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版《花木兰》与中国故事的海外传播
2021-11-14杜晓杰张靖池DuXiaoJieZhangJingChi
杜晓杰 张靖池/Du Xiao Jie Zhang Jing Chi
2020年9月,备受期待的迪士尼真人版《花木兰》在全球上映。这是继1998年动画版Mulan
上映后的第二次中国女性形象席卷全球,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关于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广泛讨论。在全球疫情持续恶化的特殊时期,这部跨文化题材电影的全球热映对中国故事的海外传播和中华文化的广泛交流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一、好莱坞生产体系与中国故事的海外传播现状
好莱坞的电影生产体系根植于美国的多元和开放性文化,职业制片、导演、编剧自20世纪90年代起便开始在全球范围内选择适宜题材进行普世化改编,通过复杂而严密的电影运营机制整体打造,将跨文化题材重新演绎并传播到全世界。从1992年迪士尼推出《阿拉丁》动画席卷北美电影市场并一跃成为当年票房冠军开始,到1998年梦工厂推出其动画片的开山之作——取材自《圣经》的《埃及王子》,延请数百位历史和宗教学者担当顾问、35个国家的300余名技术人员共同绘制、打造人物和场景之后,好莱坞动画电影全球化制作的基调逐步奠定。
影片从选题、开发、制作到推广,通常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人的通力合作,团队从全球文化中提取可塑元素,筛选适宜开发的题材,赋以“普世价值”观念,使其适用于全球的文化场域。这样全球选材、全球制作、全球上映的模式让好莱坞占据着全球电影市场的主要份额,而通过影片潜移默化的观念输出,也让人们对美国文化产生错觉和向往,逐渐认同美国价值和西方意识观念。同时,作品对原题材的突破及其目标阶层的平民化,也为跨文化、跨地域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美国电影的第一桶金来自平民阶层,电影人自然对底层人物的命运转折和奋斗历程一直投以关注。像派拉蒙影业出品的《阿甘正传》中的阿甘是一个低能儿,华纳兄弟投拍的《窈窕淑女》的女主人公伊莎·杜特利尔是个卖花女。而在动画上,《寻梦环游记》《功夫熊猫》《花木兰》《阿拉丁》中的主人公也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米格尔是鞋匠的孩子、熊猫阿宝是拉面店学徒、木兰是退役士兵的女儿、阿拉丁是街头流浪儿,从这样的小人物着眼,使主人公成为底层人物的影像代表。迪士尼和皮克斯通过对小人物的细致刻画和经历上的巧妙塑造,融入普世价值理念,编写着小人物拯救世界的传奇故事。故事的平民化和生活化,更易让观众产生代入感。观众在观看这样的影片时,所看到的是自我形象的投射和自我内心的映像,不自觉地产生心理和行为上的趋同,对影片传达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内核抱以极大的认同感。这样易于激起各国观众共鸣的影片,自然更容易打开作品全球化的传播渠道,内含的精神文化内容随之也进行了有效输出。
好莱坞的成功一方面来源于其作品的生产传播体系,另一方面也来自美国长期以来在经济文化上的引领地位,当它在进行相关文化输出时,由于其处于高位认知的有利地位,使得文化输入更为容易。反观中国故事的海外传播历程,则可谓障碍重重。
首先,中国故事在进行海外传播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跨文化认知的问题。符号学理论认为认知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状态,同时也带着主体意识对客体的判断、评价等内化过程。人类的认知具有理解和表达两个维度,当处于低认知的维度时,则倾向于理解;而当处于高认知维度时,则会倾向于表达。主客之间有一定的“认知差”,即现有认知状态与对象之间存在着落差。当面对文化传播时,主观意识会依据对客观对象的熟悉程度、文本的可读性以及对他者维度的认知而产生对传播内容的不同期待和接受欲望。当接受主体面对输出者的文本,“认为自己有所不知,有个认知差需要填补”的情况下,才会有认知上的互动,输出者也才能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但很显然,中国文化在海外并未处于高认知维度,受众也没有认知差的意识。
其次,跨文化传播从本质来说是输入国对输出国的文化认知和接受。文化的输入是从高向低的流动,也就是“我们告诉对方某种意义,即我关于特定事物或文本的认知。我要传送这些意义,是我认为对方对此事物或此文本,没有或不如我所拥有的认知”。但东西方文化传统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异,以及长期以来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话语体系占据世界中心,使得东方文化相对西方文化而言一直处于认知上的低位,并不符合输入所应具备的条件。这样的逆向传播,自然会受到相关受众在文化和意识上的抵抗。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文化在进行海外传播时,总免不了照顾这种认知差,对传播内容进行一再解释,但其解释又常陷入方向性的迷茫和文化上的桎梏而收效甚微。加之中国故事的海外传播常以戏剧、音乐为载体,受众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有所理解,传播机构和团队又将本国的文化理念放在第一位,囿于自身文化性的坚持和表达,较少站在“他者”角度进行受众审视。长此以往,就造成了自说自话的局面,我们勇敢地走出去,但并没有为外界所接受和认可。
在全球化的新时期,对于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我们应积极寻求内容生产体系上的多元化,内容传播上的多级化,有效利用外界资源,以争取中外认知差弥合与文化上的交互。文化传播不是政治和经济的附带品,它带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我们应勇于肩负起时代的责任和使命,在新时代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传递中国精神。
二、全球化视角下中国故事的出走与复归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化传播逐渐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世界各国都已置身于全球文化产业链之中。文化的“走出去”和“引进来”都带有民族性和世界性意义,站在时代背景下解读中国故事的海外传播,既是对过往的回望反思,也是对未来的积极探索。通过好莱坞全球上映的1998年动画版Mulan
和2020年真人版《花木兰》,我们得以管窥中国故事和中华文化在传播上的微妙变化。20世纪末期,美国盛行的“东方主义”不但深刻影响着政治秩序和权力,也辐射到文化领域。好莱坞作为美国经济产业中的重要一环和美国价值观念的重要输出者,自然受其约束。作品改编时对题材原生背景选择性地忽视,从故事讲述到人物设计、价值展现都偏向于西化,带有强烈的普世色彩,这样的叙事和呈现是典型的美国故事套路,其作品已经脱离原本的文化语境,打上了鲜明的西方烙印。动画版花木兰是典型的美国人眼中的东方女孩,黑发、粗眉、丹凤眼、厚嘴唇,这是当时美国人对中国女性形貌的勾勒。叙事上,将“孝”表述为“爱”以凸显父女之情,将中国传统文化内核化入普世概念。外国人眼中的木兰最值得称道的是她对现有体制的反抗和对自我的追寻,这样的品质暗合美国的“自由”精神和其文化中的“自我价值实现”的要素。好莱坞编剧在传统故事中提炼出相关元素,着重表现木兰的正义、勇敢、超越自我等意识和行为上的觉醒,而非中国传统的“孝道”和“忠君爱国”思想。此“旧瓶装新酒”行为,一方面可以利用“旧瓶”的良好文化基础和内容资源,保证电影在叙事上的内涵性和海外的市场占领;另一方面“新酒”的普世性和时代性,也利于电影在全球的输出和传播。这样带有“他者”意识的改编,虽本着全球传播的理念,将题材、人物、价值观念放到全球文化市场中进行整体考察和评估,适宜于大部分国家的文化观念和传播偏好,但我们也需要注意到,虽然好莱坞的生产机制赋予题材以新面貌、新精神,拓宽了题材的适用情境和传播范围,但也不可避免地磨灭了题材原有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色。虽然动画版《花木兰》在1998年一经上映,便拥有超高票房,接连获得各类大奖,迪士尼更是将“花木兰”这个人物展现给全世界,却很难说这样的动画能够有益于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传递。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全球话语权增强,这样的情况也有所改善。真人版《花木兰》上映,在大陆虽然遭受不少质疑,甚至有口碑上的“滑铁卢”,但在海外却广受好评。试映时,海外媒体和业内人士甚至表示“这可能是迪士尼最好看的一部真人电影”,国内国外两极分化的评论倾向,展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观念。虽然真人版是根据动画改编而来,整体剧情大致相同,但也根据当下需要,添加进更多的传统和现代元素。比如动画中的吉祥物——蛐蛐,在新片中进行了“陌生化”处理,以人的形象出现,与木兰成为军中并肩的战友,演绎了一段战友情。这样的展现既带有向过往经典致敬的色彩,勾起观众对美好过往的回忆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又将集体主义精神聚焦到人的身上,合乎友情的普世观念。真人版中,“孝”的含义也被重视和解读,虽然影片依旧着重于正义、勇敢、自我意识觉醒上的推进和描写,但除了“忠勇真”,着重强调了中国的“孝”的精神内核。影片末尾,皇帝御赐的宝剑上,刻上了这个“孝”字,点明木兰从军的出发点和她的力量之源。而木兰骑马逐双兔的片段,暗合《木兰辞》中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之句,将传统篇章进行了影视化呈现。“丝绸之路”这个具有东方意义的词汇,也几经提及,这是迪士尼在讲述中国故事上的可喜进步,也展现出制作方在新时代全球化背景下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重视和思考。如果说动画版《花木兰》是对自我的认知和实现,那么真人版《花木兰》在此之上又增添了对两性权利的理解和探讨。全球化浪潮下,女性平权的呼声日渐高涨,这样带有话题度的探讨,合乎当下的发展潮流,以中国女性形象为轴心引发的全球范围内的话题热议,为影片在各国的传播和接受打开了一个窗口,作品走向世界舞台的同时,中国故事也随之进入全球观赏视野。虽然新作仍注重西方价值观念的传输,但中国的传统文化却也得到了更多的展示和表达。无论这样的展示是否真正符合中国的历史文化情境,是否满足观众的预期,在全球疫情持续发酵的特殊时期,将中国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巡演,其行为本身已经具有正向意义。而好莱坞此次的改编,也侧面印证了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中国观念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对于中国文化的认知需求也在持续高涨。站在市场的角度,好莱坞在进行电影制作时,将中国文化背景考虑在内,作品增添了更多中国本土文化元素的呈现。随着《花木兰》的全球上映,中国传统文化也传播到世界各地。
在全球文化交流的推动下,中国故事不断经历着出走和复归,在这一出一回的过程中,原有的文本意义和文化承载已经随着传播和时代的变迁而产生了新的意义和价值。以好莱坞的两版《花木兰》电影而言,两部的传播都着重于主人公个人价值的实现,随着传播的影响扩大,中国传统对花木兰的认知也在发生转变。原本“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着眼于传统的“忠孝”和家国观念,但经过好莱坞的影视改编,人们又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在人本位思想逐渐深入人心的时代,文本逐渐延伸出对个人价值实现的追求,而随着女权主义的发展,也会对主人公进行女性价值的考量,从而引发女权问题的探讨。个体的“人”越来越被重视,人的自我超越和内心追求被表达,个人的声音在集体中日益凸显。好莱坞叙事体系带来的文化转换,给予中国观众以新的精神体验。人们在看待《花木兰》等中国故事的改编时,对其又产生了新的理解和认知。不得不说这样的逆向文化转换虽然在对传统文本的解读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但在某种程度上却是对社会发展潮流的适应。
从木兰文本演绎中所体现的中国故事的出走与复归,是传统故事在全球一体化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人类的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展,新的解读会为民族叙事带来新的生机。正如豪泽尔所说“艺术既影响社会,又被社会变化所影响”,对传统文本的现代化解读是对现代审美的适应,是对当代精神的体察与观照,更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和对全球化文化浪潮的积极参与。
三、民族性与世界性:后疫情时代中国故事的海外传播策略
面对后疫情时期的逆全球化倾向,中国故事的讲述,不应继续囿于此前的固定文本和模式,而应培养全球化的眼光,立足传播文本,优化传播方式,转文化导向为传播导向,寻求在特殊时期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在这方面,好莱坞的制作模式可以带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发。
在文本选择方面,好莱坞的定位是世界性的,文本内容和内核表述一开始就面向全球,怎样在世界范围内讲述自己的故事,怎样让他国观众易于接受和理解故事是首要考虑的因素。传统文本内涵丰富、信息量巨大,在当代的环境下可以进行不断挖掘,提取出全人类共有的价值观念,从意识上与各国民众拉近距离。同时在不背离传统文本要义和民族精神的情况下,适当进行现代化改编。迪士尼的影片《花木兰》就是发掘出木兰文本中所透露出的“超越自我”的精神特质,围绕它进行故事的讲述和改编,这样的精神在世界各国的民族意识中广泛存在,作品也就具有了生根发芽的土壤。中国的传统故事如同满天星斗,长期的历史文化滋养和民间流传,使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新时代语境下,精研文本,深度发掘文化信息、人物特质,势必会对文本产生新的认知,创作视角也会随着认识的加深而愈益开阔。优秀作品应兼具民族性与世界性,既重视本民族文化的承载,也注重在世界范围内的有效表达,作品内核应与时代精神、人类命运接榫,体现出对世界问题的中国关怀;同时,在作品的创作和运营上,也要有意识地吸纳世界各国的优秀人才加入其中,不拘一格、集思广益使作品适用于更多的文化情境。
在传播方式上,中国故事不应再局限于单向输出,而是勇于投身西方世界的商业资本运作中去,将文化传播与产业运作相结合。以市场与观众为导向,一方面通过联合创作出适宜全球传播的优秀文本;另一方面整合国内外媒体资源、增加文化曝光度,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文化传播,积极融入海外市场份额的角逐。传播媒介的变革让文化传播不只局限于传统媒介,而是有了更多输出的渠道和方式。新媒体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网络技术的普及,使信息量呈几何级增长,传播速度加快,内容更迭频繁,真正做到让人“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时间和空间上的便利,以及新媒体特有的参与性和互动性,让受众兼具接受者和传播者的双重身份。文化艺术通过新媒体跨越时间和空间限制,增加传播频次,产生话题热度,以拓宽受众范围,产生一定的传播影响。新媒体也为讲中国故事带来了更多的可能,人们不仅可以通过影视剧输出、文化艺术节、各类展览来了解中国,也可以通过短视频、音频等聆听中国故事,比如此次真人版《花木兰》的上映,就激起海内外自媒体用户的广泛讨论,推特、脸谱、烂番茄、豆瓣、微博等相关内容的推送持续更新,话题讨论度不断高涨。“不能落实在大众文化的生产和传播之中的价值观必定不可能得到广泛的传播,不可能深入人心,不可能成为主流文化”。焦点不仅在电影本身,也涉及中国元素、传统文化表现和精神内核等方面的议题,这无形中是关于中国故事和中国文化的一次大规模宣传和推广。从传播层面上来讲,《花木兰》所带来的讨论热度、话题性和海外影响力已经超过影片本身的艺术价值,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窗口,对传播中国故事和民族文化起到正向作用。
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核心部分,对于提升综合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疫情之下的特殊时期,外部环境较为严峻,甚至呈现出逆全球化的倾向,但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对外开放交流的大门将永远敞开。此时的中国文艺更应发出自己的声音,用中国故事传达中国力量,用中国精神鼓舞世界各国人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诚团结、敢于担当、坚持不懈的品质正是时下应对全球疫情所需要的精神食粮,中国故事的有效传播,必将鼓舞世界人民共同面对、共渡难关,迎接世界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