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机构与出版企业合力助推教育家型教师发展

2021-11-15孙昕

中国教师 2021年11期
关键词:教育家校长研究

孙昕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成长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以下简称“教育学部”)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以下简称“出版集团”)共建的非建制科研机构,成立于2007年,旨在为广大校长、教师成为教育家型人才搭建专业发展平台,为教育主管部门提供政策建议,为区域教育及广大中小学高质量发展服务。2021年9月14日,研究中心专家聘任仪式暨“教育家成长共同体”专题研讨会在出版集团举行,与会嘉宾就新时代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与路径探索展开了讨论。

一、新时代教育对教育家型教师的期待

1.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教育家型教师的涌现与成长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研究中心主任顾明远先生提出,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与2035年教育远景规划一道,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关键是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国家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教师队伍的建设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顾先生举了两个例子:“我曾经在一所农村小学里听了一堂数学课,还是该校一位很好的老师的课。这节课教三角形的面积,老师请学生动手画正方形、长方形,在其中找三角形。有一个学生画了一个菱形,这位老师就有点乱了,说必须是特定三角形才能适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数学教师连基本概念都没有讲清楚。我在北京也听过课,有些老师课讲得挺好,但并不是关心每一个学生,只关心‘好学生。有一次我发现老师叫同一个学生回答问题达8次,而坐在我身边的学生却一次也没有被叫到,小组讨论时也不发言,老师好像没有‘看见他。”因此,顾先生认为,一方面要总结优秀教师的经验,另一方面普通教师要成为像于漪老师那样的教育家需要经受极大的锻炼,我们需要对这一问题做深入的研究。

北京教育学院原院长、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李方教授对此深有同感。他认为,教师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内涵要求和教师成长发展的模式、样板都是新时期教育的需要;在当前“双减”、治理校外培训机构的政策下,要更加关注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功能;第37个教师节更加强调立德树人,对教师素质能力提升给予高度关注与期盼,这标志着新时代“大先生”领航征程的再出发。在这样一个时代,为教师赋能蓄能、推动教师终身发展,尤为重要又绝非一蹴而就,因此,研究中心具有非常重要的导航与助推作用,要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聚焦常态和长效,立足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形成有效机制。

出版集团期刊社副社长、研究中心副主任曹巍编审提出,培养教育家型教师是时代的要求,是实现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和关键路径。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好老师的重要作用。这里的“好老师”就是教育家型教师,或“四有”好老师、大国良师、“大先生”。有必要建立“教育家成长共同体”(以下简称“共同体”),依托教育共识,秉承合作、共享、共同成长等理念,凝聚名师智慧,在这个学习平台上交往、交流、交融,同时,通过教育家型专家、教师的示范、引领和带动,培养更多的骨干教师,使之成长为教育家型教师。

2. 学术机构与出版企业合作为教育家型教师成长拓宽路径

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教授认为,研究中心是一个典型的学术与企业交叉合作的平台,从教师教育研究的角度来说是非常有益的探索。事实证明,这个平台已经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为30多位全国知名的教育家型教师、校长出版了“教育家成长丛书”,在教育出版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以出版为核心,兼顾发展性、形成性和过程性,是研究中心的特色。同时,研究中心也应该成为一个品牌会议平台,能够为更多教育家型的教师、校长提供进一步阐述思想的平台。在服务于教师成长的同时,研究中心也将有益于教育学部的学科建设,为更多的博士生、硕士生提供增长见识、促进研究的平台。

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吕建生编审提出,搞好教育,关键是教师能够真正成长。教育学部在学术支持、教育理念输出、品牌建设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支持力量;出版集团在为教育家建言立说方面可以发挥长处、提供服务。因此,研究中心能够为教师的思想交流、政策学习提供很好的平台,将更多优秀的教师、校长凝聚起来,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品牌输出,这是一件立足于长远的大事。

二、教育家型教师的时代样貌

1. “大先生”的内涵

李方教授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崇志尚学的优良传统,正所谓“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發展史上,英雄辈出、大师荟萃,都与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辛勤耕耘分不开。孟子讲“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张载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事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大先生”就是有这样情怀的人—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成就“大先生”,应该抓住两条路径,一是理论和实践结合,二是教书和育人结合。教育科学本质上是一门实践的科学,要通过育人来体现其规律和成果。

李方认为,教师群体的成长最终要落在每一位教师自觉的、终身的修炼上,教师有三项终身修为:师德、专业的力量和研究创新。基于此,我们要帮助教师筑牢“四梁八柱”。首先说“四梁”:一是岗位成才,二是团队研修,三是专业的学术书刊支持,四是互联网+人工智能+教育技术。再说“八柱”:“四有好老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四个引路人”—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 教师专业发展须更加注重缄默知识

教育学部教授、研究中心副主任楚江亭教授认为教师有三条最重要的东西—师德、知识和能力。需要强调的是,要关注教师在意会知识、缄默知识方面的发展,也就是在显性知识之下的交往知识,共同体强调的就是制度之外的心灵感受以及共同追求的事业。20世纪,英国爱丁堡大学有一位著名的科学家研制出了激光器,俄罗斯科学家试验很多次都失败了。于是,俄罗斯科学家到英国拜访这位爱丁堡大学的科学家,研讨了几天也没有实质性进展。有一次,两国科学家在一起打篮球,俄罗斯科学家突然茅塞顿开,回国之后便研制出了激光器。让俄罗斯科学家“开窍”的不是培训,是他意识冰山下面的意会知识和缄默知识。教师的工作性质更多强调的是意会的、缄默的、实践的、反思的、体验的、感悟的东西,是心灵的交往、人性的启迪、道德的感悟。

另外,在种种教育政策出台的背景下,教师为什么还会有职业倦怠?教师的幸福感和心灵的满足感为什么仍然偏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少真正的专业研究和追求。在当代物质条件极大丰富的背景下,有一些教师会感到人生无非如此,看不到更好的未来。一些好企业特别能打动人的是它们有企业愿景,而很多学校没有为教师描绘出发展愿景,教师缺乏使命感和发展的动力。具体到一所学校,它是构建了扁平、分权的治理制度体系,还是固守科层化、自上而下的传统管理方式;校长是民主的还是专制的,是独揽大权的,还是分权的,都深深地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程度和水平,以及教师工作满意度、职业幸福感、职业倦怠水平的高低,等等。因此,教师成长共同体建设要倡导制度底线基础上的共同体文化建设,塑造宽松、平等、民主的交往环境,帮助教师在浮现主体性的基础上实现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的专业成长。

3. 教育家型教师的成長着重点

北京第四中学校长马景林认为,教师专业化是解决教育过程中所呈现社会问题的突破口。可以从六个方面来衡量教育家:第一,有独立的学说和独立的实践,教育家不能够将20世纪20年代的来自欧洲的学说当成新东西来指导现实的工作,当然,独立学说肯定离不开对先人的理论的学习。第二,教育需要在哲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支撑下,才能够成为相对独立的体系。教师每天都要看书、学习,否则干不动、想不明白。第三,教育家应该是有影响、可借鉴的。现实当中有一些“政策催生”的“教育家”,这不是教育家。无论是做教师还是做校长,要能够在教育的政策和内涵发展上做到统筹兼顾,同时能够保持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的价值追求、做出智慧的选择。第四,能够在技术进步与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做出现实的思考。技术“大咖”对教育的智能化做出了很好的描绘,但是在现实条件下,技术对教育的帮助和服务到底应该达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需要得到很好的思考。第五,能够在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有效调配方面做出很好的选择。第六,校长如同带兵的班长、连长、排长,要懂得善待师生。

马景林认为,无论是优秀的老师,还是优秀的校长,都不是被简单地“培养”出来的。首先,教师的某些能力不可后天培养,它更是由一个人骨子里的价值追求所决定的。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得到了来自家庭、学校、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能不能把得到的帮助转变为输出,这其中就蕴含着价值追求。其次,教育家不是打造出来的,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教师在实践和创新过程中的灵性迸发,灵性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创造的过程中发生的参悟。最后,教育家不是“一味地努力”出来的,无论是教师还是校长,都离不开滋养的土壤,离不开滋润的伙伴,还需要自我封闭的一段过程,这对于成长是非常关键的。

4. 教育家的主体性浮现与自觉意识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宋萑教授认为,教育家首先应当是有主体性浮现的教师,而不只是在理论知识的框架下简单执行的人。很多教师的主体性实际上没有被审视出来、独立出来,处于遮蔽的状态。教育家应当对理论知识抱有开放态度,这并不意味着完全的接受,而是与自身保持对话,为我所用,同时升华个体经验。教师可以通过反思、对话来达成主体性的浮现。

其次,教育家是善于从跨界中寻找创新可能性的教师。比如,日本教师的职后学习中包含社会研修,不是去大学研修,而是去企业研修。因为教师对社会新的发展、企业新的需求不一定十分了解,需要回到社会群体中,与社会建立一种同生共契的关系。跨界带来了一种可能性,即面对一些没有被解决的问题,当理论者没有答案,实践者也没有答案时,跨界反而会创造出答案。新时代需要有创新、创造能力的教育。

再次,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有一个表述,意思是如果教育有一个根本秩序的话,那么它一定是在相互联系中的根本道德秩序。教育家应当能够在与不同的人建立联系的时候保持真正开放的状态,并获得自身的发展,这是教育家的核心能力。

最后,教育家需要有一种文化的自觉。很多教师和校长也会有非常多的理论表述,但是这些表述大部分是从西方著作中翻译过来的。这种来自西方的理论需要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需要经过文化自觉的审视。比如,有一个南方的乡村学校,他们的校歌中有一句歌词—“有山必种树,有塘必养鱼”,这是从老校歌中流传下来的,提醒教育者教育不仅是教学的问题,还涉及教育救国。这样一个传承体现了教育和乡村文化的对接,这样一种融合也许就是能够把教师留在乡村教书的力量。所以,不管是教育家办教育,还是师范院校培养新教师,都要有文化层面的思考,创造出中国文化环境下的,有土壤、有养料、有生命力的理论,来支撑新时代的教育改革。

三、“教育家成长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研究中心打造的共同体具有北师大、教育学部、出版集团和出版集团期刊社的品牌优势和资源优势。

曹巍介绍,研究中心的发展目标是按照“学习+研究+实践”的模式,促进校长、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其成为国内教育家成长理论研究中心、实验推广中心、信息资源中心和交流互动中心。

在发展举措方面,一是建设具有前瞻性、发展性、实践性的教师教育专家智库,建立涵盖不同类别学校、不同学段和学科方向的名校长、名师专家库,在教育管理、教师教育理论、课堂教学、教育实践及校长领导力等方面开展研究,探索“教师—骨干教师—卓越教师—教育家型教师”“校长—卓越校长—教育家型校长”的成长路径和基本模式。二是推动品牌项目和品牌活动,根据不同需求整合资源、构建培养机制、组织研修交流,开展校长领导力、教师教学、数字化能力提升项目和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三是提供咨询服务和创新服务,为国家有关部门、北京师范大学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基于一线调研、实践探索、理论建构的研究咨询报告,服务于国家重大教育发展战略、教育机构改革及校长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与各地教育部门、教育机构及学校建立合作关系,选取一定区域、学校等作为研究成果转化实践基地,打造改革创新范例,并将成功经验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与应用。四是促进学术研究,加强教育家成长规律与培养机制研究,推动实践模式与理论方法创新,促进研究成果转化。

责任编辑:解意

heartedu_sx@163.com

猜你喜欢

教育家校长研究
颜回之乐
《琴童》顾问阵容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