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经济区发展优势比较与应对举措
2021-11-14刘丽萍王国强
刘丽萍 王国强
(1.北部湾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钦州 535000;2.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随着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开放开发的支持力度、《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正式签署以及西部陆海新通道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北部湾经济区迎来了历史性新机遇。抢抓机遇、迎接挑战、乘势而上,积极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广西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
1 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与现实路径
1.1 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
习近平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1]。高质量发展不只是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对我国所有地区发展提出的必须贯彻的共同要求。各地区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扬长补短、长期坚持、积极贯彻,走出符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高质量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要求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协调成为显著特点、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成为普遍形态、高水平开放作为必由之路、共建共享成为根本目的。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差别非常大。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是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同时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
2.1 现实路径
习近平在2021年1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论述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与新发展格局之间的逻辑关系。新发展阶段的主题是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2]。换言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在于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是畅通经济循环。因此,通道效应和通道经济将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基础性重要作用。
2 北部湾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的比较优势与主要挑战
2.1 比较优势
2.1.1 独特区位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中指出,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发挥比较优势”,“实事求是、因地制宜”[3]。北部湾经济区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最大的比较优势正是其独特的区位条件。北部湾港水深、航道和避风条件良好,素有“天然优良港群”之称。背靠西南、中南,西衔云、贵、川,拥有广阔腹地支撑,是我国西南、中南乃至西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北部湾经济区处于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多重战略框架叠加的核心带。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北部湾经济区考察时曾用“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来概括这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当前,北部湾经济区作为广西发展的重要引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核心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桥头堡以及“一带一路”重要门户的地位不断彰显。截至今年九月,已常态化开行至重庆、成都、贵阳、兰州等西部地区海铁联运班列,连通我国14个省(区、市)及新加坡、德国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北部湾港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约2×1011kg,同比增长10.29%,其中集装箱吞吐量达418.58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9.11%[4]。
2.1.2 多重叠加的政策优势
北部湾经济区享有国家西部大开发、沿海开放、少数民族开放和边境地区开放等国家政策。北部湾经济区中的南宁是广西首府也是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所涵盖南宁、钦州港和崇左片区均属北部湾经济区范围内。北部湾经济区拥有中国-马来西亚产业园区(钦州)、国家海洋经济示范区(北海)、面向东盟金融开放门户(东兴)、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城市(凭祥)、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防城港)等多个高水平开放平台,享有多重优惠政策。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和国际贸易萎靡不振的背景下,2020年中国-东盟贸易逆势上扬,东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北部湾经济区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
2.1.3 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优势
北部湾海域资源丰富。海域面积约4万平方千米,拥有海岛643个,海岸线长1 628.59 km,在全国11个沿海省份中位居第六。北部湾渔场是我国四大渔场之一,宜渔面积1.07×107ha。油气资源储量2.259×1012kg,石英砂矿储量超1×1012kg,钛铁矿地质储量近2.5×1011kg,沿海可利用潮汐能和风能总储量9.2×106kW万千瓦,可建设30个潮汐能发电点和10余个风力发电场。北部湾沿海拥有红树林、海草床和珊瑚礁等典型海洋自然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完整,布氏鲸、白海豚等海洋生态系统健康指标物种频繁现身于北部湾海域是其生态系统健康的有力证明。北部湾经济区气候温和,四季宜人,风光秀丽,海水清洁,据最新的监测统计数据显示,近岸海域优良水质达标率保持在90%以上,连续8年稳居全国前三名,成为我国不可多得的天然海浴场和滨海旅游胜地。
2.2 主要挑战
2.2.1 产业链供应链不稳定
2.学生学习满意程度。学生对该教学法表示非常满意高达85%,比较满意达15%,其中不满意有5%。由此可见,学生对该教学方法较为满意,该教学法促进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当前,产业链供应链不稳定是北部湾经济区工业稳增长的最大隐患。八大产业集群中除个别细分产业的产业链较为完整外,大部分细分产业主要产品多是中间产品、代工生产、零部件等,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需要从区外引进。制造业发展的配套生产能力、科研能力均欠缺,电子信息、冶金、装备制造等临港产业仍停留在初级产品生产的阶段,产业链向下游精深加工领域延伸不够,产品科技含量附加值总体相对较低。其次,产业项目面临能耗、资金等指标制约,对经济区工业稳增长产生较大影响。最后,北部湾经济区承接国内产业转移面临着来自粵东北城市周边省份、区内其他城市及东盟国家的多重竞争压力。
2.2.2 人才支撑不足
据统计数据显示,北部湾经济区六市总人口2 282.86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45.55%,其中城镇人口总数为1 141.78万人,乡村人口总数为990.41万人[5]。从受教育程度看(见表1),每十万人中接受初中和小学教育的人数总和大于接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数以及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程度的人数总和。这种情况在除省会城市南宁外的其他五地市表现更为突出,代表高素质、高学历人才供应不足。
表1 每10万人口中拥有的各类受教育程度人数(单位:万人/10万人)
北部湾经济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见表2)由2010年的8.89年,上升至2020年的9.66年[6],上升幅度仅为0.77年。而全国平均水平是由2010年的9.08年提高至2020年的9.91年[7],上升幅度为0.83年。北部湾经济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在过去的十年中有所提高,人口素质有所提升,但整体水平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对于北部湾经济区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来说支撑不足。
表2 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单位:年)
从北部湾经济区拥有的普通高等院校情况看(表3),院校总数偏少,且绝大多数集中于省会城市南宁,防城港市的普通高等院校数量为0。另外,在这82所普通高等院校中,本科院校,尤其是公办本科院校绝大多数集中在南宁,其他五地市的普通高等院校都在个位数,且民办居多。北部湾经济区普通高等院校地区分布合理性有待提高[8]。
表3 北部湾经济区高等院校情况统计表(单位:所)
总体来看,北部湾经济区现有的人才数量不足,高素质、高学历人才比较缺乏。高等院校,尤其是公办高等院校、职业技能学校,数量偏少、分布不够合理。
3 推动北部湾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举措
3.1 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牵引畅通双循环主动脉
北部湾经济区要抓紧用好西部陆海新通道确立为国家“十四五”时期重大工程的机遇,聚焦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建设、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海铁联运班列的运营与管理,畅通双循环主动脉。
“港口是联结陆海的枢纽”[9]。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北部湾经济区要按照建设枢纽港、智慧港、绿色港和现代港的要求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一流”的重要指示,在货源培育、“软件”增效、“硬件”支撑、提效优服等方面狠下功夫。要加快推进北部湾港口一体化进程,加强港口分工协作,避免同质化竞争。加速推进航道扩建工程,提升北部湾港深水航道通过能力。多渠道引进资金,提升港口服务,加快推进北部湾港的经营重点从单一码头运营转到港航服务水平提升、生产业务大数据共享和港航综合调度上来。全力打造好全国首个海铁联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钦州港自动化集装箱泊位工程。加快布局造船、修船、海洋工程、特种船舶等配套业务板块,为货船提供有力的保障服务,为西部陆海新通道发展注入新动能,打造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枢纽港。
3.1.2 大力实施交通物流基础设施补短板建设工程搭建双循环立体交通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10]。要抓住广西大力实施基础设施补短板“交通网”“物流网”“信息网”建设三年大会战的机遇,推动双循环通道瓶颈有效突破,加快打造现代化立体交通物流网。进一步打通区内“瓶颈路”,加快实现北部湾经济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要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布局与结构规划,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打造“全区物流一张网”。以南宁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钦州-北海-防城港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中新南宁国际物流园等为重点,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运用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以及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赋能传统物流行业,提升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供应链协同服务平台水平,提升供应链协同管理服务能力,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3.1.3 以优化海铁联运班列运输组织调度为抓手切实降低物流成本
海铁联运运量大、成本低、安全性高、能耗低,在中远距离运输中比较优势明显,是多式联运中的核心物流组织形式。当前,发达国家枢纽港海铁联运运量占比通常在20~40%,而我国2020年海铁联运运量占比只有2.6%。国内海铁联运整体水平较低,同时也意味着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北部湾经济区要抢抓机会、夯实基础,在突破瓶颈中实现海铁联运跨越式发展。部门业务协同是实现海铁联运高效运作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点、难点。当前,跨部门、跨行业、跨企业联动效应差仍然是限制海铁联运发展的制约因素。北部湾经济区应以港口管理单位为主体,主动联合铁路部门、海关、检验检疫、船公司、报关企业等,积极探讨开展海铁联运合作运作机制,联合出台相关措施办法,通过优化通关程序和简化相关手续,建立“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现代化业务管理体系。实现海铁联运货物的高效运转和降成本,是海铁联运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关键是要在信息化和数字化上下功夫,加快推进海铁联运各个环节的信息化建设。
3.2 完善产业链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支撑
3.2.1 抢抓产业梯度转移机遇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两湾联动”融合发展
“产业是经济之本”[11]。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对接,深度融入大湾区产业链。加强以高速铁路、高等级公路和港口为依托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积极融入大湾区两小时通勤圈,构建“两湾联动”快速交通网。积极推进北部湾港与深圳港口在信息化建设和运营等方面的合作,加强南宁、北海等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与大湾区国际航空枢纽的建设对接,加快打造承接国内、沟通东盟的北部湾区域性国际航空中心。推动“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玉林)建设,共建“飞地园区”。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思路,开展补链、强链、延链专项行动,全力推动工业振兴,打造一批全产业链园区。
3.2.2 按照“港产城海”融合发展的思路加快形成一体化现代临港产业体系
推进北、钦、防一体化和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临港产业体系。坚持陆海统筹规划引领,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合理布局产业链,推动陆海经济联动发展。以北部湾港和临港产业园区为载体,全力打造高端金属新材料、绿色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林浆纸等七大“千亿级”绿色临港产业集群。依托北海综合保税区,钦州保税港区、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等高新园区,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制药、国际医疗康养等临港新兴产业带。大力引进国际知名康养机构,加快发展以旅游、运动、养老、医疗、食品等为重点的北部湾康养产业,建设一批区域性国际健康养生基地。加快升级发展海洋渔业和海洋旅游业等传统海洋产业,打造一批现代渔港经济区。统筹创新边海、江海、山海、跨境旅游线路,打造特色精品旅游项目,促进“陆-海-岛-山-边”文化旅游产业联动发展。
3.2.3 深度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产业,打造南北纵向高质量发展的经济走廊
推动平陆运河开工建造,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陆海统筹、江海联动,把北部湾经济区打造为西部制造业强区。扩大与东盟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能合作,高标准建立中国—东盟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系统,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落地实施,推动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向服务RCEP和“一带一路”升级发展,拓展构建跨国跨境产业链。在清洁能源方面以风电开发和配套产业链建设为重点,以海上风电产业集群和海上风电产业园为核心,立足广西、面向东盟规模化、集约化开发。
3.3 以改革创新为抓手,将政策优势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竞争优势
3.3.1 进一步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增强微观主体活力
要加强政策宣传和辅导,切实把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增值税税率下调以及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增加税收抵扣等政策红利不折不扣送到纳税人手中。在做好网络、纸媒和手机客户端等平台宣传的基础上,组织征税业务骨干组成政策辅导小组,深入税源企业开展上门辅导培训。线上线下相结合,在持续做好传统窗口办税的基础上,大力推行网上办税方式,拓展手机端、PC端、自助端等多种线上办税渠道。从“最多跑一次”到“一次也不用跑”,如非必要可以不用到办税服务厅窗口排队,直接通过自助办税终端或者电子税务局就可以办理申报纳税、申领发票、代开发票等涉税事项。
3.3.2 以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创新为抓手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以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创新为抓手,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让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全面升级跨境金融服务,进一步简化业务办理手续,提升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水平。积极推进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服务企业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降本提效。升级优化边境口岸互市贸易结算信息平台,提高结算便利化、管理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互市贸易结算与报关信息互联互通水平。运营好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多式联运“一单制”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打通信息不对称这一阻碍金融支持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痛点”,使银行可通过平台掌握物流信息进而加强对货物监管,降低银行融资风险,节约企业融资成本。
3.3.3 打造国际化、法治化、公开化和市场化的营商环境
推进政府项目招投标市场化改革,规范中介服务,促进公平竞争。着力提升监管效能,既要放得开又管得住。落实监督检查常态化,到企业和项目现场走访,主动了解企业、业主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影响营商环境的因素,聚焦堵点、焦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项监督检查。进一步增强事中事后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推行综合监管、联合执法。强化党员干部为企业和群众服务意识,重点整治违规审批、违规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等行为,加大对损害营商环境行为的追责问责力度。坚持前端聚焦、中间协同、后端转化,集中优势资源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3.4 “引育留用”多措并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力资源保障
3.4.1 建立健全人才引进体制机制,拓宽引才渠道
围绕北部湾经济区重点发展的石化、船舶维修、钢铁、粮油加工、林浆纸等产业,在通道经济、对外金融、地区与跨国商贸、区域经济规划、交通港口建设、现代物流、海洋科学、旅游会展等领域,以产业集聚带动人才集聚为宗旨,采用刚柔并济、固定引进和流动借才并举、建立人才飞地等多种方式引进人才。建立健全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以融媒体方式多渠道加大引进人才信息和政策的宣传力度。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等重大活动会展与交流平台,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人才引进制度体系。
3.4.2 协同发挥区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区外高水平科研流动站在人才培育上的作用
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内的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建设,深化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巩固并完善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以及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战略联盟,推进合作办学、协同育人。着力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培养造就一批适应时代需求、服务地方建设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加大力度培育面向东盟、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型人才。依托区外高水平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以及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人才。采用联合导师、联合薪酬、联合课题的办法,助力北部湾经济区企事业单位引进一批优秀人才、搭建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组建一批科研队伍、产出一批高质量科研成果,推动一批应用型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3.4.3 强化人才工作生活保障、健全人才服务机制
对高层次人才家庭租房、购房和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给予优先保障。统筹安排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问题。海外人才及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按相关政策参加各项社会保险,享受相应社会保障待遇。建设国际人才创新创业服务基地,提供国际型企业孵化和文化交流服务。提升平台人才服务质量,组织人才服务中心等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到产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等企事业单位提供上门服务,集中办理人才住房补贴、引进人才落户等服务事项。推进外籍人才出入境和居留便利化。首先是签证手续办理便利化。
3.4.4 加强创新创业支持力度、实施人才贡献奖励
人才开发的落脚点于人尽其才并在此基础上的物尽其用。对新引进的高端领军人才的项目和团队和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团队项目给予专项经费资助。对经济区内高层次人才参与投资或作为主要管理人员参与管理的项目,经有关部门或机构评审为优秀项目的,要加强贷款贴息、债券贴息、融资担保、风险补偿的扶持力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落实知识产权质押保险和质押贷款贴息政策。按各类高层次人才个人所得税实际税负的一定比例进行奖励。人才新创办企业或携带核心成果到企业转化的,在一定年限内该企业或成果所实现的年营业收入或增加额超过一定数额的,按其纳税额度给予企业一定比例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