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饮食结构干预护理模式在肺结核巩固治疗期患者中的应用
2021-11-15
(1.上饶市第二人民医院 江西上饶334000;2.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实验实训中心)
肺结核是由于结核分枝杆菌病变引起的肺部疾病,是目前最常见的慢性消耗病之一,结核分枝杆菌可侵入全身多个脏器,以肺部最为常见,多表现为低热、盗汗、乏力、食欲减退和体重下降等,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污染的食物或带有病原菌的餐具传播[1]。近年来,随着生活习惯、饮食结构改变,肺结核发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2]。目前,肺结核以化疗和对症治疗为主,此方法可有效改善患者咯血、胸痛症状,延长缓解期。但因肺结核属于慢性疾病、病程长且发病期间由于食欲减退、摄入营养不足导致消瘦、体重下降,影响治疗效果。强化饮食结构干预旨在规范患者生活习惯,促进自我管理,改良饮食结构,维持健康,通过精准护理措施帮助患者增强自护能力,提高身体机能,维持最佳健康状态[3-5]。本研究通过对肺结核巩固治疗期患者应用强化饮食结构干预护理模式,以探讨该模式对患者健康行为、自我管理、营养状况、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3月1日~2021年1月1日收治的98例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均符合2018版《肺结核基层诊疗指南》中关于肺结核疾病的诊断标准[6]者;②临床症状为午后低热、食欲减退和体重下降等症状者。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不全者;②干预期间转院者;③合并其他器官恶性病变者。采用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男27例、女16例,年龄38~53(45.24±3.12)岁;病程0.83~2.80(1.65±0.41)年;受教育程度:初中11例,高中12例,大专9例,本科11例;类型:继发性肺结核15例,血行播散性肺结核17例,结核性胸膜炎11例。观察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37~54(44.93±3.05)岁;病程0.92~2.90(1.54±0.51)年;受教育程度:初中13例,高中14例,大专8例,本科10例;类型:继发性肺结核17例,血行播散性肺结核22例,结核性胸膜炎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入院后采取肺结核巩固治疗期常规护理,包括做好呼吸道隔离,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每日紫外线消毒30 min,注意休息,避免疲劳,戒酒,保证良好营养[7];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为主,多食牛奶、鸡蛋、鱼、肉类食物;做好高热患者护理,对出汗多患者,及时用温毛巾擦干身体和更换衣被,以防感冒;由于肺结核病程长、易复发及具有传染性,须长期预防、规律用药,控制疾病复发,给予健康教育,嘱患者遵医嘱用药,强调规律、全程、合理用药的重要性[8]。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强化饮食结构干预护理模式,干预3个月。①成立强化饮食结构干预专业小组,包括组长1名、主管医生2名、护师4名、护士8名,营养师1名,小组人员各司其职,明确自身职责,监督患者健康行为,做好营养筛查。护士为患者制订每日健康行为计划表,包括每日9:00为锻炼时间:打太极拳、科室内散步、广播体操,此类运动活动强度较小,有利于肺结核患者训练,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安排锻炼强度和锻炼时间,缓解期可适当加大锻炼强度和时间;每日12:00~14:00为患者午休时间,此时间段病房较安静,可缓解晨间锻炼与治疗后疲惫,补充精力,鼓励患者间相互协助,指导锻炼动作并逐步提升锻炼强度。设定奖惩机制,医护人员每日监督患者是否按照计划表上项目进行,并将患者分组,实施患者之间一对一监督,通过这种互相监督方式,可强化其健康观念、提升自我管理水平。②强化饮食结构。营养师将患者日常饮食分类,每日摄入比为早餐1/5,中餐晚餐各占2/5,将患者所需食物分为5类,第1类为主食类,是热量主要来源,占每日热能供给量60%~70%;第2类为富含动物蛋白质的食物,包括肉、蛋、奶类,每天摄入70~100 g的蛋白质,可有效改善机体营养状态,由于人体对动物蛋白吸收率高于植物蛋白,故建议每日动物蛋白摄入占1/4,植物蛋白2/4,其余蛋白质靠主食供给;第3类为豆制食品,由于豆类富含丰富蛋白质,为不饱和脂肪酸,其分子构成接近人体需要,故为患者每日提供占比9.5%的豆乳类食品;第4类为蔬菜水果,是人体维生素、无机盐和食物纤维的主要来源,每日食绿叶菜>200 g,新鲜水果100~200 g,此类食物占总热量的40%;第5类是油脂类,可为患者提供热量,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以植物油脂肪为主,约占总热量的1.5%。在以上基础上优化患者饮食结构,做到氨基酸、热量、酸碱平衡,有利于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同时,在不影响患者恢复的基础上给予适当饮食,做到粗细搭配、荤素结合,责任护士每周进行营养筛查,营养师给予患者针对性营养方案,并进行相关营养知识教育,结合患者自身状况共同制订营养方案,提高患者自我营养管理水平,在不影响患者恢复的基础上,根据其喜好提供食物,刺激食欲,有利于疾病恢复。出院后,进行营养水平跟踪随访,增强疾病恢复依从性,做好健康保障。
1.3 评价指标 ①健康行为:采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9]测量肺结核患者干预前后健康行为水平,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3个方面,由48个条目组成,其中正向条目为37条、反向条目为11条,分数由0~10分逐渐递增,表示为非常差到非常好,患者根据自身感受进行自测,分值与健康行为呈正相关,经测试表明SRHMS的Cronbach′s α为0.897。②自我管理能力:采用自我管理能力量表(SMS)[10]评估患者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能力,包括工作、睡眠、饮食3个维度,总分20~30分表示自我管理能力差、11~19分表示自我管理能力一般、0~10分表示自我管理能力优秀,分值与自我管理能力呈负相关。③营养状况:采用整体营养状况评估表(PG-SGA)[11]评估患者营养状况,包括体重、膳食摄入、症状、活动和功能、疾病与营养需求的关系、代谢需要量、体格检查7个维度,将总分相加,0~1分为营养良好,2~3分为轻度不良,4~8分为中度不良,≥9分为重度不良,干预后营养良好为干预有效,统计有效率。④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12]评估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包括机体疼痛、健康状况、活力、社会功能4个维度,分值与生活质量呈正比。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SRHMS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SRHMS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干预前后SMS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SMS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干预前后SF-36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SF-36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营养状况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营养状况比较
3 讨论
肺结核是目前最常见的呼吸系统传染疾病之一,由于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的改变,肺结核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2010年我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显示,全国现有痰涂片阳性肺结核患者72万例,患病率为66/10万[13]。飞沫传播是主要途径,好发于免疫力低下的易感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HIV感染者,好发人群受环境影响,居住拥挤、生活贫穷、营养不良者易感染[14]。有研究表明,肺结核发病后对机体损伤较大,引起肺部组织坏死,形成痰液,肺部组织由于结核菌侵袭,易出现咯血等症状,严重时可侵袭中枢神经系统[15]。由于肺结核属于慢性病,患病期间食欲减退造成体重下降,引发患者不适,降低恢复疾病依从性,因此,保持良好的健康行为、做到有效自我管理、改变饮食结构,对促进疾病恢复至关重要。
饮食护理是肺结核患者恢复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患病期间食欲减退、吸收能力下降。因此,规范患者营养支持、普及营养知识、强调饮食结构干预尤为重要。强化饮食结构干预护理模式在恢复过程中由关注躯体症状占主导地位向患者饮食结构、营养状况转移,指导患者正确认识肺结核病因、后期预后,刺激食欲,树立疾病治疗的信心,可做到有效自我管理。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SRHM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实施强化饮食结构可改善患者健康行为,有助于提升健康观念,可为医护人员鼓励患者进行规律锻炼提供依据,每日午睡并做到自我管理,包括每日具体时间段该做什么事情,患者之间互相协助,共同面对疾病,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提升健康行为,与任怡等[16]研究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SM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营养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强化饮食结构干预可改善患者自我营养管理水平,提升营养状况,因此干预模式可将每日饮食分类,改良饮食结构,使患者每日饮食更加细致化,根据每日所需营养成分按口味给予饮食指导,促进食欲,增强免疫力,形成良好饮食习惯,故有助于疾病康复,与肖红梅等[17-18]研究一致。另外,观察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巩固健康行为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考虑原因可能为患者规律健康行为:每日行晨间锻炼、午休、生活规律、医护人员改善饮食结构,同时进行自我管理,患者可正确认识到疾病,增强恢复疾病的信心,从而提高生活质量,与肖燕灵等[12]研究一致。
综上所述,对肺结核巩固治疗期患者实施强化饮食结构干预护理模式,可提升患者健康行为理念、自我管理水平、整体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对改进临床护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