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紫砂作品“太湖竹韵”的乡情文化

2021-11-15赵美群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9期
关键词:竹韵太湖石乡情

赵美群

有个小镇,它境内有座黄龙山,特产紫砂泥,并且将这种泥放之世界都具有唯一性与地域性,物以稀为贵,所以有了“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之美誉。这个地方,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在做与紫砂相关的工作,有的做紫砂壶,有的做紫砂杂件,有的做紫砂制壶工具,有的练泥卖泥,上天赐予了这儿如珠玉之泥,这儿的人们将它们捏塑成千姿百态的模样,天赐与人文共同构筑了中国的紫砂文化,自此,它以“中国陶都”之名享誉世界······

这个小镇,叫做丁蜀镇。丁蜀之名,大多贯耳于紫砂的璀璨与辉煌,事实上,它的人杰地灵何止于此。比如,它位于太湖之滨,湖水日日滋润着镇上的百姓,演绎着江南水乡的怡人画卷,水波荡涤磨砺着湖中的石灰岩,形成了造型奇特的石头,谓之“太湖石”。太湖石因产于太湖而得名,产址主要在环绕太湖的苏州洞庭西山与宜兴一带。太湖石玲珑剔透,将石的“皱、漏、瘦、透”之美体现得淋淋尽致,以白色为多,而黄色的石头最为稀少珍贵。太湖石是中国四大名石之一,逐渐形成太湖石文化。再比如,它一面有数百亩竹林,微风拂过,摇曳如浪,簌簌如天籁,谓之“竹的海洋”。宜兴的竹,不仅是江苏省最大的竹制品生产基地,更渗入了宜兴人的风土人情中,无论是饮食还是日用,特别是在紫砂的制作中,竹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逐渐形成了中国竹文化中的宜兴竹文化分支。紫砂、太湖石、竹,在各自的领域独领风骚,又一起交织着丁蜀镇的风土人情,共同构筑了独属于丁蜀人的乡情文化。

作为土生土长的丁蜀人,自幼听着太湖的波涛声、竹子的簌簌声和做壶的哒哒声,玩着玲珑的太湖石,吃着刚挖出的鲜嫩的竹笋,品着紫砂壶泡的茶香,无论是紫砂、太湖石,还是竹子,对丁蜀镇的百姓来说都太熟悉,特别是对于丁蜀镇的紫砂匠人,这种熟悉普通却不平凡,它不只融进了血液里,烙在了脑海里,更是幻化在了手里的泥巴上,将它们塑成了紫砂作品“太湖竹韵”。

“太湖竹韵”是一组作品,包括一把壶、两只杯子、一只茶宠、一件干泡台。首先,这些是基本的饮茶器具,也是常见的紫砂制品,是一组全部由紫砂材质制作的茶器组合,满足了日常泡茶的所有需求,是紫砂茶器在实用与形式上的完整呈现。其二,紫砂壶采用了提梁的形式,提梁壶是紫砂壶式之一。从历史上说,以梁为把这种形式始于北宋,盛行于明清,其创作历史更早于我们现在常见的端把;从造型上说,以梁为把造型感与设计感更强,特别是对于“太湖竹韵”这组作品来说,提梁满足了上虚下实、上轻下重的这种视觉均衡的中式传统审美意识;从制作工艺上来说,提梁比常见的端把更难于制作,在紫砂壶艺的制作难度排行中有“一提、二方、三圆”之说,可见提梁制作难度之大。“太湖竹韵”壶身饱满,提梁圆润,上下呼应,呈现了严谨、精致的紫砂传统制壶工艺。其三,红色的主体器皿上配以黄色的太湖石与绿色的竹子,不仅遵循了色彩设计的主次、均匀、协调的规律,给予了这组作品明而不艳、多而不杂的层次美感,更是充分发挥并演绎了紫砂泥五色土的天然优势。其四,太湖石、竹子的融入,并不是生硬地搬套,而是用到了紫砂制作中的雕塑技法、贴花技法、陶刻技法等多种技法。另外,如上文所述,太湖石尤以黄色最为稀少珍贵,“太湖竹韵”这组作品中无论是壶钮还是茶宠摆件,均采用了黄色的太湖石,把握细节的深度。“太湖竹韵”充分利用紫砂泥的可塑性与延展性,呈现了丰富的紫砂造型设计与完整的形式结构,多方面、多层次地展现了紫砂文化的魅力。

总结:“太湖竹韵”以斑斓的色彩、多姿的造型映入眼帘,紫砂文化、太湖石文化与竹文化共同交织的浓郁的乡情文化更值得深究与回味。紫砂作品“太湖竹韵”是紫砂的传统工艺魅力的呈现,更是本土的乡情文化的积淀,是丁蜀手艺人的情怀,是对紫砂文化、陶都

猜你喜欢

竹韵太湖石乡情
李卫平作品
蜀南竹海竹韵天下
青铜器·羊
李卫平作品
乡情
Outpatient telephonic transitional care after hospital discharge improves survival in cirrhotic patients
转过心里的那道弯
山居
一坛乡情煨酒
洱海太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