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眼
2021-11-15
考核缺实效,困扰“放管服”改革
“放管服”改革一系列便民利企的措施不断出台,激发了市场活力。但也有基层干部反映,一些考核标准忽视实效,给“放管服”具体工作开展造成困扰。
中部某省政务服务管理局的一名干部透露,一些地方为了让成绩单“亮眼”,在开展“放管服”工作时,不顾自身能力,事项一味求多,且纳入考核。“现在不少地方在推行‘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有的街道社区列出的服务清单有100多个事项。”该名干部认为,没有这个服务能力而盲目罗列,群众体验不好会有意见。
政务服务的信息化处理比率,即网办率,也是“放管服”考核任务中权重较大的一个指标。南方某市工作人员说,全市范围内各区县网办率会有考核排名,倒数后三名不得分。一些地方各部门平台之间尚未实现互联互通,网办工作难以落到实处。西部某县一名工作人员介绍,以残疾证办理为例,数字政务一体化平台与残联的平台没有打通,数据不能共享,但又需要把所有信息上传网络系统,来办证的残障人士带上各种材料,由工作人员二次录入。
一方面是过分追求网办率,让少数不便“触网”的群众左右为难;另一方面,存在对于线上服务平台“只建不管”的现象。记者网上浏览发现,南方某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网上便民服务栏目存在4个错误链接,通知公告栏停更超过3年,部分板块的多个功能菜单无法使用。
在一些地方“放管服”工作考核中,“满意率100%”并不鲜见。基层干部反映,为了提高满意率,部分一线干部大搞“突击行动”,少数干部甚至不惜以身涉险。据了解,中部某市一执法部门为提高满意率,部门内9名工作人员反复录入系统,累计给予好评1266次,查实后9人被通报批评,部门负责人受到行政警告处分。
地方绩效考核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对于地方而言,既要“压担子”,又要“递梯子”。同时,要扭转一些干部重权力、轻服务的观念,“放管服”工作应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上级部门考核时须树立实绩导向,群众满意度自然会提高。
如何让“环保老赖”寸步难行?
12月16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集中通报了典型案例,涉及到陕西、贵州、黑龙江等省份。随后,陕西省委书记刘国中、黑龙江省省长胡昌升、贵州省委书记谌贻琴、省长李炳军等领导先后去了被通报的地点,督导问题整改情况。
2021年以来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通报的75个典型案例中,有一半以上案例中点到第一轮督察及“回头看”中已存在的问题,其中不乏一些久被投诉、久拖未决的“环保老赖”。这些“环保老赖”被一些地方政府纵容庇护,有三大表现。
屡被投诉,却漠视敷衍。一些企业长期排污,群众反映强烈、投诉不断,地方政府明知情况,但长期漠视敷衍,导致企业有恃无恐。屡被处罚,却照旧排污。一些地方政府环保执法偏松偏软,纵容企业违法违规行为,出现“一边罚款、一边排污”现象。屡被督察,却虚假整改。一些“环保老赖”在被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点名”后,当地政府在整改中依然走过场甚至弄虚作假,帮助企业蒙混过关。
在中央重拳治污背景下,一些企业何以成“环保老赖”?
调查发现,一些污染企业之所以成为“环保老赖”,根源在于所在地方未能摆脱传统发展路径依赖。比如江西晨飞铜业有限公司曾因大气污染问题突出被群众举报,但企业所在的金溪县工业园区管委会不仅未制止,反而为企业违法大开方便之门,因为这家企业是当地第一纳税大户。今年4月,中央第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再次督察后,该企业才停产整改。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追责问责力度,但一些地方在环保追责时避重就轻,有的流于形式。如中部某地一乡党委书记因一起自然资源部挂牌督办的生态环境问题被免职,几个月后就以另一乡党委书记的身份公开参加活动。
“环保老赖”影响恶劣,亟须重拳予以整治。一方面,对“环保老赖”要紧盯不放、一督到底,借鉴惩戒“老赖”(失信被执行人)的经验,让“环保老赖”寸步难行。另一方面,严格追责问责,将生态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到实处,形成守护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