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美的灵感 培养创新能力

2021-11-14雷蕾吴蕊李娟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1年21期
关键词:纹样美术创新能力

雷蕾 吴蕊 李娟

问题提出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指出,要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

美术学科除了培养学生的美育基础,同时也通过各种美术形式、造型手段、制作方法等使学生以“沉浸式”的方式体验美术教育。现阶段,信息技术在美术课堂中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如手绘板、平板电脑、一体机白板、APP等。那么,如何将信息技术和美术学科相融合,给学生带来更好、更有效的成功体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开始了一些尝试。

总体设计

1.设计思路

创新能力的本质是运用已有的信息材料把创新的思想、理论及方法转化为实际作品的能力。大量研究表明,在创客教育视域下将图形设计和基于技术支持的产品相结合,对创新能力培养有显著的提升。通过教学环境、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三方面的精心设计,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环境:主要指课堂氛围、教学资源、师生关系。研究表明,创造性的课堂氛围、丰富的教学资源、民主的师生关系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起支持作用。

教学过程:主要指情境导入、教学方式、教学活动、教学任务、教学评价等。其中,有趣的教学情境、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多元的教学评价可以为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有效途径。

教学手段:主要是指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与策略。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上,要巧用方法,如探究式教学法激发创新意识、小组合作式教学法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实验教学法提供创新机会。

教学过程的构建要凸显创客教育视域下的“体验学习”“项目创作”和“问题解决”属性,因此本研究以“做中学”“体验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为指导理论,以美国国家工程院使用的工程设计流程和SCS创客法为模式设计依据,构建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融合教学流程,体现出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要素,发挥其教学效能。

2.教学流程构建

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融合的课程设计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信息技术课堂为平台,广泛利用并发掘传统美术文化资源,实现学科深度融合。通过宽松的多任务的课堂氛围构建,历经教学情境设计、教学资源准备、模仿与创造结合、展示与交流分享,引导学生利用现代化手段吸收传统文化元素,感受中国传统美术的魅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在模仿中创新。

在具体的教学设计实施之前,需要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点与美术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匹配,寻找知识融合点进行融合教学设计。具体的教学实施流程设计为五个环节,如图1所示。

案例设计

《遵守交通法规》教学设计

教学实践

下面,笔者以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第十课《遵守交通法规》一课为例,谈谈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将美术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相融合进行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图片的复制、粘贴的初步学习,进一步学会图片的翻转和按一定角度旋转的操作,并针对选定的图片进行拉伸和扭曲操作,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跳出信息技术学科教材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对比分析知识点的类型,与美术学科中的“纹样”教学内容相结合,设计了“纹样的故事”两课时内容:通过第一课时“二方连续纹样”的学习与绘制,掌握其基本操作,为本节课设计“四方连续纹样”打下坚实基础,再借助UMU平台,为学生提供基础技术操作教程。在学习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兴趣点、学习小组的目标设定等,及时有效地调整学习目标,使学习过程更加具有自由性,但又不脱离整体项目的总体目标。

1.创意产生

教师展示二方连续图案,学生欣赏并回顾图案的特点(如图2)。回顾第一课时学习的“复制与粘贴”命令,加深对其应用效果的印象,接着观察四方连续纹样(如图3)。

引出新课:在历史长河中,四方连续纹样都出现在哪里?我们该如何制作四方连续纹样?

设计意图:通过对四方连续纹樣的欣赏,展开对新内容“四方连续纹样”的学习,为学生产生创意创造条件。

2.创意激发

教师提问:“你看到的四方连续纹样与之前我们画的二方连续纹样有什么关联或区别吗?”引导学生观看下页表,总结出四方连续图案的特点,并合作讨论“一张图片”或“几张图片”可形成哪些“四方连续纹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能够从二者的“意义”“排法”“特点”“用途”四方面进行区分,并能够深刻理解“四方连续纹样”,为创作四方连续纹样打下基础,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3.创意构思与实施

(1)登录UMU,观看“散点式四方连续纹样”的构成样图(如图4)。

教师提出要求:总结你看到的“散点四方连续纹样”,在画图程序中拼一拼。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可以通过自学了解“四方连续纹样”三种组织形式中的“散点式”,并在画图软件中试着做出来。计算机上的操作形式比传统的笔绘制或拼接更加方便快捷,同时这也是模拟真正的计算机制作“四方连续纹样”的过程。

(2)登录UMU,观看本节课知识点“翻转与拉伸”,尝试将“任务单1”中的任务完成(如下页图5)。

请使用下面的图案,通过“翻转和拉伸”,绘制两种“四方连续纹样”。

设计意图:学习本节课重点“翻转与拉伸”,并根据学习的内容,将任务中的图形进行“四方连续纹样”的创作,对知识点加以巩固,让创意得以实施。

4.创意实现

作品展示:分享大家在创作时遇到的问题或取得的收获。(发现:角度也可以是负数)接下来完成“任务单2”的挑战(如下页图6)。

设计意图:通过创作“四方连续纹样”,学生可以在“翻转与拉伸”中对相关数值进行学习与设置,并总结经验,分享可以适用的情况。再结合生活中的小案例,如根据墙面贴壁纸,灵活地运用“翻转与拉伸”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后拓展“连缀式四方连续纹样”“重叠式四方连续纹样”,让学生尝试为自己的房间设计一个四方连续纹样,也可以将自己绘制的纹样,设计在服装或喜欢的物品上。

设计意图:将探究内容延伸至课后,引发思考,教师在课后跟踪,可将学生作品上传至班级展示群进行展示,促进学生进一步交流,让学生创新思维得到拓展,让创新能力培养得到落实。

思考

本节课把美术中的“纹样”内容引入到信息技术教学中来,通过围绕我国传统“四方连续纹样”,展开了信息技术画图教学。在教学中,充分挖掘纹样的规律,利用画图中的命令,引发学生思考与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将我国的传统技艺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借助各种媒体平台发扬光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笔者对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融合有了新的思考,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了新的认识。借助美的东西,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更好地让学生的创新思维生根发芽,创新能力开花结果。融合课程实施的关键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找到与技术相匹配的美学样本,而这方面还需要信息技术教师不断提升个人的美学修养,方能在信息技术与美术融合教学中更好地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中,笔者用“工匠精神”锻造“未来工匠”,五千年悠悠华夏,积淀无数文明与滄桑,匠心是文人笔下跳跃的字符,更是教育人为教育下一代而付出的青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现传统美术的勃勃生机,用匠心精神灌溉中国未来的成长是教育人的使命。

参考文献:

[1]何克抗.论创客教育与创新教育[J].教育研究,2016,37(04):12-24+40.

[2]杨刚.创客教育:我国创新教育发展的新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6(03):8-13+20.

[3]郑燕林,李卢一.技术支持的基于创造的学习——美国中小学创客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施路径[J].开放教育研究,2014,20(06):42-49.

猜你喜欢

纹样美术创新能力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拯救“濒危”花纹
战国时期带钩的纹样艺术特点
美术篇
经典的艺术几何纹样
平遥漆器植物纹样艺术研究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