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勤政爱民 清正廉洁(下)
2021-11-15李春发
○ 李春发
调研:注重实事求是,决不盲目言从
1958 年夏末秋初的一天,刘少奇的秘书刘振德收到一份报道安徽省某县水稻亩产5000 斤情况的简报,并以激动的心情急忙拿着简报去向刘少奇报告这一好消息。但刘少奇对秘书的“喜讯”似乎并不在意,他接过简报迅速浏览一下后用低沉的口气问:“你相信吗?”刘振德不知如何回答,略思片刻说:“对南方的水稻产量我不熟悉,对北方的谷子、小麦等农作物的产量还知道一些,但产量最高的也没听说过有超过1000 斤的。”刘少奇两眼充满疑虑,担忧地说:“南方的水稻是比北方的谷子、小麦的产量要高些,但说亩产5000 斤,肯定是吹牛!”后来,吹牛和浮夸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卫星”也越放越大、越放越高。
刘少奇坐不住了。1958 年下半年,60 岁的他以超人的精力和毅力先后几次到外地调查研究。7 月,骄阳似火的盛夏,他来到山东、河北;11 月、12 月,寒风刺骨、滴水成冰的隆冬,他来到河南、湖北。视察农业,他一定要到农田里亲眼看看庄稼,到农民家里问问温饱;视察煤矿,他一定要戴上矿帽矿灯、脚蹬高筒雨靴来到井下,看采煤,看掘进,到矿工食堂、宿舍看伙食,问冷暖;视察钢铁厂,他一定要到铁水滚滚、火花飞溅的炉前询问产量和质量,叮嘱千万要注意安全……他每到一处,都会被人民群众那冲天的革命干劲所感动,但又被那有些过分的吹牛、浮夸所困扰。
当刘少奇深入到河北省徐水县去实地察看、调查了解并耳闻目睹了大量事实后,明白了徐水县的所谓“共产主义”,原来只不过是吃大锅饭不要钱的平均主义和一张只画着电影院、图书馆却连居民区都没有的“共产主义新农村规划图”。这哪里是什么“共产主义”?完全是一种纸上谈兵的瞎吹和乌托邦式的空想。
从山东和河北调研回京后,刘少奇有一次在支部会上心情沉重、神色黯然地向大家讲述了他的所见所闻。听着刘少奇和王光美等的讲话,刘振德也谈了自己的看法:“我对群众的冲天干劲和报纸上报道的一些增产数字,特别是钢铁、粮食的增产感到非常兴奋。虽然对有些数字也有怀疑和议论,但没有否定它们的根据,只是随声附和、盲目乐观。”
刘少奇接过话题说:“人云亦云,不假思索,是个大毛病,我在山东、河北视察时说过要泼点冷水,现在我也要给你们泼点冷水,让大家的头脑都清醒清醒。对群众的积极性要爱护,不能泼冷水。问题的关键在于领导。有些事,我们没有经验,调查研究又不够,受点挫折是难免的。但当前的许多不实事求是的做法、不科学的口号,特别是这股浮夸风、吹牛风,并不完全是由经验不足和调查不够所造成的。我们决不能任其发展了。有时,我的头脑也有点热,说过些过头话,我向支部作检查。这就算我的思想汇报吧!”
刘少奇实事求是、向人民负责的严肃态度和决不盲目言从的冷静科学工作方法,还体现在他回乡搞调研时听取群众反映、实事求是妥善处理了两个案件:齐海湘错案和冯国全“破坏耕牛案”。
刘少奇在作调查时,群众向他反映齐海湘案件是件错案,当时齐海湘已经死了。但是刘少奇仍然主张切实调查清楚,他对湖南省公安厅厅长李强说:“人虽死了,也应该查清,作出实事求是的结论。本人死了,还有子女后代,我们要对案件负责,还要对他的子女负责。”在刘少奇的干预和点拨下,终于洗雪了齐海湘的不白之冤。
对于群众反映的天华大队饲养员冯国全父子将一根3 寸多长的铁丝钉进他们为生产队喂养的耕牛肺里致使耕牛死亡的“破坏耕牛刑事案”,刘少奇觉得可疑,立即指示湖南省公安厅复查并重新研究这个案件。刘少奇说:“请你们把此案再调查一下。要从多方面进行深入的细致的调查,不仅要调查当事人,还要向老兽医和专门学过这种医学的人请教。你们想想看,牛皮那么厚,牛劲那么大,它能那样俯首贴耳地让人将铁丝钉进自己的肚子里?你们查清后写个报告,好不好?”刘少奇从中察觉到司法机关有些人办案马虎,对普通老百姓的政治生命不负责任。
经过详细调查和技术鉴定,否定了原定的结论。原来这头牛曾几易其主,早在1955 年8 月在长沙县青山乡社员彭秉泉家喂养时,由于其子出于好奇心,将铁丝包在青草内喂牛,致使这条耕牛落下病根,并最终因铁丝进入肺部而死。此事真相大白,湖南省公安厅经过复查为冯国全父子平了反,并于6 月30 日向中共湖南省委和国家公安部写了《关于长沙县广福公社天华大队社员冯国全破坏耕牛一案的调查报告》,如实讲述了这一案件的过程。
刘少奇对人民的负责,不仅表现在他发现错判后及时地予以纠正,还在于他工作缜密细致,由此及彼,胸怀大局,考虑到全国如果还有这样的冤案也应一并认真调查研究,给以解决。7 月10 日,回京近两个月的刘少奇在审阅这一调查报告时,致信公安部部长:“各地如冯国全这样的冤案还是有的,应由各地公安政法机关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作出合乎实际情况的结论。”刘少奇亲自审阅、修改了关于这件错案的调查报告并批示:此件发至县以上公安、政法部门阅读,对各地几年来所有由于死牛胃内、肺内发现铁丝、铁钉等而定为“破坏耕牛”的案件,都进行一次认真的调查,以便使我们的结论符合实际。
律己:公私分明,对亲属和子女从不搞特殊
共产党人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也是人,也有亲情,有这样那样一些亲人、亲戚。然而,位高权重的刘少奇却在亲情面前公私分明,为共产党人的亲情观作了最好的诠释。
对于托刘少奇办私事的亲友,刘少奇总是婉言相拒。他很诚恳地对他们表示:“你们的事我不是不能办,硬着头皮办也是可以的,但我们是共产党员,办事要讲原则,我们不能滥用手中的权力。”
解放初期,刘少奇写给七姐刘少怡的一封信,曾在家乡人民中传为佳话。刘少怡是刘少奇的亲姐姐,从小对他照顾得很周到,感情较深。土改时,刘少怡家的成分被定为地主。刘少怡听说弟弟在京城做了“大官”,就给他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流露出对土改减租退押政策的不满,不愿在家务农,希望能随他到城里去生活。
刘少奇在给刘少怡的回信中,严肃批评了姐姐的错误思想,鼓励他们自食其力,并表明了自己这样一种荣辱观:“你们不要来我这里,因我不能养活你们。我当了中央人民政府的副主席,你们在乡下种田吃饭,那就是我的光荣。如果我当了副主席,你们还在乡下收租吃饭,或是不劳而获,那才是我的耻辱。你们过去收租吃饭,已给了我这个作你老弟的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以耻辱。你现在自己提水做饭给别人吃,那就是给了我们以光荣。”
刘少怡听从刘少奇的规劝,一直在家乡务农。刘少奇1961 年回乡调查时,还曾特意去看望了她。
刘少奇对每个子女都倾注着深沉的父爱,但这份父爱绝不表现为娇惯孩子,而是特别注意在生活上给孩子们降低水准,从不让他们搞特殊。
刘少奇的子女刘平平、刘源、刘亭亭都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就读过。他的警卫员看到个别首长的孩子上学下学都有小汽车接送后,也就接送过孩子们几次。
这件事刘少奇知道后,对王光美和警卫员们说:“不要让小汽车接送孩子,可以坐公共汽车嘛!”吃饭时,他又对孩子们进行了教育。
以后,宁肯小车闲着,也不让孩子们乘坐。
尽管学校离家不算很远,但为了培养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刘少奇后来还要求他们在学校食宿。每逢周六下午,由一位老师傅骑着木板包厢的三轮车,把刘家的三个孩子及其他人家的孩子一起接回中南海。同车的还有住中南海西门对面灵境胡同的陈赓大将的两个孩子。这位老师傅每周一早晨再把这一群孩子送回学校上课。
当刘源上到三年级后,刘少奇提出:“孩子大了,应该让他们锻炼自己乘车上学。”朱德、谭震林都认为刘少奇的这项提议很好,大家便决定停了三轮车,给孩子们买了公交车月票。从此,孩子们就自己到中南海西门偏南的车站,先乘14 路,然后再转乘10 路公共汽车上学了。
在学校里面,同学们都不知道刘平平、刘源、刘亭亭等的爸爸、妈妈是做什么的,他们所有档案里的父母一栏都填的是化名。刘少奇和王光美不许孩子们讲出来,子女们也就不敢讲出半个字。有一次,在音乐课上,刘源没带课本,音乐老师就给他的妈妈打了一个电话,说:“你把课本送来。”王光美二话没说,赶紧骑上自行车从中南海赶过来送课本。王光美就是这么一个随和的人。只要她不忙,她就会到学校去给孩子们开家长会,特别配合学校和班里的工作。
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国家粮食紧张,城市人口的口粮定量都很低,副食品更缺乏,全国人民都在挨饿。刘少奇的子女们也都住在学校里,吃不饱饭。刘亭亭在学校里饿得晕倒了两次,当时她同学的妈妈就给刘亭亭妈妈打了一个电话,说:“你心太狠了,你女儿在学校里已经晕倒过两次了,你还不接回家去。”王光美正准备要接刘亭亭回家时,刘少奇说:“现在,整个人民都在受苦,我希望他们从小知道要跟人民同甘苦,将来长大了,为人民做事的时候,他就不会让人民再受苦。”于是,子女们就继续住在学校里。
1960 年,中央办公厅发了一个文件,重新规定了干部住房收费标准。
刘少奇怕管理部门有顾虑而进行照顾,就专门督促身边的工作人员如实地丈量了一遍自家的面积,认真地核对了一番水电费数字。重新测算后,刘家每个月要付60 余元的房租水电费,比原先多了20元左右。
对此,刘少奇表态说:“已经定了工资制度,就要彻底执行,高级干部要带好头,不能再享受供给制了。”
刘少奇每月去理发,都要身边的工作人员专人负责给他记账,到月底从他的工资里扣除,绝不占国家一点便宜。
刘少奇和王光美夫妇每月交党费25 元,刘少奇买烟、茶和其他生活用品100 元,全家人的伙食费150 元,给保育员付工资40 元,每月的房租、水电等费用最初是40 多元。再除掉孩子们的生活费、住在中南海家中的外婆的零用钱,就所剩无几了。可刘少奇还要用之接济有困难的亲朋好友。
刘少奇家里人口多、花费大,可他从来没有向国家要过一分钱。在他的严格教育下,一家人都养成了艰苦朴素的习惯。
这些事情说明,刘少奇非常注意防微杜渐,决不愿意让子女们从小因自己是国家主席的子女就滋长高人一等、可以沾国家光的优越感,充分表现了刘少奇大公无私、清正廉洁的高尚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