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观察
2021-11-16廖学斌王美玲
廖学斌,王美玲
(广东省惠州市中大惠亚医院康复科,广东 惠州 516000)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典型表现为患侧上肢水肿、肩手疼痛及肩关节脱位等[1]。综合康复疗法是通过多种康复措施实施以达到促进疾病转归的目的[2]。本研究用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SHS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60例,均为2017年2月至2020年3月诊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30例。实验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7~84岁,平均(62.15±2.36)岁。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5~85岁,平均(62.25±2.33)岁。
纳入标准:①有典型患侧肢体水肿以及肩手疼痛表现,诊断为SHS,并且在入院后的影像检查也证实合并脑卒中[3]。②有良好精神状态及沟通交流能力。③患者同意并且积极配合。
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②合并认知功能障碍及运动障碍。③依从性差或者中途退出。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降压药物、脑卒中药物、营养神经药物等,并给予常规治疗训练。指导良肢位摆放,指导患侧肢体做肌力、关节活动度的练习,坐位、站立平衡训练,每次训练40~80min,日1次。持续1个月。
实验组用综合康复疗法治疗。①针灸治疗。选取患者曲池、内关、合谷、手三里、曲折等穴位,以直刺法进针,在进针得气后连接电针治疗仪,以20~50Hz的疏密波刺激,以患者感觉酸胀为宜,刺激30min,日1次,持续1个月。②康复理疗。选择UWM-02型超短波电疗机进行超短波治疗,设定额定电压为220W,额定频率为50MHz,维持矩形电极15cm×20cm,间隙调整为3cm,利用对置法将电极置于患侧肩部、手部,急性期不加热,慢性期微热,持续电刺激18~20min,日1次,持续1个月。给予按摩,具体是对手腕背、手指、前臂、肩部等部位按摩,做向心性按摩,在按摩的时候还需按揉患者手指以协助患者做精细化训练。③运动疗法。主动运动是进行耸肩、肩关节屈曲、肩关节外展、前臂外展、前臂内收、前臂上举、抓握等训练。被动运动则可让医师协助缓慢旋转前臂,保持肘关节屈曲、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等,在辅助被动训练的时候医师轻微用力以免引起较大的疼痛。④冷热刺激及恢复训练。应用热疗的方式对局部组织进行松解,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患侧用温度45℃~55℃的蜡疗,时间20~30min,日1次,注意进行蜡疗的时候需要严格控制好温度以免引起烫伤。恢复期则指导良肢位摆放,避免腕部屈曲并向心加压缠绕,训练手指功能,持续缠绕自手指及手背开始,到腕关节放松结束。
3 观察指标
采用Fugl-Meyer评测法(FMA)评价。用于运动功能的评估,上下肢评分均使用,满分为100分,评分同肢体运动功能呈正比。用Barthel指数(BI)评价,基本自理内容如穿衣、进食等,共计10项,分值范围0~100分,分值同日常生活能力呈正比。
用SPSS21.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
显效:肢体疼痛症状均消失,患肢水肿改善并无关节活动受限,手部小肌肉能够正常的活动。有效:疼痛有所缓解,存在轻微水肿,关节的活动轻度受限。无效:患肢疼痛未改善,关节水肿明显,关节活动明显受限。
5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FMA、BI评分比较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FMA、BI评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FMA、BI评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 FMA评分 BI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 30 47.12±4.16 66.21±5.53*50.21±4.22 70.12±3.36*对照组 30 47.21±4.17 59.12±5.13*50.17±4.21 63.15±3.51*t 0.118 7.570 0.052 10.876 P 0.906 <0.001 0.959 <0.001
6 讨 论
脑卒中因为损伤神经功能,常伴神经功能缺失及肢体功能障碍[4]。SHS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应尽早予以有效治疗[5]。
综合康复疗法涵盖针灸、康复理疗、运动、冷热刺激及恢复训练。针刺相关穴位可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理疗仪、按摩的干预可对肢体产生适中的刺激,便于调节血管功能及缓解疼痛,促进肢体康复。冷热水刺激可促进血管扩张及收缩,缓解交感神经紧张状况,改善肌肉痉挛及缓解疼痛。主被动疗法能扩大上肢关节活动范围,提升伸肌活动性及改善上肢运动功能[6]。
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可有效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帮助患者恢复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