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护士灾害准备度现状调查
2021-11-14洪欣瑜乔安花
洪欣瑜,乔安花
(1.海军军医大学,上海 200433;2.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 200003)
灾害是一种对人类生命安全造成危害的自然事件或人为事件[1]。我国是灾害频发的国家,地震灾害、水灾、旱灾等时有发生。自1988年起,甲肝、SARS、禽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我国频发,自2019年底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至今仍在全球蔓延。这些都对人民健康造成了巨大危害[2-3]。而作为医疗救援团队的一员,急诊科护士在救援团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灾害应对能力对整个灾害救援的实施有着关键影响[4]。灾害准备即当灾害来临时,救援团队对于应急备灾的应对能力和急救措施。本文旨在通过调查了解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护士灾害准备度的现状,为提高急诊科护士的灾害应对能力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目的抽样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在上海市15家三级甲等医院就职的急诊科护士作为调查对象。按照调查工具条目的5~10倍估计样本量,并按照总体样本量的10%计算失访率,计算样本量为250~500例。纳入标准:①在职急诊科护士;②取得护士职业资格证书;③年龄<50岁;④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①进修或实习者;②调查期间因休假、病假不在岗者。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1.2.1.1 一般资料调查表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内容包括年龄、性别、最高学历、职称、急诊科工作年限、所属医院等级、是否参与过灾难救援、参加救援的天数、是否参加过灾害准备度相关培训课程等。
1.2.1.2 灾害准备度评估工具(the Disaster Preparedness Evaluation Tool,DPET)由Tichy等[5]编制,后由李真等[6]引进并翻译为中文版。DPET包括灾害知识(13个条目)、灾害救援应对技术(11个条目)和灾后管理(21个条目)3个维度,共45个条目。每个条目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别计1~6分,条目均分1~2.99分为灾害准备度差;条目均分3~4.99分为灾害准备度中等;条目均分5~6分为灾害准备度好[7]。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65[6]。
1.2.2 资料收集方法实施调查时,研究者向调查对象解释调查目的,征得调查对象同意后,指导其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获取电子问卷并向其解释问卷填写要求。完成调查后,研究者及时在后台下载相关数据并检查数据有效性。本次研究共回收问卷511份,其中有效问卷425份,有效回收率为83.17%。
1.2.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构成比表示;相关变量的关系分析采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P<0.05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急诊科护士灾害准备度得分情况425名急诊科护士灾害准备度条目均分为(3.83±0.50)分,处于中等水平,各维度得分见表1,部分条目具体得分见表2。
表1 急诊科护士灾害准备度得分
表2 急诊科护士灾害准备度得分最高与最低的5个条目 (N=425)
2.2 被调查护士的一般资料及灾害准备度得分的单因素分析被调查的425名急诊科护士年龄21~49岁,平均年龄(28.69±4.62)岁,一般资料情况见表3。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性别及职称的急诊科护士,其灾害准备度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的护士的灾害知识和灾后管理维度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工作年限、有无培训经历的急诊科护士在灾害知识和灾害救援应对技术维度的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学历急诊科护士的灾害准备度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灾害救援经验的急诊科护士在灾后管理维度上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425名急诊科护士灾害准备度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的单因素分析 (分,±s)
表3 425名急诊科护士灾害准备度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的单因素分析 (分,±s)
注:①P<0.01;②P<0.05
?
2.3 急诊科护士灾害准备度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以灾害准备度评估工具得分为因变量,以急诊科护士各项一般资料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自变量进入方法采用逐步进入法。自变量赋值方式见表4。回归分析显示,护士的学历、培训经历及工作年限进入回归方程,累计可解释总得分变异的16.9%。见表5。
表4 自变量赋值方法
表5 急诊科护士灾害准备度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急诊科护士灾害准备度处于中等水平本研究结果表明,被调查的425名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护士灾害准备度属于中等水平。这与国内外研究[5-6]的调查结果一致,提示急诊科护士的灾害准备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表1显示,急诊科护士灾害准备度评估中,灾害知识维度得分最高,灾后管理维度得分最低。这与周如女等[8]的研究结果略有不同。这可能与近年来,特别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医院及各类院校更注重灾害应对实践能力的提升,经常组织不同情境下的模拟实战演练,使急诊科护士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而灾后管理能力对于急诊科护士自身条件要求较高,仅凭借模拟演练和培训课程难以得到快速。此外,表2表明,条目“我定期参加所在工作场所(诊所、医院等)的防灾演习或训练”得分最高,与周如女等[8]调查结果一致。目前医疗机构单位大多都进行基础性的防灾演练,定期开展停水、停电等应急防灾模拟演练,以提升护士在不同情境下的应急准备能力。相关结果表明各医疗单位急诊科护士目前对于基础性的灾害应对准备较充分,但所涉及的应急演练项目较局限,如条目“在发生生物恐怖/生化袭击的情况下,我知道如何执行净化/消杀程序”得分较低,可能因为接触该灾害的机会和针对该灾害的相关培训内容较少。这也提示在今后灾害培训课程设计时应增加对生化/生物恐怖灾害应对方面的教学内容[8]。而条目“在灾害情景下,我会被认为是我社区中的关键领导人物”得分最低。这与徐晓华等[7]的调查结果一致,表明急诊科护士因灾害准备度不充分、备灾程度不够而缺少自信,并忽视了自身领导作用。医院应针对各类不同的灾害环境如传染病、多发伤、火灾、地震、台风等制订多样化的培训教育课程[9],增强急诊科护士在遇到紧急灾害情况时的自信及处理能力。
3.2 急诊科护士灾害准备度的影响因素
3.2.1 学历表3显示,不同学历的急诊科护士在灾害准备度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5同样显示学历是护士灾害准备度的重要影响因素(P<0.01)。该结果与李赛梅等[4]的调查结果一致。这可能与灾害护理学目前并不普及,只有部分高校开展相关课程有关。学历越高者在高校学习时间较长,越有机会学习到相关知识,且通过相应训练使灾害救援应对技术有所提高。而学历较低者较早进入工作岗位,主要依靠入职后教育培养,可能导致其对灾害的知识和技术掌握有所不足。此外,目前医院护士学历专科占比大于本科。提示各类护理院校应普及灾害护理学教学,设置配套选修课程,各医疗机构应创造灾害护理培训条件与机会,通过举办灾害模拟演练、增加本科及以上学历护士的占比等措施,提升急诊科护士总体灾害准备及应对能力。
3.2.2 工作年限表3显示,不同工作年限的急诊科护士在灾害知识和灾害救援应对技术维度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5也显示,工作年限是护士灾害准备度的重要影响因素(P<0.01)。这与许国峰[10]的调查结果一致。工作年限长的护士往往临床经验更丰富,参与灾害救援的机会更多,其知识储备度、实践能力及管理能力更优。这也提示我们,在平时工作和开展灾害培训时,可以使用分层管理模式,让低年资护士多参与急救护理,高年资护士承担更多急救管理工作及急救科研项目等,通过技能培训提高低年资护士的灾害准备度。
3.2.3 参加灾害护理相关培训的经历本研究结果表明,有无培训经历对于急诊科护士在灾害知识维度和灾害救援应对技术维度得分有一定影响(P<0.05)。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同样显示培训经历是护士灾害准备度的重要影响因素(P<0.01)。该结果与徐晓华等[7]及李凡等[11]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是因为有培训经历的护士了解更多关于灾害救援的知识及流程体系,在面对灾害救援时有更强的信心能更快进入状态。这也体现了开展灾害培训的必要性。灾害的发生往往是不可预测的、紧急的,要求护士反应迅速、配合默契。因此,在平时增加护士对于各类灾害场景的知识储备和不同灾害救援的操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不断提高护士灾害准备度,才可以在面对灾害时应对自如。
3.3 提升急诊科护士灾害准备度的建议为提高急诊科护士灾害准备度,可提高急诊高学历护士占比,在日常培训中加强灾害救援培训课程,在院校教育中科学设置灾害护理学课程,并在灾害培训课程中增加各类灾害救援的模拟情景演练等。此外,可通过分层管理,加强低年资护士的急救护理操作技术,培养高年资护士的急救教学及科研能力,以更好地应对不同灾害类型的救援,全面提升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护士的灾害准备度。
4 小结
本调查研究显示,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护士灾害准备度得分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学历、工作年限和培训经历是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仅调查了部分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的急诊科护士,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后续研究可针对其他科室或地区护士的灾害准备度做进一步了解,使研究结果更具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