量[19-21]。
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可有效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保障疗效,并且获得较高的护理评价,值得临床去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