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竖井进水箱涵段水力特性数学模型研究

2021-11-15向恒飞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21年10期
关键词:消力池箱涵竖井

向恒飞

(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上海市 200235)

1 工程概况

某市垃圾填埋场建于1997年,项目选址位于郊区山脉一处谷底,谷底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填埋库区沿山谷建设。一期位于山谷东南侧一块平地,占地面积约为145hm2,现状修建了断面为3×3m的排洪隧道排填埋区雨水,排入下游河道。目前库容已全部填满,一期填埋区已封场。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在现有库区的西北侧建设二期填埋区,占地面积约为560hm2。目前二期填埋区已经投入使用,垃圾填埋采用覆膜作业,导致下垫面的性质改变,雨水量增大,但由于地形限制,无法穿越一期填埋区新建排洪隧道,雨水只能通过现状隧道排放,因此隧道过水断面尺寸不足(见图1)。

图1 某填埋场填埋区平面示意图

为解决排洪风险,绕开一期封场区拟新建排洪隧道。新建隧道起点主要排放填埋作业区的膜面雨水,绕开填埋区,在南侧山体下埋设,最终排入下游河道。

新建隧道排放二期填埋区的膜面雨水,起点处的竖井位于填埋作业区内,修建箱涵作为竖井进水口。二期填埋区由低到高分为3个填埋作业标高,相应的进水箱涵也有3个进水标高。首先,垃圾填埋至最低作业标高后,垃圾覆膜封场,膜面水引流至进水箱涵第一进水口。其次,继续填埋垃圾至第二填埋作业标高,垃圾再覆膜封场,膜面水引流至进水箱涵第二进水口。最后,填埋垃圾至第三填埋作业标高,垃圾再覆膜封场,膜面水引流至进水箱涵第三进水口。此时,填埋区库容全部填满封场。图2为进水箱涵与竖井的原设计平面剖面图。进水箱涵有3个进水口,随着垃圾填埋作业,由低到高逐个封堵启用,最终只有最高处的进水口进水。

图2 某填埋场竖井和排洪隧道示意图

按常规设计,原引水箱涵、竖井平面及剖面如图3、图4所示。

图3 竖井1箱涵段平面布置图(原方案)

图4 竖井1箱涵段剖面布置图(原方案)

但由于填埋现场正在作业,施工时需要打开现已铺设好的填埋区底膜。底膜打开范围越大,对周围的垃圾体影响越大,施工风险越高。原设计方案箱涵长度为40m,再加上开挖范围,施工十分困难。

为减小平面占地范围,不能通过平面增加箱涵长度的方法降低箱涵坡度。因此,设计引水箱涵的坡度加大,与现状地形接近。现场地形条件(见图5)坡度较大,斜坡深20.23m,长22.53m。坡度为1∶0.9。而竖井的设计深度为20m,受垃圾体施工条件限制,其自身的消能设计已经十分困难,对进水流速的要求非常严格,需要控制在5m/s以内。综合比较,保证进水箱涵内流态稳定,降低与竖井连接处的流速是设计关键[1-2]。

图5 填埋区地形

为此,设计改善了箱涵的平面布置,采用侧向入流的方案,延长了消力池长度,消能效果充分。将斜坡段箱涵向侧边平移,使水流从斜坡流下来之后,从箱涵侧面,越过一个底坎,跌入竖井,从而达到延长消力池的目的。侧向入流方案布置如图6、图7所示。

图6 设计方案平面图

图7 设计方案剖面图

在侧向入流方案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增加侧向入流流道长度的方式,减小进入竖井的流速,提高消能效果。将斜坡进口箱涵侧向平移,在竖井进口前增加一个水平的流道,形成一个环形通道,通过水流方向的旋转将水流能量消耗掉,从而达到降低竖井进口流速的目的。并在两个箱涵交接处和竖井进口处设置高2m的底坎,使箱涵内保持一定的水深,增加消强效果。为验证侧向入流的方案,优化水平流道的长度,采用数学模型来进行研究。

研究建立了数学模型模拟水流状态,对进水箱涵段进行局部三维水动力模拟,分析水流流态、压力分布和气液相分布等水力学问题,提供压力、流态、流速分布,对进水箱涵段消能效果、布置形式、结构形式的可靠性和合理性做出评价,并提出优化改进意见[3-6],为进口箱涵设计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主要介绍进水箱涵段设计和数学模型的研究过程。

2 研究条件

现场共有3个填埋作业标高,进水箱涵设有2个进水口,竖井顶部设1个进水口。3个进水口使用时间不同,但汇水范围一致。在流量一致的条件下,第三进水口高差最大,消能最不利,因此选用第三进水口工况进行分析研究。膜面水经过导流排入设计的进水箱涵,连接进的竖井采用折板形式,50a一遇设计流量为18.49m3/s。

3 模型模拟

3.1 模型控制方程

本项目通过FLUENT软件建立三维模型,模拟竖井进口段和竖井内的水力学过程、水气两相瞬变流动特性和启动特性。

3.2 边界条件

(1)进口边界:进口流量为18.49m3/s。

(2)空气进口:竖井上方设空气进口,模型采用压力进口进行设置,压力为1个大气压。

(3)通气孔:为了增加竖井内气体交换,每块隔板下方设置1个通气孔,通气孔采用压力出口进行设置,压力为1个大气压。

(4)出口边界:模型出口边界为压力出口,压力大小按照下游水位进行换算。

3.3计算工况

数学模型计算考虑最大流量为50a一遇设计流量工况。

4 数值模拟成果与分析

4.1 设计方案要求

本章主要采用FLUENT对各关键部位进行水动力模拟,验证工程的消能是否满足要求。

(1)流速要求:下游竖井进口流速一般不超过5m/s。

(2)压强要求:C40混凝土最大抗压强度为26.8MPa;绝对压强大于0,即不出现负压。

4.2 设计方案模拟

尝试将斜坡进口箱涵向侧向平移3m,在竖井进口前增加一个水平长度为3m的流道,形成一个环形通道,通过水流方向的旋转将水流能量消耗掉,从而达到降低竖井进口流速的目的。

4.2.1 模型建立

模型范围如图8所示。

图8 进口箱涵段模型(侧向入流+3m环形通道方案,三维立体图)

4.2.2计算结果

计算结果主要包括气液相分布、压力分布、流速分布。

4.2.2.1 气液相分布

气液相分布如图9~图11所示。

图9 气液相剖面分布图(侧向入流+3m环形通道方案)

图11 气液相横剖分布图(侧向入流+3m环形通道方案)

从气液相分布图中可以看出,水流从进口跌入斜坡段,由于斜坡坡度较陡,水流流速不断加大,导致液面降低,紧贴斜坡。当水流接近消力池时,受到消力池内水流顶托,流速降低,水深加大。水流在消力池内进行翻滚,随后翻越侧面底坎进入侧向箱涵,在箱涵内水流旋转270°,最后翻越底坎坠入竖井内。由于侧向入流面积较小,消力池内水位上升至箱涵顶部,水深约5m。消力池内呈淹没出流,消能效果较好,但由于侧向入口有压流状态,进入侧向箱涵后旋转角度较大,侧向箱涵空间有限,导致箱涵内水流流态较差。

图10 气液相俯视分布图(侧向入流+3m环形通道方案)

模型结果显示,侧向入流+3m环形通道方案有一定的消能作用,尤其对于斜坡段流速有很好的消减作用。但由于消力池内呈现有压流状态,同时水流在侧向箱涵内旋转角度较大,箱涵空间有限,导致箱涵内流态较差,进入竖井内的流速偏大,超过竖井允许的5m/s的流速。总的来说,消能效果还不理想,需要优化。

尝试将斜坡进口箱涵继续侧向平移,形成一个较大的箱涵空间,改善箱涵内的流态,调整环形通道的长度至9m,通过水流方向的旋转将水流能量消耗掉。

气液相分布如图12~图14所示。

图12 气液相剖面分布图(侧向入流+9m环形通道方案)

图13 气液相俯视分布图(侧向入流+9m环形通道方案)

图14 气液相横剖分布图(侧向入流+9m环形通道方案)

从气液相分布图可以看出,水流从进口跌入斜坡段,由于斜坡坡度较陡,水流流速不断加大,导致液面降低,紧贴斜坡。当水流接近消力池时,受到消力池内水流顶托,流速降低,水深加大。水流在消力池内进行翻滚,随后翻越侧面底坎进入侧向箱涵,在箱涵内水流旋转270°,最后翻越底坎坠入竖井内。

4.2.2.2 压力分布

压力分布如图15~图17所示。

图15 压力剖面分布图(侧向入流+9m环形通道方案)

图16 压力俯视分布图(侧向入流+9m环形通道方案)

图17 压力横剖分布图(侧向入流+9m环形通道方案)

从压力分布图可以看出,水流从进口垂直跌入收水平台,垂向产生的最大压强为23.4kPa,模型内没有负压。最大压强分布在消力池底部,斜坡与消力池相交处,最大压强达139kPa。最大压强可以满足工程要求。

4.2.2.3 流速分布

流速分布如图18~图20所示。

图18 流速分布纵剖面图(侧向入流+9m环形通道方案)

图19 流速分布俯视图(侧向入流+9m环形通道方案)

图20 流速分布横剖面图(侧向入流+9m环形通道方案)

从流速分布图可以看出,水流从进口跌入斜坡段,由于斜坡坡度较陡,水流流速不断加大。当水流射入消力池与池底内液面接触时,流速达到最大,为14.32m/s。受到消力池内水流顶托,流速降低,水深加大。水流在消力池内进行翻滚,随后从侧面的出水口通过底坎越出,在侧向箱涵内旋转270°,通过底坎进入竖井。进入竖井最大流速达4.88m/s。

4.2.3 结果分析

从模型结果气液相、压力和流速分布可以看出,侧向入流+增加环形通道方案消能效果较好。

对比环形通道长度3m及增大到9m两个方案,3m环形通道方案对于斜坡段流速有很好的消减作用,但箱涵内流态较差,为有压状态,进入竖井内的流速偏大。总的来说,消能效果还不理想。9m环形通道方案斜坡段流速有所增加,但流速仍在混凝土承受范围内,且整个箱涵呈现出无压流状态,安全性增加。总的来说,消能效果比较理想,进入竖井的流速刚好可降至5m/s,能够满足竖井进口流速的要求。

综合比较,本工程竖井的进水箱涵选用了9m环形通道方案。

5 结论

本工程因为施工场地的局限性,以及现状地形坡度较大等因素,采用非常规的布置形式设计竖井的引水箱涵。设计要保证进水箱涵流态的稳定、进入竖井的流速不超过规定流速,避免对竖井消能设计造成影响。数学模型试验对设计方案进行分析优化,模拟进水箱涵各个位置的模型流态和流速,更高效地改善了进水箱涵末端与竖井衔接处的流态。优化后的设计方案满足设计施工的条件,满足工程正常运行需要,可为坡度大、占地小的类似工程设计提供指导。

猜你喜欢

消力池箱涵竖井
环境风作用下浅埋隧道自然排烟竖井组高度研究*
浅析铁路箱涵顶进控制滑床板技术
箱涵埋深对双孔箱涵结构计算的影响分析
高水头尾矿库场外排洪系统消力池体型研究
大跨度多孔箱涵顶进过程基底摩阻力研究
基于非线性FAHP的箱涵下穿铁路顶进施工风险评价
底流消能平底和跌坎突扩消力池水力特性三维数学模型计算比较研究
纵向通风对隧道火灾特性及竖井自然排烟效果的影响
Loss of cavin1 and expression of p-caveolin-1 in pulmonary hypertension: Possible role in neointima formation
矩形明渠粗糙壁面消力池的水力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