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偃松图》题跋考
2021-11-15赵伟松
◇ 赵伟松
苏轼存世画作仅四件,中国美术馆的《潇湘竹石图》、上海博物馆的《古木怪石图》、2018年佳士得拍出4.636亿天价的《木石图》及《偃松图》(图1)。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特举办“水木湛清华”绘画展览,《偃松图》首次公开展出。《偃松图》曾经清内府收藏,自清宫流出后,一直深藏未露,研究文章极少。今不揣浅陋,就该图的题跋作一些考证。因学识所限,失误之处,望方家不吝赐教,预谢为敬。
图1 [北宋]苏轼(传) 偃松图卷 30cm×90cm 纸本墨笔
一、朱惟嘉曾称《偃松》为《眠松》
明代洪武年间,国子监名儒朱惟嘉曾称此图为《眠松》,《素履先生文集》卷四载有《题东坡画〈眠松〉》。且言为林知县题,可见当时图藏林家。《素履先生文集》记载的跋诗与卷后跋诗比较,有两字不同,“能”字改“长”,“恐”字改“看”。画卷后跋诗云(图4):
玉堂学士人中仙,笔墨所至皆清妍。戏将百尺长松树,画作苍龙涧底眠。左盘右纽节角露,涎消鳞磔之髵全。神物须为人爱护,可独能供折腰具。高堂素壁生烟雾,祗恐他年擘崖去。
这则题跋朱惟嘉钤盖了五方白文印,启首“松云生”,右下角“璧雍清趣”,落款处三印:紫阳后裔、朱士亨、素履斋征印(图2)。“璧雍”指国子监,“紫阳”指朱熹。最有趣的是“素履斋征印”五字印,元代大书法家邓文原,人称素履先生,曾刻“素履斋征”四字朱文印(图3),今藏故宫博物院的邓氏所书《急就章帖》,后面就钤“素履斋征”四字印。朱惟嘉亦号素履先生,刻此五字印,估计是向邓文原表达敬意吧。
图2 朱惟嘉“素履斋征印”五字印
图3 邓文原“素履斋征”四字印
图4 朱惟嘉跋
朱惟嘉是浙江缙云人,亦名维嘉,字士亨,出生于当地河阳望族。唐朝末年其始祖朱清源为避乱从河南信阳迁至缙云,为使后代不忘祖宗,取河南信阳各一字而名“河阳”。宋元期间,河阳相继走出了八位进士,后世修筑了“八士门”以为纪念。八士门前有一对“稀罕”石雕,系明代洪武帝朱元璋赐给朱惟嘉,历经沧桑,至今风采依旧。据《缙云县志》载,朱惟嘉早年“受诗于鄱阳朱公迁,受易于族兄应说”,后来当过卢龙县丞,再迁国子监任助教、学正。在国子监期间,与永嘉的张谦同舍,两人成为好朋友,亲如兄弟。某年秋夜,风雨大作,国子监阶下的鸡冠花散落一地,两人居然不寐而诗,朱说“夜半风雨交”,张说“浮根弱不禁”,你一句我一句的乘兴联诗。又有一次,他俩鉴赏《宾贡图》,朱惟嘉认为是唐代周昉所作,张谦认为是辽代胡环等人所作,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各自题跋在画卷后,朱氏跋诗有云:“画师不是周景玄,谁写蛮夷方物图。”朱惟嘉和张谦两人,同在国子监任教,兴趣相投,吟诗赏画,日子过得相当惬意。
二、此张谦非彼张谦
故宫博物院藏有赵孟頫行书长卷《二赞二诗卷》,该帖后赵氏写了一段文字,云:“湖州观堂与受益外郎饮酒一杯之余,便觉醉意横生。戏书此卷,为他日一笑之资。”文中“受益”指张谦,字受益(源于“谦受益,满招损”之句),山东济南人,大德元年(1297)前后曾官江浙行省检校,精于鉴赏,与赵孟頫是好朋友。如果不加区别,容易同《偃松图》后的题跋人张谦混淆。
《偃松图》卷后题跋的张谦,字时鸣,斋号心易斋,浙江永嘉人,曾任国子监学正,后迁詹事府司直郎。张谦对易学很有研究,著《易本义集说》。张谦在国子监期间,与朱惟嘉交往密切,吟诗唱酬。张氏对其在《偃松图》上的题跋非常满意,在跋文四周钤盖了七方白文印。启首盖“心易斋”,右下“玩易之暇”,跋后五印:张谦、时鸣、西雍情思、卑以自牧、国子先生。“西雍”指国子监。“卑以自牧”,语出《易·谦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该印文与其名字相合,浑然一体。张谦的跋文如下(图5):
图5 张谦跋
苏文忠公当宋之盛以文章重天下,然亦以才太高、名太盛,竟不容于当时。惟其文之传于世,与韩、欧驰聘上下。百世之下,读之者莫不想见其人,而起敬起慕,岂特其文为然。虽信手寓笔于咫尺纸间,人得之者必宝重爱惜,袭而藏之,不以其物以其人也。此公所作《偃松图》,观者当于笔墨之外求之,自可见其精神劲爽,气韵清越,意趣与人迥殊。要非具眼,莫能得其妙也。世之画者屑屑于形似而莫得其天真,是但见衣冠似孙叔敖,而遽以为孙叔敖耳,岂足以知此哉!故予谓:凡公之画,皆当以画外之画观之。盖公之文如其人,而其诗如其文,其画又如其诗。不以画外之画观之,不足以得其妙也。
据明代大史学家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八十一《科试考》文记载,洪武三十年(1397)发生一起科举史上的惊天大事。这年会试录取了宋琮等51人,全部为南方考生,北方诸生上疏告状,朱元璋诏命张信、戴彝、王俊华、张谦等调查。张信等调查后,上报考试没有营私舞弊,录取结果公正。矛盾进一步激化,朱元璋大怒,令磔杀张信、张谦等人,并于当年夏再考,录取韩克忠等61人,全部为北方考生。在这场“南北榜科场案”中,张谦不幸卷入,无辜被诛,令人唏嘘!
三、“庚戌首科进士”黄琮
《偃松图》卷后有一则款署“苏州黄”的题跋,颇令人费解。“苏州”当指郡望,“黄”当为跋者姓。跋文周边钤盖一方朱文印、四方白文印。朱文印文为“庚戌首科进士”,白文印文分别是“壹介”“练溪明月”“黄廷玉”和“介轩”。由“黄廷玉”印,可知题跋者姓名。庚戌首科进士,“庚戌”或指洪武三年(1370),或指宣德五年(1430),有学者撰文认为此庚戌为宣德五年。那么,黄廷玉是谁,到底是洪武三年(1370)还是宣德五年(1430)进士呢?
考敬乡楼丛书《永嘉集》载有一篇《永嘉先生传》,作者是黄廷玉的同科庐陵人周榘。文章云:“予与姑苏嘉定黄公廷玉,偕由洪武初科举人入仕。”且言黄廷玉与张著、金文徵一同在陕西延安为官,相互吟和,有《长安唱和集》刊行。又据康熙十二年《嘉定县志》,在“金文徵”条目下,有“时同科邑人黄琮、常熟张著皆为属县,每共赓吟《长安唱和集》”。两者对照,可知黄廷玉即黄琮,廷玉其字也。
黄琮家居嘉定,乃当地望族。其姐嫁明初大儒王彝,王氏精书画鉴赏,在今藏上海博物馆的米友仁《潇湘图》后题有长跋。其弟黄廷璧,建“晚翠轩”,张著为廷璧专门撰写了一篇《晚翠轩记》。在《晚翠轩记》中,记载黄家居介溪之旁,“介轩”之印或源于此。洪武三年(1370)庚戌始开科,御史中丞刘基为主考官,参加考试共123人,中72人。由于开国伊始,百废待兴,各地急缺人才,中式士未及会试,就悉数授官,派往各处。黄琮授延安府中部县(今黄陵县)知县,在任期间,公正爱民,政务兴举。同科友人金文徵授延安府鄜州同知,张著授延安府肤施县知县。永乐二年(1404),黄琮与周榘一起,以户部差遣往浙江整治水利。在家乡嘉定,黄琮出资建“千秋桥”,又名“大德桥”,造福乡梓,传为美谈。
黄琮题跋后的“沌”字,系补字,补于“一团元气包浑沌”。又有五字缺失,后人在侧补填。其题跋云(图6):
图6 黄琮跋
夫容之城南斗旁,峨眉画出青黛光。间生哲人抱奇秀,胸涵七宿分天章。文思原泉万斛湧,笔势宵汉群鸾翔。神闲意足发清兴,偃松落纸惊腾骧。根节槃错崖石古,枝柯夭矫金銕强。左拏右攫若无骨,蒺藜皮老莓苔苍。秪疑霹雳破空洞,蛰龙唤醒眠高冈。鬐髯森立半身雨,鳞浮甲春云香。形模似欲嗥虎豹,萌蘖不许侵牛羊。一团元气包浑沌,崭然头角磨冰霜。幸尔清芬侣孤竹,余阴长覆瑶坛凉。采花作饼花未妍,焉得松子留偓佺。小槽松醪压秋露,青城饮取乘骡仙。洞箫吹老临睾月,和诗吟绝罗浮烟。魂不招来歌一曲,翛翛林壑松风弦。
明代洪武初至洪武中期,严格避讳“元”字,黄跋“元”字不避,题跋时间当在洪武后期或永乐年间。
四、张照计算时间错了一百年
《偃松图》卷前有清代大臣张照跋诗,诗云:
儋州翁去八百载,岁寒风味曾无改。写松自写松其心,与不传者展卷在。蛰龙不知真龙知,无声乐奏无言诗。重瞳回处和天倪,珠帘玉案松风吹。
此诗《石渠宝笈初编》著录,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故张照跋诗时间当在此前。此次展出《偃松图》的外包锦囊,上有乾隆九年(1744)春月张照的题签,故极可能跋诗题于1744年。苏轼曾被贬海南儋州,故诗中所题“儋州翁”即指苏轼。苏轼卒于1101年,满打满算,“儋州翁去”只有645年,即使按乾隆所言该画作于元祐间(1086—1094),也不到七百年。古人习惯取整,按七百年计,张照计算时间多了一百年。张照的错误计算,把乾隆也带到沟里。乾隆十九年(1754)夏,弘历第三次在画卷上的题诗,亦称“八百”,其诗用张照原韵,诗云:
《偃松》写自元祐载,春秋八百沧桑改。抚松意乃思其人,松则传焉人亦在。似乎否乎我不知,兴来还叠瀛仙诗。底须娄举黄与倪,试听古籁千年吹。
许是乾隆十分喜欢张照的诗,十九年(1754)春也用其韵在卷上题诗,诗云:
神以行之气以载,与真松不毫厘改。玉局邈矣如晤谈,况绨几曾供奉在。一刹那顷俱胝知,喜其书亦味其诗。春音大地盎筦倪,徐视谡谡图间吹。
不仅如此,乾隆还命蒋溥、汪由敦、董邦达、钱汝诚等九个大臣按张照诗韵,一起在卷后作诗题跋,兹录裘曰修跋诗如下:
髯仙画迹夸前载,小印猩红看未改。画松不画寻常枝,活相能参真自在。遥遥隔代无人知,旧韵重拈卷首诗。妙处孰得窥其倪,墨华拂纸天风吹。
五、郑伯固和钟璹题跋
画卷拖尾还有郑伯固和钟璹的题跋。郑伯固跋诗如下(图7):
图7 郑伯固跋
苏公写松如写真,丹青之外兼得神。忽向醉时挥古墨,飞烟屈铁润生春。虬龙宛转若无骨,雷雨酣眠太阴窟。扫石时闻魑魅风,开林夜放藤萝月。上有兔丝几经霜,下有茯苓闭光辉。斯图原是玉堂笔,自非具眼谁能藏?
跋诗前后钤盖朱文印“冷斋”,白文印“带草书堂”“高山后裔”。参修《永乐大典》的闽中才子王恭,曾为郑伯固书斋赋长诗,此诗见于《白云樵唱集》卷一。诗中云:“石崇舍下金如土,田蚡门前客无数。君将富贵等浮云,却向人间独辛苦。”可见郑伯固是一位高洁之士,读书养性,淡泊名利。
钟璹跋诗如下(图8):
图8 钟璹跋
东坡妙笔古来少,画得苍松势欹倒。文章已擅千载名,挥洒尤能夺天造。长身夭矫鳞鬣成,老龙出海难飞升。凌空岂无正直气,偃地暂作支离形。黄侯好画人不识,得此何殊百金直。众中示我索我题,令我回头重叹息。
跋诗后钤白文印二,其一为“子完之章”,另一印文模糊。钟璹款署“临江”,考嘉靖十五年(1536)刻《临江府志》卷五,永乐六年(1408)临江府钟瓛中举,疑其与钟璹同宗昆仲也。钟璹其人,姑俟待考。钟璹的跋文透露一个重要信息,“黄侯好画人不识,得此何殊百金直”,说明《偃松图》当时藏在黄家。
六、乾隆和项元汴比赛盖印
项元汴在卷尾留下墨迹,他题得简单明了:
宋苏子瞻《偃松图》,名贤题詠,项子京真赏。
项元汴在画卷前前后后总共钤盖了五十九方鉴藏印,如“寄傲”“槜李项氏士家宝玩”“项元汴氏审定真迹”“野处”“墨林砚癖”“虚朗斋”“项氏子京”“平生真赏”“煮茶亭长”“博雅堂宝玩印”“项元汴印”“项墨林鉴赏章”“墨林子”“田畴耕耨”“墨林祕玩”“蘧庐”“项子京家珍藏”“子京珍秘”“子子孙孙世昌”“桃花源里人家”等等,是其钤印较多的收藏作品。
乾隆皇帝非常喜欢《偃松图》,在引首御笔题写“松石间意”四个大字,在卷上钤盖“乾隆宸翰”“乾隆御览之宝”“太上皇帝”“古希天子”“五福五代堂宝”“八徵耄念之宝”等二十方玺印,藏在御书房,列为“上等”,千字文编号为“寒一”。卷上钤盖“嘉庆御览之宝”,但没有“宣统御览之宝”,可推在清代末年已流出宫外。
乾隆先后在画卷上三次题跋,最早一次题于庚申年(1740)长至日,跋云:
东坡先生倔强人,画禅笔阵皆相似。秃毫特写老松枝,老松枝偃性不死。譬如壮士头可断,古心劲节焉肯毁。磕敲应作青铜声,虚堂飒飒寒涛起。
据《石渠宝笈续编》第七十六卷和八十五卷记载,乾隆曾两次仿摹《偃松图》。乾隆十九年(1754)第一次仿摹,仿摹卷后有蒋溥、嵇璜、于敏中等十大臣恭和跋诗,画卷当时藏放于瀛台。乾隆四十三年(1778)第二次仿摹,仿摹画卷藏于静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