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的婚姻,换一个人就好了吗
2021-11-15曾奇峰
文/曾奇峰
今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落地实施,颇具争议的“离婚冷静期”正式生效。
条文明确规定:自婚姻登记机关收到离婚登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任何一方不愿意离婚的,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撤回离婚登记申请。
这条规定的正面意义不言而喻,但也有人不以为然。
毕竟,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在迅速发展,对自身的幸福关注度更高,开始重视婚姻的质量而非形式,对“离婚”的接纳度也随之提高。
这就不难解释近几年离婚率节节攀升的现实情况。而且,据民政部门相关数据显示,七成以上的离婚原因来自“感情不和”。
在我看来,这个“冷静”的背后,可能叠加了一层期许:希望双方能在情绪之外,理性反思婚姻的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无论最终离婚与否,这都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对于渴望追求幸福的当代人来说,尤为重要。
和谁结婚都一样?
前几天我在抖音刷到一个视频,博主讨论了一个不少人纠结的问题:和谁结婚都一样吗?
她以自己的母亲为例。母亲和她的父亲在一起时,脾气非常暴躁,总是嫌这嫌那,觉得父亲没钱、没情调、不会哄人。从博主记事以来,母亲脸上很少有笑容,过得很不幸福。
后来他们离婚了,母亲现在二婚的对象,与父亲是截然不同的人。他能赚钱,还经常给母亲买礼物,很照顾她的情绪和感受,母亲变得开朗起来,光彩照人。
从母亲明显不同的两种婚姻状态,博主得出的结论是:和谁结婚,真的很不一样,并劝说大家一定要找到那个“对的人”。
这种思维模式应该是比较普遍的,视频也得到了近100万点赞,上了热搜。
不同的人,意味着不一样的外形、性格、经历、观念、眼界、格局,拥有着迥异的家庭背景和经济条件,也意味着将带来完全不同的婚姻经验。
比如这个博主的母亲,原配丈夫是一个木讷、抠门、不善言辞的人,她在这段关系里,感受到的是物质和精神的双匮乏,这种匮乏让她无聊、烦躁、难以忍受;而二婚丈夫物质条件好,与她有充分的情感交流,这些恰好弥补了她的空洞和匮乏。感受到“被滋养”的母亲,重焕新生。
这其中会有两个方面的心理变化:
“圆满感”的提升
通过“拥有”伴侣,似乎拥有了他的一切,尤其是那些格外吸引人的特质,正好是自己所缺乏的。二婚丈夫的事业、情调、魅力,让母亲浑然一体地错觉为自己的一部分,那种“被拓宽”的自我圆满感,是让她感觉良好的原因之一。
客体经验的转变
在亲密关系里,客体经验很容易被内化,因此被摧毁或者被治愈的案例比比皆是。
拿送礼物这件事来说,原配丈夫的“抠门”让她感觉不到爱意,而二婚丈夫的大方,让她觉得“自己值得被爱”;同样,一边是日常交流的忽视与淡漠,另一边则充满包容与宠爱,一边可能唤起的是早年创伤,另一边则是对创伤的抚平。
所以,如果结婚的目的是为了找到一个理想的、称心如意的对象,那么和谁结婚,肯定是不一样的。
但可惜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逻辑存在不可忽视的漏洞:
概率低,幸运儿总是少数;
Ta可能随时离开,“圆满感”和好的客体经验,会瞬间化为泡影;
Ta被用来满足我们的各种需求,几乎等同于一件工具,无法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被看见,在这样的关系里,真正的爱几乎不存在。
更常见的情况是,很多人结束了一段自认为糟糕的婚姻,进入下一段婚姻之后,仍旧过得不幸福。
婚姻是场盛大的投射,参与者带着各自的经历,互相投射着不同的内容,构成了婚姻的场域。离婚换人可以解构掉这个场域,但未解决的创伤和痛苦,还将在新的场域里重现。
从这个角度来说,和谁结婚都一样,最终都是和自己相遇、相处、相爱相杀。
嫁给谁都幸福的人
回到开头那个博主的母亲。
她在与原配丈夫相处中无法耐受的无聊和匮乏,恰恰因为她自己就是一个无趣的人。她对原配丈夫的嫌弃,其实就是对自己的嫌弃。
第一段婚姻中这些情绪被她完全投射了出去,对方背了“不好”的锅,那么我就是“好”的。
到了第二段婚姻,幸运地找到了一个能够填补匮乏的人,但她自身并没有获得成长,“不好”的部分仍然存在,投射的“刚需”也仍然存在。
所以,假如不进行自我察觉,短暂的幸福满足过后,她的新对象和新婚姻可能会“被制造”出其他问题。
明白了这个原理,就不难理解那些“和谁结婚都幸福”的人,与其说婚姻经营得很好,不如说他们很擅长“搞定”自己,借由亲密关系这面镜子,去看见、理解更真实的自己。
向上延展
搞明白渴望从对方身上学习和发展的特质,让伴侣成为你的“最佳老师”,而非被吞噬和融合的“一部分”。
对博主母亲来说,有情、有趣、有才、有钱这些特质,可能正是她自己想要拥有的,正确路径是转化成她的成长目标,而不是被动等待对方的施与。
向下修通
有能力探索和修复心理创伤,这些是我们在关系里投射的主要内容,也将决定着婚姻的基调。
博主母亲在情感被忽视的环境里,会出现易怒、情绪不稳定等状态,就可能与早年的创伤有关。即使二婚丈夫对她再好,也总有回应不及时或者不到位的时候,而如果创伤不被看见和疗愈,她的情感模式将陷入重复。
自我成长还有一个好处是,能够通过觉察和自省,保持对投射的节制。正如心理咨询师付丽娟所说,婚姻是在注定投射的场域中,能够节制双方的投射内容,更多地获得温暖、亲密、安全这些实际的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来抵御部分的孤独感。
爱的能力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提到:不成熟的爱是因为需要所以爱,而成熟的爱是因为爱所以需要。
简单理解就是,因为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作为我表达爱意和付出的一个对象,这就是爱的能力。彼此都作为一个完整而真实的人存在,我爱你只是因为你是你,没有权衡利弊、互相利用,这样的关系才是滋养的。
就好像学会了游泳,换一个泳池也能如鱼得水一般,练习爱的能力,换不换对象都能把握幸福的主导权。
虽然从本质上来说,婚姻并不等于爱情,但是有爱的婚姻才是最好的状态。
任何关系最终指向的都是自己,希望你能成为那个左右婚姻幸福,而不被婚姻左右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