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事件中媒体在政府舆情引导中的角色与作用

2021-11-15

声屏世界 2021年4期
关键词:舆情舆论公众

舆情形成期:媒体应具有感知风险的能力

能进行有效的舆情监测,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在Python语言、信息实时查询与定位、数据路径追踪等技术高速发展并普及的今天,舆情监测系统的建立基本已经跨越了技术上的障碍,基于大数据和自然语言处理进行舆情监测和热点分析已经成为当今媒体业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纵观当下绝大部分媒体,其自身的舆情监测系统的出发点在于发现舆情热点并持续跟踪关注以回应社会公众对于信息的需求与期待。但从媒体社会责任的角度出发,除了发现舆情热点,媒体还应该展现出感知可能出现的风险并进行预警提示的能力,为政府决策提供有意义的参考。媒体应该力求在公共事件爆发之前借助专业的技术与力量,察觉社会生活中正在发生的细微变化、梳理关键信息、预警可能出现的风险,并通过报道让决策者和社会公众洞察其危害性。

能在信息空窗期稳定公众的情绪和行为。随着社会公众对安全感和满足感的需求日益加强,社会舆论的关注重点更加集中在与个人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息息相关的领域。而当影响到个体安全的公共事件爆发时,公众往往缺少足够的心理预期和相关知识储备,所以在猎奇心理的驱动下,公众会以事件本身为关键词进行信息搜索。而一般在公共事件发生初期信息都是以碎片化形式呈现,夹杂其中的往往还有传播速度更快、煽动性更强的“有图有真相”式谣言及“标题党”式报道。公众在短时间内对于事件相关信息的渴求与媒体在信息公开的权威性、真实性与丰富性方面的反应延迟而造成的空窗期形成巨大矛盾,更容易造成舆情危机。因此,越是在信息空窗期,媒体所体现出的责任与担当越发重要。

首先,主流媒体在公共事件的舆情引导中应该承担稳定公众情绪的重要责任。通过了解和分析舆情发展动向,尽可能及时公开有利于公众理性行动的内容信息,遏制负面舆情造成的恐慌和焦虑情绪。避免谣言滋生打破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其次,在公共事件发生初期,自媒体的信息出现的时间一般都要早于政府公开的权威信息,而自媒体的沉浸式传播更容易导致公众出现群体性焦虑。因此,媒体应该在公共事件发生时更加强调发挥“把关人”的作用,加强对信息的甄别与核实,科学地进行知识科普和内容深度挖掘,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流量,制造情绪化和非理性的内容跟随信息引导舆论热点。同时,在以情绪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平台上发挥“建设性新闻”的作用,引导舆论走向,缓解社会焦虑,避免公众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而产生恐慌情绪从而产生集合行为和群体极化等现象。

舆情扩张期:媒体应具有增进认同的能力

能在两个舆论场形成有效的信息互动。从本质上看,舆论引导是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建构,而媒体作为社会公众和政府之间沟通的桥梁,两者的信息交流与交换是依赖于媒介完成的。当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公共事件发生时,相关信息依托不同媒介平台聚合、发酵并迅速传播,媒体所搭建的各种话语平台成为民意表达的最主要阵地。

当公共事件发生时,在公众中具有较高媒介公信力的主流媒体仍然发挥着信息传播主力担当的作用。因此,在官方舆论场上,媒体应该主动设置议题,加强相关部门内部的信息互动与共享,找准角度对事件进行深度的跟踪报道,积极回应公众诉求,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公众对事件的关注,力争第一时间掌握舆论话语权,为正面的民间舆论场的形成提供引导。

另一方面,技术的应用使得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得到空前发展,依托此类媒体所形成的民间舆论场为公众提供一个更加自由的内容表达平台。而新媒体的议程设置和建构能力在公众事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尤其是在一些争议度较高的问题上,主动设置公共议题进行讨论,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作用能够推动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形成良性联动,增进公众理性表达与行动的能力。

能有效传播政府的应对与管理措施,增进公众认同感。现代社会,公众对于媒体的依赖更为强烈地体现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一旦发生可能危及群体生命财产安全的突发事件,媒体的信息扩散能力与增进公众认同能力就更强烈地体现出来。

公共事件发生后,媒体首先应加大对政府应急处理措施的宣传和报道力度,为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公众信心的建设营造舆论氛围。一方面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自的优势进行应急管理知识及应急常识的宣传,加强政府有关政策措施的宣传和解读。另一方面,要重视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中人的力量,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有温度、有深度的媒体产品展现公众自救和互救的能力。其次,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的角色弱化,但是媒体和相关部门通过技术手段对信息传播形成把关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媒体应该在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流中更加严格对内容发布流程机制和相关评论政策进行把关,建立危机时期网络谣言和诈骗的惩戒机制,引导行业和公众自律。再次,重视媒体在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和管理中的舆论监督作用,对可能或已经出现的罔顾公共利益行为、失职渎职行为等进行批评报道或揭露报道,有效调动社会舆论来进行权力监督,让公众看到了党和政府的作为,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同时让更多人对媒体的舆论监督产生敬畏。

舆情消散期:媒体应具有强化引导的能力

能发挥不同平台传播优势,进行正确价值引领。以CCTV、《人民日报》、新华社为代表的官方主流媒体在公共事件发生时是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信息发布主体,及时高效、准确公开的进行内容发布与事件解读,通过多元途径满足受众对于公共事件发生发展的知情权,有利于从源头上遏制谣言,引导舆论。以各地方卫视、广播电视台为代表的二级媒体平台具有天然的影响力和渗透力的优势,通过满足目标群众需求的资讯发布、政府社会治理措施的宣传科普和强地域性与相关性的内容报道提升新闻舆论的引导力和影响力。以新浪新闻、腾讯新闻、澎湃新闻等为代表的头部数字媒体平台具有技术上的显著优势,在公共事件发生时作为信息的集散地应最大化地发挥社会服务功能。通过整合信息资源,创新产品形态,提供时空追踪、动态地图、信息检索、视频直播等多样化形式进行信息表达,引导公众对事件进行理性思考和关注。以微博、微信和QQ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积累了大量的用户和内容,具有传播力和互动性的显著优势。作为政府、媒体和民众沟通互动的最重要渠道,社交媒体平台应严格把关内容发布,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帮助受众建立对事件的正确认知,避免负面情绪和恐慌心理的滋生,同时强化双向沟通,发挥谣言治理和媒体监督的功能。

能兼顾国内外不同舆论环境进行对外传播。随着信息全球化与传播分众化时代的到来,在我国发生的重大公共事件逐渐成为国际舆论的关注点。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媒体对外传播的内容和渠道都应兼顾国内外两种不同舆论环境,展现正面舆论的引导能力。

首先,对于妖魔化中国政府形象的国际舆论要采取主动反击的策略,争取我国在国际话语体系中的主动性。对于诋毁中国政府形象的报道,中国媒体可以通过事实数据给予有力回击。其次,近些年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使得国际公众更习惯于从社交媒体上获取与他国相关的信息,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年轻一代获取新闻的主要途径。因此,打造多样化的媒体产品,综合运用图、文、音、视进行内容表达与传播,将境内主要的媒体客户端、微博与境外推特与YouTube等平台通过主动设置议题实现话题联动,用更符合国际受众媒体使用习惯的手段立体呈现公共事件中中国政府及公众的态度和行动。

同时,借助在具有话语影响力的意见领袖的力量,尤其是那些在公共事件所涉及领域拥有专业和权威的话语权者,他们在国际舆论引导中的力量不可小觑。媒体平台应及时、客观地给与专家学者和权威人士的表达和传播机会,兼顾国内外不同的舆论环境,以不同的话语表达方式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的话语权。另外,在公共事件的报道中加强与国际媒体的合作,向国际社会提供和分享有利于共同应对危机的相关信息和数据,突出危机处理中的国家担当,更是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猜你喜欢

舆情舆论公众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舆情
舆情
舆情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