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结构如何影响妇女生育二孩
——基于QCA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研究
2021-11-15吕艳霞徐爱军
吕艳霞,毛 琪,徐爱军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苏 南京210023)
一、引言
联合国人口署发布的2017修订版《世界人口展望》数据显示,我国预计21世纪末人口将出现倒“V”型反转,在低生育率状态下加速下滑跌破10亿至6.13亿。我国自2013年开始全面放开“单独二孩”政策,其目的是改变我国人口的发展轨迹,延缓人口总量进入负增长阶段的趋势,缓解人口老龄化,增加劳动力资源,减轻社会抚养负担。在诸多影响妇女生育二孩的因素中,家庭结构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由于目前城市家庭中独生子女较为普遍,生育二孩后孩子的照料问题则是育龄妇女们面临的主要难题。与老人同住的家庭更易获得家庭照料支持,那么其家庭的二孩生育意愿也就更加强烈。本研究运用定性比较分析的思路与方法,探索家庭结构与二孩生育行为的关系,并分析家庭结构与其他因素共同影响妇女生育二孩的组合条件,为有效推动二孩政策实施提供参考。
二、文献回顾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家庭结构与生育行为的关系。在家庭结构方面,Rahul Sharma认为家庭结构是家庭中成员的构成、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模式;王跃生认为家庭结构的分类可以简单分为传统家庭和非传统家庭。传统家庭是指家庭成员齐全、功能完善的家庭类型,主要包括主干家庭和核心家庭;周福林根据人口普查数据进行的研究表明,我国家庭结构类型中占主体地位的仍是核心家庭,家庭结构简单的中小家庭比重不断增加,结构复杂的大家庭比重持续降低。
在家庭结构与二孩生育行为方面,Eleanor和Michael认为将家庭组织或结构概念化并定义其演变形式对研究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他通过交易框架模型来解释三种类型的家庭互动是如何影响生育目标的;王跃生认为从代际关系对生育行为的影响来看,在以农耕为主的社会,亲子之间有较强的义务、责任、权利和情感关系,子代对亲代义务、责任的履行没有替代方式,因此会直接增强了亲代的生育意愿。而如今城乡二元社会格局下,城市子代赡养、照料亲代的功能降低,亲代养育成本增加,因此生育行为中多育现象较少,甚至对二胎生育产生顾虑;周兴和王芳的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结构对家庭生育决策有很大的影响,家庭内部的劳动分工对家庭生育决策有显著影响;周福林认为妇女的生育水平与家庭结构类型有关,家庭规模的大小和妇女的生育和存活子女数量存在明显的正向关系,大家庭中的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高于小家庭。在二孩生育影响因素方面,Butz和Ward关于个体收入、女性劳动力市场参与对生育的影响是较早期的实证研究;DeRose和Ezeh的研究则发现丈夫的受教育程度对妻子的生育意愿产生了更重要的影响;Harwood-Leijeune的研究发现结婚年龄的上升对生育率下降大约会产生15%~30%的影响。从国内文献来看,普遍以不同地区、群体和家庭的育龄妇女为研究对象,利用统计学或经济计量方法探究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因素对她们的二孩生育意愿的影响,例如梁宏认为二孩生育决策是育龄妇女重点基于家庭经济基础、生育机会成本、家庭资源与支持等方面综合考虑的理性的选择结果,而照料子女压力、经济压力和自身事业发展依然是落实二孩生育的障碍因素。
目前,国内外关于二孩生育影响因素分析都有较大的进展,统计学分析也提供了具有一定解释能力的理论模型和研究数据。但是鲜有文献在探究二孩生育影响因素时考虑家庭结构因素。本研究运用定性比较分析的思路与方法,利用江苏省2017居民卫生服务利用行为监测的相关数据,探究家庭结构如何影响二孩生育行为,为有效推动二孩政策实施提供建议。
三、资料与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17年江苏居民卫生服务利用行为监测中2个样本县的15~64岁妇女的调查数据。此次调查是由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统一部署,在2016年第二次居民卫生服务利用行为监测的基础之上开展的。在本次调查的样本区/县(江苏省姑苏区、金湖县)中,实际监测家庭户283户,监测人口850人。本次调查人口中共有316名妇女,2012年7月份到调查期,在316名妇女中共有216名妇女未有过生育,占总人数的68.4%。为体现在政策实施的背景下“准生”育龄妇女的生育行为,本文以2013年我国实施“单独二孩”生育政策为时间界限,对样本中有过生育的妇女进行进一步细分。将2012年及以前生育过1名孩子但2012年以后未生育的群体作为一孩样本;将2012年及以前生育过1名孩子并在2012年后生育的妇女,另外将在2012年7月前没有生育但2012年7月后生育1个及以上孩子的妇女这两个群体作为二孩样本。经过筛选共得到50名妇女样本,其中生育2个孩子及以上的妇女共有41名,只生育了1个孩子的妇女有9名,分别占总妇女人口的13.0%和2.8%。
(二)研究方法
定性比较分析(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下文简称QCA)是以案例和导致结果的原因为导向,主要寻找某一结果产生的原因,也就是导致某一结果产生的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它与以线性因果关系为导向的传统回归分析不同,QCA追求的是探索某一现象产生的多重并发原因(multiple causal conjunctures)或者因素组合(configuration of variables),因此可以理清导致某种结果的方式与路径。该方法由查尔斯·拉金(Charles C.Ragin)在1987年提出,他将布尔代数和集合理论结合起来,发展出二分变量的QCA技术。之后,拉金又在2000年提出了模糊集(fuzzy-sets QCA,fsQCA)技术。目前QCA已广泛运用社会科学领域中。
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是假定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是非线性的,同一个社会现象的发生是由不同的原因组合导致的,因此QCA探索的是现象发生的多重原因组合。比如条件变量A
和B
同时出现导致结果Y
的产生,C
和D
同时出现也能导致Y
的产生,即同一结果可能由多个不同条件组合导致。再比如A
条件下,B
的出现可能导致Y
发生,然而如果在C
的条件下Y
就不一定发生,即同一条件是否导致某结果的发生会受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其次,QCA是基于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逻辑推断,属于“非对称因果关系”,即研究者不能从A
导致Y
推断出a
导致Y
。最后,QCA在中小样本处理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它对样本规模的要求不高,在15~85个样本规模及以上都可以运用。QCA方法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对变量进行二分化处理,包括条件变量与结果变量。其次,要确定条件变量是否是结果变量的必要条件,若是没有满足必要条件的变量,则需要对它们进行条件组合分析,即充分条件分析。若得出必要条件,该条件变量不宜再纳入条件组合分析。最后,由于定性比较分析假定同一个现象的发生可能是由不同的原因组合导致的,因此模型生成的结果以一系列因素的组合为表现形式。条件组合以覆盖率(coverage)和吻合度(consistency)两个指标进行评估。覆盖率指某个变量或者条件组合对结果的重要程度和解释能力,吻合度则表示条件变量与结果变量间的一致性程度,即某一结果多大程度上需要某一个变量的存在。它们分别判断条件构型是否是被解释结果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三)变量的选择与赋值
定性比较分析的变量赋值根据某个案例是否属于或多大程度上属于某个集合的过程。在清晰集分析中,变量被赋予0或1。根据文献回顾,本文将对生育二孩相对有正面倾向的因素赋值为1,其余赋值为0。由于定性比较分析校准(calibration)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因此本文参照相关文献的做法,根据变量指标值的客观分布将它们转换为二分类变量。
根据细分出的样本,将2012年及以前生育过1名孩子但2012年以后未生育的群体作为一孩样本并赋值为0,将2012年及以前生育过1名孩子,并且2012年后生育的妇女以及2012年后生育2个孩子及以上的妇女作为二孩样本并赋值为1。由于与老人同住的妇女更易获得支持照料,从而也更加会产生二孩生育意愿。因此论文以调查妇女的家庭结构分布为依据,将其分为与老人同住的家庭即三代同堂家庭和不与老人同住的家庭,也就是核心家庭,以此来探究家庭结构如何影响妇女二孩生育。
关于妇女二孩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研究的文献为条件变量的确定提供了基础。根据这些文献,本文将是否生育二孩的条件变量界定为:户籍所在地、生育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职业情况、VAS健康评分、家庭结构、头胎性别这8个影响因素。总共有1个结果变量和8个条件变量,这些变量均为0或1赋值的二分类变量,赋值情况详见表1。
表1 结果变量和条件变量的设定
变量类型 变量名称 变量赋值结果变量 是否生育二孩 1=生二孩;0=生一孩条件变量户籍所在地 1=农业户;0=非农业户生育年龄 1=15~34岁适育年龄段;0=35~49岁非适育年龄段受教育程度 1=大专以下;0=大专及以上家庭经济条件 1=低收入家庭;0=中等及以上收入家庭职业情况 1=不工作;0=有工作VAS健康评分 1=良好;0=一般家庭结构 1=三代同堂家庭;0=二代同堂家庭头胎子女性别 1=女孩;0=男孩
其中特别要提到的是,针对家庭经济条件这一指标,论文根据2017中国家庭贫富标准线划分标准,家庭年收入超过且包括15万但不超过80万属于中等收入家庭,年收入超过且包括3万但不超过15万的属于低收入家庭。同时VAS健康评分这一指标,评分80分以上的人群属于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在80分以下的则属于身体健康状况一般。针对生育年龄这一变量,由于女性最佳的生育年龄集中在20~34岁,且中国1990年以来生育水平持续下降,35岁及以上的育龄妇女基本达到了终身生育水平。因此本研究将15~34岁作为最佳生育年龄阶段。
四、QCA分析结果
(一)必要条件分析
QCA首先要对各个条件变量进行检测,判断它们是否是结果的必要条件。以下检测均采用拉金等人所研发出的fs/QCA(2.0版)软件来进行操作运算。在分析必要条件时,判断指标吻合度是指一个结果在多大程度上需要一个变量的存在,即针对一个条件变量,有多少的案例实现了这种结果。吻合度达到0.9以上是条件变量形成必要条件的标准。表2列出了必要条件的分析结果。
表2 条件变量的必要条件检测(结果变量赋值为0)
指标名称 吻合度户籍所在地在农村(取值为1) 0.78 15~34岁适育年龄段准生妇女(取值为1) 0.12大专以下学历(取值为1) 0.78家庭经济条件(取值为1) 0.44不工作(取值为1) 0.86 VAS评分(取值为1) 0.22三代同堂家庭(取值为1) 1.0头胎性别为女孩(取值为1) 0.77
在这8个条件变量中,达到必要条件的是三代同堂家庭,其吻合度为1,达到必要条件标准0.9以上的阈值线。剩余的7个对妇女生育行为有影响的变量均不达到必要条件标准,因此需要对它们进行条件组合分析。
(二)条件组合分析
作为定性比较分析的核心,条件组合分析是指在单个变量不构成必要条件的情况下,探索不同的条件变量组合对结果的影响作用。在必要性检测中,只有家庭结构中的三代同堂家庭是必要条件,因而不纳入以下的条件组合分析。
结果如表3所示,由7个条件变量组成的3个条件组合对结果的解释力较强,所有组合的覆盖率达0.78。原始覆盖率表示该条件组合导致结果发生的案例数占总案例数的比例,所有组合的覆盖率表示所有列出的条件组合对结果总的覆盖率。
表3 条件组合分析结果(结果取值为0)
注:1.hk、synl、jy、zy、sr、vas、xb分别表示户籍所在地、生育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情况、家庭经济、VAS健康评分、头胎性别。2.本文参照Ragin(2008)的做法,将●表示该要素取值为1,⊗表示该要素取值为0,“空白”表示构型中该要素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
因果 条件组合HK SYNL JY ZY SR VAS XB一致率(CS)覆盖率(CV)总一致率(OCS)总覆盖率(OCV)组合1● ⊗ ⊗●⊗ ● 1 0.22组合2 ⊗ ⊗●● ● ● 1 0.44组合3⊗ ⊗ ●⊗● ● ● 1 0.11 1 0.78
生育二孩的妇女的影响因素组合分别是:①家庭方面为低收入家庭,妇女个人特征为农户、大专以下学历、不工作、头胎为女孩、高年龄;②家庭方面为中等收入家庭,妇女个人特征为大专以下学历、不工作、身体一般、头胎为女孩、高年龄段;③家庭方面为中等收入家庭,妇女个人特征为非农户、大专及以上学历、有工作、身体健康、头胎为女孩、高年龄段。将上述的必要条件分析结果与表3条件组合结合,就可以得出妇女生育二孩充分且必要的影响因素组合条件。
本文通过必要性检验得出三代同堂家庭是必要条件,同时条件组合分析得出了3条不同因素组合下的影响路径。三代同堂家庭与这3条因素组合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妇女二孩生育行为的充分必要条件。因此我们认为,对于生活在三代同堂家庭的育龄妇女而言,方便有效的家庭照料支持是她们选择生育二孩的重要因素。三代同堂分别与上述3种因素组合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影响妇女的二孩生育意愿,从而产生二孩生育行为。
五、讨论
本文在已有关于妇女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文献基础之上,引入QCA的方法来进一步探讨家庭结构与妇女二孩生育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揭示三代同堂家庭是妇女生育二孩的必要条件,是妇女生育二孩决策中的关键因素。家庭结构和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构成了3种影响妇女生育二孩的充分必要条件组合。
综合QCA分析研究得出的结果,论文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研究发现家庭成员的支持与照料是不同背景下妇女生育二孩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推进二孩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应着重考虑对家庭政策改进与完善。首先应当健全并落实好家庭养老政策,养老不仅是如今众多家庭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也是全社会各项改革重要的一个关切点。完善现行养老政策,同时也要根据二孩生育政策的进程进行灵活合理的调整,与二孩生育政策相适应相配套。只有完善落实好养老政策,消除家庭的后顾之忧,“全面二孩”政策才能更加顺利地实施。其次,对于家中老人已经过世或者不与老人同住的家庭来说,相关部门应着重发展社会幼儿托管事业,根据当地妇女人口需要提供幼儿照料与托管的资源。对幼托机构、寄宿制幼儿园、保姆等行业加强监管,提高质量,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幼托资源,为该类型家庭提供良好的生育二胎的社会条件。不管是何种家庭类型,推动二孩政策的同时,相关部门都需要完善与妇女相关的配套措施,比如保障妇女生育二孩期间的工作与生活的权利,鼓励医疗机构开展妇女健康体格检查,根据当地条件推行有利于妇女生育的优惠政策措施等。总之,在推动“全面二孩”政策进程中,本文建议根据不同的家庭结构,结合不同类型家庭的实际需要,合理且有针对性地推行各项措施,形成家庭与社会互补、二孩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相互连接相互配套的格局,合理引导家庭生育二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