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情电影中第三幕分离情节研究

2021-11-14余佳星

戏剧之家 2021年29期
关键词:男女爱人阻力

余佳星

(广州大学 广东 广州 510006)

从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来看,爱情电影主线一直围绕男女主人公的关系进程而展开。爱情一直作为动力推动双方行动,所以第三幕的分离情节通常不以爱的消失为结局。男女主人公之所以分离,是因为他们的爱情遇到了阻碍。罗伯特·麦基在谈到爱情剧时曾说,“写爱情故事时,我们要问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东西会阻止他们?”即爱情的障碍是什么?在爱情电影中,男女主人公相爱之后遇见的障碍就是产生第三幕分离情节的原因。这些障碍通常分为外部阻力和内部因素,外部阻力主要指战争、疾病这样的自然力量和社会的阶级对立,内部因素则反映了影响爱情的多元化社会性因素,由此可以看出爱情故事在叙事上的变化和主题的不同表达。

一、“爱情电影”的叙事分析及第三幕理论

好莱坞类型电影创作体制对世界范围类的类型电影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所谓类型电影指观众对于这类电影有某种固定的内容预期。爱情作为生活的永恒母题,也是电影永恒的母题。各种类型的电影中经常出现表现爱情的桥段。关于纯粹的爱情电影的定义,郝建教授曾在《影视类型学》中论述:爱情片是表现两位主人公从相遇到相爱,饱受波折和磨难,最后以有情人终成眷属或悲剧性的离散作为叙事主线的一种电影类型。这也是编剧卞智洪在叙事上对于爱情片的定义,与其他具有爱情元素的定义相比,爱情电影通常以对爱情的追求和对爱情的阻碍产生的冲突为叙事的主要动力。

作为类型片的爱情电影,有着情节剧的特点:明显的三幕剧结构和闭合的线性因果关系。三幕结构的论述最早见诸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个完整的事物由起始、中段和结尾组成。”具有情节剧特点的爱情电影会有明显的故事发展转变节点,分离情节就出现在第三幕的结局位置。非情节剧叙事结构的爱情电影以跳跃的时间空间甚至场景的变化为特征,但是,从主人公的关系发展来看,这类电影依然可以量化为相遇—相爱—结局三幕。

二、第三幕分离情节结构

爱情电影里的结局通常分为三种情况:在一起的“大团圆”喜剧、分离的悲剧和没有具体指向的开放式结局。分离的结局普遍以爱他,所以离开他为主要情节,除此之外的分离情节大多数表现为追爱未果或追爱过程中偏离原目标而收获意外爱情。在因爱而分离的情节中,阻碍爱情进行的原因分为外部阻力和内部因素两大类,本文根据阻力来源分析第三幕分离情节的结构:

(一)因外部阻力分离

爱情作为人们浪漫的终极幻想模式,一直以反抗力量的面目出现,体现着“爱可以战胜一切的主导思想”。阻力来自于外部的爱情故事最终以分离为结局,表示斗争后不得不屈服。导致这种结局的原因是斗争双方的力量悬殊。

这种外部阻力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人和自然的矛盾通常体现在以灾难或疾病为背景的影片当中。在影片《珍珠港》中,战争造成了最奇特的三角恋关系:相爱的人总被战争阻隔,剩下爱人独自面对失去的痛苦;影片《广岛之恋》爱情的消失与战后压抑的生活不无关系。在这些因战争而分离的爱情电影里,男女主人公在现实的战争阻隔中被迫分离,不仅体现了个人对爱情的选择,而且体现了个人对时代的反抗或屈从。

而疾病同样也带来了最极端的选择情境:是一起走下去,还是被疾病分开?在《万物理论》《遇见你之前》《我要为你呼吸》《爱情与灵药》等影片中,男女主人公因疾病走向命运的分岔口,而最终爱人是否能战胜疾病,和对方一起勇敢面对,成了这类电影的主题。通常情况下,单向的疾病才会使男女主人公走向结尾的分离,因为疾病的力量会使两人的关系不平等。在电影中,主人公患病后往往会出现心理自卑问题,他们不想拖累爱人。这使因爱而离开的情节有了最简单的心理依据。但是,不同的结局体现了不同的爱情观和人生态度。一类是隐瞒病情或独自承受病痛直至去世:韩国电影里的催泪标配——疾病伴随着爱人的苦心隐瞒和离开,如影片《菊花香》《天国的邮递员》《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等都具有类似的情节。另一类则是勇敢面对疾病:确认了心意的爱人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又继续经受疾病的折磨。作为病人的一方不停拒绝和逃避,试图为了爱人好而离开;其爱人则不断表明心意,追求爱的过程。这类影片的结局中病人很少因此战胜了疾病,但两人在生死之前的选择往往反映了更广泛的人生主题。《万物理论》中疾病的恶化伴随着爱人之间的不理解和第三者的出现,最后走向了为了爱人的幸福而放手,这里的爱不再是超越一切的力量,它屈服于生活的重担,但也反映出生活真实的一面:爱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是,爱可以让不同的人走向不同的结局。《我要为你呼吸》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在妻子的坚持下,罗宾才用呼吸器活了一辈子。但在影片《遇见你之前》中,主人公面对同样的境遇,却有完全不同的选择,威尔最终选择了安乐死。

而社会因素则复杂得多,政治经济资本的不平等而带来的阶级差异是最主要的原因。这种原因外化为父母的阻拦、家族的恩怨或是朋友的不赞同。这些因素慢慢导致双方的感情破裂,其本质是社会的不平等关系而导致的分离。在这类影片中,爱情作为反抗力量,因力量弱小或本身关系的不牢固而走向崩溃。最典型的爱情悲剧就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电影中有很多这类故事的变体,基本上都是“灰姑娘”或“灰公子”的故事模式,比如《恋恋笔记本》中的富家女和穷小子分离后再重逢。在这类爱情电影中,相爱的双方在阶级矛盾尖锐的封建社会只能以殉情为结局,或者在现代社会中放弃爱情。这些因为爱他而选择尊重他或隐瞒他的情节,是外部阻力导致的。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走向了分离结局,背后体现的是无法逆转的命运对个人产生的影响。个人因反抗力量薄弱而不得不分开,但其实背后体现的仍是爱情的伟大之处:爱情不一定以在一起的形式存在。因为爱,主人公可以选择看着爱人离开,自己独自承受痛苦。

(二)因内部因素分离

而在爱情观念日益多元化的环境下,爱情挑战阶级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人类也没有挑战物种的机会,爱情通常从两人的内部开始分崩离析。现代爱情电影不再遵循“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古典故事情节:相爱的年轻人被外部强大阻力分离。在恋爱自由乃至性解放都不再是问题的现代社会,爱情电影也必然会探索出新的模式,区分传统爱情片和现代爱情片主要有两个标准:一是看影片主人公对待性的态度,二是看电影的叙事手法是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现代爱情片中,男女主人公不再一见钟情,他们也并不处于对立面,爱情的阻力往往来自人物内部。

在影片《当哈利遇到莎莉》中,男女相爱的阻碍来自两性之间的差异和友谊;《四个婚礼一个葬礼》的男女主人公,徘徊在性与爱情的边缘;在影片《我的野蛮女友》中,女主人公因为无法忘记死去的前男友,难以接受新的恋情;而在《网上情缘》里,阻碍主人公的是网络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他们在网络上相爱却无法确定是否能在现实生活中相拥。在现代爱情片叙事中,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阻力往往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源于现代社会中人自身的情感困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电影中爱情的阻力,大多源于主人公封闭的内心以及面对未知的恐惧。这种未知会打破友情:隐藏爱意的男女害怕告白会永远地失去朋友;未知会拆解回忆:对走不出过去的甜蜜或者伤害的人来说,未知可能是另一次重蹈覆辙;未知本身就是一种恐惧:打破人与人之间孤立的状态,需要人先突破自我的禁忌,才能与另一方交流互动。在这个过程中,主人公会发现自己性格上的缺点以及造成彼此之间直接交流困境的内部原因。电影情节的发展过程,既是男女主人公彼此相识相爱的过程,也是他们发现自我的过程,这是他们的爱情从内部分裂的原因。在当代好莱坞电影中,采用这种叙事模式的现代爱情电影越来越多,例如《和莎莫的500 天》《风月俏佳人》《法国中尉的女人》等。近年来,采用这种叙事模式的中国现代爱情电影也大量出现,例如《甜蜜蜜》《后来的我们》《重庆森林》《北京遇上西雅图》等。

三、结语

太阳底下无新事,所有的爱情故事都有着相似的情节和故事结构,当代爱情电影的创新更多地体现在这种叙事手法的变化和对主题的深刻讨论上。所谓爱情电影的典型结尾——爱他而离开他,分离的客观原因是个人面对强大力量的价值选择;分离的主观原因则是个体不可控制地受到社会结构性变化的影响。现代爱情电影的叙事变化是为了揭示相应的社会现实问题。

猜你喜欢

男女爱人阻力
鼻阻力测定在儿童OSA诊疗中的临床作用
零阻力
男女有别
男女交往最忌讳什么
我的爱人
感觉那时男女很平等
爱人就是爱自己
下一世,你是我的爱人
阻力不小 推进当循序渐进
搞笑男女的幽默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