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 耕
2021-11-14编剧
编剧 郝 尧
1.外景 农耕馆 日
烈日当空,蝉鸣震耳,一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迎风招展的红旗下生长着一棵上了年龄的老槐树,透过老槐树茂密的枝叶,一座斜檐青瓦、古朴又略显破旧的老屋映入眼帘。
老屋双开的厚木门上高高地悬挂着一副牌匾,牌匾上是用行楷书成的三个大字:农耕馆。
2.内景 农耕馆 日
收拾东西的唰唰声与哼唱声交织在一起,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站在一堆农具旁,一边小心翼翼地拾掇着犁头,一边闲适地哼唱着川剧《空城计》中诸葛亮的唱词。
苏富贵: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论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收拾完这几个犁头树根,农耕馆两千宝贝好列陈……
偌大的屋子里,各式农具整齐地摆放在形状各样的自制木案上。
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儿突然从木案后面跳出来。
苏浩然:爷爷,我把灰都擦干净了,那边的锄头、竹篓,还有那些大大的石磨盘都是我擦的!
苏富贵笑了笑:嗯,然然真能干,想要啥奖励啊?
苏浩然:爷爷!我要玩草把龙,带我一起去玩吧!
苏富贵:好,爷爷这就去拿。
吱嘎一声,一个中年男子推开门,快步走了进来。
苏志:哟,爸!你又带着然然在捣鼓你这些老古董呢。说很多回了,这里灰大,别老带孩子进来。对了,爸,跟你说件好事!
苏富贵:你懂啥?带孩子来是为了让他多了解一些历史。你们现在这些年轻人啊,真是越来越不清楚自己的根在哪儿了!
苏富贵说完,欣慰地看了看苏浩然。
苏富贵:说吧,有啥好事儿?
苏志:是上次跟你说的村里拆迁的事。现在拆迁队进村了,正在挨家挨户比,今天可能就能比我们家了。
苏富贵嘀咕道:怎么这么快……
苏志:是啊,我们就要过好日子了,听说这次政策好,不仅给拆迁户安排工作,还给咱们全家人买社保。
苏富贵:那把我们安置到哪儿?给我们的房子多大?放得下我这些物件儿不?
苏志:我也不太清楚,不过毕竟不是自建房,估摸着不会太大。
苏富贵:那我农耕馆里的东西怎么办?
苏志:爸,有舍才有得,我粗算了一下,咱家这个院子加上住房和农耕馆,虽然旧了点,但面积至少得一两千平方米,少说得赔我们百来万……
苏富贵打断道:做你的春秋大梦吧,真是被钱打瞎了眼!我告诉你,要是没地儿放我这些心血,谁也别想拆我的房!
苏志:不拆?不拆我去哪儿上班?你是要我当一辈子农民,种一辈子地吗?
苏富贵:种地怎么了?要我看,农村也没什么不好的!
苏志摇摇头:老古董!
苏志说完,摔门而出。
苏浩然慢慢地走过来,拉着苏富贵的手:爷爷,是不是有人要拆我们家?
苏富贵:嗯……
苏富贵望着苏浩然,身后是满满一屋子各式各样的农具,天渐渐暗下来。
3.内景 苏富贵家 日
苏富贵的老伴张秀渝正在煮豆浆,张秀渝看了苏志一眼:苏志,饭马上好了,叫你爸吃饭。
苏志:不去!
张秀渝:苏志,别跟你爸赌气了。你又不是不晓得他,而且他最近不太舒服,老是……
苏志:哎,好好好,我去叫他。
苏浩然把草把龙放在门口,推门走了进来。
苏浩然:好耶好耶,又有石磨豆浆啦!
苏志:这些推出来的糙豆浆有啥好喝的?
4.外景 苏家院子 日
苏志刚走到院子中央,院外传来了一阵敲门的声音。
张支书:开门!开门!
苏志:来了,来了。
苏志打开门,看到年近六十岁的张支书带着一众人站在大门口,旁边还放着一大箱测量器械。
张支书和气地说:苏志啊,我是带他们来比房屋的。这就是买地建厂给大家解决工作问题的王总,旁边这位是负责这个项目的小孙。你们家面积大,所以他们亲自来看看。苏老哥呢?
苏志:我爸在屋里呢。哎呀,王总您好!
苏志立刻迎上去,双手紧紧握住王大富的右手。
苏志握完手,转身向孙海超打招呼。
苏志:孙老师真是漂亮!快请,请进。
苏志一边招呼着,一边迎众人走进院子。
王大富、孙海超与苏志站在一旁,其他人拿着工具开始测量。
王大富:啧,小苏啊,你们家院子不小,那边那栋挂着匾的平房面积也很大啊。
苏富贵正从农耕馆往家里走,看到了院子里的众人和测量仪器,隔着很远就开始大喊:你们在这儿看什么看?我们家不拆,一块砖都不拆!请你们出去!
说话间,苏富贵走到王大富面前。
王大富:你这人怎么这么呛?我们亲自跑过来为你测量,你这是什么态度?
张支书咳嗽了几声,偷偷看了看苏富贵。
孙海超见状,走上前,站在王大富旁边。
孙海超:王总,您消消气。苏老师、苏老师,您也别生气。您看看,还记得我吗?我是您的学生孙海超啊!
苏富贵:海超?
孙海超:是啊苏老师,以前我家穷,我爹不让我上学,多亏您上我家走访了几趟才让我爹同意送我上学。
苏富贵:哦,我想起来了,是你啊……你也是来拆我的农耕馆的?
孙海超:苏老师您误会了,我是负责咱们村开发项目的,也是为家乡的发展做贡献嘛!
苏富贵:这样吧,海超。先让他们停下,你跟我去农耕馆里看看,看完再说怎么办。
孙海超:好,苏老师。记得上学的时候您就经常提起这农耕馆的事儿。
5.内景 农耕馆 日
孙海超跟随苏富贵走进农耕馆,看着整整齐齐摆放着的几千件农具不禁感叹:苏老师,您这农耕馆可不小啊!
苏富贵骄傲地说:那当然!我来回跑了二十多年,里里外外花了几十万才达到今天这个样子。
孙海超:老师,这得有多少东西啊?
苏富贵:一共两千多件呢!我跑遍了整个川渝地区才收回来这些宝贝。所以啊,你说要是农耕馆被拆了,我这些物件往哪里放?
孙海超:苏老师,但您也不能只盯着农耕馆的存亡。您得往高处想,农耕馆虽然没了,但村里的地空出来,产业就能进来,就能发展起来,就能给像苏志这样的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咱们村以后会越来越好……
苏富贵打断道:一定要拆了农耕馆,苏家村才能发展得更好?我这馆里的东西哪一件不是宝贝?很多你这个年龄的人都没见过!看看这个,这是村里最后一个犁田匠留下的犁头;这是我在汶川地震时抢救下的织布机;还有这个,我们苏家村世世代代传下来独有的草把龙!海超啊,这些东西都是农耕文化的根,几千年的传统,你就让它说没就没了?
孙海超:老师,这些东西虽然已经传承了几千年,但是现在已经不适用了。如今这个社会要想发展,只靠农业这些东西已经不行了,工业的进程早晚会取代农耕,这些东西留着也没啥实际用处了,不是吗?
苏富贵:取代?没用?我们苏家村自古就是粮仓,这些东西未来即使用不上,但它们毕竟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当今社会再怎么发展也得给这些曾经存在过的历史文化留下一席之地吧?
孙海超:老师,我记得您跟我说,要我努力读书将来回报家乡,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现在我给我们村拉来了一个大好的项目,您要知道,我们苏家村需要靠工业才能发展起来,老师您强行坚守的这些只会让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
苏富贵一时不知该说些什么。
王大富推门走了进来:哟,我还以为这馆里有什么宝贝呢……
苏富贵:你……王老板,我说了我的农耕馆不拆,这里不欢迎你,你赶紧给我出去!
王大富:你这老头儿,真是……
王大富使劲踹了一脚面前的木案,案边上的器具滑落了一地。
苏富贵赶紧跑过来捡起散落在地上的器具:你干什么?
苏富贵被气得直不起腰,他指着王大富大口喘气。
王大富:哎哟,真对不起,不小心碰到了。
苏富贵:你……
6.外景 苏家院子 日
王大富:嗬,还把垃圾当宝了!
王大富看了看正在跟张秀渝和张支书商量的苏志,招了招手示意苏志过来。
王大富:苏志,我跟你家的老顽固讲不下去。
苏志急忙走向农耕馆。
院子里,张支书还在做张秀渝的工作,一众工人正在测量。
7.内景 农耕馆 日
苏志走进农耕馆,苏富贵正在拾捡掉落在地的农具,孙海超站在一旁不知所措。
苏志:爸!你怎么回事,怎么能跟王总吵?
苏富贵喘着粗气:真是造孽啊!
苏富贵说完,晕倒在地。
苏志:爸,爸!你怎么了?快!快打120,爸!爸!
8.内景 医院 日
苏富贵缓缓睁开眼睛,苏志坐在床边,张秀渝坐在床边的凳子上,孙海超站在一旁。
苏志:爸,你终于醒了,急死我和妈了!
苏富贵:老毛病了,没事儿。孙海超?你怎么还在这儿?出去!
孙海超:苏老师您别生气,王总知道错了,让我来给您送拆迁款。您看,只要拆了农耕馆就会得到一大笔钱,这点医药费也不至于交不起了。
苏富贵:拆迁款?什么拆迁款?苏志!
苏志:爸,爸!您先别急,您听我解释。医生说了,您因为太过操劳,肝有点……您可不能再动气了。您这个病啊,治起来要一大笔钱,我想给您治病。王总说只要咱们同意拆迁,他就借给咱们钱用来治病,所以我……
苏富贵:你,你……我不要这个钱,你把这个钱给我还回去!
苏志:还回去?我怎么还?爸,这些年你为了办农耕馆忙得脚不沾地,根本就没关心过我和妈。爸,我不是不理解你,之前为了补贴你这个农耕馆,我让媳妇儿把娘家房子都抵押了,后来呢?不就是因为这个,人家跟我离了婚!现在我是媳妇儿也没了,工作也没了,还欠了一屁股债,你让我拿什么还?你能还给浩然一个妈吗?
张秀渝:唉,你少说两句吧。
苏富贵沉思片刻:那我现在就出院。
苏志:爸,我字都签了,过几天拆迁队就该到咱家来了,您别这么固执,还是好好养病吧。
孙海超看着苏志与苏富贵争执不休,叹了一口气。
孙海超:苏老师,您放心吧,您实在不想拆的话,我会给您想办法的。
苏富贵:送我回去吧,我就算是死,也要死在馆里。
9.内景 农耕馆 夜
夕阳渐渐落下,院子里一片寂静。
昏暗的灯光下,苏富贵看着倒在地上的几把犁头,叹了一口气,念起了自己创作的打油诗。
苏富贵:老水牛拉老犁头,退出历史使人惆。养我华夏五千年,农耕文化深悠悠……
苏浩然:爷爷,你好久都没带我出去舞龙了。
苏富贵:哎,爷爷老了,舞不动喽。
苏浩然:爷爷,今天我在学校学舞龙了,舞的就是这个草把龙,老师还告诉我们草把龙已经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苏富贵:现在知道草把龙的人已经很少了,学校还能让你们学,爷爷真高兴。
外面传来了一阵敲门声,苏浩然垂头丧气地走过去打开了门。
张支书走了进来:老哥啊,我来看看你。
苏富贵咳嗽了几声:支书随便坐,不过要是跟我聊拆迁的事儿,那还是免了吧。
张支书:唉,我也知道你这些年搞这农耕馆是又费心又费力,但我觉得引进来这个厂子对村里是个好事,你怎么就不明白呢……
苏富贵指了指角落:支书,你看看那是什么?
张支书:这……这不就是个犁头吗?等等……好像看起来是有点儿……
苏富贵:有点眼熟是吧?你还记得吗?我是第一批下到苏家村的知青,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这群城市娃儿哪懂得干农活哪,后来还是公社派了你来手把手教我。
张支书:哈哈,我记起来了。那时候,我们本地人一天可以烧四五筐火灰,你们几个知青一天一筐还烧不到呢。
苏富贵:我们都是经历过苦日子的,那时候缺粮,没得吃了只能去山上打板栗吃。多亏了张大刚拿出几把犁头来,我们才能垦那么多荒种粮食。张大刚他爹是犁田匠,炼出了几把犁头,如今只剩下这一把了……
张支书:唉,这些都是老皇历了,我们,得向前看啊!
苏富贵:这些年,我一直都想问张大刚要来这把犁头收藏,但他一直不肯点头。对犁田匠来说,这犁头就是他的左右手,是半点离不得。直到前不久,他突然让人把犁头带到了馆里,没过多久就咽了气……唉,经历过这些事情的人一个一个都走了,我身子也不行了,等我走了,也许这些历史以后就只有这把犁头记得了……
张支书感慨万千,欲言又止。
苏富贵:还记得我第一次去犁田的时候,拿的就是这把犁头,你在前面赶牛,我在后面扶犁,可惜我老是使不上巧劲,害你老是拉空犁。你还教我,告诉我扶犁人两眼要紧紧盯着地面,避开石头,不能让犁头被石头蹩断,一定得使巧劲插进地里,这土地的根才能扎得牢牢的……你老是问我为什么我要留在农村,现在我告诉你,就是因为这把犁头,因为这段教我做人的历史!我们不能忘本!
张支书有些动容:我明白了,富贵。
苏富贵:老同志啊,等我们这一辈人死了,那这千百年的农耕文化啊,就真的死喽!
苏富贵说完晕倒,张支书上前扶住。
张支书:富贵,富贵你怎么了?
10.内景 医院病房 日
苏富贵躺在病床上昏迷不醒。
医生推开门叫了一声:病人家属出来一下。
苏志起身走出病房,随手关上了门。
11.内景 医院楼道 日
苏志:医生,我是病人的儿子。
医生:病人肝部有些炎症。鉴于他年纪大,现在只能采取保守治疗,你们家属之后要多费点心思照顾。
医生说完转身离去,留下苏志一个人在长长的走廊里发呆。
落日的余晖洒满整个走廊,一个身影出现慢慢走近。
孙海超:苏志,我来看看苏老师,他好点了吗?
苏志站起来,低着头:医生说不要再去刺激他了。
孙海超点点头,从口袋里拿出一沓纸币。
孙海超:我没什么其他能帮上忙的了。这是我这些年攒下的积蓄,本来打算投到这次工厂建设的项目里用来回馈家乡,但没想到我牵头的这个项目现在反倒变成了这样……
苏志:不,这怎么行?
孙海超:收下吧,先把住院的费用交了。苏老师说这个农耕馆就是他的命,希望你能尊重苏老师的意见。王总那边,我说不动他,还得麻烦你走一趟,把签的合同退回去。
苏志:好。谢谢,谢谢你。
孙海超:嗯,那我先走了,我就不去打扰老师了。
看着孙海超离去的背影,苏志站在病房门口,连走进去的勇气都没有了。
苏志看着守在病房前的张秀渝和苏浩然,陷入了沉思。
12.内景 医院病房 日
苏浩然:奶奶,爷爷什么时候能醒过来啊?我已经学会舞草把龙了,我还想让他教我怎么扎草把龙呢。
张秀渝:乖孙子,爷爷快醒了,爷爷那么爱他的农耕馆,是舍不得一直睡下去的。
苏浩然:奶奶,那爷爷为什么那么爱农耕馆呢?
张秀渝:奶奶觉得,爷爷爱农耕馆,其实爱的还是每一件即将消失的物件儿,这些物件都有着成百上千年的历史。就像你们现在舞的草把龙,就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奶奶小的时候,家家户户逢年过节都要拿出来舞舞,沾沾喜气,这是一种民俗文化。可惜,到你爸爸跟你差不多大的时候就已经没多少人会舞了。
13.内景 医院楼道 日
苏志透过病房的玻璃看着张秀渝和苏浩然,神情放松了一些。
苏志嘟囔道:哎,妈,你又把这些老话翻出来了。
14.内景 医院病房 日
张秀渝:有一次,爷爷带你爸爸看了一场铜梁龙舞,回来路上,你爸爸就非要缠着爷爷给他买铜梁龙来玩儿。你爷爷实在没办法,就想着给他买个草把龙代替,结果到处都买不到。你爸又闹得厉害,他就自己找人学着编。其实馆里的第一件物品就是当初他编的那个草把龙,从草把龙开始,你爷爷就萌生了想法,一件件地收集那些老物件,给后人留个念想,但是这些估计你爸也不知道吧……
15.内景 医院楼道 日
(画外音)苏志越听越沉重,他这才知道放进馆里的第一个老物件儿居然是他儿时一时兴起让父亲编的草把龙,父亲坚持二十多年收集老物件的起点居然是因为他。苏志又一次陷入了深深的沉思,那些过往的点点滴滴一下子涌上心头。苏志掏出手机,决定阻止王老板拆除农耕馆。
电话里传来一阵嘟嘟嘟的提示音:您所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听到王大富手机关机的提示音,苏志心急如焚。
苏志:怎么办,这可怎么办?
苏志迟疑了几秒,立刻冲出医院。
16.内景 汽车 日
苏志开着车,愁眉紧锁,可偏偏路途不畅。
苏志看着前方一动不动的车流,自言自语:希望来得及,希望来得及。
苏志的电话响起,屏幕上显示“张秀渝”。
苏志接通电话,张秀渝急切的声音传出来:儿子,你在哪儿?
苏志:妈,我得回家一趟,我不能让我爸的心血被那伙人毁了!
车载广播:专家认为,各乡镇、各村集体在依靠引进工业驻扎发展经济时,不能以牺牲和摧毁本土农耕产业为代价,农村发展、农民脱贫、社会进步不能忘记农耕文化,不传承农耕文化就等于失去了中华文化的生命之根。
电话中传来张秀渝的哭泣声:你快回来吧,再来些刺激我怕你爸撑不住了!
苏志:妈!妈!你冷静!跟爸说农耕馆保住了……等我回来!
苏志挂断电话,眼睛通红。
车载广播: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我国始终强调要以坚持绿色生态为导向,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特别要防止一些工商资本到农村介入土地流转后搞非农建设、影响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等问题。
17.外景 农耕馆 日
机器声轰鸣,推土机、挖掘机正要开进苏家院子。
王大富:准备下,马上开工。
张支书一路小跑,在远处高喊:小王、小王,你要干什么?
王大富:家属已经同意,我先把这个馆拆了。
张支书:哪个家属同意的?先停下,那边的挖掘机熄火,我先确认一下。
推土机和挖掘机司机纷纷看向王大富,王大富头也不抬。
王大富:老支书,你不要耽误我的时间。
张支书:我才看到小苏刚刚给我打了电话,我要跟他确认一下,你们不准动手!
张支书刚准备回电话,王大富就招手示意司机准备开工。
千钧一发之际,苏志跑了过来。
苏志气喘吁吁地大声喊道:不能拆!
张支书:苏志,我正准备给你回电话呢,你爸同意拆了?
苏志:支书,我爸病得很重。之前为了给他借钱治病,我一时糊涂才答应了拆迁。
张支书:小王,你这是趁火打劫啊!
苏志:支书,我现在想清楚了,就是砸锅卖铁给我爸治病也不能拆馆换钱,否则我没脸再见我爸了。
王大富:嘿!你这个人怎么出尔反尔啊?我不管,反正你答应过了,给我拆!
张支书:你敢!要是这样,你那个工厂也别想到我们村里来了。
王大富:张支书,我这么好的一个项目,你说不要就不要了?
张支书:这段时间我也学了很多党的新政策,这种趁火打劫破坏农耕文化的发展方式我们不要也罢!
王大富:哼!你别后悔!
王大富对着司机招了招手,转身离开。
苏志:谢谢支书!我代表我们全家谢谢您!
张支书:这都是应该的,你爸现在怎么样了?
苏志哽咽道:医院的病危通知书都下了两三回了,我现在就要赶回去看我爸。
张支书:唉!我也跟你去医院看看他,让他放心,有我在,农耕馆就不会倒的!
18.内景汽车 日
苏志开着车,张支书坐在副驾驶位置,车载广播继续播放,两个人各有所思。
广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张支书:我们也需要不断学习改变工作观念了……
突然,张支书一愣:对了,苏志,我还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上级认为你家这个农耕馆很有意义,你们申请的农耕博物馆很可能批下来了。
苏志:真的吗?太好了。谢谢支书,我爸知道了一定很开心。
张支书:你爸老喽,传承农耕馆的重任就要落到你肩上了。
19.内景 医院病房 日
苏志推门进入病房:爸,爸!
张秀渝哽咽道:你爸情况好些了……
苏志:爸,农耕馆还在,而且永远都会在的!支书说政府支持我们申请的农耕博物馆,你一定要坚持住啊!
苏富贵虚弱地呻吟:啊……
苏志:爸,你放心,我一定会守护好我们的农耕馆!
苏富贵:好,好儿子……
电视新闻:近日,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我市新增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备受关注的草把龙也在其中……
苏富贵:好,好啊,我……
20.外景 农耕馆 日
烈日当空,蝉鸣震耳,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农耕文化展览馆”的牌匾高高悬挂。
讲解员: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到的农耕文化展览馆,在去年由政府出资正式建成,今年开始免费对外开放,馆藏了苏富贵老人收集的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草把龙在内的共两千余件农耕时期生产生活物件。这是一尊石磨,过去人们喝的豆浆都是靠它磨出来的……
张支书:苏志,今天很热闹啊。
苏志:还是托您的福,自打政府帮忙建设后,经常有学校组织孩子们来参观,平时人也不少。
张支书:哈哈,现在农耕馆可是我们村的招牌,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关注我们,希望村里能尽快发展起民俗旅游业。
苏志:支书,之前一直没以村里人的身份跟您说过谢谢。您真是咱们的好书记,在您的带领下,以后咱们村一定会越变越好的。
张支书看了看远处当引导员的苏富贵:我只是做了你爸一直在做的事情。
苏浩然小跑过来:爸爸,爸爸,你答应跟我去舞龙的!
苏志笑呵呵地说:好,爸爸这就来!
(剧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