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分类理念与类型电影特性研究
2021-11-15山西传媒学院动画学院山西晋中030619北京电影学院北京100088
周 强(1.山西传媒学院动画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2.北京电影学院,北京 100088)
电影的分类以及类型电影来源于西方欧美国家,这些国家电影产业发展较为成熟,分类理念和类型电影有着久远的历史。这就需要我们先对西方电影分类理念进行研究,继而对西方电影分类理念在中国的落地生根乃至新生展开探讨,以丰富中国电影分类理念和类型电影特性研究。西方电影对电影分类由来已久,早在电影诞生初期,以卢米埃尔兄弟为代表的电影人拍摄了大量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纪录片,而与之相对应的梅里爱拍摄了大量创作出来的故事片,在这些故事片中又包括“魔术片”“新闻片”“神话故事片”“科幻探险片”等。如果按技术的发展脉络来划分的话,电影又可以分为无声片、有声片、黑白片、彩色片、立体声电影、宽银幕电影、3D电影等。而如果按电影的形态来划分又分为故事片、纪录片、风光片、广告片、专题片等,按照电影的格式又分为真人电影、动画电影等。除此之外还有诸多分类方法,因研究对象和本文体量原因,本文中的分类主要指叙事电影的分类,特做说明。
一、中国电影的分类理念
对于叙事电影的分类,我们需要厘清西方“类型”与“类型电影”的概念。“类型”一词首先在文学中使用,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就曾尝试对文学及艺术加以分类,试图划出每个类别的范围和风格特征。后来类型被应用到戏剧、诗等多种艺术门类中去。在电影诞生之后,“类型”被运用到电影中去,如上文提到的卢米埃尔兄弟的纪录片与梅里爱拍摄的故事片。好莱坞电影兴起之后,对电影分类进行摄制成为各制片公司的制胜法宝。美国叙事性电影的开拓者《火车大劫案》被称为强盗片和西部片的鼻祖,对后来的叙事性电影产生巨大的影响。而随着“类型”的发展,对电影分类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是由于电影的分类标准和构成因素不确定,对电影的“类型”概念也有所不同。
《电影艺术词典》对类型电影有如下定义:“按照不同类型(或称样式)的规定要求制作出来的影片。所谓类型是指由于不同题材或技巧而形成的影片范畴、种类或形式。”电影学者郝建在《影视类型学》中将之概括为“在美国好莱坞发展起来、在世界许多国家盛行、按照外部形式和内在观念构成的模式进行摄制和观赏的影片”。由此可见,不同学者对电影的类型和标准有不同的表述,但总体上又从电影的题材内容、叙事技巧和叙事风格出发,对电影进行分类,而这些被划分成一类的影片具有相同的题材、叙事技巧和风格,影片创作者也按照这些约定俗成的元素进行拍摄,最终形成某一类型。中国电影的分类理念与西方电影的分类理念不尽相同,与西方电影的工业化生产获取利润不同,中国电影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更多的是秉承“文以载道”的理念进行电影生产活动,电影的文化功能、政治宣传功能是远远盖过电影的商业功能的。另一方面,中国艺术有着历史悠久的传统美学与东方美学,中国电影人在电影创作过程中也自觉追求东方美学的表达。
但“讨论类型电影的困境和尴尬在于,一方面我们必须遵从西方经典电影理论话语有关类型电影的理论构建及其准则,另一方面又必须立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电影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及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类型电影的特殊经验和美学意义”。也就是说,对电影的分类是来自好莱坞的概念,如何用分类理念去对中国电影进行类型划分,这是值得研究的议题。因为对于外来理论来说,离开其本来语境到新的语境,其本身含义也发生了某些变化,能否用西方的分类理念来对中国电影分类,这是一个问题。另一问题是,在理论研究方面,中国是否对电影分类理念有理论研究?从电影诞生到“文革”结束,中国电影理论对电影分类涉猎甚少,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西方电影理论引入中国,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才正式展开。
中国电影在发展过程中是有分类的。一方面,我们有大量按西方电影分类理念划分的类型电影,如喜剧片、强盗片、恐怖片、歌舞片等与西方电影类型相一致的影片。另一方面,我们又出现了极具本土特色的类型电影,如武侠片、戏曲片、反特片、革命历史题材片、样板戏等。这些因素使得中国电影一方面是以西方电影分类理念为参照模板而进行的分类,也就是说必须将西方电影分类理念应用到中国电影的分类研究上。另一方面是结合本土电影发展特色,倾向于以影片的主题、文化表达、意识形态等方面为分类依据进行类型划分。
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电影学者对电影分类的研究也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研究西方电影分类理念,一部分是研究中国本土特色分类理念。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电影出现了“娱乐片大潮”,从学者到观众都展开了对电影娱乐性的讨论,同时提出研究类型电影。《世界电影》《当代电影》等权威学术期刊开始翻译引进西方类型电影研究的文章,之后中国电影学者开始思考中国本土电影类型问题。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电影进入市场经济时代,电影的商业性进一步释放出来,于是对娱乐片(商业片)、艺术片、主旋律影片的讨论越来越多,对类型的研究也更加深入。2003年,《电影艺术》第4、5、6期连续刊发类型电影研究文章,提出要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本民族类型电影,既不能照搬好莱坞的类型经验,又不能闭门造车对好莱坞类型经验置之不理,应该在立足本民族类型经验的基础上,对好莱坞类型电影进行借鉴吸收,创作具有特色的本民族类型电影。而对于类型电影研究,也应按这种方式,将西方类型电影理论与中国本土类型电影理论相融合。从这些学术期刊论文和专家专著来看,对类型电影的研究有着从类型整体到某一类型研究的发展趋势,2012年之前的研究主要从类型电影的整体概念出发,探讨类型电影与中国电影的关系,近几年的文章则偏向公路片、喜剧片、戏曲片、警匪片、青春片等某一类型电影研究。这也说明中国对类型电影研究正逐步细化和深入。
二、中国式类型电影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式的类型与西方类型分类理念有所不同,就使得中国式类型电影与西方类型电影也相去甚远。按照上文的分类理念,中国式的类型电影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按照西方类型电影模式进行摄制的影片,是按照影片的题材、内容、技巧和风格来划分的西方类型电影在中国的本土化;第二种就是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类型电影,基本是按照影片的主题、文化表达和意识形态来划分的电影,这类电影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历程有着紧密的关系,有着几千年东方传统文化的特定时空,所以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本土特性,值得我们去研究。
在中国电影11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电影更多的是以文化艺术、政治宣传工具身份而存在,只在电影发展早期以及20世纪八九十年代市场化以后才体现出其商业身份。这就使得中国式类型电影更多地以第二种类型电影而存在,第一种在凸显商业身份的时候也就是电影发展早期和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为主要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电影可分为初创时期(1905—1923)、商业探索时期(1923—1932)、左翼电影(1932—1937)、战时电影(1937—1945)、战后电影(1945—1949)这五个时期,而在这五个时期中,中国式类型电影有着不同的呈现。在初创时期(1905—1923)中国式类型电影主要有戏曲片(《定军山》等)、伦理片(《难夫难妻》等)、犯罪片(《阎瑞生》等)、滑稽短片(《偷烧鸭》《掷果缘》等),这是中国电影人对类型最早的探索与尝试。商业探索时期(1923—1932)的类型电影更加成熟,极具中国特色的武侠片、神怪片、古装片出现,成为这一时期类型电影的主流。左翼电影时期(1932—1937)与战时电影(1937—1945)和战后电影(1945—1949)主要有现实主义城市电影(《神女》《马路天使》等)、国防片(《保卫我们的土地》《八百壮士》等)、古装片(《花木兰》《孔夫子》等)、时装片(《花溅泪》《乱世风光》等)、社会批判影片(《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诗电影(《小城之春》)等电影类型。从这些类型和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中国电影类型既有对好莱坞类型电影的电影本土化,又有对本民族类型电影的探索与创新。
“十七年”电影则主要是偏向意识形态类型电影,是一种完全区别于西方类型电影的类型体系。首先在影片题材上,“十七年”电影主要是工农革命题材影片,如战争片(《南征北战》《平原游击队》等)、历史人物片(《林则徐》《甲午风云》等)、工业片(《桥》《红旗歌》等)、农业片(《农家乐》《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喜剧片(《李双双》《新局长到来之前》《大李、小李和老李》等)、反特片(《羊城暗哨》《冰山上的来客》)、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刘三姐》《阿诗玛》《五朵金花》)等类型,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其次在叙事技巧上,“十七年”电影基本摒弃好莱坞式类型电影的叙事方法和风格,而是转向参考苏联模式进行叙事。在影片主题上,这一时期的影片主要是为表达工农革命的胜利和工农建设的崭新面貌。上述电影的题材、叙事方法和风格等都朝着影片主题是否符合政治时代要求而努力。就是在这样的语境下,中国优秀的电影人拍出了一大批具有时代气息、群众喜闻乐见、具有中国特色类型体系的电影。
“文革”时期(1966—1976)中国电影类型更加偏向意识形态,“三突出”的创作原则使得中国电影的类型探索停下了脚步,只出现了非常独特的类型样式——“样板戏”。“新时期”电影(1976—1992)最大的变化是,电影的商业性开始回归,中国电影人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将“十七年”电影中有效的叙事方法和当下观众对娱乐的需求相结合,拍摄出大量具有市场价值的娱乐片,如喜剧片、武侠片、爱情片、反特片等,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引起了电影界关于娱乐片的大讨论。
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的市场变革时期(1992—2002),可以分为娱乐片、艺术片、主旋律影片三大类。娱乐片的回归以及国家进行电影机制改革,将电影推向了市场化时代。同时,仍有很多电影人将艺术性看成电影的第一属性,仍然对艺术电影进行探索。另外,主旋律电影承载着国家意识形态表达,同时又吸收和借鉴类型电影经验,将主旋律与类型电影相结合,达到最大市场化的目的。
当代商业片时期(2002年至今)的类型电影更为丰富,中国电影重新回到商业竞争时代,为获取高额利润,电影人们在借鉴西方类型电影经验的同时,对本民族类型电影继续挖掘,达到类型的高度融合。在借鉴西方类型电影经验方面,高投资、大卡司、大制作的“商业大片”成为我们的首要选择,所以从2002年张艺谋导演《英雄》开始,中国也进入了“商业大片”时代。但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大片”在外在形式上是西方类型电影的模式,但是在内容上却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武侠片。此外,喜剧类型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以冯小刚为代表的贺岁喜剧从20世纪末横空出世一直到现在都备受欢迎。
以宁浩、徐峥为代表的新生导演将夺宝、赛车、公路等类型与喜剧片进行糅合,也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回报。以开心麻花团队、大鹏、叫兽易小星、卢正雨等从戏剧、网络剧发展而来的喜剧电影人精准地把握了当下观众的品味与喜好,在喜剧片类型领域取得了不小成就。与此同时,爱情片、青春片类型也受到市场的欢迎,主打都市青年的青春和感情问题准确地把握了年轻受众的心理,《北京遇上西雅图》《失恋三十三天》《匆匆那年》《陆垚知马俐》《七月与安生》等影片在收获良好的市场回报的同时也获得了较好的口碑。另外,以香港电影人为主要班底与内地进行合拍的警匪片也是一个重要类型。香港电影的警匪片有着半个多世纪的悠久历史,是强盗片的一个亚类型,在进入内地后,香港电影从故事发生地、警匪形象塑造、主题呈现等方面进行改造和革新以适应内地市场和审查机制,以《寒战》《风暴》《扫毒》《毒战》等为代表的警匪片彰显了香港电影人的实力和这一类型的生命力。除此之外,古装历史、战争片、灾难片、谍战片、悬疑片、恐怖片、军事题材等影片也获得了重要发展,中国式类型电影在吸收外来经验的同时,又能精准把握本民族类型特色,进行有效的融合和改良,使得中国式类型电影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与成就。
三、中国式类型电影特性研究
类型电影有着其本身的特性,这是类型电影区别于其他电影的重要标志。就西方类型电影来说,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固定的情节模式,即影片按照一个公式一样的戏剧模板展开情节叙事;固定的人物形象,即某一类型影片必定有符合这一类型的人物;标志性视觉符号,如西部片中的荒野戈壁与小镇、强盗片中的穷街陋巷等。西方电影以此为分类理念,将电影分为诸多类型,并按类型电影的规律进行生产创作,当一定时期内观众对某一类型电影产生审美疲劳时,制片方则对类型进行糅合或者创新,并屡屡获得成功。
中国式类型电影特性更复杂,一方面,我们学习吸收西方类型电影的特点,尤其是爱情片、强盗片、喜剧片、歌舞片、灾难片、恐怖片等传统类型电影,在影片内容和叙事技巧上也有公式化情节、定型化人物和图解式视觉形象等特性。而在吸收和学习西方类型电影的过程中,我们还有着与本民族文化相融合的自觉性。另一方面,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类型电影如戏曲片、武侠片、神怪片、伦理片、动作片、革命题材影片、反特片、诗电影、主旋律影片等,具有与西方类型电影完全不同的特性。
首先,中国本土的类型电影具有较强本民族文化特质。中国本土的类型电影如戏曲片、武侠片、神怪片、伦理片等的诞生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中国有着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戏曲、神话传说、武侠小说、伦理小说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当电影传入中国后,这些电影的“近亲们”成为电影首选。从主题上来看,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是拍摄戏曲的影片,展现《定军山》这出戏中最出彩的打斗场景,武侠片、神怪片中主要表达惩恶扬善、因果报应,伦理片中宣传传统道德教化社会,都彰显了本民族文化特质。在情节上,这些本土类型电影遵照中国电影中特有的“影戏传统”,以戏剧化冲突为创作原则,在大段戏剧性场面中展开叙事。这种“场”的概念,具有中国传统戏剧的特性,与西方的分镜头概念是截然不同的。再者在人物塑造上,中国本土类型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具有较强的中国人气质形象,如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侠士剑客、神话传说中的神明、具有中国伦理道德观念的人物形象、为了国家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奉献者等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在文化气质上具有较强的本民族文化特质。
其次,中国本土类型电影与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关系密切。中国电影就与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关系密切,本土类型电影自然也受此影响。“左翼电影时期”的一些类型电影在叙事上虽然借鉴西方类型电影模式,但是在表意上是具有极强的意识形态效果的。“十七年”电影中的各种本土类型电影更是国家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文革时期”的电影类型“样板戏”更甚。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主旋律电影虽然也采用类型电影的叙事模式,但只是在叙事策略上的一种借用,主要还是为了完成意识形态宣传。如《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这三部气势恢宏的历史题材主旋律影片,运用了大投资、大明星、大制作的“大片”模式,在叙事上又采用人物传记片这一类型中的叙事方法,但主要还是为了达到国家意识形态的有效传播效果。
另外,中国本土类型电影具有极强的东方美学视觉形象。西方类型电影中具有图解式的视觉形象,中国本土类型也有图解式的视觉形象,不过是极具东方美学的视觉形象,主要表现在人物造型、景的运用、道具、音乐等方面。如山顶、竹林、瀑布、孤舟、清泉、客栈、荒漠、府邸这些具有东方美学表意功能的符号都是武侠片中常见的视觉形象。神怪片、戏曲片、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工业片、农业片、反特片等中国本土类型电影,通过具有东方美学视觉形象的表达,确定了具有东方韵味的美学风格,在意蕴上绵绵不绝、耐人品味,是西方类型电影远不能及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