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查分析

2021-11-15刘鑫赵丽魏田凤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3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信仰大学生

刘鑫 赵丽 魏田凤

摘 要:信仰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作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为我们提供方向上的指导,规范我们的行为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决定了它依然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性思想,而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状况影响着党和国家的命运与未来。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状况整体是积极健康的,但存在着部分信仰问题。本文对问题做出了总结与归纳,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并从四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4.04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为立党立国的指导性思想——马克思主义也伴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面临种种问题与挑战:经由一个多世纪的跌宕起伏,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否再次陷入了困境?在世纪交替初期的今天,马克思主义信仰该何去何从?它接下来的命运会如何?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又该如何开辟马克思主义的新未来呢?基于此,我们展开了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调查研究,希望从中找出一些端倪。

1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基本状况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流情况是积极健康的,对马克思主义有坚定的信仰和强烈的赞同,认为马克思主义对于当代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来说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从未过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充满信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感悟颇深。同时,经过此次调查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虽然大多数大学生可以明确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意义,但是仍有极少数同学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有失偏颇。基于此,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

1.1 认知情况

在认知情况上,大学生主要体现以下方面的认知情况。首先,关于对信仰的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一道题目“您的信仰是什么?”有60%的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17%的人选择了其他主义, 还有23%的人不清楚,这一数据背后突显的是当代大学生对什么是信仰本身就存在着困惑,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收效甚微的,这组数据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其次,一些大学生不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正确的阐述,未能掌握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精神内涵以及主要体系,不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所以很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所形成的认知都是表面层次的,没有对其精神内涵以及价值体系进行探索。由此看出,大學生群体中存在明显的信仰模糊的问题。

1.2 情感认同

情感因素会让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不同的信仰状态。在“您觉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我们的关系是什么?”这一问题中有22%的人觉得马克思主义离我们很遥远,用处不大。这表明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情感认识不深刻。当代大学生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随着社会多样化的发展,多种文化相互交融,当代大学生个体意识凸显,是否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信仰这一问题更加值得我们探讨。一些大学生能够对当前形势进行理性的分析,总体上能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于指导人生价值的意义,可以对各种文化现象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分析。但是,也有很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缺乏科学的认识,不能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本质的探索,未能将思想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认知,所以缺乏坚定的思想信仰。

2 产生问题的根源

2.1 社会环境

环境是影响人的认知的主导性因素。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国内社会各方面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成总体上是有利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可控因素:

第一,经济方面。

不可否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的经济条件,尽管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但依然被卷入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因此西方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诸多不良思想不断冲击国民的信念,诱导其产生思想问题,特别是大学生这一群体。大学时期是一个人拥有较高文化水平但缺乏社会经验的时期,在这段时间内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较为薄弱,容易受金钱的诱惑产生过度消费、奢侈消费等行为,久而久之沉迷于“假象”之中。长此以往就会改变社会风气,营造出不良的经济环境,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产生动摇。

第二,政治方面。

如今,世界政治依然是各行其政,但国家的独立性正在迅速消失,受全球性的市场、舆论、法律等因素干扰各国不得不改变某些行为。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中国在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上进行了改革。从那时起群众民主意识迅速提升,社会群体基于言论自由开始对政治问题进行思考,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多样化的看法。但是没有哪一种政体是完美的,由于体制在建设过程中面临各种困难与挑战,因此难免出现一些负面的政治言论,这些言论对学生的思想层面容易形成负面影响,导致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问题。

第三,文化方面。

受文化多样性的影响,多种思潮冲击着国内大学生群体,其中最具有代表性也是影响最为广泛的就是“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者认为,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存在自我更新能力弱的缺点,必须要汲取“西方精华”才能实现现代化的发展。这无疑是缺乏文化自信并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的表现。值得一提的是那些传统文化的糟粕并未被完全摒弃,不知名的山沟里依然有着神婆、巫术,在那些闹着国家分裂的极端主义者中,大学生是其主要参与者……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马克思主义信仰遭受着重大挑战。

第四,传播载体方面。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逐渐开发出各种娱乐功能,大学生整体的自控能力较弱,极易被这些娱乐项目吸引。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娱乐信息占据大部分时间时,了解时政,培养政治素养的时间就会大幅度缩短,因而缺少正确的价值判断,继续沉迷于不良信息,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薄弱,甚至产生排斥与敌对。

2.2 个体层面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决定性因素。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缺失是个体态度认同缺失还是行为倾向认同缺失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态度认同就是对于价值目标与价值手段的认同,认为“共产主义”终将会实现,且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等是实现的手段。行为倾向认同就是运用实现价值目标的价值手段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想要实现态度认同就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正确的、全面的认知;想要实现行为倾向认同就要对马克思主义抱有高度热情。因此我们把问题分为两方面:对理论认知的不足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冷漠。

第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不足。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且完整的认知基础上的,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文科学生普遍比理科学生拥有更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且对于马克思主义有着更系统全面的认知。当然这是由于专业的不同,涉及深度的不同所致,但也从侧面反映出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的重要性。此外,在个人访谈中,我们发现部分接触西方观念的专业,如哲学、国际金融与贸易等专业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带有误区,对部分概念的解释以及观点的评析带有模糊性、不确定性。这是由于他们只进行概念性的知识学习,而没有通过实践去检验理论,发现更深层次的价值,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只存在主观上理解,忽视精神内涵。

第二,对马克思主义情感冷漠。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逐渐产生了冷漠甚至排斥的现象。当前高校的思政课依然是以灌输为主,很少带有实践性的活动。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只单纯地学习了理论知识,而理论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在调查中大多学生都很赞成这一点,所产生的后果就是“左耳进,右耳出”,“知识进脑不进心”,久而久之也就对马克思主义失去了热情。只知道理论内容是什么,而不用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这样的学习是无用的,是行为态度倾向的偏误,是造成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根源。

2.3 高校层面

高校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战场”,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阵地”。虽然教师都以树立学生正确的信仰为己任,但是所产生的效果却不是很理想,这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资队伍等方面有关。

第一,教学内容。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由两部分组成:理论教育与思想教育。在理论教育方面,理论大多是乏味与枯燥的,当前高校在讲授理论知识时过于抽象,只重视课本知识,而忽略立足于社会现实的重要性,这会使个人与社会相分离,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想教育方面,高校教师并未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过分强调“标准的”远大理想,忽视学生个人特点和自我价值目标,导致信仰教育收效甚微。

第二,教学方法。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单一的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忽略学生的课堂活动与反馈。未充分运用新时代的科技成果,教育载体仍停留在黑板、书本等传统介质。在教学事例的选择上依然采用过去的“陈年旧事”,不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进程等新例子。这些陈旧的教学方法都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产生阻碍,不利于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

第三,师资队伍。

教师是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体,教师的知识储备与教学行为是决定信仰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师出现分层现象:教龄较长的教师教学内容理论化、知识专业化,使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加深;而年轻教师还未完全、系统的对马克思主义深入学习,导致信仰教育缺乏底色。由此可看出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完善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小觑。

3 对策与建议

3.1 高校应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形式,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渠道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方式,而学校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所以学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在实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时从理论教育和思想教育入手,做到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思想、心理等多方面的变化,将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相结合。同时还要结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进程,进行多种形式的教育,提高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更好地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

3.2 国家和社会应加大对各种社会思潮错误观点的批判力度,探索创新理论普及和载体形式

当代社会仍存在一些错误的社会思潮,尽管各种社会思潮在大学生中的知晓度和影响度都不高,但是针对社会思潮的一些具体观点时,大学生对其存在着较为普遍的、模糊的、错误的观点和认识。所以国家和社会应加大对错误思潮批判的批判力度,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批评错误思潮,宣扬正确观念,增强大众化理论宣传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牢牢掌握网络宣传的主动权,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放在一个开阔的思想背景下进行,加强正面宣传教育活动。同时既要重视传统媒介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探索新媒介载体的教育功能。可以利用多种类型的新媒介载体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将更多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关的教育内容充实进这些载体,多开展与马克思主义有关的活动,拓宽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途径,推动马克思主义知识的传播,提高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

3.3 大学生自身要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心,并在实践中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国家一直坚持的,被实践证明了的、具有深远影响的正确理论。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是信仰传承的最普遍形式。大學生要清楚坚守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实现伟大复兴必不可少的条件,要对马克思主义有着敬畏和尊重,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和意志,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形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参考文献

[1]郝瑞霞.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冲击与对策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6.

[2]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基金项目:2020年齐齐哈尔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黑龙江省地方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查分析”(202010232332);2019年度黑龙江省省属本科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思想政治课专项项目“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研究”(135409801)。

作者简介:刘鑫(1999-),男,汉族,云南玉溪人,齐齐哈尔大学在读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赵丽(1999-),女,汉族,黑龙江嫩江人,齐齐哈尔大学在读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魏田凤(2000-),女,汉族,黑龙江牡丹江人,齐齐哈尔大学在读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信仰信仰大学生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铁的信仰
大学生之歌
现代化视域下个人信仰与社会信仰的关系
网络多元时代如何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的哲学思考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