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产公路电影的叙事模式与发展反思

2021-11-14段莹莹

电影文学 2021年14期
关键词:公路

陈 燕 段莹莹

(1.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1;2.中银商务有限公司,北京 100000)

公路电影是以公路作为基本空间背景的电影,通常以逃亡、流浪或寻找为主题,反映主人公对人生的怀疑或者对自由的向往,从而显现出现代社会中人与地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内心世界。公路电影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美国,以“在路上”的方式讲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民众生活,逐渐成为美国现代电影的一种类型。美国公路电影中呈现的辽阔场景,一望无际的公路和飞驰的汽车极具代表性,也刺激了我国公路片的创作。国产公路电影在发展的道路上,通过对西方公路电影的学习借鉴,与中国本土化特色相结合,形成了本土化的公路电影风格特色。

一、国产公路电影的兴起和发展

国产公路电影经历了初始诞生、积极尝试、类型化发展几个阶段,记载着属于中国人的故事,并不断进行演变、拓展,使大众对其产生共鸣,成为现代电影中的重要类型之一。

(一)改革开放后的初始诞生

改革开放后,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变革使得固有的社会结构被打破,各种社会问题不断凸显,大众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同时,精神层面出现了焦虑、迷茫等问题与困惑,更多的人想要逃离现状,寻找心灵慰藉,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公路片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在旅途中遇到的各种人、事、物,以此来突出影片主旨,引发人们对于内心世界的深度思考。

2001年,“中国第一部公路片”《走到底》播出,标志国产公路电影的诞生。影片讲述了司机小王偶遇搭顺风车女孩莫莉而产生的一系列故事,借鉴了美国公路电影的模式,融入大量的公路元素,如暴力、黑色幽默、爱情等,渲染了“人生就像那条路,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但由于影片场景选取不当、情节较为散乱、影片类型与当时主流类型不符、叙事层面薄弱等问题,没有充分展示并让观众感受公路电影的魅力,引发了观众和媒体的质疑。

(二)本土化的积极尝试

2006年,影片《赖小子》上映,叙事逐渐成熟但偏文艺路线,社会影响不大。2007年,影片《落叶归根》引发巨大社会反响,受到观众认可。国产公路电影逐渐走上了本土化的自我发展道路,质量有了较大提升,这得益于当时的电影主题大都偏向现实主义,反映出社会的现实矛盾和人物的心理创伤。

《落叶归根》是根据一则农民工背尸回乡的新闻改编而成,讲述了农民工老赵的工友死在他乡,老赵为了让工友能够葬回家乡,千里迢迢背尸回乡,最终让工友“落叶归根”。影片以农民工进城务工为大背景,显示农民工艰苦的生活和生存现状,传达的“落叶归根”主题引发观众的共鸣。虽然《落叶归根》上映期间仅仅获得1502.3万元的票房,但推动了后续我国公路电影创作的转型,其在创作过程中更加关注市场需求和社会现实。

(三)近年来的类型化发展

近年来,经济消费与文化环境的发展,国产公路电影不仅数量有所增长,风格也更加多样化,有了公路喜剧片、公路治愈片、公路犯罪片等不同类型,且和喜剧、爱情等元素相融合,走上了类型化的发展道路,受到观众喜爱,票房纪录也一直被刷新。国产公路电影中的喜剧元素运用较好,利用社会热点制造经典语录或经典情节,影片气氛较为欢乐,一个个温情的瞬间,汇聚起了中国公路片的内涵。

2014年上映的《后会无期》,以未来、前途、迷茫等主题表现出当代青年的困惑,以一路上的分分合合但最终还是继续上路告诉观众,人生之路就是平凡之路,每个人都是自己平凡人生中的过客。2017年上映的《七十七天》,则是根据真实经历改编,讲述了都市中迷失自我的老杨与一名高位截瘫但积极乐观的女摄影师去到藏北羌塘无人区探险,坚毅地完成了这场历程,影片的节奏、画面、张力都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思考生命,敬畏自然的主题也十分契合年轻人的人生观。

二、国产公路电影的叙事模式

国产公路电影发展过程中,以中国的文化背景为根基,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双重影响下,形成了中国化的叙事特色,创作出本土化的创作模式。角色塑造上有其差异性,人物性格具有鲜明特色;情节设置上以喜剧为主,吸引观众;叙事线索上,用一条或多条线索进行故事化讲述,不断创新,增强了影片的叙事张力。

(一)角色塑造的差异化

影片中,人物设置的差异化往往是淳朴正直的主人公遇到自私冷漠的主人公,在旅途中被感悟感化,最终自我改变,心灵也得到治愈,这不仅反映了当下的社会现实,还是国产公路电影叙事模式本土化的重要手段。

国产公路电影一般选用草根阶层和中产阶层来共同完成人物设置,他们的教育程度、生活水平、生长环境、价值观都存在较大差异,很难会有共同的生活经历,这种颇具反差的人物设置才能渗透进情节,层层激化情节矛盾。一般而言,经济能力较好的人物形象内心往往比较冷漠,而生活在底层的人物却比较憨厚温暖,带给观众以正能量。如《人在囧途》的牛耿是来自农村的挤奶工,善良耿直;而李成功是一位动漫公司老板,成功浮躁,两人在回家的路途中发生了诸多离奇曲折的故事,充分运用对比手法,表达和塑造了丰满的人物形象。再如《泰囧》中王宝宝是个卖葱油饼的,而徐朗是一位高级白领,两人阴差阳错成为同行者,开始徐朗完全是以鄙视的眼光看待王宝宝这个“土包子”,经常出言不逊,经历一系列囧事后被深深打动。影片中的这些情节清晰地表现出“草根”与“精英”的人物矛盾冲突,不同阶层碰撞的结局也是自我与社会达成和解的一种方式,反映出社会不同群体的心理压力、情感危机与现实困惑。

国产公路电影的人物组合在性格上也有很大的差异性。比如在《心花路放》中,郝义和耿浩的阶层差异不太明显,但他们的性格却有很大的差异性,前者是一个沟通能手,善于处理社会事务,性格积极向上;后者则塑造了一个忧伤、沉默、内敛、不善言辞的文艺青年形象,对待人生消极而又执着。《后会无期》中的马浩汉有明确的个人价值观和世界观,勇于冒险,有见识,是旅途中行动的领导者;而江河是一个善良踏实而纯净的文艺青年,随遇而安,是旅途中精神的领导者。这种性格的差异,是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影片主人公通过自我释放、救赎他人而实现自我救赎。这种精神的转变可以更好地让观众了解人性的弱点,启发对社会现状的反思。《囧妈》中徐伊万与妻子有了情感危机后,阴差阳错坐上了去往莫斯科的火车,与妈妈开始了六天六夜的囧途,影片中妈妈对徐伊万是极度爱的,但这种爱是充满控制欲的,也是母子两辈人难以跨越的鸿沟。影片用年龄、思想、时代的差异和代沟来为我们讲述了爱不是控制,而是接纳与尊重这一主题。

(二)情节设置的喜剧化

喜剧一直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是许多观众缓解压力、发泄情绪的一种途径,公路电影包容的类型元素较多,喜剧情节在国产公路电影的叙事模式中比较常见。如《人在囧途》中主人公本来是要乘坐飞机回家的,但飞机遇到大雪返航,坐火车碰巧路不通,坐大巴车路遇塌方,坐面包车却翻车等等。这些看似碰巧的情节不断制造笑料,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泰囧》中王宝宝进入高博房间的揉面式按摩法也颇具喜剧效果。这种倒霉巧合的片段造就了主人公们的“囧途”,让观众开怀大笑。而《落叶归根》利用人物形象和年龄的反差,借小品喜剧的表演方式极大制造和增强了影片本身的喜剧效果。

一段公路、一段旅行,总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事情,出现各种喜剧化的情境,使得影片中笑料和包袱处处不断。总的来说,情节设置的戏剧化制造了小惊喜,达到幽默的效果,最大化呈现了影片中的戏剧效果,获得了观众满意的程度,也推动了剧情的行进。可以看出国产公路电影在本土化中的进步,即在鲜明的喜剧效果中突出叙事模式的技巧和内容的提升。

(三)叙事线索的多重化

任何一部影视剧大多追求空间的多重意义,尤其是它超越了现实环境之外的审美意义。采用传统的因果线性叙事作为叙事线索是公路电影较常用的叙事方式,如《落叶归根》《人在囧途》《一路顺疯》等,都是以单一时间顺序来讲述情节,注重故事的完整性,时空的统一性,情节的因果性和叙事的连贯性,便于接受,但也易使影片失去叙事表现的活力。

《心花路放》以歌手耿浩和前妻康小雨两条主线进行叙事,用平行蒙太奇的方法呈现。影片开始,耿浩收到了离婚书,情感痛苦中被好友郝义怂恿进行“艳遇”之旅。镜头一转,一个叫康小雨的女孩来到观众眼前,也处于失恋状态,意外听到耿浩的《去大理》,因为这首歌,她选择了去歌里的地方——大理,寻找新的生活。俩人的故事交叉进行,康小雨去了大理后,准备离开“梧桐客栈”,此时,耿浩来到了这家客栈,康小雨也因不忍心丢下捡到的狗狗回到客栈。在这里,观众以为耿浩会和康小雨遇到,镜头给到一堵白墙,上面写着:耿浩、对不起、康小雨。至此,交叉蒙太奇完成,将两条线索同时进行发展,用空间的转换剪接成他们的故事,看似没有联系的两个空间,构成了整部电影的发展,更为完整、客观、真实、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示主人公复杂而饱满的性格特征。叙事线索的多重化让这部影片在空间转换时完成非线性叙事,凸显了影片的深层意义,增强了叙事张力。主人公正式面对自己的感情,放下过往,开始新的生活。这种双线并行的叙事方式构成的空间多重化是叙事模式上的新尝试。

2.3.4 PCO2 纳入18篇文献,各研究间无异质性(P=0.42,I2=3%),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见图4。结果显示,治疗前后试验组PCO2减少值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6.99,95%CI(-7.68~-6.29),P<0.000 1]。

三、国产公路电影的创作困境

虽然近几年国产公路电影取得一定发展,但优秀影片数量仍显不足,在叙事创作方面创新性略有欠缺,国产公路电影面临着主题思想的深度缺失、戏剧情节的浮夸性、煽情性和类型杂糅的创作失范等创作困境。

(一)主题思想的深度缺失

在利益的主导与驱使下,创作者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和受众口味,会添加刺激感官的戏剧化情节,影片中想要传达的的主题思想会受到冲击甚至被淹没,较难让人们对影片的内涵进行深度思考。《囧途》系列影片并没有特别强烈的情节冲突,更多展示了“文明人的窘迫”和“偏离轨道的人生”,虽因其喜剧效果而票房大卖,却难以从其思想深度来赢得口碑。此外,《心花路放》中某些片段展现的“车震”“同性恋”,《泰冏》中的泰国按摩,《无人区》中的“艳舞”等都极大地刺激了观众视觉欲望,造成了影片表达的文化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发生偏移,缺失思想内涵。从电影语言来看,如《人在囧途》系列里的很多台词都是网络段子,如“过了安检,你就找到2b了”“他为啥天天说我像狐狸精啊”“你的智商真的很提神”等。

“票房至上”与思想深度缺失的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国产公路电影发展的一大因素。优秀的类型片不是简单地将某些电影元素融合、杂糅在一起,而是应以艺术价值为导向,传递出某种价值观念,以心灵的感动来取代感官刺激,是“作者围绕一种对人生根本价值的认识来构建自己的故事”。

(二)碎片化叙事的逻辑断层

20世纪90年代初期,后现代主义电影以消费主义的姿态出现,颠覆了传统艺术电影的深度思考,其典型特性是以多样的电影语言进行碎片化叙事。影片往往用拼贴的拍摄技巧和影视技巧将导演设计好的故事分割成多个片段,用多个角色进行演绎,随着主线的进展,完成整个故事的叙述。碎片化叙事虽然能让受众在一个宏大完整的叙事空间里,较为完整地领悟故事主题,但容易使影片中的每个小故事缺少内涵和内在的关联性。

《后会无期》中碎片化叙事也表现得比较明显,影片由几个小故事串联而成,阐述了一段旅程式的故事,却又把一个个片段掰碎摊开。影片讲述了主人公浩汉在送同伴江河去任教途中,遇到了同村女孩周沫在大城市的剧组里跑龙套,对未来充满希望;去寻找心中女神刘莺莺却得知是自己姐姐,同时发现父亲惊人秘密;偶遇流浪者阿吕,最后被骗走汽车这几个故事。几个故事的关联性不强,由一个个碎片化的片段组接,因果关系不强导致电影情节逻辑断层,给人以拼凑情节的感觉。人们更多是关注到片段的某些镜头而忽略了整体所展现的电影主题,体现出明显的后现代叙事特征,正如罗勤所言:“段落之间的生硬拼凑甚至体现出一种后现代的‘精神分裂’,分段成为后现代‘主体性’丧失的分解外化。”

(三)戏剧情节的浮夸性

国产公路电影大多加入喜剧元素,因为娱乐性较强的影片易受观众的喜好,但娱乐因素的浮夸性与煽情性让影片传达的核心价值观发生偏差。《囧途》系列和《心花路放》用自嘲式语言和浮夸性动作给影片增添喜剧性的同时,不免夸大了某些情节。像《人在囧途》中牛耿的神预言,用夸张手法让他成为“乌鸦嘴”。《落叶归根》中影片人物上演唱双簧的小品,“乡愁”和“命运”强烈感染观众。这些情节固然给观众带来笑点,但浮夸的表现比较不切实际。而且这种煽情情节流露的情感,是依靠故事、配乐、剪辑、演员演技来带动的,让观众感觉到情节的突兀感,不够深入人心。

这样浮夸的戏剧效果只是在表面上满足了观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叙事模式比较固化,创新力不足,在各种笑梗的堆积下,影片的创作水准被拉低,原创性只有在强化了预期经验并没有根本改变的基础上才会被接受。这也表明国产公路应在其本土叙事模式中进行创新,创作者要以较为恰当的视听手段完成叙事模式的创新,从现实的文化内涵上丰富内容,重塑价值观,挖掘文化内涵的深度和广度,而不能仅仅靠情节的浮夸性引人致胜。

(四)类型杂糅的创作失范

比如《心花路放》是公路片、爱情片、喜剧片的融合,主人公用荒诞的戏剧冲突与人物关系来完成这一荒诞之旅,其中“一夜情”“杀马特”“同性恋”等荒诞社会因素杂糅进影片,消解影片所展现的主题。影片本身对现实生活反映的力度和深度会被这些情节冲淡,不利于公路电影这一类型的长远发展。类型杂糅的生产创作策略,让国产公路电影失去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照和批判,创作者加入引人眼球的“情欲”“物欲”内容,弱化了人文内涵。优秀的类型片不是将类型元素融合在一起,而是在不断充盈叙事框架、扩展类型内涵的同时,将人文内涵赋予故事之中,引发对价值观念的人文思考。

四、国产公路电影的发展反思

公路电影作为一种商业产品,以票房为主要目标,加入新奇刺激、快感无羁等元素,使其在发展中存在一定问题,因而,提升影片精神内涵、进行类型创新、体现鲜明的本土化发展特色有其必要意义。

(一)提升精神内涵

首先,应进一步深化影片反映的社会问题。比如《落叶归根》的农民工问题、《人在囧途》的春运现象、《赖小子》的青年迷茫,这些社会问题如果不深入探讨,就无法凸显影片中需要体现的思想内涵和人本主义。《人在囧途》利用“春运”讲述旅途中的各种笑点,但没有深入农民工的角度展现他们生活,只是提了拖欠农民工工资这一话题。主人公最后回归家庭,给妻子道歉的团聚镜头,画面较为粗糙,难以体现公路电影治愈回归这一宏大主题。应在故事原有情感线外,将观众带入关于人生和生命思考的层面,探析人物内心世界,而不是仅仅依托故事塑造标签化的人物。

其次,应该增强影片的道德内涵。国产公路电影的主人公在路上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些“过客”对主人公的影响是比较大的,这段公路旅途和我们的人生之路非常相似。人的内心转变和情感升华可以帮助观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国产公路电影大多与家庭、爱情有关,其中不乏有婚外恋、一夜情等,易削弱观众的三观认知,影响社会风气,需强化影片的道德内涵。

再次,在增强人文关怀的同时,应注意平衡影片的商业性和艺术性。国产公路电影的主人公往往处于社会底层,知识和视野的认知有限,在影片所表现的生活场景中难免会显得与主流环境格格不入。如《人在囵途》中的牛耿带着桶装牛奶登机,想要开飞机窗户透气等,这些片段虽然增强了喜剧效果,也在荧幕上放大了社会底层群体的“无知”,使观众从心里产生群体蔑视。创作者应对不同群体的现实予以关怀,影片中融入更多社会性话题,反映出对人生百态的思考和重视,达到思想深度与票房价值的统一。

(二)进行类型创新

我国公路电影在借鉴与模仿美国公路片模式的基础上加入了喜剧、爱情、惊悚等因素,越来越贴近社会现实和日常生活。比如《无人区》在公路元素上加入了犯罪和喜剧的风格;《陌路惊笑》在恐怖元素中融入喜剧元素,进行艺术创新,营造了惊魂骇人之余的喜感效果。类型的融合不是各种元素的拼凑,而要将多种元素和谐地真正融入到影片叙事中,使得类型为影片情节服务,类型散乱会影响对影片情节和主题的理解。如《天下无贼》不仅展现了旅途美景,还将武侠元素和喜剧元素结合。武侠元素具有中国特色,是重要看点之一,没有这一元素,影片也就上演了一场索然无味、平淡无奇的心灵救赎之旅。

杂糅的元素也可以多元化,比如悬疑、惊悚、奇幻、灾难等,这些元素的加入使影片情节更加生动,在实现类型创新的同时,也能运用大众化、娱乐化的叙事手法吸引观众。类型具有可塑性和延展性,差异性的类型电影会让国产公路电影有更大发展。国产公路电影应发挥类型优势,以公路旅途为载体,让观众将自己的心灵与影片中“在路上”的世界相连,进行心灵沟通,运用多种类型元素将中国特有的文化观念体现在主题上,实现类型叙事与影片艺术创新的统一。

(三)体现本土化特色

我国公路电影最初借鉴了美国公路电影的创作模式,美国影片中暴力、反叛、反成长等关键词与我国主流文化价值观不符,国产公路电影想要长期健康发展,就必须立足于中国国情,与我国传统文化、社情民意相结合,利于观众形成价值认同。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家庭宗族观念对中国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家对于我们而言不仅是归宿,更是一生都会牵挂的地方,国产公路电影应更多立足于现实,从普通人的生活中进行艺术创作。比如《落叶归根》就是长江一带的居民千年以来流传的家乡风俗,即人逝世后必须“落叶归根”。影片不仅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将农民工进城打工这一社会背景与公路片相结合,突出现实的社会矛盾,贴近生活,引发观众共鸣。这部影片用现实的新闻事例让国产公路电影有了本土特色,跳出简单的复制模仿框架。《人在囧途》也是以农民工为主角,通过主人公身份差异化对比进行故事创作。这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工群体让我们对于社会现状有了更深的认知和思考,但除了农民工这一特殊的影片主体外,我们还可以发掘其他不同的群体来进行叙事主角的创新。

中国人的出走之旅总是治愈与回归之旅,和西方远走高飞式的叛逆自由之旅是不一样的。国产公路电影的旅途只会是短途旅程,旅途成为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段经历。比如《转山》中的保持初心与前行,《心花路放》中的成长与解脱,《过界》中意外事故“过失杀人”的夫妇逃亡路上重新认识生活,《泰囧》中主人公与家庭和竞争对手的和解等。我国当代公路电影的创作中主人公大多会有明确的结局,这是因为“大团圆”“好人好报”等固有思想和特定文化影响。国产公路电影的人物设置、叙事模式等要素与本土文化特色、精神内核相结合,考虑到社会历史文化环境,将特定的文化与思想在乡土、文化、风景、传统、历史、地域等这些元素上直观展现给观众,将中国本土化特色淋漓尽致体现,使电影和观众存在直观的互动和共鸣。

近年来,国产公路电影的发展势头较好,在其文化内核、叙事模式和本土化创作上打造了属于自己的鲜明特色。我国公路电影一直坚持“在路上”的表现形式,强调主流文化价值观。然而,国产公路电影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创作上碎片化叙事导致逻辑断层、戏剧情节过于浮夸、类型杂糅等,需要不断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平衡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融入社会现实对现有的叙事模式进行创新,并不断深化影片思想深度,加深文化价值的体现,实现艺术创新,体现中国文化特色。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公路
公路养护嵌固抗滑磨耗层应用研究
“十四五”浙江将再投8000亿元修公路新增公路5000km
四川打通最后一个通乡公路
沂水公路“一心为公 一路当先”
公路养护迎来“全能选手”
该如何拯救你,煤炭公路
公路造价控制中的预结算审核
父亲的66号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