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喜相逢》:用幸福感唤醒“睡城”

2021-11-14马捷

北京纪事 2021年11期
关键词:天通蔚然舞台

马捷

这是一次朝向“宜居生活”的重大奔赴。为解决天通苑及回龙观地区居住、交通、教育、医疗各项资源紧张的问题,2018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出台《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以“回天”地区作为样本,投资200亿元,补齐公共服务短板,破解大型社区的种种治理难题。历经三年,“回天行动”为天通苑地区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2021年10月15日,由北京宣传文化引导资金资助,北京市文联出品的“回天”题材重点项目——话剧《喜相逢》在国家话剧院剧场首演。该剧围绕“回天行动”实施计划颁布以来,普通居民的生活、情感、认识的变化展开。其中,以年轻群体的创新创业故事、情感经历为核心,结合老中青三代的视角,折射出新时代下新老北京的传承。

舞台上,我们欣然看到了一座“睡城”的觉醒: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曾经被投射的希望,已逐一落地。每一处增设与改变,都产生了巨大变量,纾解了这片特殊区域,背负已久的匮乏感和边缘感。舞台下,用数据填写的“答卷”,也诚意地交付在老百姓手中:三年来,“回天”地区公共服务提升、交通治理和市政基础设施完善三大攻坚、大型居住区治理示范工程取得积极进展,117个计划项目全部实现开工建设,其中64个项目如期完成,兑现了社会承诺,成效显著。居民参与社会治理意愿从40.6%提升到87.3%,从“一旁看”到“一起干”,“回天行动”催生了“回天有我”的价值观。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回天行动”推动了许多中青年人追梦的步伐,而老人则在更为宜居的环境中,实现了“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目标。

三年巨变,让话剧《喜相逢》中的故事,有迹可循。该剧聚集了强大的制作班底,由林蔚然、王人凡编剧,李伯男、韩清执导,季乔担任舞美设计,明家歆、朱晓鹏、杨青、张万昆、陈强、张喜前、李劲峰、孙翌琳、吴羽、林傲霏、林阳等一批实力派老艺术家与舞台青年力量倾情演出。

通过长达半年之久的采风探访,编剧林蔚然、王人凡以“非虚构”的形式,动笔写出了“回天行动”前后,天通苑居民的芸芸众生相。将主人公青年摄影师赵大河的“北漂”起点,落点在天通苑,并以此为主线,串联起一众新老邻居,为生活奋斗的温情故事。作为天通苑的老住户,编剧林蔚然更是结合了切身体会,将“回天行动”之“变”,融入剧本中。

在导演李伯男、韩清的二度创作中,又为文本的舞台呈现,增添了一份“诗意”的解读。有别于传统京味儿话剧的表现形式,此次舞台设计更具现代感和科技感,艺术性地营造出“回天”地区的氛围。在方寸舞台间,场景随着故事情节发展而切换,全景展现了天通苑地区不同维度的生活写照,用异乡人和老北京人的多重视角汇聚出烟火气下的悲欢,开掘出时代变迁下“新京味儿”的特色。

该剧于10月17日结束了首轮演出,获得观众好评。与此同时,“回天行动”已进入2.0时代,将更进一步解决居住难题,在持续推进上一轮行动计划结转项目的基础上,重点实施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绿化文体、交通、市政设施、社会管理等6个项目包,共102个项目。

对话Q&A

日前,《喜相逢》创作班底接受了《北京纪事》的专访,讲述了这部“回天”题材作品背后的故事。

【导演篇】

李伯男

中國国家话剧院一级导演。中国文化名家暨中宣部“ 四个一批” 人才、中国文联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优秀专家、中国话剧艺术协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北京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近年来先后多次荣获浙江、江苏等地省艺术节、戏剧节的最佳剧目、最佳导演、最佳表演等奖项。

韩清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演员。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戏剧家协会会员。

Q:能否谈谈此次舞台呈现的特质及亮点?

韩清:舞美设计带来的视觉效果,让观众感觉很时尚很新潮,这绝对是这部戏最大的亮点。它打破了一些传统理念和概念,让观众耳目一新,我觉得这符合了快速发展中的北京,所带给大家的印象。

而且通过设计,舞台上有了很大的延展空间,也预示北京的发展空间很大、很丰富,正是因为这个舞台,让这部戏的风格有了一个全新的呈现。

李伯男:我觉得是“诗化现实主义”。除了在生活中打捞人物事件和细节外,我们在最终的艺术组合和呈现上,用了一种超越生活的、诗化的演出状态,把这个题材本身所具备的深度和情怀表现出来。通过各部门的介入,比如舞台美术、音乐、多媒体,共同完成了一个诗化的呈现。其中包括二维的图纸的构思,多媒体的使用,通过升降调动大道具,通过很现代的灯带区分空间,并配合影像的表达,用一种非常现代和极简的审美方式,让整个空间极具象征性。在表演当中,则深度开掘人物丰富的生命内涵,让整个演出充满了诗意。

Q:在排演时遇到的主要难题是什么,你是如何解决的?

李伯男:难度在于,面对一个现实题材,如何让老百姓在这么熟悉的事情上,看到背后的价值,看到我们刻画的一个个鲜活、生动、真实、复杂的人物故事。我们并不是把天通苑这一片地区最近发生的一些事儿,简单地复制在舞台上,而是要它具备深刻的戏剧性,也要有审美价值,我觉得这就是创作难度。

在排练过程中,演员如何把人物塑造得有分量有深度,这是对每一个人提出的挑战,所以老中青三代演员互帮互助,就像一个家庭一样,老演员会把表演经验,以及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讲给青年演员,他们交流很多,每天都在一起研究戏、琢磨戏,给对方提意见提建议,氛围非常好。在这过程中大家抱团取暖,克服着一个一个的困难,把这剧中的人物完成到位。但是艺无止境,戏剧永远是一个未完成时,我们认为还有修改打磨和提升的空间。未来,如何让它成为一个留得下来的精品,如何让这个戏离开北京地区,仍然有生命力,都是我们现在面对的困难。

Q:面对北京的变迁,新北京人与老北京人的不同生存境遇,你有着怎样的解读?

李伯男:我在北京南城长大,实话实说,我是眷恋老北京的,但我们也不得不直面今天的北京,所以我会把对北京的那种情感怀念,放到这个戏里,包括戏中的钱大爷总在怀念南池子,这种新与旧的交替,其实是戏剧永恒的一个主题,就是告别——跟过去的挥手,对明天的招手,这都是我们戏里的深层情感。

我们的创作班底来自不同地方,拼凑出一个新北京的状态,不仅仅拘束在一个原汁原味儿、本乡本土的情感。这个戏的特质本身就是包容性,每个人对北京有不同的理解,不可能趋同,允许差异,并把这个差异交融在一起,形成这个戏的一个气质,多角度多维度地去理解北京、表现北京。

韩清:我是北京人,记得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们班转来一个同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我认识的第一个外地来京的同学,这完全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小世界。

有一次我妈让我去菜市场买馒头,在路上我碰见他,他指着馒头跟我说:“你买馍吃啊。”我觉得很新奇,忽然知道还有一个地方把馒头叫作馍。他应该算是很早随着父母来北京发展的那一代人。我的舅妈是个湖北人,我们的家庭里也有了非本地人的加入。有时她会做一些辣腐乳,所以去舅舅家吃饭,会觉得舅妈炒的菜怎么那么辣,就是从孩子的视角去看,很新鲜。到了后来高中和大学的时候,身边不全是北京人就变得很正常了,我觉得在这个过程里,你会发现北京很包容、很大气,只要在这里奋斗的,大家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区别。

【编剧篇】

林蔚然

一级编剧,北京演艺集团《新剧本》杂志主编。国际戏剧评论家协会(IATC)中国分会、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北京戏剧家协会理事, 中国音乐剧协会创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作品多次获国家、省部级奖项,并受邀赴英国、德国参加展演。

王人凡

中國传媒大学文学硕士。笔名“任凡”,长期从事影视及戏剧评论,编剧作品包括话剧《家长会》《寻她芳踪张爱玲》,儿童剧《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之穿越平行世界》等。

Q:您与北京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创作中是否也会有您的情感注入?

林蔚然:我是外地留京的“回天”居民。

剧本中有一句写道:天通苑足够大,大得能够托起每个人的梦想; 每一个闯荡北京的人都是从天通苑出发的。当然这话不尽然,但是天通苑确实有非常多像我一样,毕业留京或者是从外地来京的居民。

在北京上大学时,我也曾租住在城区内,但心里还是有不安定感,后来就买了天通苑的房子。我非常感谢有这样一段经历,因为那个时候我很年少,带着父母对我的期望,在北京拥有了一个家。我相信我能代表千千万万新北京人的心态。从情感上来说,我牢牢记住了,天通苑是我第一个家。如今人到中年,我有时候会畅想养老问题。如今面对天通苑的改变,我觉得我可以在这里养老,这里的环境是能够留住我的。所以我曾开玩笑说,我好像为这样一个戏准备了20 多年。

王人凡:我是北京人,感受着城市的发展。

从创作角度,一方面是结合了采访里的真实故事,另一方面也有我自己生活的影子。我感触比较深的是,2000 年前后,北京没有这么大,例如曾经的大北窑如今的国贸,城市越变越大,人也越来越多。

老北京人在经历着城市转变,从一开始情感上的不理解和不接受,到后来看到这些新北京人给北京这座城市带来的变化。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会发生很多有意思的感人故事,这次我们回忆了一下,整理出来,结合“回天”地区具体的真实事件,通过艺术手段加工后,还原到了舞台上。

Q:作为编剧之一,能否介绍下搜集资料的过程?都做了哪些周边调查?

王人凡:戏中社区领导帮着老百姓去抓蝙蝠,去给人家找拖鞋等等,这些故事听着可能会有一些好笑,但真的是我们在采风过程中打捞的真实故事。包括戏中有居民积极建言社区建设,投入参与,可以看得出来居民们是真的爱这片社区,真的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社区里这些老百姓们的情感是非常真实的。当然也有居民由于种种原因不配合,这样的人也特别有意思,然后我们就拆分出了舞台上不同的人物形象。

Q:本剧背景是“回天行动”,但绝非局限于本身,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关乎北京生存的问题,困境和美好是并存的,这个戏的终极表达落点在哪里?

王人凡:最核心的就是“希望”。一定要让不同年龄结构的观众对生活、对未来都有不同的期望。“回天行动”真的是一个特别好的举措,它是掷地有声的,将近半年的采风,我们眼看着“飞天彩虹桥”(回龙观至上地自行车专用道)建起来,眼看着现代化的双创社区建起来,紧接着商家入驻、创业者入驻,我们作为创作者,看到后是非常感动的。

林蔚然:让观众以自己的审美和判断,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出发,在观看完这部作品后,不光能产生共情,更多的是能从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印证自己的追求和人生。

猜你喜欢

天通蔚然舞台
儿童友好视角下社区游乐空间更新设计研究——以北京天通苑社区为例
军迷大舞台
不 熊
军迷大舞台
时隔四年再携手 长三乙火箭送天通一号卫星上天
婴舒宝:后起之秀又如何,稳扎稳打蔚然成林
天通苑地区常住外来人口社区公共服务问题与对策研究
天通司法鉴定中心
我们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