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天华琵琶作品的音乐结构及风格特点

2021-11-14

戏剧之家 2021年29期
关键词:慢板刘天华国乐

张 欣

(泰山学院 山东 泰安 271000)

一、《歌舞引》

这首作品是刘天华先生的第一首琵琶曲。1925 年的冬天,刘天华先生携夫人去北京协和礼堂观赏了意大利歌舞团的演出,回来后一直难以忘怀,受到启发,很快着手创作,完成后又弹给夫人听,听后使夫人联想曾经观赏过的意大利歌舞团演出的舞蹈场面,于是定名为《歌舞引》。“引”原是古代乐曲的名称,本是称呼琴曲的,后由宋人取唐五代小令,取名为“引”,“引”的篇幅要长于小令、短于慢词。刘天华取名为《歌舞引》即《歌舞曲》的意思,篇幅适中。

作品具有鲜明的标题性,全曲运用传统的五声调式作为旋律的调式基础,共分为五段和一个尾声,速度变化幅度大,节奏忽快忽慢,张弛有度,对比强烈。无论是表现歌唱还是舞蹈的段落,都栩栩如生,呈现出一个热闹非凡的歌舞音乐场面。主题是一个短小的乐句,不断地运用模进、顶真、反复,并插入变奏,创作手法相当自由。

第一段从慢板开始,进入了短小的快板。第一部分的音乐风格是类似引子的段落,由慢板渐快发展到舒板,用分弦的技法开始演奏,缓起,随着音的增多,速度越来越快。接着过渡到第二部分的快板。经过几个小节的反复之后,音乐发展到相把位继续进行,渐弱转入第二段的急板。

第二段是在一个单一旋律的基础上用不同的演奏方法进行了不同音域的三次反复,构成三个发展部分。从急板开始,延续了第一段的结束音,通过节奏的变化构成一个过渡句,不但继续了第一段的节奏律动,还顺利承接了第二段的音乐律动。

第三段为急板,大部分段落都采用了空弦和勾抹的演奏方法,旋律较为稳定,乐曲的节奏单一。在演奏技法上,多采用实音和泛音交替演奏做对比,持续地在三四弦上渐慢演奏直至结束,表现出各种不同舞蹈的交替和舞姿的变换。

第四段是抒情如歌的极慢板,具有歌唱性的旋律,是该曲中最具表现力的段落。节奏变化自由,音乐表情变化也很大。运用了吟音、半轮、推挽音、泛音等演奏技巧,抒情婉转,表现了轻歌曼舞的场面。此段共分位三个小的部分,各部分相互呼应,都是用一个相同的泛音作为结束音,也构成了第五段音乐发展的素材。

第五段是快板,具有再现性质的舞曲风格的段落,乐曲回归到了主题,慢起逐渐加快至急板。还加入、再现了乐曲的第一段音乐,从第四段结尾部分开始变化发展,又插入了用摭分演奏的短小的旋律,采用双音进行演奏,在结构和旋律上既呼应了第一段,又比第一段更加丰满。

尾声则全段采用泛音演奏,由上一段的急板单音演奏变成泛音演奏直到结束,使音乐有种逐渐消失的感觉。犹如热闹的歌舞场面结束后,逐渐散开远去的场景,结束音用泛音演奏,长达四拍,听上去回味无穷。

二、《改进操》

琵琶独奏曲《改进操》作于1927 年12 月18 日。1927 年,刘天华等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国乐改进社”,创社目的是改进国乐、振兴中华,饱含爱国思想。这首作品也是为了纪念“国乐改进社”的成立而精心创作的,本曲的标题性指向更加明确。“操”原是古琴曲的一种体裁,一般是指一些大、中型的独奏作品,大多是以闭塞之声抒忧愁之心,作者只是借其名而已,《改进操》就是《改进曲》的意思。不难看出刘天华先生对改进国乐的坚定信念和迫切的愿望。作品音调激昂、气势恢宏,抒发了兴奋和喜悦的情绪,表达出作者对“国乐改进社”创立的喜悦心情和振兴国乐的信心与期望。

乐曲采用了古曲散、慢、中、快、散的结构,用速度来控制。引子部分音域较低,塑造了一种缓慢庄严的音乐情绪,用双音来加强调性特征,模仿古琴绰、注的演奏技法,表现了我国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

第一段乐曲从慢板到快板又回到慢板,分为四个小部分,这四部分都由两个乐句组成。一、二部分用一个相同的乐句结束。第二部分的音游离到商调式,后又回到了原调式,这种调性布局不仅使音乐更加有流动感,还加强了调性的稳定。第三部分采用了行板的速度,使旋律更加流畅。开始就加入半轮的演奏技法进行装饰,乐音由少增多逐渐发展,节奏不断变化,听起来更加丰满。第二句比第一句低八度,结尾又回到了慢板速度,用四个小节的长轮接一个双音最后扫弦结束,加强了主调的感觉。第四部分技法上用长轮来加强音乐的流畅性,用泛音结尾,清透明亮。这一部分乐曲转入商调式。

第二段乐曲用慢板的速度,由一个六小节的引子和以快板、行板为主体的两部分组成。引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主体部分各段都是以和弦结束,但是演奏技法和速度都不同。快板部分分为四个小部分。第一部分运用了西方复音和传统五声调式相结合的创作手法。用前半拍双弹加后半拍单音的演奏技法,体现了传统音乐演奏技法。第二部分极具西方音乐创作的特点。开始采用连续的双弹,后变为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的演奏,再后一部分用连续的双音滚奏。第三部分的泛音演奏则是采用后十六分音符,后半拍具有弹跳的感觉,使音乐听起来更加活泼、振奋人心。最后一部分是带有和声功能的滚奏,相比第二部分后面的双音滚奏进行了简化。行板部分被分为三个小的部分。第一部分用双弹接半轮的技法,指法的使用十分新颖,具有创造性。后半部分则是快板第一部分的再现。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展开再现,通过过渡句逐渐转到慢板的速度,用双音滚奏来演奏。

第三段乐曲速度渐慢,是由一个乐句反复进行了三次重复,构成了一个平行的乐句。第二乐句与第一乐句相呼应,是第一乐句的高八度演奏,第三乐句则是在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变化。

尾声部分属于较为沉静的慢板,用泛音演奏作为全曲的结束,强调了调式中的主干音。

《改进操》是刘天华的琵琶曲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曲中不仅大胆采用西方音乐元素,同时和我国民族音乐元素完美结合,创作手法新颖。作品还运用马蹄形的非传统节奏型,给人一种前进感,具有进行曲的意味,象征着民族音乐的蓬勃发展,不断地改进、革新。乐曲节奏与速度自由变化,幅度也较大,多次运用勾搭手法及泛音等也表现出作者在创作上的某些特点。

三、《虚籁》

《虚籁》是刘天华的三首琵琶曲中流传度最广的一首乐曲,别名《今夕》《长夜吟》,创作于1929 年,当时刘天华先生正在担任北大音乐传习所的琵琶老师,五四运动爆发,西洋音乐传入,国乐的发展因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受到了限制。刘天华极力主张中西融合、洋为中用,为改进国乐做了很多努力,但是受到当时社会的影响,终没能实现。在一个寂静的夜晚,刘天华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感慨万千,于是创作了该曲。乐曲张弛有度,力度变化丰富,曲中节拍和速度不断转换,将琵琶的演奏技巧充分表现出来。整首乐曲虚实相映、静中带动,表现了刘天华先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现状的思索,对美好未来和前景的展望,希望通过努力冲破各种阻力为民族音乐寻找出路的深刻感情,充分体现了琵琶的表现力。

乐曲是单主题的,包括引子、A、B 和尾声C 部分组成。整首乐曲特色鲜明,旋律乐句是以单音构成,又根据乐句的不断发展加入一些小的尾缀作为乐句的结束句。

引子以两个空弦音的演奏开始,速度为极慢板,连续地用打、带等滑音的演奏技法,模仿了古琴独特的音色效果,感情表达古朴、新颖,极具特色。主题运用短小反拍上起的音型,并展现了各种变奏的技法,基本都在相把位,音效上比较飘逸,仅几个音就把听众带入一种虚空的氛围中,体现了作者对美好境界的向往。

A 部分由两个平行乐段组成,第一乐段(10-14 小节)有两个乐句,音域比引子部分高,进入主题。第二乐句可以看成第一乐句的模进。第二乐段(15-22 小节)是第一乐段主题句的一个延续,随着乐曲的发展从第二、三把位的中高音演奏逐渐过渡到第一把位的低音区演奏。23-25 小节是一个插入句,由主题音乐发展而来的,在乐曲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部分运用了打、带,连续的绰、注、虚淖、虚注等左手技法和分、弹等右手技法,将古琴的神韵、三弦的骨气和琵琶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B 部分是展开的部分,由两个长句乐段组成。由于是快板的节奏,音乐发展连贯且有不断向前的感觉,演奏时速度上要尽量自由。这一部分旋律比较长,通过琵琶左右手多变的技巧加上连续的虚注、虚绰、推拉音等技法,使节奏不断变化,乐曲有张有弛,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当时现实生活的态度及人民群众与黑暗势力抗争的心声。

C 部分又回到了引子乐段,在乐曲的意境和速度上比较相似。从极慢的速度开始,渐快又转为慢直至结束,在乐曲演奏技法上较多地运用了绰、注等技法,还巧妙地融入了大鼓、三弦等民族音乐的元素,音乐风格极具中国民间音乐的特点。通过多变的节奏和主题的再现,表现了刘天华先生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又反映出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无奈。

“绰音”和“注音”是古琴极具代表性的演奏技巧,乐曲极力模仿古琴的音响效果,表达出一种“此曲只应天上有”的飘逸情感。整首曲子运用了大量的滑音、吟、打、带、泛音等琵琶左手演奏技法,使琵琶的特点得到完美呈现。通过对古琴的技法的大胆借鉴,表达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音乐效果,表现了作者错综复杂的心理变化,给听者更多想象的空间,令人思绪万千。

猜你喜欢

慢板刘天华国乐
江苏常州市歌舞剧院—国乐现场《听见·大运河》
诗韵二胡,国乐传承
刘天华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思考
中国近代报刊中刘天华音乐史料钩沉
浅析山东梆子慢板板式
浅析山东梆子慢板板式
基于田野调查的澧水船工号子研究
西皮慢板
国乐改进
On Musical Forms —— One of Presentation of the Social Ide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