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培训模式在喉癌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2021-11-14卫琦琼
卫琦琼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安徽 合肥 230036)
喉癌是喉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男性,男女发病率比例为7~10∶1[1]。目前,手术仍是喉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喉癌手术主要分为喉部分切除术和全喉切除术,术中需常规行气管切开[1]。术后大部分患者带气管套管出院,出院后自我护理负担较重。工作坊是一种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的培训模式[2],通常针对特定的主题或实践项目,以经验丰富的主持人为核心组建研究小组。在研究小组成员的帮助和同伴交流中,参与者积极调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形成自己的观点,促进自身知识框架的构建[3]。近年来,工作坊模式主要在护生教育、护士培训及临床护理中被广泛应用[4-6]。医务人员常运用该模式对患者及相关人群进行疾病或照护知识的宣教。喉癌术后护理任务繁多、技术要求高,口头宣教等传统形式往往难以获得满意效果。鉴于此,本研究尝试运用工作坊模式对喉癌术后气管套管置管患者进行培训,探讨其应用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便利抽样法,以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选取收治于安徽省立医院南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喉癌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病理诊断为喉癌并行部分喉切除术或全喉切除术;②首次行气管切开;③自理能力正常;④配有智能手机并熟练使用微信功能;⑤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研究。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其他肿瘤或严重并发症者;②有精神疾病史或近1周内服用精神类药物者。脱落标准:①病情发生变化导致死亡者;②因病情需要转科或转院者;③中途退出者。本研究共纳入患者73例,均为男性,已婚,住院时间均>14 d。将2018年6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36例患者纳入对照组,2019年4—12月收治的37例患者纳入观察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居住方式及就业情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n(%)]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对照组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接受常规护理。术后第3天,护士向患者进行气管套管自我护理技能(包括气管内气管套管清洗消毒和气管切口换药)的口头宣教和演示。出院当日,护士再次于患者床边演示相关护理操作并考核患者的自我护理技能,发放出院指导手册并邀请患者加入“南区耳鼻喉科气管切开人”微信群以便进行线上延续指导。术后1年内,护士每3个月对患者进行1次电话随访,并通过微信群发放问卷星链接调查患者居家气管切开护理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接受工作坊培训,具体内容如下。
1.2.1.1 成立工作坊团队团队成员共6名。其中,护士长担任坊长,负责工作坊各环节的质量控制;总带教任副坊长,负责课程设计和微课制作;4名护士分工进行患者的培训与考核、院外微信群服务、电话随访及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坊团队成员均接受系统的气管套管居家护理知识培训,并依据《眼耳鼻咽喉口腔科护理学》第4版[1]制作喉癌和气管套管居家护理微课,同时将微课上传至病区4台移动护理车,且在患者出院时把微课二维码发送给患者。
1.2.1.2 开展工作坊培训相关培训主要在科室技能培训室进行。培训室内配置有气管切开护理物品、2套气管切开管模拟人、移动护理车等。工作坊培训包括5个阶段。①第1阶段:理论学习。入院第2天,护士对患者进行1对1理论培训,并让其观看喉癌和气管切开微课,使其了解疾病知识和手术前后喉解剖及功能的变化,对预后有正确的期望。②第2阶段:健康宣教及同伴教育。术前1天,护士对患者进行围术期护理宣教,并安排本病区处于术后康复期的喉癌患者与其交流,分享术后感受和相关护理技巧。③第3阶段:护士演示。术后第1~3天,护士于患者床旁演示湿化气道、气管套管系带管理等;术后第4~6天,护士床边演示气管套管清洗消毒、气管切口换药。④第4阶段:模拟演练。术后第7~10天,护士组织患者在气管切开模拟人上训练气管套管居家护理技能(湿化气道、气管套管清洗消毒和切口换药),演练并发症(气管套管堵塞、脱管、造瘘口感染、肺炎、出血、呼吸困难等)的处理流程,并与患者共同讨论如何选择电子喉、进行食管发声及回归家庭和工作岗位。⑤第5阶段:考核。术后第10~14天,由同1名护士指导患者在气管切开模拟人身上进行实际的护理换药、气管套管清洗等操作2~3次并进行考核。
1.2.2 观察指标及评价方法
1.2.2.1 气管套管居家护理知识干预前后,工作坊团队护士采用自行设计的“气管套管居家护理知识问卷”对患者进行调查。该问卷包括23个条目,内容涉及气管套管类型、气管套管消毒、皮肤护理、气道湿化、活动与沟通、相关并发症预防处理等。每个条目均设“知晓”“不知晓”选项,选择“知晓”计1分,“不知晓”计0分,满分23分。本研究通过计算得分率来评价患者气管套管居家护理知识掌握情况。气管套管居家护理知识得分率=问卷实际得分/问卷满分×100%。得分率越高提示患者对气管套管居家护理知识掌握得越好。工作坊团队护士采用统一、专业的引导语指导患者作答,做到让每位患者完全理解每个条目。此次调查显示,该问卷的信效度良好。
1.2.2.2 患者气管切开护理技能干预后,工作坊团队护士对患者进行气管套管清洗消毒和气管切口换药的护理技能考核。气管套管清洗消毒技能考核包括20项评分条目,内容涉及是否洗手、用物准备、检查气管套管及气管切开伤口情况、体位舒适,内套管安装、清洗及消毒方法等。各条目均设“是”“否”选项,选择“是”计5分,“否”计0分,总分0~100分。总分越高提示患者气管套管清洗消毒技能掌握越熟练。气管切口换药考核包括10个评分条目,内容涉及是否洗手、物品准备、伤口及痰液情况评估,以及取污染纱布手法、皮肤消毒方法、清洁纱布固定、系带松紧度调节、污物处置是否正确等。各条目均设“是”“否”选项,选择“是”计10分,“否”计0分,总分0~100分。总分越高提示患者气管切口换药技能掌握越熟练。
1.2.2.3 患者自我效能干预后,工作坊团队护士指导患者填写中文版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7]。GSES包括10个条目,各条目均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选项“完全不正确”“少部分正确”“大部分正确”“完全正确”分别计1~4分。量表总分10~40分,总分越高提示患者自我效能感越高。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7,重测信度为0.83,分半信度为0.82[8]。
1.2.2.4 患者出院后1年内并发症出院后1年间,工作坊团队护士每3个月在微信群内发布问卷星链接,提醒患者填写并发症(包括脱管、气管套管堵塞、造瘘口感染、肺部感染等)发生情况。以上并发症均由患者出院后复查时经医师确诊。
1.2.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构成比表示,当所有的理论频数T≥5并且总样本量n≥40,用Pearson卡方进行检验;若理论频数T<5但T≥1,并且n≥40,用连续性校正的卡方进行检验;以P<0.05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气管套管居家护理知识得分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的气管套管居家护理知识得分比较显示,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气管套管居家护理知识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1),且观察组患者干预后气管套管居家护理知识得分较干预前有所提高(P<0.01)。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气管套管居家护理知识得分率比较(%,±s)
表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气管套管居家护理知识得分率比较(%,±s)
?
2.2 两组患者气管切开护理技能考核得分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气管套管清洗消毒、气管切口换药护理技能考核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气管切开护理技能考核得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者气管切开护理技能考核得分比较(分,±s)
?
2.3 两组患者自我效能得分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自我效能得分(32.08±6.56)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得分(27.25±6.99)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44,P=0.003)。出院后1年内,观察组气管套管堵塞和造瘘口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气管切开护理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3.1 工作坊培训模式可有效提高喉癌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喉癌患者出院后面临长期且艰难的自我护理任务,气管切开护理是其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患者对气管套管居家护理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其康复进程和预后,护理不当可能会导致脱管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的发生。因此,临床工作中仅对患者进行口头宣教和床边操作演示还远远不够,加之不同护士的专业知识、工作经验、沟通技巧等不同会导致患者无法得到同质化的护理指导。因此,如何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教育培训,确保其出院后有能力且规范地完成居家护理是临床护理管理的重点。本研究采用工作坊模式对喉癌患者进行了5个阶段的培训。表1及表2显示,工作坊培训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喉癌气管切开患者的居家护理知识和技能(P<0.05)。本研究工作坊团队成员根据《眼耳鼻咽喉口腔科护理学》教材[1],系统设计了工作坊的内容与流程,制作和上传了可供患者自主、反复、长期学习的气管切开居家护理微课,并结合1对1的理论授课、护士床边演示、操作训练等在各阶段不断巩固患者的护理知识。而在气管切开模拟人上的护理操作和考核也更易促进患者熟练掌握居家护理技能,使其能够在出院后进行自我照护,进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2 工作坊培训模式有助于提高喉癌气管切开患者的自我护理效能喉癌患者实施喉切除术后,面临长期佩戴气管套管、语言交流障碍、进食困难等多重挑战。许多患者对于出院后缺乏医务人员持续、及时的专业指导而感到忧虑。马倩等[9]研究表明,有89.28%的喉癌颈部造口患者自我效能水平为中等及以下。李云[10]的研究结果表明,喉癌术后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两两之间呈正相关关系(P<0.05),自我护理能力和自我效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喉癌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发现,与常规护理措施相比,工作坊培训模式可有效提高喉癌气管切开患者的自我护理效能(P<0.05)。究其原因,本研究工作坊模式综合运用了同伴教育、行为训练、团体讨论、情景演练等多种培训方法,增加了患者参加培训的互动体验感。且相关培训可使患者有效掌握应对气管套管堵塞和出血等并发症的处理流程,并通过探讨解决患者发音、进食障碍、回归家庭和工作岗位等问题,提高了患者应对疾病危机的能力,增强了患者康复的信心。
3.3 工作坊培训模式有利于降低喉癌气管切开患者居家护理并发症的发生率喉癌气管切开患者需带气管套管生活数月、数年甚至终生,不少患者院外易发生造瘘口感染、气管套管滑脱、肺部感染等并发症。这与李文龙等[11]的研究结果一致。曾长娟[12]的研究结果也发现,喉癌喉切除术后患者出院短期内存在痰液增多、厌恶气管套管及康复知识和自我照护技能缺乏等问题。因此,如何保证居家护理安全与质量成为安全管理的核心要素[13]。气管套管的居家护理至关重要。近年来,我科对手术后1年内的喉癌气管切开患者持续开展电话随访。表3显示,出院后1年内观察组患者气管套管堵塞和造瘘口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这提示工作坊干预模式的积极效果在患者出院后较长时间仍然存在,且切实减少了不良结局事件的发生,间接减少了患者的医疗成本,促进了患者康复进程。
4 小结
本研究在喉癌手术患者宣教中引入工作坊模式,通过成立工作坊小组,分阶段对患者进行居家护理知识宣教与实操演练培训。相较于传统护理模式,工作坊模式有助于提高喉癌气管切开患者的居家护理知识和技能,增强了患者自我护理技能和信心,减少了出院后居家护理相关的并发症,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是一种可推广的有益模式。但工作坊培训花费时间较长,培训人数相对有限,后续研究可通过大数据对工作坊培训模式进行信息化改革,并结合互联网医院护理门诊延续服务等措施,为喉癌气管切开患者居家护理提供更优质、更专业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