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学史:一个学科的成长与学脉
2021-11-15杨敏朱亭瑶
文/杨敏 朱亭瑶
学科意义的中国社会学产生于中国社会的现代性变迁过程。孔德开创的西方社会学和马克思开创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对于这一学科的发生和发展形成了深远影响,由此决定了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离不开一些基本方面——历史方位、学理脉络和现实关切。
作为学科范畴和历史进程的中国社会学史
(一)中国社会学史的内涵
简略地说,中国社会学史是对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研究,并探究其规律的基础性研究方向。同时,中国社会学史也是思想发展史,随着中国社会学的成熟,中国社会学史的思想史意义也愈益显著。关于中国社会学史的内涵理解有几个含义:
第一,中国社会学史是对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过程进行的研究。中国社会学史通过对中国社会学以往历史过程的人物、事件、文献等的思考、分析和研究,客观地将这一发展过程呈现出来。伴随着中国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各种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以及与这一历史过程相关的人物、事件、文献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我们能够把握中国社会学的肇始和奠基、积累和丰富的发展历程。
第二,中国社会学史力求揭示社会学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的规律性。历史描述所展现的并不是历史的全部,而是重要的和基本的方面,在这些方面中蕴含着这一历史进程的规律性。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对历史进程的变化发挥着深刻的制约和影响。中国社会学史的任务是通过深入地研究、分析和思考,努力揭示贯穿其中的本质和规律。
第三,中国社会学史是对中国社会学学科发展史的研究。自中国社会学产生之时,中国社会学史也随之起步。中国社会学从产生到现在只有120余年的时间,这一过程非常曲折,学科历程起伏跌宕,思想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启迪后人的经验,也有促人深思的教训。中国社会学史是这一学科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领域。
第四,中国社会学史是对社会学在中国的思想发展史的研究。学科史和学术史也是思想史,随着一个学科的日益成熟、学术研究的不断积淀,思想史的特点也越来越凸显。中国社会学也不例外。自19世纪中叶,中国社会跨进了近现代门槛,西方社会学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入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再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社会学史记述了社会学在中国的思想及其理论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社会学史的历史方位和研究范围
社会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启示我们,中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现代性变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中国社会学界,社会现代性变迁通常又称为“社会转型”。一般以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作为中国社会进入近现代里程的时间标志。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社会学史也是中国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变的历史。在此期间,世界社会与中国社会都经历了持续性的巨变,这一过程既改变了西方也改变了中国。社会转型范式为理解中国社会学提供了一个学术框架,也为中国社会学史研究展现了开阔的历史视野。
研究某一国家或民族整体的历史发展,以及某一重要历史现象、重大历史过程等,既要放在横向的广阔的历史联系中,也要放在纵向的历史长河中去认识。从具体的研究方法层面上说,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范围包括横向范围和纵向范围。所谓纵向范围,是从时间的角度对社会现象或事物的演变和过程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角度体现出纵向特点。从时间过程来说,大体上以新中国成立为标志,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旧中国社会学和新中国社会学两大发展时期,这两个时期又各有自己的特点。所谓横向范围,是从空间的角度对社会现象或事物的“横截面”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角度体现出横向特点。横向研究涉及社会现象或事物的系统和结构特征及其不同子系统、要素、部分等的相互关系。从空间地域来说,中国社会学的结构组成包括中国大陆(或称内地)、港澳台地区的社会学发展。从内容构成来说,中国社会学则包括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社会学分支学科和相关学科等在中国的发展。
(三)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意义
中国社会学史的题材是中国社会学发展过程的“既往”。如同一般的历史一样,这些已经过去的事情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继续存在于中国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将这笔宝贵的本土学术遗产,通过历史记忆的方式传递下去,这对中国社会学的持续发展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意义主要包括:
第一,推进社会学学科建设的基础意义。任何一门发展成熟的学科,都包括三个基础性的组成部分,即该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学科史。学科史对于任何一门学科都有着更为特殊的基础意义。在中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学史之间有着相依不离的密切关系:一方面,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构成了中国社会学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也为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增添了动力。
第二,把握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现实意义。人们常常强调“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等古训。历史如镜。理论社会学的基础性研究对于现代社会的运行和发展的规律性认识,离不开对中外社会学史的研究;分支社会学对于各个不同领域社会现象或事物的应用性研究,既要关注它们的现状,也要涉及它们的历史。通过研究历史,我们能够更为深入地认识社会现实及其实际过程。
第三,判断社会学未来趋向的借鉴意义。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实际上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现在是过去的一种呈现,而未来可以说是现在的一种归宿。通过对以往的历史研究,人们深入地发掘过去,往往可以获得对未来的崭新认识。中国社会学史作为对中国社会学的记述,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向现代演进的脉络,使我们一定程度上能够探查到一幅中国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图景。
中国社会学史的源与流及其叙述
从中国社会学的发端和源流作为起点,我们通过其“过程性”以及相关史料和素材,以展现中国社会学发展历程的时期和阶段及其特征。
(一)关于中国社会学的发端和源流
以往一般认为,专业和学科意义的社会学产生于西方,中国社会学可以视为一个舶来品。应当肯定,中国文化和学术思想源远流长,为中国社会学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渊源和丰富的思想养料。同时也要看到,对于专业和学科意义的中国社会学,西方来源和本土渊源显然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科学,作为学科的社会学是一种系统现象,具有不同的方面、层次和组成部分。中国社会学既有思想和理论研究,也有应用分支研究;既包括基础性“论”“史”“法”的研究,也包括专业实务和专门技能的培养;既是一种制度化教育和学科设置,也是一门学术研究和知识体系。所有这些都与中国社会学的发端和源流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早期中国社会学学科体系的发展
第一,早期中国社会学的思想和理论的发轫。19世纪下半叶,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冲击不断增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进一步发展。维新派知识分子在传播西方启蒙主义思想之时,也引入了社会科学以及社会学。以《原强》(1895年)作为中国社会学发轫的标志,严复开启了早期中国社会学思想和理论的发展。同时,我们所说的专业和学科意义的社会学思想和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这一时期,西方学术思潮与中国思想传统的交汇催生了早期中国社会学的思想和理论。
第二,早期中国社会学专业教育的开启和发展。早期中国社会学教育经历了一个特殊阶段,就是由西方基督教的在华机构和外国教士来从事教学。在一定时间里,中国国内缺乏受过系统的社会学专业训练的教师,社会学专业教育大量聘用外国学者任教。有些学者称之为“早期社会学的移植”,也体现了中国社会学与西学的关联。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留学生陆续回国,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国内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在发展。这些都使中国学者在社会学专业教育上的作用不断增强。
第三,早期中国社会学中专业社会工作的源起和推进。社会工作是一门以现代科学所提供的知识为基础、运用专业性技能的社会科学,最初属于应用社会学。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的思想与实践,可以追溯到先秦诸子的学说。然而,专业意义的社会工作产生于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和工业化过程,这也决定了社会工作的中国化过程。早期中国社会学的许多课程设置是与社会工作专业相联系的,如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儿童福利、妇女工作、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区工作、边疆社会工作等。
第四,早期中国社会学学科知识体系的肇始和积累。专业和学科意义的社会学是一个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包括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及社会学相关学科。在理论社会学方面,包括宏观社会学理论、应用社会学理论等;应用社会学包括各个分支方向以及分支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包括方法论、具体研究方法以及各种技术手段。此外,西方社会学的相关学科还包括如人口学、人类学、民俗学的理论及研究方法等。总之,西方社会学知识系统的传入和引介,成为早期中国社会学的直接来源。
(三)中国社会学史的叙述:过程和史料
中国社会学史的叙述带有历史学形式,其发展过程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原因、结果等要素提供了基本史料或素材。中国社会学发展过程的不同时期和阶段上出现的有影响的学者,其学术活动、思想和成果及其伴随的学派现象,也提供了中国社会学史的一个叙述内容。此外,马克思主义的地位以及社会学的中国化是中国社会学发展中两个具有贯穿性的核心内容。
第一,中国社会学发展历程的时期与阶段。以新中国成立作为历史分期的时间节点,中国社会学史划为两大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9世纪末,以严复《原强》的发表为标志,中国社会学发轫,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可称为旧中国社会学。第二个时期从1949年至目前的这一段时间,称为新中国社会学。这一时期出现了明显的阶段性。第一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10月,到1978年末,社会学学科被取消;第二个阶段从改革开放,确切地说是从1978年末至目前,是社会学的恢复重建阶段。
第二,中国社会学史的人物、事件及学派。中国社会学发展的两大时期都有丰富的史料和素材和重要人物、事件、学派。旧中国社会学时期,引入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和西方社会学、创立中国社会学过程出现的重要人物、相关学科(人口学、人类学、民俗学)研究及代表人物等,构成了这一时期的重要内容。学派发展是这一时期的一个突出特点,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学派、学院派、乡村建设学派、社区学派。新中国社会学时期,社会学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构建与发展、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建设的研究、传统分支学科和新兴分支学科、社会学相关学科,是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费孝通、雷洁琼、袁方等老一辈社会学家为中国社会学的恢复重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建设。
第三,中国社会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在旧中国社会学时期,由于种种原因,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不为当时官方所认可,西方孔德系社会学则得到官方认可并居于支配性地位。整体上看,旧中国社会学没有建立起与马克思主义的正向关系,尽管如此,对旧中国社会学也要实事求是地作具体分析。在新中国社会学时期的第一个阶段,由于社会学曾一度被取消,社会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也就无从体现,直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恢复重建中,才真正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社会学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中国社会学史研究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学这门科学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为社会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提供了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开创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为中国社会学史研究提供了基本视角、范畴和方法。
(一)唯物史观与中国社会学史研究
19世纪中叶,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汲取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并对法国复辟时期的史学理论进行扬弃的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奠定了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石,阐明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历史前进的推动力量,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性和人民性。
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品质与马克思主义强调的实践性和人民性有着内在联系。唯物史观指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因此,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事实上,理论联系实际一直是中国社会学的一个鲜明的学术传统。此外,中国社会学从其诞生之初,就与中国的前途共命运,以改造中国社会、提高中国人民的福祉为己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人民性不仅反映在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品质中,也是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基本导向。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学史研究
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体现了唯物史观在社会研究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对经典时期社会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譬如,社会结构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使用了“结构”,是“结构”这一术语在社会学中的最早出现。后来,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反复使用了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分配结构、生产结构等,奠定了这一术语在社会学中的重要地位。
又如,社会关系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社会关系也是理解人的关键。“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的实践性、具体性、动态性,在现实的社会关系的不同方面表现出来。
再如,社会交往研究。社会交往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形成的人类所特有的广泛的生存方式、活动方式和发展方式,包括群体、民族、国家等,在社会生活中与自然、与社会之间形成的各种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展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现代社会历史过程的宏远而深邃的思考。
又譬如,社会阶级阶层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划分的根据是生产资料占有形式,并通过工资、利润、地租分析了这些阶级中个人的经济收入。马克思注意到现代大企业与股份制企业以及相应的商业工人与职业经理层,并将其视为新中产阶级。总之,马克思、恩格斯开辟了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与社会分层研究的先河。
此外,在社会制度、社会形态、社会过程、社会变迁、社会发展等重要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也做出了原创性贡献。从中国社会学最初起步直到当代发展,我国社会学研究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理论视角、概念范畴和分析方法,对中国社会现代性变迁的认识和研究不断深化和具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