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试点政策、产业结构转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文献综述
2021-11-15刘双霞
刘双霞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541004)
一、引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改善环境,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主题。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于2010年开始实施低碳试点政策,在试点城市实行低碳经济,旨在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内产业发展方向及结构尤为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途径,同时也顺应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从新兴产业视角探寻城市低碳发展路径,不仅有利于降低碳排放强度以及实现低碳发展,也有利于培育发展新动能,把握新一轮发展机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文章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梳理总结,分析低碳试点政策对新兴产业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作用和机理,为推动低碳城市建设、深化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二、低碳政策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
产业结构调整是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刘再起和陈春,2010)。低碳试点政策的实施作为一个外部政策冲击,改变了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限制高污染行业的发展,并激励发展新兴低碳产业,推动产业内部资源的重新配置,通过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引导居民绿色消费、节能减排目标约束等推动城市产业结构转型。
(一)技术创新
一方面,试点政策会增加企业的排污成本,政府通常会通过提供补贴、税收优惠、设立低碳发展专项资金等方式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降低减排成本(Hojnik and Ruzzier,2016)。另一方面,试点政策增加了企业治理污染的成本,减少了原来可以用于企业技术研发的资金,对企业创新产生挤出效应;也减少了拥有更多政府资源和物质资源的企业为获得政府补贴等产生的寻租行为,对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产生显著性影响(李红林等,2019;孙林和周科选,2020)。
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转型的贡献体现在供需两方面。供给方面,技术创新使企业生产技术流程和生产模式得到更新和改善,生产要素的投入配比更加合理,推动企业生产向低碳化转型。在需求方面,技术创新不仅能满足消费需求升级,带动服务业发展,还能够满足生产需求升级。为适应更高层次生产需求,产业内相应进行生产结构调整,从而实现产业结构低碳转型(逯进等,2020)。
(二)绿色消费
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与目的,消费者的偏好将决定产业变迁的方向。试点城市通过大力宣传普及低碳生活理念,推广使用绿色能源,提倡节能建筑,发展低碳交通体系,推动全民广泛参与和自觉行动。公众低碳生活理念的形成和消费习惯的改变,为厂商提供了信号。生产商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根据公众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调整产品生产计划和结构,提供与居民消费结构适应的绿色产品(张广柱,2019)。供给结构的低碳化进一步影响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同时也给高碳产品和服务带来升级压力,推动行业内低碳化进程。居民绿色消费观念所产生的规模效应使得低碳绿色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居民消费偏好的改变引致资金流向低碳行业,通过投资乘数效应,低碳产业的份额将有所增加,进而推进产业结构低碳化转型(肖兴志和李少林,2013;赵诗源和王林,2020)。
(三)目标约束
低碳试点政策的根本目标就是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各地区根据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控制目标制定相应的行动方案。从产业角度来讲,就是通过命令控制型政策工具,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进行强制干预和约束,激励清洁产业的发展,引导产业朝低碳化方向发展。
首先,试点城市污染型生产要素价格上升,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高污染企业为达到减排目标的要求,购买排污设备、使用环保型原材料进行生产等也大幅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万光彩等,2019)。其次,低碳政策的实施会形成绿色壁垒,对污染型企业进入市场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面对低碳政策节能减排的目标约束,污染型企业主要有三种选择:第一种,试点政策的实施大幅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削弱了企业利润和企业竞争力,企业最终选择退出市场。第二种选择,根据“污染避难说”的思想,高污染企业对环境规制政策的敏感程度更高,试点区域内高污染企业选择向外地转移(Liu et al.,2019;Cheng et al.,2019)。第三种选择是企业为了在试点地区继续生存下去,对其产品结构、生产模式和技术水平等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创新,抵消上升的成本(原毅君和谢荣辉,2014)。这三种选择都有利于减少低碳政策实施区域内高污染产业的比重,促进区域内产业低碳化发展。
三、产业结构转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
产业结构转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密切联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可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又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空间,为发展新动能积聚了力量,是推动新旧产业交替、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力量(盛朝迅,2020)。
(一)创新资源
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就是创新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杨思莹等,2019)。首先,产业结构转型引致资金重新配置。在低碳政策实施背景下,污染型生产要素价格升高,高污染企业根据市场价格传递出的节能减排信号,自发地调整其生产模式,减少污染型要素的投入,增加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的投入;地方政府对企业低碳技术创新和新兴低碳产业的发展给予资金支持,政府补贴信号又帮助企业吸引更多社会风险资金的投入(Bai et al.,2019)。在产业不断向低碳化发展的过程中,投入在污染型要素的资金逐渐流向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的研发。其次,产业结构低碳化转型创造了创新型人才的劳动力需求,倒逼地方政府完善招才、引才和用才机制,吸引更多科技人才向新兴低碳产业流动(宋德勇等,2020)。最后,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不断向新兴低碳产业流动,提高了新兴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质量和效率(吕薇,2018)。综合而言,产业结构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更合理地配置创新资源,促进技术创新,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将产业发展重点逐步转移到战略性新兴产业(陶克涛等,2020)。
(二)需求结构
产业的市场需求可以预示和指引技术创新方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和最直接的推动力(付永萍,2019)。产业结构低碳化产业方向调整,减少了市场上高碳产业的比重,直接减少了居民对高碳产品的需求。产业结构转型也增加了市场上的新知识、新技术产品,增加人们对环境友好型的高质量、高品质、高技术的绿色产品的需求,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一般均衡理论认为市场供需结构的调整有其内在的平衡机制,需求结构的变迁必然会引起供给结构的相应调整。企业从市场发现居民需求结构向绿色低碳方向调整的信号,并为适应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陆菊春等,2019;董鹏刚和史耀波,2019)。新兴产业的发展最开始就是以供给结构优化起步的,通过供给影响需求,之后供给结构又不断响应需求结构的变化而不断优化。
(三)产业规模
低碳试点政策为限制区域内高污染行业的发展,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限制高碳产业进入市场;同时大力增加对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的投入,为低碳产业发展创造条件(王海霞,2010)。一方面,高污染企业进入市场的绿色壁垒增加,生产成本也大幅增加,企业利润减少,选择退出市场或转型升级,减少了市场中高污染产业的比重,污染型产业规模逐渐减小。同时,高碳产业退出市场,使新兴产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地方政府又通过相关财税政策、产业政策等对新兴产业发展予以支持,使新兴产业的发展获得比较优势,并通过创新扩散效应得到进一步发展,新兴产业在市场中的比重逐渐增加,产业规模逐渐扩大(毛琦梁和王菲,2017)。
四、低碳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
(一)低碳试点政策影响新兴产业发展的直接效应分析
1.刺激低碳技术创新
试点地区政府为降低减排成本,通过引进创新型人才、对企业技术创新给予资金支持等方式,激励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创新(张华,2020)。企业为达到环境标准,并降低减排成本,选择通过技术创新改进生产工艺流程,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竞争力(Chakraborty et al.,2017)。
2.试点政策实施地区大力普及绿色生活理念,引导和培养绿色消费需求
试点地区内对产品的“绿色认证”“绿色标签”等可以减少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产品环保信息的不对称,有助于消费者购买真正的绿色产品,促进绿色消费(郑加梅,2018)。这就会鼓励绿色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有利于试点地区新兴绿色产业的发展。
3.通过严格的命令控制性规制工具,完成节能减排目标
严格的节能减排目标约束,增加了污染型企业进入市场的绿色壁垒、沉没成本等,减少污染型企业进入市场。同时,试点地区政府通过相关政策对绿色低碳产业给予支持,可以使新兴产业的发展获得比较优势,吸引资金、人才等向新兴产业流动转移,提升新兴产业在市场中的比重。
(二)低碳试点政策影响新兴产业发展的中介效应分析
低碳试点政策加速了产业结构低碳转型,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市场内创新资源、需求结构和产业规模等发生变化,对新兴产业的发展产生间接影响。
1.创新资源配置
产业结构的转型使创新资源向新兴产业转移(廖常文和张治栋,2020)。
2.需求结构改变
产业结构的改变引起需求结构的改变,增加了消费者对高技术绿色产品的需求,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动力之一(刘尚希和苏京春,2017)。
3.产业规模改变
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污染型产业规模逐渐减小,新兴产业产业规模逐渐扩大,形成更有利于新兴产业发展的环境和空间。
五、结语
学者们关于低碳试点政策与产业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转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关系的研究逐渐丰富,但将低碳试点政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一起研究的文章较少;同时考虑低碳试点政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可以考察试点政策实施的经济绩效,也有利于探寻城市产业低碳化发展路径,因此关于二者之间关系及互动机制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