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蒙顶茶
2021-11-14杨多杰
杨多杰
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
灵根托高顶,圣地发先春。
几树初惊暖,群篮竞摘新。
苍条寻暗粒,紫萼落轻鳞。
的砾香琼碎,?鬖绿虿匀。
慢烘防炽碳,重碾敌轻尘。
无锡泉来蜀,乾窑盏自秦。
十分调雪粉,一啜咽云津。
沃睡迷无鬼,清吟健有神。
冰霜凝入骨,羽翼要腾身。
磊磊真贤宰,堂堂作主人。
玉川喉吻涩,莫惜寄来频。
——〔宋〕文同《谢人送蒙顶新茶》
一、作者简述
文,是一个不太常见的姓氏。但纵观两宋,文姓却出了好几位大人物。前有历仕四朝、出将入相的文彦博,后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这两位文姓名人,都曾位极人臣。但若单论诗名,文彦博也好,文天祥也罢,又都比不过同姓的文同了。
文同,字与可,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县)人。他于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中进士,历任邛州、洋州太守,晚年知湖州,未到任而卒,享年62岁。文同与文彦博、文天祥,虽为同姓,却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文同的家族里,出了一位比那两人名气都大的表弟—— 苏轼。
论年龄,文同比苏轼大十八岁。论资历,文同中进士比苏轼早八年。所以文同既是苏轼的表哥,也算他的前辈。二人同在馆阁任职时,苏轼不仅一再上书议论朝政,平日与朋友聊天时也往往点评时事。文同性格沉稳持重,对于表弟的“口无遮拦”深表忧虑。他经常苦口婆心地劝说苏轼,但都无济于事。为了怕表弟出去聊天惹事,文同干脆每逢假日就陪在苏轼身边。
表兄弟在一起干什么呢?一方面,文同诗文宗梅尧臣、苏舜钦,有着相当的造诣。另一方面,文同更是一位画家。他善画墨竹,最终开创了绘画史上著名的“文湖州竹派”。对于艺术的共同追求与探索,使得文苏二人不仅是表亲,更是挚友。文同常常邀请苏轼一起吟诗作画,也希望通过艺术来转移表弟对于时政的关注。当然,最终文同的好心落空,苏轼蒙冤下狱,这又是后话了。
总而言之,文同与苏轼的性格有很大不同。他一生不嗜酒,却对质地上乘的细绢和纸张情有独钟。只要见到美纸,立刻就迈不开步了,一定要提笔画上一番才行。
画家的身份,使得文同的诗风独树一帜。钱锺书先生曾说,文同是位大画家,他在诗里描摹天然风景,常跟绘画联结起来,为中国的写景文学添了一种手法。诚如钱先生所讲,读文同的诗,总会让人产生很强的画面感。
二、题目详解
这首诗的主题不新鲜,仍然是感谢友人寄赠新茶。但这次的茶,不是王禹偁爱惜的龙凤茶,也不是林逋咏诵的建溪春,更不是欧阳修赞颂的双井茶,而是四川的蒙顶茶。在宋代茶诗当中,这种茶算是比较少见的了。
唐代人较为重视四川茶,白居易就有《萧员外寄新蜀茶》《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等多首专夸川茶的诗作传世。依其《琴茶》一诗中“茶中故旧是蒙山”的说法,乐天居士诗中的“蜀茶”很可能就是蒙顶茶。现如今人们说起蒙顶茶史,也常引清光绪十八年《名山县志》中收录的唐人黎阳王所写《蒙山白云岩茶》一诗,原文如下:
闻道蒙山风味佳,洞天深处饱烟霞。
冰绡剪碎先春叶,石髓香粘极品花。
蟹眼不须煎活水,酪奴何敢问新芽。
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
黎阳王,不知何许人也。这首诗,也未见于其他诗集。我冒昧揣度,也可能是当地文人假托古人之名,写诗猛夸蒙顶茶一番。但不论作者是谁,蒙顶佳茗却因此有了“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的绝妙广告语。
北宋文彦也曾写过一首题为《蒙顶茶》的七绝,其文如下:
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液胜醍醐。
公家药笼虽多品,略采甘滋助道腴。
饮茶与穿衣一样,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风潮。宋代人最推崇的已不是蜀茶,而是福建产的北苑贡茶。所以文彦博这首诗中提及蒙顶茶便说是“旧谱最称”了。宋人饮蒙顶茶时的心态,已有些复古意味了。
五代十国以来,建茶兴起,自然对蜀茶有所冲击。此外,宋代的四川地区,在全国茶区中的地位也十分特殊。最初是“听民自买卖,禁其出境”,以致蜀茶几乎不能出川。后来便悉数实行禁榷,四川茶全部由朝廷专卖,以通吐蕃、西夏等处。且蜀茶的产量终难与江淮诸路相比,这也使关于四川地区的茶史资料尤为缺乏。
有宋一代,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寻常百姓,能喝到蜀茶的人并不多。因此纵观两宋茶诗,写北苑贡茶的最多,写双井、日注等散茶的也不少,而写四川蒙顶茶的却寥寥无几。文同的这首《谢人送蒙顶新茶》,对宋代四川茶史有补白之功。
三、正文赏析
第一部分,自“蜀土”至“先春”,写的是蒙顶茶之精妙。
蜀地物阜民丰,尤以佳茗为贵。四川与云南接临,地处茶树原产地边缘,所以茶树很早就传播到了蜀地。从文献记载看,我国最早的茶事记载都在四川。例如西汉王褒《僮约》中有“武阳买荼”的故事。又如西晋张载《登成都楼》中有“芳茶冠六清”的诗句。再如东晋华璩《华阳国志》中有“园有芳蒻香茗”的记载。诗中“蜀土茶称圣”的说法,绝非夸大之词。
蒙顶山,在四川茶区中十分出众。1978年初冬,安徽农业大学陈椽教授到蒙顶山考察,认为传说中的“甘露大师”即西汉的吴理真。1980年8月,陈椽教授偕同浙江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广西农学院、福建农学院等专业院校的教授20余人再上蒙顶山考察,最终认定西汉时期吴理真是有文字记载的种植茶树的第一人。经陈椽教授发掘,如今蒙顶山成了四川乃至全国的茶文化圣地。(参见钟国林、王云编著《蒙顶山当代史况》,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年,第29页)唐宋时的文人,自然不知吴理真为何人,但已十分看重蒙顶茶区。文同将蒙山茶区呼为圣地,把蒙山茶樹称为灵根,处处透露出对于蒙顶的尊重。
第二部分,自“几树”至“轻鳞”,讲的是蒙顶茶之采制。
几声蛰雷,一场春雨,大地回暖,万物复苏。沉睡一冬的茶树,这时又萌发出新芽。这本是自然现象,但作者却用拟人的手法,将茶树的抽芽归因于春雷的惊动,“灵根”的形象跃然纸上。
北宋欧阳修诗云“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由此可见绿茶贵新。谁的春茶能抢先上市,自然可以卖出好价钱。因此,虽然只有几树萌芽,但茶农已经携篮而至,竞相采摘了。他们在苍老的枝条间寻找暗藏的新芽,自然要费一番气力。他们的采摘标准,还是遵循陆羽“紫者上”三个字,所以仍然以“紫萼”为贵。
第三部分,自“的砾”至“轻尘”,讲的是蒙顶茶的冲点。
的砾,读如地利,解释为鲜明的样子。宋人制团饼茶,要将茶青捣碎后再加以定型,这便有了“的砾香琼碎”的说法。制成的紧压茶,宋人通过纹路与色泽鉴定膏质肉理。?鬖,读如兰三,本义为毛发垂下的样子。虿,本义是毒虫。作者以“?鬖绿虿”代指顺滑的纹理,从而显示茶饼的优质。
上等的茶饼,还需经过炙与碾两道工序,方可冲点饮用。按蔡襄《茶录》记载,宋人饮团饼茶前,一般要于净器中以沸汤浸渍,刮去膏油后再以微火炙烤干燥,然后再碾碎以备点茶之用。炙茶如今天的烤肉一样,都是需要掌握火候的细致活儿。有的人不得要领,用大火将茶饼烤得焦黄,如同蛤蟆背一样,那就算把好茶给糟践了。文同既然说出了“慢烘防炽碳”,自然是深谙其道的懂茶之人了。
第四部分,自“无锡”至“云津”,讲的是蒙顶茶的品饮。
光是茶好还不行,水与器也很重要。文同饮蒙顶茶时,水是无锡泉,器选乾窑盏,绝非草草行事。三者搭配相宜,这才能一啜而咽云津。本诗中“无锡泉来蜀,乾窑盏自秦”二句,与欧阳修《尝新茶呈圣俞》中“泉甘器洁天色好”有异曲同工之妙。
饮茶这件事,其实就是茶、水、器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这件事在北宋爱茶人中已经达成共识。
第五部分,自“沃睡”至“来频”,讲的是蒙顶茶的绝妙。
“沃睡迷无鬼,清吟健有神”两句,灵感似乎来自唐代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一饮涤昏寐”“二饮清我神”两句。“冰霜凝入骨,羽翼要腾身”两句,似乎从唐代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为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几句中化出。只是文同用法高妙,取唐人茶诗之神韵而舍其句式,自成佳作,不落俗套。
“磊磊真贤宰,堂堂作主人”,自然是夸赞寄茶来的朋友。文同以“玉川喉吻涩”来暗示朋友可以再寄些好茶来。千万别有心理负担,再多也不嫌多。细细品味,“莫惜寄来频”五个字,其实比“一啜咽云津”还妙。毕竟,生活中您夸赞一个人做菜手艺高超,不要只说“真好吃”,还应该大喊一句“再来一份”。
行文至此,想再谈谈文同的另一首诗。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文同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太守。他醉心丹青之道,洋州多竹,他便每日画竹,还写了一首咏竹的七绝《此君庵》:
斑斑堕箨开新筠,粉光璀璨香氛氲。
我常爱君此默坐,胜见无限寻常人。
文湖州默坐赏竹,爱茶人独啜佳茗,二者的样子何其相似。曾几何时,无用社交浪费了我们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与其参加无聊的饭局,真不如安静地泡一壶茶品饮。
第一杯,一啜咽云津。第二杯,清吟健有神。
第三杯,冰霜凝入骨。第四杯,羽翼要騰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