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动画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及借鉴意义
2021-11-14梁丹
梁 丹
(长春工程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动画纪录片于1918年诞生于美国,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优秀影片不断涌现。而中国最早的动画纪录片上映于2007年,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国产动画纪录片普遍存在叙事风格单一,题材局限性强等问题,影片质量与国外的同类影片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的研究目标主要聚焦在影片拍摄以及动画纪录片存在的合理性上,事实上,西方动画纪录片在叙事策略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其创作者诸多探索与创新,都值得我们仔细分析和研究。
一、西方动画纪录片的叙事策略
纪录片的核心是记录历史的真实,注重真实性并不意味着放弃故事性,平铺直叙、简单粗暴。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其真实性与故事性并不相悖。甚至可以说,一个能讲好故事的创作者,才能将真实的历史传递给更多观众。在纪录片近百年的发展道路上,故事化已成为共识。如何把握真实性与故事性的平衡,如何让观众接受、认同,乃至喜欢影片中的历史故事,是每一位纪录片导演追寻的目标。叙事策略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在动画纪录片的拍摄和呈现上显得尤为突出。
(一)多维度的叙事视角
西方动画纪录片的叙事视角丰富多样,常见的维度有零聚焦视角、内聚焦视角和外聚焦视角。不同题材的纪录片叙事视角不同,叙事主体不同,在叙事过程中,叙事视角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例如,历史类纪录片往往会采取零聚焦视角,纪录片导演塑造出一位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叙述者,向观众讲述其所经历或了解的历史。其优势在于以旁观者的身份叙述曾经发生的故事,拉近观众与影片所述历史的距离。具有代表性的影片有《路西塔尼亚号的沉没》《与恐龙同行》等。与客观叙述的零聚焦视角不同,内聚焦视角的叙述手法通常应用于对影片所阐述事件的反思中,这一类纪录片也十分丰富,比较知名的有以色列的获奖纪录片《与巴什尔跳华尔兹》,该片将大屠杀的亲历者和执行者的记忆汇集在一起,通过对记忆碎片的巧妙拼合,跨越时空,将一段不堪回首却不能也不该忘却的记忆呈现在观众面前,令很多对贝鲁特难民营大屠杀不甚了解的人受到极强的震撼,实现了影片与观众的深度交流。类似的纪录片还有《天安门上太阳升》《雷恩》等。外聚焦视角的影片同样很多,通过对叙述对象的客观呈现,叙述所发生的真实事件,带给人联想和探索的欲望。在动画纪录片的拍摄中,三种视角并非互相排斥的,通过创作者的精心设计,不同视角穿插出现,随着影片的推进变换相应的叙事方式,实现多维度叙事,增加纪录片的代入感。
(二)鲜明的时代特征,蜕变与精进
从动画纪录片在全球的发展进程来看,美国、英国、瑞典等发达国家推动着动画纪录片的每一次跨越。动画纪录片的百年发展史也验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自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规模战争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深远影响等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令观众的审美口味不断分化。动画纪录片要想生存和发展下去,唯有与时俱进,蜕变精进,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诸多影响纪录片发展的因素中,有两个因素对动画纪录片影响深远,一个是全球化的思想变革,另一个是全球化的技术变革。
全球化的思想变革始于20世纪60年代。崛起于70年代的后现代思想,其产生、发展时间和动画纪录片的发展时间是平行的。当后现代思潮蔓延时,动画纪录片也逐步从传统的宏大叙事主题模式向非中心化的多元主题模式发展。英国人帕克的动画片《衣食住行》展现了动物园中动物的“心声”,狮子、猩猩成了影片的主角,食物、天气成了话题的焦点,实际上通过动物的视角反映的却是留学生的种种感受。这种别具一格的选材与表现手法与传统拍摄手法大相径庭,该片获得1991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则是对这种尝试的肯定。
技术变革方面,电脑合成技术、编辑技术与3D动画技术在纪录片制作中的普遍应用,使以往难以通过传统纪录片拍摄方式呈现的题材,如《与恐龙同行》《自闭心灵》《宇宙大爆炸》等,得以搬上银幕。摄影器材的轻便性、稳定性、清晰度等相较过去也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例如《英国玫瑰战争史》,就启用了最新的高清拍摄设备,令影片的画面质量得到了飞跃性的提升。借助日益先进的交通工具和各类设备,拍摄者既能潜入海底拍摄沉没的城市遗迹,也能飞到高空以更近的距离拍摄鸟类的飞行状态。科技化的拍摄器材极大地拓展了拍摄空间,让影片素材更加丰富和真实。
动画纪录片的发展历史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并且随着思想与技术的变革飞速发展。但是正如我们无法判断《与恐龙同行》中内容的真伪,在合成编辑技术和虚拟现实画面足以以假乱真的同时,纪录片的“证明力”和真实性是否被削弱,也是值得纪录片创作者思考的问题。蜕变与精进的同时,不可忘本。
(三)“理性”的叙述伴随真与假的杂糅
所谓“理性”是指动画纪录片要尊重客观事实本身的真实性,这也是纪录片的特质之一。但电影的叙事本身就蕴含了导演对电影文本的解读和自身的价值观。因此,这里的理性可以定义为动画纪录片内容与真实事件的贴近程度,与现实联系的紧密程度。导演在阐述对纪录片的理解并实现价值追求的同时,还要努力加强影片与真实事件的紧密联系,对历史进行真实还原,以赢得观众对影片叙事的认可,即令观众相信纪录片里所表述的事件是真实的。但是在动画纪录片的叙事过程中,难免需要对影片的视听表达、叙事方式等进行艺术化的加工,常常会采取配乐、蒙太奇、配音等手法,以达到更佳的叙事效果,即叙事内容的故事化。
英国的动画纪录片《18个通缉犯》就是一部糅合了真与假的优秀作品。其“真”在于影片直接在事发地拜特萨霍镇拍摄取景,创作者采访了事件亲历者,通过“建模”,让观众尤其是事件的亲历者感到身临其境。而纪录片中出现的拟人化的奶牛,则是对被访者的抽象心理世界进行具象化表达。另一个成功的例子是以色列动画纪录片《和巴什尔跳华尔兹》,当以色列士兵肆意屠杀难民的时候,伴随杀戮响起了华尔兹音乐。这是一个极其残酷血腥又错乱迷离的场景,浪漫与残酷交织,用充满艺术感与对立感的叙事方法呈现严肃的历史事件。事实证明,这种叙述手法是成功的。
生存与发展,理想与现实,是每个纪录片导演所面临的难题。过于理性客观,会让纪录片严肃有余,距离感太强。在多元化的信息时代,绝对理性不再是大多数观众适应的表述方式。而脱离事实的虚假编造则是对历史和真相的亵渎。因此,如何融合优势,达成二者的平衡成为每个导演必修的电影课程,也是值得纪录片导演终生探索和实践的一门艺术。
(四)以小见大,以微动情
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是以小人物或者小众群体为纪录片的叙述对象,记录他们的生活,阐述他们的观点,并引发更深刻的思考。在西方动画纪录片中,以小见大是常见的叙事方式。小人物的生活更能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而陌生化的小众群体,则赋予影片新鲜感与活力,使观众可以窥见不同于自身的生活,满足好奇心与窥视欲。
瑞典动画纪录片《蓝卡玛老虎》讲述的是涂鸦艺术家的真实生活。这群涂鸦艺术家的作品虽然不能登堂入室,但艺术家本人却是实实在在存在于观众身边的人物。他们的作品放飞自我,为平凡的街头带来丰富的色彩,反映了当代人的内心需求。谢拉·索菲亚的作品《幸存者》揭示了家庭暴力,而反映移民问题的《与海尔斯的对话》则将镜头聚焦在青少年群体。
以微动情是以小见大的情感处理方式,也是叙事中最能打动人的地方。西方动画纪录片普遍采用的细节策略是十分成功的。伦敦艺术大学薛寓文的《未尽之言》将镜头聚焦在北京一所医院五位病入膏肓的病人身上,记录了他们的遗言。对这个群体而言,留给世界的也许只有这些话了。生老病死,人人皆会经历,这引发了观众的后续思考与情感共鸣。该纪录片也获得了英国首届 CAKE 国际动画节最佳动画奖与中国学院奖。
源自生活的苦闷与孤独,温馨与和谐,蹉跎与无奈才是人生百态的真实写照,也是纪录电影应该记录的内容。大众化的情感诉求对观众来说更加有意义和价值,因此,以小见大,以微动情是西方电影人比较认同的观点和做法。影片中的“微”“小”有着较为深厚的观众基础、更加顽强的生命力和更加广阔的成长土壤。
二、对我国动画纪录片的启示与借鉴
当下,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头十年出生的人成为电影观众的主力军,这一群体是在改革开放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数字时代信息的快速传播使他们对西方电影并不排斥,西方观众喜欢的大片同样受到众多国内影迷的追捧。因此,在电影的评定标准和喜好类型上,国内观众与国外观众的差异日益缩小,趋同性不断增加,这也是借鉴西方动画片叙事策略的重要前提。
(一)叙事主题,关注当下民生
目前,国产动画纪录片多以历史题材为主,中国第一部动画纪录片《大唐西游记》,以及后来的《圆明园》《大明宫》《苍狼之决战野狐岭》等都为历史纪录片。相对单一的叙事主题,不但将观影群体局限为对历史感兴趣的观众,而且非常容易产生观影疲劳。国产动画纪录片要想扩大观影群体,必须走出历史,回归生活,关注当下。
《鬼城》这部影片在电影素材选择上有所突破,该片将叙事对象聚焦为外来进城务工人员,描述他们的生活状态,反映滨海小城房地产的盲目开发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困扰,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相比较而言,国外动画纪录片对民生问题关注较多,代表作品有反映留学生生活的《衣食住行》,讲述移民故事的《陌生人到了》,聚焦蒙冤入狱人群的《失落的真相》等。
在生活中选取素材并不难,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更加容易让观众感到真实可信,从而建立情感链接,引发共鸣。聚焦当下,关注民生,观众才会更愿意接受导演透过影片传递的信息,无论是铭记教训,还是提出警示。只有拓展题材,不断扩大观影群体,才能实现动画纪录片的良性发展。
(二)叙事方式,抓大亦不放小
国产动画纪录片导演所采用的电影叙事方式,往往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即严肃、宏大、理性。所谓严肃,是指电影题材的选择上多是具有政治性或历史性,有一定社会影响力,且已经有明确历史结论的素材;所谓宏大,是指呈现给观众的画面多是大事件、大场景;所谓理性,是指以客观描述为主要叙事手法。国产动画纪录片导演善于通过宏大场景与壮观画面带给观众视听震撼,但是观众的情感世界是层次丰富的,也是细腻多变的,纪录片《未尽之言》中病人短短几句遗言便对观众造成巨大的情感冲击与心灵震撼,像这样从细微处入手,从生活中挖掘素材、获取灵感,是我们需要借鉴与学习的。
(三)视听表达,凸显中国文化特色
国产动画纪录片《圆明园》《大明宫》等,采用日趋完善的技术,还原了已经消失的古代建筑和历史场景,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记录。视听表达依赖电影技术的发展,将动画纪录片所承载的真实与艺术高度融合。相信中国的古建筑文化、礼俗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通过纪录片导演的创新与弘扬,必将掀起国风热潮,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收获中外拥趸。
动画纪录片叙事策略的改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这种蜕变将提升影片质量,为国产动画纪录片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开辟出新的方向,并会吸引更多的观影人群,推动国产动画纪录片的国际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