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军旅标兵到育人园丁

2021-11-15石冬杰

莫愁·家教与成才 2021年11期
关键词:标兵军旅军人

石冬杰

作者(左一)祖孫三代

“如果有一批老兵,有一批社会人士,有一批家长,今天还坚持做这个事情,送子女入军校,或是向军人致敬,那么比空喊口号,比那些狂热非理性的爱国行为要来得切实得多、有效得多!”江苏省锡山高中唐江澎校长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诚如唐校长所言,我爷爷就是这样的老兵,我爸爸就是这样的家长,他俩都是军人,坚持在我读大学的时候,将我送入部队学习锻炼。

润物无声的父辈滋养

中国人自古就有家国情怀,国是第一位的,没有国就没有家。我的爷爷和父亲都曾是共和国的卫士,爷爷在兰州军区文工团,爸爸在兰州军区炮兵部队,“护我家国、固我长城,强我军威、壮我军魂”一直是他们不变的追求。

儿时的记忆格外清晰。我们家正对大门的墙上醒目地挂着一张大大的照片,那是爷爷参加庆祝建军50周年全军文艺汇演的大合影。爷爷无数次骄傲地告诉我,他和主席靠得有多近,我从爷爷那里,第一次强烈感受到军人的自豪感。爸爸和他的战友每年都会聚会,意气风发的戎装岁月总是他们不变的话题。当兵时,爷爷爸爸都是训练尖子、学雷锋标兵;退伍后,他俩依然保持部队的优良作风,在社会上发光、发热。爷爷退休后在社区组建了乐队、合唱队,丰富居民文化生活;爸爸不仅在单位里有着不输年轻人的干劲,脏活累活抢着干,还见义勇为救过落水人员……

电视剧《士兵突击》里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在平凡的岁月里,祖、父辈坚守信仰、恪守职责,踏踏实实地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在他们的耳濡目染下,我从小就有一个参军梦。

亦学亦军的大学生活

2016年夏天,军队来学校征兵,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爷爷和爸爸时,他俩激动得一夜未眠,鼓励我:“青春不止眼前的潇洒,更有家国与边关。”代代相承的从军初心转化为激情与梦想,经过严格筛选,身高1.76米的我幸运地进入了被中央军委授予“军旅标兵”荣誉称号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开始了我亦学亦军的青春之旅。

军队是一所大学校,给我的不仅是一段经历,更是一份责任、一种荣誉。每天托着七斤半的礼宾枪原地踢腿几小时,双手磨出了老茧,两臂酸痛得拿不起筷子,膝盖疼得打不了弯,脚腕肿得脱不下马靴,就连胯骨也被枪托磕得青一块紫一块。但当我站上人民大会堂任务场,精神抖擞地接受国内外领导人检阅的时候,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两年亦军亦学的锻炼,让我的知识与能力、意志与品质得以提升。训练场上四十秒不眨眼、三小时军姿,教会了我站出军人的精气神;队列三大步伐教会了我在检阅场上展现中国军人的风采;实弹射击、手榴弹实投教会了我身着戎装、手握钢枪的亮剑精神。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行进的每一步都让我眼中有光、心向远方。

立德树人的教学生涯

“师”字少一笔为“帅”,保家卫国;“帅”字多一笔为“师”,教书育人。退伍复学毕业后,我成为一名小学教师。作为曾经的军旅标兵、而今的育人园丁,我怎样融合我在部队所学,助力课堂呢?小学生求知欲旺,可塑性大,模仿能力强,拔节孕穗期是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的最佳时期,又该如何培养呢?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开发了“我是仪仗兵”浸润课程,将我军旅生活的经历融入日常教学。

晨会课是“朝闻天下10分钟播报”,我讲部队亲历之事,学生讲国家大事;班会课我们一起观看纪录片《中国仪仗兵》,了解解放军仪仗队礼宾服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军队建设、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历程;开展“‘我是一个兵开讲啦”活动,邀请家长进班讲课;运动会,班级以“仪仗兵”方阵出场,军姿、正步、表情训练成为了9月的必修课,在锻炼身体的同时,集体意识、意志力及专注力的提升不言而喻;周末,我们走进消防中队参与社会实践……学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班级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主阵地,我用语言、文字、视频、实地探访等方式努力将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

建党百年庆祝大会,天安门广场上,学生们满怀深情地道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时,他们眼含泪光;会场外,这句誓言也感动着千千万万人,铿锵有力的时代强音在人们心中久久回荡。用实际行动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有你、有我,有我们每一个人……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乔可可 15251889157@163.com

猜你喜欢

标兵军旅军人
军旅青春正步走
胸怀军旅梦
军人就该这个样
四有军人歌
军人的自信
林宥嘉:军旅回归,重新上路
“标兵、能手”如此练就
军人“四有”歌
“五老”标兵:刘应启
一位技术标兵的自学成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