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写作资源写出农村特色

2021-11-14陈春武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34期

陈春武

摘要:衣村学生的生活单调,知识面狭窄,写作根本没有什么可用题材,这给学生写作的学写作文带来很大困难。本文即针对这个问题,提出几点解决办法。

关键词:写作资源:写作情趣;作文特色

在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知道农村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着厌作文,怕作文的现象。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内容十分贫乏。写作时出现了写假人假事的“胡编式”作文,东摘西抄的“模仿式”作文,让农村老师感到十分无奈。其追究原因,许多老师认为是农村孩子生活比较单调,知识面狭窄,学生手中“无米”,只能模仿式写作,写不出真实情感。其实不然,现实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和广阔空间,是城市孩子无法比拟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有方法地引导学生认识生活,走进生活,挖掘素材,开发资源,为学生指出一条通道。那么,怎样根据学生的学写特点和写作规律挖掘农村作文资源呢?

一、激发农村学生的写作兴趣

许多农村孩子觉得农村生活平淡,毫无新奇之处。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把自己融入到生活,没有注意生活中平凡的事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写的引擎,激发学生的学写兴趣,就要让学生回归生活实际,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爱是生命的源泉,也是创作的源泉。只要心中有爱,学生才会有话想说,才能把自己想说的表达出来。

1、热爱农村生活环境。课标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各种语文课程能源。因学生长期受优秀写作和电视文娱生活的影响,许多学生认为我们农村既没有美丽的公园,优美而悠闲的生活小区,也没有名胜古迹,不留心农村周围的生活环境,甚至有时厌卷农村生活。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农村环境的美,发现农村独特的韵味。如:苍翠的群山、清澈的河水蜿蜒流过村庄、四季飘香的果园、朴实的农村人、这样一来慢慢地喜欢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生活。引导学生在“爱家乡”“家乡的变化”二十年后的家乡”等写作题目中才能写出农村的特色,写出农村人文内涵,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二、观察现实生活,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

小学作文教学的主要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写什么指写作的内容。许多学生一提起作文就感觉腹内空空,脑子里没内容可写,编造得多。然而生活每天都是崭新的,只不过是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罢了。写作的内容来源于平时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情,可以通过观察,获取感性认识,形成生活的表象。小学生观察的目的性、整体性较差,在观察中学生当时的情绪和兴趣占主要地位。教师要不断提出要求,教会学生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知觉水平,培养捕获作文材料的能力。

1、引导学生围绕目标,小处眉眼。善于观察的人,总是先从目的出发,选择观察对象,而后确定相应观察重点。学生受观察兴趣和知识水平以及注意力的影响,往往在事物面前不知所措无从入手。教师应围绕写作目标,循序渐进选取较小的观察点,供学生观察,帮助其确定观察对象与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例如写一次活动,我组织孩子们观察“丢手绢”的游戏。让他们观察不同同学的不同表现,游戏时有什么动作、脸上的神态是怎么样的、同学的相互评价,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就能从小处着眼,抓住特点。

三、学写语言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有了农村生活素材积累,写好一篇作文关键在于语言表达能力的发挥。表达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学生在表达时往往用词不贴切,不生动不形象,或过于拘束,没办法写具体。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多诵读多抄写书本上的好词好句。更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言,用语言。

1、学写农谚农语,留心农村生活谚语。“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垌垌干”,“大寒牛滚湴,冷死(明年)早禾秧”,“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这些农谚是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生活中代代相传,既是经验总结又阐明一定的科学道理,又生动易记。运用这样的谚语既读来朗朗上口,又丰富了农事作文的科技知识含量,写出农村生活的特色。

2、引导学生学写特色语言,强化写作语言。劳动创造了生活,农民在劳动生活中,由于表达需要,产生了许多劳动用语,形成特色语。可以让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岁岁月月柿柿红》以及《我家的柿子树》电视剧,了解他乡风土人情人文风俗及村民与柿子情结,如同耳畔又荡起一首老歌,家乡沟洼里的柿子上,一串串柿子像红灯笼,又似前引的灯塔,犹如一幅画,那么淳补自然、栩栩如生,就像我们的生活青涩酸甜、红红火火......又如柿子,宋·郑刚中有诗云:“沙鸥经去鱼儿饱,野鸟相呼柿子红”。《繁台张昭甫给谏竹居王孙邀饮留别》明·袁宏道“白果青蔬劳远程,高台倾矣曲池平。沙田似雪耘枯冢,柿子如丹缀土城”。药典认为,“一个柿子十副药”,柿子中的有机酸等有助于胃肠消化,增进食欲,同时有涩肠止血的功效,降低血压,软化血管,增加冠状动脉流量,改善心血管功能,润肺生津的作用;这些知识,学生在课本中无法学到。在写作中出现生活与知识的脱节,教师应引导学生多问、多听、多记,在生活中学写语言、丰富语言,写出农村特色。

3、引导学生学写农村的俗语,优化写作语言。农民们在经过时代的繁衍、变迁,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仲夏时节,要求学生多去村里的荷花池塘走一走,看一看,认真观察荷花生长过程,体会古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中小荷刚把她的含苞待放的嫩尖露出水面,显露出勃勃生机,可在这尖尖嫩角上却早有一只小小蜻蜓立在上面,它似乎要捷足先登,领略初夏风光。小荷与蜻蜓,一个“才露”,一个“早有”,以新奇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景物。更有如植物在春天时“发芽、长叶”。这是我们的说法,而农民说的是“吐新芽、爆青”。仔细推敲一下,农民的“吐新芽、爆青”比“发芽、长叶"更富寓意。一个“吐”“爆”说出了植物那種无比强大的力,说出了植物发芽的色彩。这是多么精练的语言,多么形象的表达。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收集,交流农村俗语,推敲比较,学写用词的准确,美化写作语言

农村作文教学要开发课程资源,立足农村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才能写出农村学校作文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