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021-11-14宋敬力
宋敬力
摘要: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发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改革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成为教师教学工作的重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进行有效的道德与法制教学,确保学生培养爱国情怀,走向正确的道路,这对于学生的一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的意义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具体的培养策略,希望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生;爱国情怀;培养
引言
小学生逐渐走向成熟,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要有效提高自身的道德与法治水平,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达到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因此教师要积极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这能够有效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学生自身素质的高质量发展,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意义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改善自己的道德观念。在爱国情怀的培养中,教师要积极采取有效策略,加强对于学生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促进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提升,这对于提高我国国民的道德素质,实现我国居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选择科学的教学策略。此外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有效提升小学道德与法制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打破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策略,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达到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策略
1.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打造情境式教学课堂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对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是非常重要的,由于这门课程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需要将它们适当地整合在一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教育水平。在教育中,教师要把生活实践运用到爱国情怀培养中,创造有趣的情境和有效的课堂。例如,《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一课学习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近代中国所遭受的苦难,使学生对中国所遭受的苦难有更深的认识,只有国家繁荣强大才能有效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生存需要和安居乐业。然后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从中汲取爱国情怀精神。
2.利用道德与法治学科特色,开展爱国情怀的教育
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利用学科特色,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有正确的认识,也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的教材知识,为弘扬道德与法治做出贡献,这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理念更为重要。同时有助于学生以后长远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水平。因此教师要积极采取有效策略,利用道德与法治学科特色,开展爱国情怀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有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也让学生通过这种教育模式,逐步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使教育更貼近生活,更有活力,有效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在弘扬爱国主义价值观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3.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强化职业素养
教师应该发展和改革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进行爱国情怀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与法治理念。这就需要小学教师的师德与师爱,教师要积极转变旧的教育观念,紧跟新时代的发展,加强自身的学习,提升专业素养,用道德与法治综合素养潜移默化地、深刻地、持久地影响中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效促进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教师要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加强教研组的学习和讨论,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例如,教师可以利用道德与法治教育宣传日,开展爱国情怀的培养,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以演讲比赛、话剧表演和诗文朗诵大赛等形式来进行。有效提升学生对爱国情怀的理解和认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结论
综上所述,面对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教师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水平,有效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综合素养,满足当代社会高速发展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打造情境式教学课堂、利用道德与法治学科特色,开展爱国情怀的教育、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强化职业素养,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参考文献:
[1]郭婷.浅析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策略[J].神州,2017(26):121.
[2]王志东.小学思想品德课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探索——以国家认同感的培养为例[J].中小学教学参考,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