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教育振兴与教师教育的任务

2021-11-15邬志辉

中国教师 2021年11期
关键词:城镇化率儿童农村

邬志辉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党和国家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

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人才。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培养本土人才,让农民成新人;引导城市人才下乡,让农业吸引人;强化人才保障措施,让农村留住人。

人才要培养,根本在教育。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乡村义务教育承载着乡村中长期人才培养的重大功能,对促进乡村人才振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能为乡村社会聚人气,能为乡村振兴拢人才。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需要协同发力,培养富有乡村情怀、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乡村振兴人才。

乡村教育要振兴,关键在乡村教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乡村骨干教师培养力度,精准培养本土化优秀教师。改革完善“国培计划”,深入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健全乡村教师发展体系。

一、如何理解乡村教育振兴

1. 背景

(1)城镇化快速发展,乡村空巢化不断加剧

1999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25.5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30.89%,小学教育城镇化率是33.02%,初中教育城镇化率是42.85%。经过22年的发展,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40%,增长了近20个百分点;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89%,增长了33个百分点;而小学教育城镇化率和初中教育城镇化率分别为77.15%和87.02%,均增长了44个百分点(见图1)。所以,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城镇化率大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又大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这说明大量农民进城,城镇化快速发展,乡村空巢化不断加剧。

图1 1999-2020年各类城镇化率增长幅度

据统计,202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28560万人,平均年龄仅有41.4岁,40岁及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为49.4%。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3~5岁儿童入园率(含学前班)为86.1%,其中28.9%在公办幼儿园,37.2%在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校率为99.4%,其中小学年龄段随迁儿童81.5%在公办学校就读,12.4%在有政府资助的民办学校就读;初中年龄段随迁儿童87.0%在公办学校就读,7.1%在有政府资助的民办学校就读。

(2)乡村社会正在衰落,乡村教育质量令人担忧

乡村社会不断衰落,留下两类学校:小规模学校、寄宿制学校。年轻人和受过教育的人相继离开乡村,导致当地教师、医生等专业化公共服务人员退休后很难补充,形成了乡村社会的衰退螺旋。

同时,乡村有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1289.77万人,在小学教学点就读的有347.69万人,在乡村小学就读的有2450.48万人。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有30.96%是寄宿生,其中小学4~6年级在校生的住宿率为19.09%,初中生住宿率为47.28%。

乡村教学质量令人担忧。5岁以下儿童成长迟缓率城市為4.3‰,乡村为11.2‰;若从学业成绩看,城乡学生之间的差距仍然非常巨大。

2. 原因

乡村公共教育是乡村的基础设施。教育是社会的功能体,没有学校的社区是不值得居住的。乡村教育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护传承乡土文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与此相适应,乡村学校必须开展生计的、生态的、文化的、民主的和科学的教育,在乡村儿童青少年的心中种下生计的、生态的、文化的、民主的和科学的种子,培养乡村振兴的小科学家、小卫士、小乡贤、小记者和小建设者。

3. 意涵

2018年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农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20年1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提出“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继续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加强乡村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2021年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多渠道增加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继续改善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保留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2021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提出“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加大乡村教师培养力度,采取公费师范教育等方式吸引高等学校毕业生到乡村任教,对长期在乡村任教的教师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优待,保障和改善乡村教师待遇,提高乡村教师学历水平、整体素质和乡村教育现代化水平”。

乡村教育的深层指向是乡村教育现代化。在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形成了一种对“普世现代性”的追求。在城乡教育关系上则演变为“城市中心论”观点:城市教育是现代的,乡村教育是落后的,乡村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就是用城市教育标准改造农村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农村教育的现代化是和而不同的,它既是现代的,又是乡土的,它是充分利用乡村自然、社会、产业、文化和乡村儿童的经验优势开展富有现代精神的教育的过程。

乡村教育现代化要回归地方,要聚焦乡村,需要确立“乡村性”和“地方性”意识,确立一种多样的现代性观念,要致力于推动不同乡村性和多样现代性的互融共进。乡村教育“乡村性”的觉醒本质上是对地方性和本土性教育价值的追求。人是一个地方的栖息者,一方水土养育着一方人,一方水土的自然生态与人文历史形塑着一方人的身份认同。当学校与地方联系起来、课堂与社区联系起来的时候,一方水土便成了学校人文课程和科学课程的连接纽带,以学校课程为代表的科学知识和以儿童经验为代表的生活知识便取得了联系,一方水土与一方人的沟通与对话便有了可能,由地方到区域再到全球的时空延伸便有了基础。基于一方水土的体验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不仅会让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而且还会让儿童生命呈现出异样的精彩和光芒。

二、教师教育的任务

1. 优先实施“定向培养”计划

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难依然是优秀教师“下不去”的问题。在所有的乡村教师补充渠道中,定向培养效果最好,但所占比例却几乎为最低,仅仅高于“银龄计划”。

我们对全国43268名县城内的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多样化的乡村教师补充渠道中,目前普通招聘依然是主渠道,占86.38%,特岗教师占6.32%,代课教师为3.16%,交流教师为1.39%,定向培养教师只有1.18%,“银龄计划”教师仅有0.06%,其他占0.90%,定向培养的教师数量仅高于“银龄计划”的教师数量。

我們做了一张图(见图2)。折线是所有教师的情况,教师任教学校和出生地在同一个乡镇的占所有教师的44.71%,在同一个县市的占83.72%,在同一个地级市的占90.42%,在同一个省的占97.12%。从特岗教师来看,任教学校和出生地在同一个乡镇的只占14.01%,在同一个县市的只有65.44%,在同一个地级市的有81.49%,在同一个省的达到了百分之百,这说明特岗教师都在本省内流动。但若从定向教师来看,任教学校和出生地在同一个乡镇的占50.78%,高出特岗教师36.77个百分点;在同一个县市的达91.60%,高出特岗教师26.16个百分点;在同一个地级市的有97.07%,高出特岗教师15.58个百分点;在同一个省的也达到了百分之百。由此可以看出,定向教师更容易留在乡村学校任教。

2. 优先培养乡村小学教师

乡村教师补充的困难程度依次为:乡村小学>乡镇小学>县城小学。相对而言,乡村小学艰苦边远、小规模学校多、教师数量少任务重,教师补充最为困难。

(1)小学教师更替率问题(每年补充的教师人数)

若一所小学有2000名学生,则专任教师可达106人。按教师30年任教时间算,每年更替可达3~4人。若一所小学不足100人,专任教师最多8~9人,每年更替只有0.27人。

(2)小学教师回报率问题(教师水平的教育回报)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连续的活动,前期教育质量对个体后续接受教育的质量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有助于为乡村青少年累积知识资本,有助于增强乡村学生对高中以上教育的期待,有助于促进乡村人口在知识社会中持续终身学习。如此算来,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教师的教育回报率是最高的。

(3)小学教师培养方向问题

这里有几个核心问题:一是什么层次的师范院校最适合培养乡村小学教师,我认为是省属重点师范院校。二是如何招到优秀学生,我认为是初中起点定向培养。三是按什么模式进行培养,全科(generalist)还是分科(specialist)?我认为应进行全科教师培养。全科教师的培养模式也分文理兼通型全科(语文+数学+X)、文理分类型全科(语文+社会+品德+艺术/数学+科学+信技+体育)、自由选择型全科(X+X)等多种类型。

(4)小学教师使用方式问题

目前,乡村学校规模普遍较小,因此较难年年都进新教师。为了有效解决乡村教师的新鲜血液和任教问题,我认为应该采取如下策略:一是编制统筹、按需使用、择优入乡;二是城校历练、全员轮岗、定期服务;三是按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施差别薪酬待遇,在岗即得、离岗即失;四是绩效工资、先发后核、多退少补。

3. 优先考量乡村教育特点

乡村教育基础存在薄弱性。如乡村家长教育经验少—教养方式不科学,入学准备不足;乡村教师专业水平低—教育干预不恰当,适切教育有限;乡村教育环境刺激弱—语言表达机会少,精致语言匮乏;乡村儿童健康营养差—认知加工能力低,学业表现不佳。例如,当前乡村还存在一些营养不良的问题,而研究发现,很少吃肉的儿童容易出现阅读和学习困难、发育迟缓、注意缺陷和行为问题。儿童缺碘会使智商下降5~10分,缺铁会导致贫血和认知能力下降。营养不良的儿童更易生病、受感染,辍学的可能性更大。

同时,乡村教育环境具有优越性。地方的生活、生产、生态、文化都可以成为教育的资源,当“地方”或“环境”(place or environment)贯穿于课程语境(context)的时候,会为学生主动式学习、参与式学习提供无限的可能。

要善于将乡村资源禀赋优势转化成教育资源优势,因为最好的学习是在熟悉的当地社区和生态环境中完成的,语文课、社会课、科学课都要通过语言来表达,教育问题的核心是语言问题。当语言无法忠实地代表现实时,语言就失去了本应具有的力量。“识世”(reading the world)和“识字”(reading the word)教育的整合,摆脱语言对现实的蒙蔽或扭曲。

4. 优先关注教师培训初心

教师培训本身不是目的,教师培训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有效发展。现在的教师培训只以教师满意度为衡量标准,没有看到对实际教学和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201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普罗尚(Prashant Loyalka)教授对“国培计划”进行了一个研究,采取随机对照实验的方式,结果证明“国培计划”并未能改善教师表现,也未能提高学生成绩。

要重视基于教师表现性的精准培训。基于教师的教学表现(PACT,Performance Assessment for California Teachers),针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措施,诊断教育教学效果,然后协商探讨改革路径,调整教师教学策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教学改进。

5. 优先探索乡村教育改革

研究人员必须了解农村衰落的力量。师范大学的基本取向是“为基础教育服务”。为了推动乡村振兴,师范大学应优先服务农村基础教育,探索乡村小规模学校、乡镇寄宿制学校的教育教学变革路径,为全国乡村教育振兴提供经验样板。

例如,进行现代田园教育实验,探索低成本、可复制、有特色、高成效、能持续、生态化的乡村教育道路,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学习获得感、幸福感、力量感,让农村学生甚至农村人的思想和行为发生积极的改变。要拯救患有“自然缺失症”的乡村儿童,重建儿童与大自然的联系,让乡村儿童在大自然中玩耍嬉戏、体验感受、观察探究、改变创造。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猜你喜欢

城镇化率儿童农村
我国城镇化率升至58.52%
2016年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41.2%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义务教育城镇化率5年升至72.55%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