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攻坚的成效考量与示范意义
——基于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调查研究

2021-11-15蒋长流许玉久董玮

社会观察 2021年8期
关键词:幸福感居民攻坚

文/蒋长流 许玉久 董玮

引言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宣布:“我国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我国将脱贫攻坚作为关乎党和国家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大事,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现阶段,我国更要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同时强调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表明,能否提高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下文简称“三感”),必将成为我国衡量脱贫攻坚成效与改革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准。

新的发展时期脱贫攻坚如何影响居民“三感”,从居民“三感”角度怎样衡量脱贫攻坚成效,如何进一步提高“三感”,必然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事实上,将居民“三感”与脱贫攻坚联系起来,能够进一步提高对我国改革目的和发展归宿的认识。

目前,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理论内涵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居民“三感”也成为衡量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体现。但将脱贫攻坚与居民“三感”联系起来的研究较少,其理论体系也有待完善。针对地区居民的“三感”应该如何提高并长期保持,如何通过居民“三感”来衡量脱贫攻坚的实际成效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调查。因此,本文将重点放在研究地区的各项行为对居民“三感”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上。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为:第一,将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三者作为整体来衡量地区的脱贫成效,用居民“三感”体现居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脱贫成效考量;第二,鉴于目前国内尚无利用近年数据分析居民“三感”情况的研究,本文利用安徽首个脱贫的国家级贫困县的第一手调研资料,用最新数据来研究地区居民的“三感”状况;第三,本文从居民主体角度提出的政策意见,对提高并长期保持居民“三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一定借鉴作用。通过提高居民“三感”,进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脱贫攻坚中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数据分析

(一)基础资料

笔者在进行居民“三感”指标划分时,借鉴了王俊秀等对于安全感的划分、徐国祥等对于获得感的划分以及郑方辉对于幸福感的划分。即立足于岳西县脱贫的实际情况,选择三个目标层下的15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即,“获得感”评价指标:收入水平、福利水平、工作感受、政府效率、业余生活;“幸福感”评价指标:居住条件、子女教育、养老质量、物价水平、生态环境;“安全感”评价指标:食品安全、财产安全、社会治安、医疗安全、信息安全)。

为保证数据收集质量,调研团队共计8人,历时6天,对岳西县下辖5个乡镇、7个政府部门、10家事业单位等进行实地调查,受访群众来自42个不同村寨。鉴于当地部分居民文化程度不高且考虑到数据真实性及收集情况,以纸质问卷为主进行入户访谈,共收集有效问卷292份,访谈资料190余份以及其他相关一手数据。受访人群年龄、文化水平等结构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代表性。

(二)基于居民“三感”的脱贫攻坚成效考量

在居民“三感”体系中,获得感是基础,获得感的提高能够促进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提升;幸福感是核心,反映出获得感和安全感的提高;安全感是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基本保障。同时,“三感”的进一步提高最终反映出居民生活品质的提高,这符合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论述。从“三感”的角度来反映当代居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助于衡量当地脱贫攻坚的实际成效。

基于上文,笔者对相关数据进行了梳理。主要调查题目为:“您在这个方面的感受程度如何?”采用4点量表法,4代表“非常满意”,3代表“比较满意”,2代表“一般”,1代表“不满意”,采取加权平均法计算得分。

在居民获得感中,居民收入水平满意度得分最低,说明当地居民对个人收入仍有较大期望。业余生活、工作感受两项得分也较低,可能是因为在岳西县大力发展经济的背景下,当地居民的工作强度较大,同时居民文娱活动上或有欠缺。此外,福利水平、政府效率得分相近,当地贫困发生率由30.5%降至0.59%,群众满意度达98.02%,体现了近几年来岳西县各级政府真抓实干为居民谋幸福,踏踏实实做事,赢得了大家的认可。

在居民幸福感中,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得分都很高。岳西县“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作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森林覆盖率达76.1%,居民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认可度非常高;但由于全县平均海拔600米,山峰较多,非常容易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当地通过加强危房改造工作集中准确处理,使得居民感受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物价水平一项得分最低,问卷设置有“非常合适、可以接受、物价偏高、物价偏低”四个选项,笔者将“物价偏高”记为“一般、不满意”,取均值1.5分,“物价偏低”记为0。同时,物价水平与收入水平均处于“三感”指标得分的最后一档。由于岳西县借助绿水青山发展旅游产业,带来了当地物价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且群山环绕,乡镇间道路不便,物品供给不足,进一步抬高了物价,而居民相对收入水平较低,导致其获得感和幸福感有所下降。在幸福感指标中,子女教育与养老质量两项得分处于中游水平,表明虽然当地政府抓教育扶贫,杜绝贫困户因学返贫、阻断贫困因素的代际传递,但居民仍然渴望更高质量的教育发展;同时居民对于养老也有更多的渴求,居民医疗保障收费过高等问题仍待解决。

在居民安全感中,整体来说得分都较高,其中财产安全、社会治安、信息安全相对较好,体现出居民对于本地区的安全认可度较高,当地严厉打击盗窃、诈骗、抢劫等违法犯罪活动。此外,医疗安全、食品安全得分较低。县域内居民最直观的医疗安全感主要来自医疗保险保障、村医卫室以及县、乡级医院治疗水平等,虽然村医卫室配套较为齐全,但医疗人员素质、能力仍待进一步提高。研究中发现,食品安全在部分乡镇也存在较大问题,如居民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等,大大降低了居民的安全感。

虽然数据反映出当地脱贫以来成效较好,获得了居民的认可,但当地处于初步脱贫阶段,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仍有极大的提升空间,此外,“三感”间也存在发展不协调的状况。居民“三感”如何长期保持并进一步提高,有待政策的继续发力,居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也仍待进一步满足。

岳西县精准脱贫提升居民“三感”的示范经验

2018年8月10日,国家级贫困县——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成功脱贫摘帽,这在安徽省尚属首例。岳西县在2014年有36367户贫困户,共计110473人,贫困村共有65个;经过每年的动态监测,截至2017年,岳西县贫困户减少到3500户,65个贫困村全部摘帽,贫困发生率从30.52%下降至0.98%,高质量地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岳西县居民的“三感”有着良好的发展。而作为安徽省内第一个成功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岳西县某些政策措施对其他地区提高居民“三感”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第一,因地制宜,特色产业扶贫。一地一风情,地方要合理借助地区特色,文物古迹、绿水青山、特色美食、土特产品等都可以作为发展点。充分利用红色革命文化区、自然保护区、特色小镇等契机发展当地旅游业,延长地区特色产业链,加大产业带动脱贫的力度。贫困地区多是山川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不利用就是穷乡僻壤,利用好了就是金山银山。既可以依赖独特自然风光发展农家乐等休闲娱乐,也可以探寻地方独特植物、农作物等发展产业。同时,要严守生态红线,在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等方面积极探索,形成优势产业。

第二,财政补助,支撑教育发展。通过一系列财政政策补助,保障低收入家庭子女安心上学,对于特困学生加大奖助学金补助力度;提高食堂建设、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电子信息设备建设水平。同时,要健全教育网格长效保障机制、健全学生信息交换共享机制、落实督导与验收机制,实现对困难学生的应助尽助。此外,还应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避免“一村一人一校”现象,提高县域内升学率和人才培养率,推进中招制度改革、农村学校布局优化、城乡一体化发展行动;通过提高住房补助、工资补贴等,鼓励中青年教师到欠发达地区发展,提升教师队伍、学校治理、思想道德建设三大水平;通过“技能夜校”,让青壮年提高谋生技能,带动收入增长,提高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三,围绕居民权益保障,政策精准到户。以提高经济水平为核心全面保障居民权益,对县域内居民的福利、业余活动、住房改善、养老、财产安全等要进行全方位保障,才能保持并提高居民的“三感”。对于居民的权益末端要高度重视,对一家一户进行精细化考虑。要结合危房改造工程处理好居民生活污水,开创美丽乡村新局面。严格落实居民在住房、教育、医疗、交通、水利、电力、通讯、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产业就业等方面的政策,做到政策精准到户,确保居民应享尽享、应帮尽帮。

第四,输血与造血并举,激发内生动力。针对五保、低保、孤儿、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三感”较低的情况,要适当加大帮扶力度,保证特殊群体享受到五保低保、残疾人、社会保险的救助福利,确保特殊群体共享改革发展的红利。此外,要有效整合社会救助资源,打破信息壁垒,完善救助工作格局。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在民政服务领域的作用,对特殊群体结对帮扶,并且提供适量救助、自主性帮扶工作岗位,将保障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与激发内生动力有机结合,提高低收入人口收入水平,提升保障对象创新和求变意识。通过帮扶和自立增强低收入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做到“输血”与“造血”并举。

提升居民“三感”长效机制的构建路径

地区居民的“三感”与地区各项优惠政策具有显著关系,如何从动态角度保证地区优惠政策取消后居民现行“三感”不回落并进一步提升,值得深入研究。基于上述研究,要着重从居民需求侧发力,建立使居民“三感”能够维持并达到预期高度不回落的配套措施:一方面,要有从居民“三感”角度考量制定的比较规范、稳定、配套的制度体系;另一方面,要有推动居民“三感”稳步提高的动力源。

居民“三感”受到强烈的主观意识和因素影响,为保证居民“三感”不断优化提高,必须从居民主体的主观诉求出发。

第一,政府部门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部分欠发达地区交通不便,不仅仅只需要修路,更需要配套的交通工具。县域内通常公交车较少,网约车更是稀缺,而“黑车”不仅存在乱停乱放行为,更是有巨大的安全隐患。因而,县域内各乡镇间要加强交通工具的投入。同时,县中心地区道路拥挤,行人、行车堵塞不便,也需要相关部门加强交通执法监督,更需要加强行人素质教育警示。

第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不足是常见状况,县域内在加强财政补助困难学生、校区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于教职工的补贴,通过一系列优惠福利吸引优质教师入县,发展好初高中教育。同时,要积极开展农村学校与县城学校、县内学校与市内优质学校帮扶结对工作,充分吸收新鲜血液,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

第三,对于居民反映的城区问题要积极处理、主动预防。老旧危房改造、生活污水处理、建立公厕、将粪液转化为有机肥等工作要统筹协调安排,杜绝一年一变的现象,花大心思把居民身边的小事解决好。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环保部门应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监测治理工作,推进工业污染、机动车污染、城乡污水等协同治理,采取分片包干方式推动各乡镇严格落实重点地区、重点行业解决“四尘”“三烟”“三气”等方面的污染问题,重点推进县域黑臭水体整治、城镇污水管网升级改造、水资源保护等工作。

第四,在社会保障方面,县域内要做好乡村医卫室建设:人员到位、药品到位、医疗技术到位,避免小病大治、小病难治。县级医疗单位要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素质、能力和医疗水平。在县级医院能力建设、“县乡一体,乡村一体”建设机制、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欠发达地区疾病综合防治等方面下足功夫。同时,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要收费明确,让居民交钱交得踏实。此外,应着力保障居民的文娱需求,组织送戏下乡、送影下乡、名家讲座、家庭讲堂等文化活动,既丰富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又潜移默化地提高居民的素质,打造良好的县域人群关系,适应时代的快速发展。

第五,收入问题是影响居民“三感”的重头戏。一方面,要进一步通过技能培训、技能夜校等提高居民的能力水平;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加强资金补贴、税收减免等,提倡先富帮后富、创业创新创发展。同时,要做好兜底工作,对老弱病残群体提供一定补贴和扶持性救助岗位。居民的收入提高了,才能够真正地提高居民“三感”。

由调查数据可知,居民对“三感”的理解主要集中于个人生活及家庭生活方面。要想进一步提高居民的“三感”,必然要从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打造和谐家庭出发,以个人收入提高为核心,使身心健康、住房医疗、文娱爱好、养老、安全等各方面协调配套发展。通过改善一个个小家庭的感受,助推县域内居民“三感”的提升。

总之,从初步脱贫地区岳西县居民“三感”数据分析来看,居民的“三感”整体状况良好,但仍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值得一提的是,本文利用最新调研数据,能够通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各维度有效地考量脱贫攻坚成效。因此,接下来还需要政府部门与人民群众、区域内各单位共同发力,基于“三感”的各个维度协调改善,进一步保障和满足居民的美好生活需求,建设和谐家庭,进而最终实现社会的高质量发展。逐步提高居民“三感”,对于乡村振兴、社会稳定以及社会高质量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幸福感居民攻坚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石器时代的居民
过度保护会剥夺幸福感
画与话
你们这样搓狗,狗不要面子吗!放着我来!
攻坚脱贫
53.7%的居民认为目前房价“高,难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