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舒伯特《冬之旅》的音乐特色和艺术特征
——以《鬼火》为例

2021-11-14

戏剧之家 2021年29期
关键词:套曲舒伯特小调

权 镭

(上海大学 音乐学院,上海 200444)

作为19 世纪著名的浪漫主义乐派的代表人物,舒伯特的作品中描绘的求爱失败者以及面临绝境希望破灭者的形象随处可见,心中对美好愿景充满向往但又极度害怕。《冬之旅》作为舒伯特的最后一部作品,是德国艺术歌曲文献中最重要的连篇套曲,其在诗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声乐与钢琴的相互补充、音乐优美与深度兼顾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顶峰。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只有《美丽的磨坊女》和舒曼的《诗人之恋》《妇女的爱情与生活》和《连篇套曲Op.39》,但在规模上都不如它庞大丰满。英国牛津大学教授以赛亚·柏林在他的著作《浪漫主义的根源》中曾经说道:“简言之,浪漫主义是统一性和多样性。它是对独特细节的逼真再现,比如那些逼真的自然绘画;也是神秘模糊、令人悸动的勾勒。”

为了表达原诗的情感,作曲家在节奏、旋律、织体、调性方面都根据原诗的情绪进行了处理,使其在情感上产生更强的浪漫主义感染力。

一、音乐特色

(一)创作特色

《冬之旅》是根据德国浪漫主义诗人缪勒的同名诗歌创作的,舒伯特受原诗的触动写成了由24 首歌曲连贯起来组成的声乐套曲。这是一组抒情的音乐诗,一部音乐配成的戏剧。舒伯特着意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了缪勒诗中那个寂寞、孤独、对现实不满、追求渺茫理想王国又终不可得的苦闷灵魂。一个人走在那一望无际的冬日旷野,望着朔风中的风信旗和冰封的河面,听着风雪声和邮车的叮铃声,避开林中的恶狗和不祥的乌鸦,触景生情,感慨万分。人间的冷漠和凄凉在这里得不到同情和怜悯,永远是陌生人、流浪人。他要避开这浮华尘世,在飘忽的旅途中寻找内心的安宁。其实这更可以说成是舒伯特的内心独白,深刻地反映了作曲家这个阶层和同时代人的思想情绪。

《冬之旅》的歌在自由形式中隐藏着反复,在反复中又加以变奏。最常见的是三段式A-B-A,当A 段重复的时候,又合并着扩张,变奏以及提升。此外也有A-B-B、A-AB-B、A-B-C-A-B-C 等曲式,单就形式的多变丰富、运用自如,堪称翘楚。其中《鬼火》则是A-A-B 的曲式。

《冬之旅》整个歌集中在小调上,大调偶尔出现。在与现实作为对比的回忆中,或并非真实的梦境里。调性的相连跳动剧烈,以此来表达情绪的跌宕起伏,比如《晚安》主要是d 小调,《风信旗》主要是a 小调,这两首歌都是延绵不断的。更多的曲子有E 大调接c 小调,c 小调接b 小调,D 大调接E 大调等。调号的改变使曲调并不平顺,是跳动的,其不平稳性使所描绘人物的慌张、惆怅,迷茫等心境跃然纸上。

(二)《鬼火》的谱例分析

该篇采取通谱歌的形式创作而成,主要是b 小调,在这基础上又分为ABC 三个段落,而且每一段的内容素材都不相同,在歌曲前奏部分,第一小节开始的四度向下模进的旋律通过钢琴前奏部分勾勒出神秘、难以捉摸的紧张图画,三连音的断音持续效仿着忽明忽暗、不断变化的火光,就像幽暗中的鬼火。如此前奏是为演唱者进入做了铺垫,结合歌唱时出现的十六分附点与八分附点节奏型相连接,更加使主题突显,这样的画面与气氛一直从前奏沿用至A 段,使整个段落完整,画面则更加突显。

伴奏部分辅以附点式的柱状和弦,并与带有跳音和连线相结合的柱状和弦交替,而这种细微却粘连的织体足以烘托幽幽的气氛,继续去描绘鬼火时隐时现的诡异以及衬托主人公内心的不安。衔接这两个环节的是A 段句末尾的弥补,这里的钢琴伴奏一样运用和A 段一致的音乐材料去推动故事的发展,衬托主人公假装镇定的心情,使得音乐更加饱满,引人深入,密集的音符组合也让情绪在前一段的基础上得到升华。

在第四小节中也是第三段刚进行的时候,就立马转变成了e 小调,钢琴部分也由伴奏分解和弦变成了柱式和弦,以此来让旋律在很长时间之内都在e 小调和b 小调之间跳转变化,伴奏中,十六分前附点加上延音线的节奏型使演唱者可以更为突出地表现音阶下行所带来的情感变化,而出现的重音记号更加衬托了这一点,借以表达主人公悲伤情绪的爆发,到达全剧的情感高潮,情绪爆发,最后终止在b 小调的主音上。

最终的三个小节末尾沿用了前奏的特殊音型织体,临时的变化音伴随着带有跳音的细碎伴奏,也体现出了调性的结束与归属感,使得他们前后对应,让整个作品看上去完美无瑕。弥留的结束音也为听众留下遐想,使得气氛得以萦绕。

二、艺术特征

(一)浪漫因素

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第一,个人主观情感的强烈表达,崇尚自我发现,自我表达,将自身情感融入作品,使其在演奏过程中得到深刻、强烈地表露。第二,对大自然景物的表现占有越来越主要的地位,作者往往将主观心灵同客观自然融为一体。第三,在音乐中追求民族民间内容和情趣。而《冬之旅》就极具这种浪漫主义特色。

1.歌词的浪漫性

舒伯特努力挖掘缪勒优美诗句中的韵律和音调,使套曲蕴涵了无限的诗意。他遵循浪漫派“打破各种文艺门类界限”的主张,使音乐里有戏剧、歌唱中有诗文;他还破除了古典的一些严格规范,根据诗的内容、韵律,在旋律、和声、调性布局及曲式上都有所创造,尤其是提高了钢琴伴奏部分的表现力,使之不再仅外在的模拟形象和音响,而是生动地刻画有自然环境烘托出来的人物的内心情感,使歌词、旋律、伴奏融为一个整体。在《鬼火》中,舒伯特描绘出了诗意化的景象,“山谷中有一团鬼火在闪闪发光,自己不禁跟随着鬼火前进,但是每一次都以迷路而告终”,其意境带有死亡的意味,一方面表现了流浪者此时的悲惨处境,另一方面与《春梦》等描写的美好意境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正是浪漫主义创作的典型手法。

2.音乐的浪漫性

舒伯特从调性和和声两个方面将浪漫主义融入音乐,使之与古典主义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首先是调性布局的多变,舒伯特采用了两种方法——主音大小调的变化和关系转调。其次是钢琴伴奏的创新,利用钢琴伴奏营造、烘托出意境与情感。《鬼火》整曲节奏较慢,利用b 小调的调性和钢琴伴奏的三连音来表现出鬼火跳动的情景,营造和烘托出神秘、令人窒息的紧张气氛。整曲表现出主人公无望的状态,已经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心,对于困境已经无所谓挣扎了。最后是对于和声的应用,灵活地运用和声织体,补充了利用钢琴声部营造出的意境,使伴奏和旋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为和弦的灵活运用创造了便利的条件。

(二)时代性

艺术创作不仅仅是艺术家的心血结晶,而且也是时代的产物。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都无法脱离当时时代的影响,而《冬之旅》就具有非常浓厚的时代特征。

1.愤懑于当时政治的黑暗

19 世纪初期,欧洲掀起资产阶级革命,政治局势动荡。舒伯特不满于当时封建贵族的腐败政治,他将自己的这种愤怒融入《冬之旅》,将他的内心世界真实地通过作品反映出来,反映出处在梅特涅统治下的人们的忧虑和深深不安。

2.自身情感的体现

《冬之旅》描写了主人公离开熟悉的城市和那已嫁给财主的负心情人,一个人走在一望无际的冬日旷野,望着朔风中的风信旗和冰封的河面,听着风雪声和邮车的叮铃声,避开林中的恶狗和不祥的乌鸦,触景生情,感慨万分。人间的冷漠和凄凉,在这里得不到同情和怜悯,永远是陌生人、流浪人。他要避开这浮华尘世,在飘忽的旅途中寻找内心的安宁。这同样也是舒伯特对于自己一生坎坷的情感经历的深刻写照,同时在创作《冬之旅》时,舒伯特已经是梅毒晚期的患者了,没有丝毫可以治愈的希望。这正如《鬼火》中主人公一次次的误入歧途,最后完全丧失对希望的追求。舒伯特以音乐为武器,向这个世界控诉自己内心的不满和悲愤,同时倾诉了对命运不公的愤慨之情。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鬼火》的分析,浅析了舒伯特《冬之旅》中钢琴声部、和声及调性对于音乐意境的烘托以及作者自身情感表达的流露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结合浪漫主义音乐特色以及作者的生平时代特点去剖析《冬之旅》中所蕴含的艺术特征。弗朗茨·彼得·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年1 月31 日-1828 年11 月19 日)作为欧洲音乐早期优秀的浪漫派作曲家之一,著作不光有声乐套曲《冬之旅》,另外还有1827 年创作的一部套曲《美丽的磨坊女》,这两部套曲中的歌词都来源于德国诗人缪勒的笔下。而两部套曲的设定也有相同之处,都是以痛苦、消沉、悲伤为基调,同时也衬托出了在19 世纪20 年代奥地利封建时期人民思想的变化。在舒伯特音乐创作生涯的早期风格中可以感受到明显的古典主义音乐传统的元素,这是因为舒伯特受到其偶像贝多芬的影响,包括莫扎特在内的古典乐派都使得舒伯特在音乐创作上突显古典音乐风格。而这位伟大的作曲家1817 年自定居维也纳后,职业一直处于“自由”状态,通过自己创作、授课等方式赚取不稳定的收入,在之后的日子里他更是经历了爱情、友情的打击,又患上了疾病,至此其创作的作品中孤独、悲伤、绝望的情绪更加得以诠释。《冬之旅》是一部艺术价值很高的套曲,其艺术价值体现在它对诗歌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以及其浓郁的悲剧性,它的悲剧色彩不是壮烈的英雄史诗,也并非凄婉的哀怨,它的主题是旅行,旅行在人类行为上是极富象征意义的:一个人挥别过去并且带着记忆开始新的一段生活。这些都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套曲舒伯特小调
北曲套曲体式研究述评
清宫庆典承应戏中的【醉花阴】套曲
最富诗意的音乐家——舒伯特
舒伯特
四 季 相 思
思 夫
五河小调
舒伯特《即兴曲Op.90 No.4》的音乐分析及演奏技巧
BBC电台要连播9天舒伯特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