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结合针灸辅治中风恢复期效果观察
2021-11-16王慧
王 慧
(河南省郑州大桥医院中医内科,河南 郑州 450053)
气虚血瘀型中风是中风最为常见的病机之一,多是因气滞血行不畅或气虚运血无力等引起的,临床症状常表现为气短乏力、口舌歪斜、半身不遂等[1-2]。我院用补阳还五汤结合针灸辅治中风恢复期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68例,均为2015年12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气虚血瘀型中风恢复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52~81岁,平均(68.23±6.21)岁;病程1~3年,平均(1.61±0.30)年。观察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55~80岁,平均(66.33±5.61)岁;病程1~4年,平均(1.77±0.32)年。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经脑CT检查确诊为气虚血瘀型中风且已度过急性期进入恢复期;②具有口舌歪斜、半身不遂等临床症状;③为首次发病;④无其他类型脑血管疾病。
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冠心病;②脑梗死;③精神异常无法正常交流;④存在出血倾向;⑤对研究药物过敏。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以吡拉西坦片(哈药集团制药六厂,国药准字H23020314)口服,每次0.8~1.6g,日3次;氯吡格雷片(ActavisGroupPTCehf,批准文号H20140965)口服,每次75mg,日1次;阿司匹林肠溶片(BayerVitalGmbH,批准文号H20130339)口服,每次100mg,日1次。
观察组加用补阳还五汤结合针灸。①补阳还五汤药用黄芪120g,赤芍6g,当归尾6g,地龙3g,红花3g,川芎3g,桃仁3g。日1剂,水煎,每次服药汁200mL,日服2次,饭前服。②针灸取合谷、外关、三阴交、患侧曲池、足三里、阳陵泉,其中三阴交取泄法,合谷取补法。得气针后留针30min,每隔10cm行针5min,日1次。
两组均14天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停2天,共治疗4个疗程。
3 观察指标
采用MAS评估肢体功能情况,总分是0~48分,分数越高表示运动功能越好。
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测评法(FMA)评估上肢功能情况,总分0~66分,分数越高表示上肢运动功能越好。
检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水平。
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
根据卒中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判定疗效。
显效:MAS评分大于33分。缓解:MAS评分范围17~32分。无效:MAS评分小于17分且FMA评分小于33分。
5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MAS、FMA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MAS、FMA评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MAS、FMA评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时间 组别 例 MAS FMA治疗前 观察组 34 27.86±2.54 32.92±4.16对照组 34 28.22±2.36 33.15±3.85 t 0.605 0.237 P 0.547 0.814治疗后 观察组 34 34.54±4.28* 42.84±3.56*对照组 34 31.27±4.54* 37.24±4.07*t 3.991 6.040 P<0.001 <0.001
两组治疗前后TC、TG水平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TC、TG水平比较 (mmol/L,±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TC、TG水平比较 (mmol/L,±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时间 组别 例 TC TG治疗前 观察组 34 6.30±0.85 2.26±0.62对照组 34 6.50±0.79 2.38±0.48 t 1.005 0.892 P 0.319 0.375治疗后 观察组 34 4.56±0.76* 1.52±0.29*对照组 34 5.69±0.67* 1.89±0.24*t 6.503 5.731 P<0.001 <0.001
6 讨 论
气虚血瘀型中风主要是由于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引发的肢体麻木、口舌歪斜等临床症状[3-6]。恢复期治疗多是使用西药吡拉西坦片、氯吡格雷片、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吡拉西坦片为脑代谢改善药,可对抗由物理因素、化学因素所致的脑功能损伤;氯吡格雷片可选择性抑制ADP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及抑制ADP介导的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的活化,而抑制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肠溶片可抑制血小板血栓素A2的生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
中医认为,中风是因其被风邪所伤,病因在于气血失调、阴阳失调。补阳还五汤方中黄芪性微温,味甘,归脾、肺经,可补气升阳,利水消肿;赤芍性微温,味甘,归肺经,可清热凉血,活血祛瘀;当归尾性温,味甘、辛,归肝、心、脾经,可活血祛瘀;地龙性寒,味咸,归肝、脾、膀胱经,可清热定惊;红花性温,味辛,归心、肝经,可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川芎性温,味辛,归肝、胆、心包经,可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桃仁性平,味苦,归心、肝、肺、大肠经,可活血祛瘀。诸药合用,具有活血化瘀、补气功效[7-8]。辅以针灸,可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加速身体机能恢复。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MAS、FMA评分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MAS评分较对照组低,FMA评分较对照组高,提示该治疗方案可改善肢体和运动功能。现代医学认为黄芪可改善血液循环,当归尾可改善心肌缺血缺氧。另外,针灸可调节脑部微循环、改善脑部血流[9]。研究数据还显示,治疗后两组TC、TG水平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TC、TG水平较对照组低。表明该研究方案可下调TC、TG水平,改善体内血脂。血液中TC过高,会沉积到血管壁,形成脂质斑块,使得血管狭窄,进一步导致靶器官供血障碍。补阳还五汤中黄芪、赤芍、当归尾、红花、桃仁可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加速新陈代谢,且还具有降血脂、血黏度等功效。
综上所述,补阳还五汤结合针灸辅治气虚血瘀型中风恢复期疗效较好,可调节血脂,改善肢体运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