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垃圾分类热点 窥视高中政治议题式教学
2021-11-15刘欣欣
文_刘欣欣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高考改革的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其中,议题式教学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2017 年高中思政新课标》)中提倡的,与活动型课堂相适应的一种教学方法,其辩证地否定了传统教学方式,既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一些弊端,又保留了传统教学对知识的合理关注,还添加了关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学生高阶思维、注重学生能力发展等新的内容,为新课改下的教学方式探索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目前,垃圾分类是当今时代的一种新常态、新时尚。在高中政治《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一课的教学中,这种新时尚和议题式教学相遇,就会产生“启迪学科智慧,培育学科素养”的火花。
优选议题,精心准备
议题式教学是指围绕议题,开展一系列有逻辑的认知思辨和可选择的活动探究的教学过程,其是以“议”为解决问题主要方式的意义建构过程。议题的引入和生成是议题式教学的起点,也是议题式教学的难点。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学议题的设计是直接关系课堂教学效果的核心问题。议题既要扎根具体教学内容,又要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既要关注时政热点,又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既要立足本节课的知识点,又要有跨模块,甚至跨学科的综合性;既要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又要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可见,甄选和确定议题是一堂课的关键,有了议题,课堂就有了方向、思路和框架。
找到合适的议题,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时事政治、生活体验、影视作品、读书爱好,甚至是听见的某个段子,都有可能成为议题,议题就在我们身边,有心便有所得。
在备课《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的过程中,笔者几经思考、反复和选择,最后选择了“如何让垃圾分类成为新风尚?”作为中心议题。从上海开始到包括苏州在内的46 个城市开展垃圾分类试点,从2019 年7 月1 日上海实施垃圾分类到2020 年6 月1 日《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施行,垃圾分类关系着每个人的生活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以此为议题,既立足学生体验,又紧扣教学内容;既有人类发展的大视角,又落地学生的日常实践;既能彰显正确价值观,又能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议题式教学不仅需要教师的精心备课,还需要学生有所准备。为了让学生了解垃圾分类,在课堂上能深入讨论,笔者在上课之前为学生布置了一份任务清单。
聚焦垃圾分类
面对日益增长的垃圾产量和环境状况恶化的局面,如何通过垃圾分类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利用,减少垃圾处置量,改善生存环境质量,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迫切问题之一。
1.每个小组找一张垃圾污染的照片用于课上分享。
2.中国为什么这么着急实行垃圾分类?
3.垃圾分类的成功推进需要哪些力量的努力?
议题式教学是“学习者中心”的回归,学生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体验者和推动者,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将得到更充分的尊重和体现。在这份分组的课前任务清单中,每一名学生在组中负责的任务就像一块拼图,通过沟通、协作、探究、分享,最后拼成一个整体。因为有了课前的集思广益和充分准备,所以学生在课堂上才能自信地“议”、有效地“议”、充分地“议”。
合作探究,激趣增能
《2017 年高中思政新课标》倡导构建活动型课程,采取思维和社会实践等方式呈现学科内容。以课本内容为依托,以层层深入的议题为线索,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和展示,使课堂有趣又有料。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节课中,笔者设计了三个子议题。
三个子议题在中心议题的基础上展开,又服务于中心议题,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彼此之间相互衔接、层层深入,使整个议题能够有序展开。学生的思维也随着具有层次、梯度化的议题由浅入深,认识由认知层面变为思辨层面。根据课前的任务清单,各个小组搜集和展示了很多触目惊心的垃圾污染照片,如海洋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和水污染等,其中一张微塑料污染的照片展示了塑料垃圾从被人们随手丢弃,到再次回到人们肚子里的过程,塑料沿着生物链完成了一个完美的循环,形象地诠释了联系的普遍性这一知识点。在视觉感知和心灵触动下,学生进入议题二的思考。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实质,了解中国垃圾分类的历史和现状,并辅之以视频,让学生深切感知到,垃圾污染是对环境的破坏,违背了自然生态运转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注意把握联系的客观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世界,还在于改造世界,前两个议题已经让学生从联系的角度,通过合作探究充分认识到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接下来的议题三将课程和学生思维推向了高潮。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利用发散、思辨和综合思维,跨视角、跨学科、跨知识模块展开多维度分析,总结出解决垃圾分类问题需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注重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探究出了成功推进垃圾分类的一些路径,也锻炼了高阶思维,实现了深度学习。
首先,《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节课采用议题贯通的方式,立基教材内容,以学为主,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注重思行合一,议题三正是以“思考-比较-展示-点评”的逻辑展开,既培养了学生的深度思维,又让学生敢表达、善行动。再次,关注社会,议题源于真实社会情境,拥有社会情怀,增强社会理解,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于社会组织、每一个社会人的努力。最后,坚持素养中心,增强学生对垃圾分类利国利民的政治认同,培养学生科学分类的理性精神,树立学生将垃圾分类上升至立法层面的法治意识,以及“垃圾分类,人人有责”的公共参与意识。
回归生活,关注成长
议题式教学是一种直面真实生活、直击现实问题的建构式学习方式,生活化是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应有的价值取向,让学生走进生活、理解生活、热爱生活,也是议题式教学的应有之义。高中政治教学内容源于生活,教学素材取于生活,教学过程贴近生活,教学评价回归生活。议题选取要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生活化处理的方式,有机连接学科知识和现实生活。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提升。《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节课的结束语是“做好垃圾分类要承认联系的普遍性,尊重联系的客观性,把握联系的多样性,从我做起,齐心协力,共建美好家园!”课后的作业如下:关注苏州垃圾分类立法听证会,如果你是听证人,你将陈述什么观点,从哲学角度说明你的理由。这与议题式教学设计一脉相承,扎根于现实生活,落脚于学生成长。
生长,就是教育的目的。课堂是学生生命在场的地方,是新人成长的世界,是滋润生长的圣地。高中思想政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说到底,就是要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素养为魂的思想政治课堂要关注人的成长,着力实现教学向教育转变,让课堂教学不只是看起来美好。议题式教学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活动环节,注重参与性、时效性、成长性的检测评价,以及教学主体定位、课堂教学形式、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从传统的听、写、背到提升核心素养,从浅层思维到深度思维发展,于生、于师、于学、于教皆是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