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
——传承文明的桥梁

2021-11-14谭银萍

魅力中国 2021年45期
关键词:西安市西安文物

谭银萍

(西安事变纪念馆,陕西 西安 710000)

前言

作为“博物馆之城”的西安,现有博物馆157 座。其中,国有博物馆37 座,行业博物馆51 座,非国有博物馆69 座。博物馆的类型有历史、考古、艺术、自然科学、红色革命等40 余个类型,包括古建遗址、书画艺术、行业历史、自然科学、民俗文化、社会生活、工业遗产、革命遗址、红色旧居、中医药学、科学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一、博物馆保留着城市独具魅力的文化记忆,是城市发展的百科全书

西安早在170 万年前就有蓝田猿人居住,是目前东亚地区少数几个能够追索黄种人起源的重要区域之一。及至新石器时代,半坡、杨官寨等高等级聚落遗址更是我国早期城市发展和文明演进的宝贵遗产。周人将礼制从这里带到了我国的大江南北;秦人用中央集权封建制度,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到了西汉,便在周、秦文明的基础上形成了华夏民族的主体——汉族。隋唐时期,长安曾经成为世界上城市屈指可数的国际化中心城市。历史选择了西安,西安也创造了历史。长安地区不仅见证了自黄帝以来,以杨官寨遗址、西周丰镐遗址、秦都咸阳遗址、汉长安城遗址、隋唐长安城遗址为代表的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更是为海内外政要、学者乃至普通百姓所公认的,华夏文明诞生、形成和发展的地方。

西安的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类别多样。根据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显示,西安市共有国有收藏单位118 家(含省文物局直属单位5家和陕西美术馆),登记保管人员457 人,库房总面积41062 平方米。西安市国有可移动文物2216169件/套,5273235件,包含金银器、玉器、陶器、古籍图书、标本化石等35 个文物类别。

近年,西安市十分注意民营和行业博物馆的建设,博物馆数量与日俱增、藏品种类多样、展示方式更是充满吸引力。有以科学技术为主题的、具有科普性质的陕西科技馆、陕西自然博物馆、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军用航空科技博物馆;有以倡导健康文化的军医大学口腔医学博物馆、西安健康博物馆;还有体现西安民俗风貌的关中民俗博物院、西安市明清皮影艺术博物馆等等。

此外,西安在日渐形成关注古代历史的同时重视近现代档案、照片、实物资料收集与整理的风气(如下图一二)。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红色革命文物、近现代生活用品、交通工具以及各类杂器等实物成为博物馆工作的重点之一,为举办旨在反映西安百年以来现代化进程、风俗习惯、社会百态的展陈奠定了基础。

图一 祈福礼

图二 彩绘面妆

二、守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是博物馆义不容辞的义务

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承载着民族的自豪感、代表着国家悠久的历史根脉。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安市历届领导班子在编制城市发展规划、制定法律法规、进行基础建设的过程中,牢牢把握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交相呼应的发展理念,配备了多元的文化遗产硬件基础。

西安市目前拥有历史类、自然类、民俗类、艺术类博物馆超过150余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近400 处,各种历史人文古迹更是不可胜数,是全国屈指可数的文博大市。为了将西安建设成空间布局与人文层次有机联动,地理标识与文化内涵相互辉映的“博物馆之城”。西安市依托现有的文化遗产优势,按照“两轴一带、四心六区”的规划布局。在整合全市文博资源的基础上,于曲江新区、雁塔区着力打造集博物馆集群、隋唐文明展示、文博创意产业于一体的西安“博物馆之城”核心示范区。在大雁塔南、北广场,大唐芙蓉园周边和南湖区域,建设一批集中反映隋唐文明、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的专题博物馆,发挥“博物馆之城”核心示范区的引领带动作用。抢抓西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和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定位,大力挖掘整合博物馆、遗址公园、红色文化、工业遗产、历史片(街)区等为代表的特色文化资源,形成具有城市特色、文脉清晰的主题文化区域,打造展示西安城市文化与精神的核心载体。

近年来,西安市博物馆信息化建设逐步迈向新台阶,2020 年西安市文物局搭建了“西安市文物藏品管理服务平台”,这是囊括了西安市国有可移动文物收藏单位、非国有博物馆的文物数据库平台。在疫情期间,西安各博物馆推出了诸多线上展览,让观众通过“云展览”的模式走进博物馆,了解西安文化。

数据库搭建不但保护藏品数据的安全,也方便人们的研究、利用。文物数字化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文物,会给博物馆注入新的活力[1]。陕西数字博物馆电子巡回展览系统、陕西“文物之声”网络电台系统、陕西省文博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陕西省博物馆讲读平台、陕西省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人库管理系统、陕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地理信息系统,这些以馆藏文物数据库建设为核心,以博物馆的信息网络化基础建设为根基,以共享文物信息资源应用为目标,以新兴科技为辅助手段,让传统博物馆实现数字化,经过智能化,逐步转型为智慧博物馆[2]。

三、拓展服务层次,引领文化风尚,助力城市发展

博物馆作为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在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的基础上,通过开设网站、BBS 论坛、官方博客以及微博等形式,与时俱进地应用新媒体——技术,在互联网上进行宣传、研究,并积极地与社会公众展开互动[3]。近年来,微信、微博、网站、抖音等媒体成为宣传和服务大众的文化传播方式。尤其是“抖音”短视频,改变了官方传统、严肃、沉重的推广效果,将政务工作与当下流行元素结合,宣传政策、传递信息,在内容、形式上加以升级和丰富,增强其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4]。

公众服务(教育)与文化传播工作是博物馆事业的前沿阵地。西安市的文博单位历来将其视为检验自身综合业务水平的标尺,格外注意窗口岗位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城市人文精神的关键作用。不少博物馆把“馆藏文物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现代生活与人文传统相交融”的理念作为最基本的工作思路,逐步建立起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服务(公众教育)主题。例如,2013 年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西安博物院时,发表了“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讲话,鼓舞了广大文博工作者的事业热情,激发了西安博物院职工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他们谨记总书记的指示,不断开拓和完善公众教育与服务体系,形成了“元旦鸣钟祈福”、“春节荐福庙会”、“5·18 传统文化秀”三大主题活动,以及由“上元节做花灯”、“上巳节礼成人”、“端午节过寒食”、“七夕节乞巧智”、“中秋节拜月神”、“冬至祭天观圭”等8 个传统文化互动体验项目组成的“快乐中华节”系列公众活动。在带给大家欢乐的同时,也将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点点滴滴地奉献给观众和社会。

回望西安市博物馆行业历程,我们有幸守护古都距今百万年以来地上、地下蕴藏的丰厚文化遗产,我们有幸传承华夏文明最优秀的人文源脉,我们更幸运地赶上了国家推动“文化自信、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好年代。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我们有信心、有责任贯彻党中央的指示,让博物馆成为传承文明的桥梁,成为我们城市发展的见证者与参与者。

猜你喜欢

西安市西安文物
文物的栖息之地
西安2021
Oh 西安
THE NEW STRATEGIES OF ENGLISH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家乡
文物的逝去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123的几种说法
西安市检察院依法对白雪山案提起公诉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