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的美学审视与思考
2021-11-14董虎凌
□ 董虎凌
纪录片属于非虚构作品,其美学特征与虚构作品是截然不同的,纪录片表现的是真人真事,以此来传递创作者的审美感受,这就是纪录片的独到之处。要想传递纪录片的美学特征,还需考虑其传播的媒介,从目前的发展来看,电视和网络是主要的传播媒介,通过声音和影像的方式传达信息,进而彰显纪实艺术的魅力。
纪录片背后的美学精神
最早的纪录片是以游记为主,立足于新闻纪实,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纪录片导演通过展现真人真事,剖析其深层次的原因,或者激发人的思考。纪录片背后的美学精神就是真实,而真实分别在科学上和在艺术上,为了展现真实,纪录片导演往往会采取多种方式,比如采访专家、学者或者事件亲历者。由于导演对“真实”不同程度的揭示,会直接影响影片审美精神的差异,使其审美价值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向性的特征。
纪录片的美学审视
真实美。从某种意义上讲,纪录片的美集中在真实的美,其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且可以迸发出巨大的能量,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与故事片不同的是,纪录片最大程度地撷取了真实生活的片段,通过艺术性的手法构筑起一个世界,然后以影像的方式呈现出来。不管是什么题材的纪录片,都需要对大量的素材进行剪辑处理,这也意味着要挑选出最适合纪录片风格和主题的素材,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原汁原味。虚构作品是艺术层面的真实,对导演的提炼功力有着极高的要求,而纪录片的价值在于真实展现现场、人物和故事。例如,有一部英国纪录片叫做《人生七年》,它采访了来自英国不同家庭的十四名七岁儿童,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之后,每隔七年采访者都会重新采访那些孩子们,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畅谈他们的生活。这就让观众在了解其不同阶层人生活状态的同时产生一些对人生追求的思考。
发现美。要想拍摄一部优质的纪录片,导演应具备敏锐的眼光,那些没有经过彩排和设计的真实瞬间往往会更加感人,而这需要用心发现。对于纪录片来讲,探索生活的戏剧性,发现事件背后隐藏的真相,并通过声音和画面进行展示,这比构造一个虚拟世界来得更有意义。用全新的视听内容打破常规,避免观众出现审美疲劳。比如中央电视台制作了一部纪录片,名为《探索发现》,其目的是探索自然的神奇奥秘,挖掘历史事件背后鲜为人知的细节和人物命运,并展示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
过程美。纪录片要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或者展现一个人物的命运发展,其中的生命力是纪录片创作的推动力。通过展示过程可以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进而产生良好的共鸣。与新闻片相比,纪录片更加注重事物发生的过程,以此来体现变化性和故事性,而这往往就是吸引观众的地方,激发人的共情力,当看到一个人的眼眶湿润,眼角含泪,我们会与其产生相同的心理体验,或悲伤,或感动。比如腾讯视频出品的纪录片《人生第一次》,一共十二集,以人的生命为线,时间贯穿于生命的不同阶段,包括出生、上学、结婚、开始工作和退休,并在空间上分布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例如医院、学校、军队、房地产中介、村庄、工厂和老年大学。通过跟踪拍摄,摄影师在生活中的重要时刻认真观察了不同人群的“第一次”,表达了中国人的特殊情感体验和他们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对价值观的执着。看到医院里刚出生的婴儿以及兴奋又不知所措的父母,人们内心会泛起点点波澜,看到不同晚年生活状态的老人,或感动,或唏嘘。这些片段会让观众不自觉地想到自己或者身边的亲人,进而得到一些新的感悟。
即兴美。纪录片的即兴美仍然要联系纪录片的真实性,它来自于创作纪录片的过程中的一种即兴状态。换种角度思考,这实际上是由创作条件的限制引起的,但是即兴创作可以显示原始生态的新鲜感。现场的临时发挥能够让拍摄者捕捉到令人惊叹的影像画面,可能就是不经意的瞬间,就能给原本的作品带来锦上添花的感觉。2020年网络上非常受欢迎的一部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一共三集,由于拍摄的周期短、任务重,所以拍摄团队在前期没有太多的时间与被采访者进行沟通。在拍摄的过程中,正是那种日常化的交流,让巍峨的建筑多了一分亲切,因为陪伴“他们”的都是一个个真实的、鲜活的,既“普通”而又不“普通”的设计师和匠人们。
思辨美。纪录片不仅讲故事,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故事背后的思想,可能是对于世界、对于人生,也可能是对于社会、对于个人的态度和看法,纪录片的美学价值在于其思想的深度,因此,思辨美也是纪录片重要的美学价值展现。纪录片所有的素材都是真实的,但是要建立起一定的逻辑和展现过程上,这也是一种艺术化的创作,因此也必然会表现编导的主观感受以及思辨性。非虚构作品可以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展现真实世界,并在这个过程中尝试追寻真理,而纪录片往往就是用真实的影片来寻找真理。比如纪录片《寻找手艺》,这是一部在路上的纪录片,三个并不是科班出身的外行青年,寻找中国传统手艺人并拍摄他们的故事。整部片子里没有华丽的画面,有些画面甚至是粗糙的,也没有扣人心弦的故事线和悬念,它就像一个老朋友,平静地、真挚地跟你讲述一个个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温暖故事,从情感上来讲,这是弘扬主旋律的片子,但是视角并不宏大,而是从普通的个人情感出发,向观众倾诉着他们眼中所看到的人和故事。这些真实图像可以为观众留下无限的思考空间,而每个人的角度都是不一样的,创作者只是将其呈现出来,并不做评价和引领。
人文美。当代美学观点认为,人文主义美是一种在自然美与艺术美之间,并且具有更丰富内涵的美。以纪录片的形式记录的人类生存状态、文化现象、人生命运等都能体现人文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文美的学科也得以进步,除了对社会的观察以外,因为媒介的丰富,其成为弘扬人文美的重要形式。多数纪录片是关于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现实情况的,反映了人们的命运和发展,这形成了纪录片的一大核心内容,不管是植物、动物还是一些非生命的物体,最终都会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紧密相连。例如,中央电视台制作了人文纪录片《城市24小时》,导演将目光集中在郑州、武汉、深圳、成都和厦门这五个城市,以每天24小时为观察轴,以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场景为例。在不同节点真实生动地描绘普通人的生活,以此寻找每个城市的气质和个性,并发现被日常琐事所忽视的城市之美。这部纪录片通过30多个热烈的现实故事以及将近100名有血有肉的普通百姓,带领观众亲眼目睹了中国城市的每一个时刻,他们忙碌而悠闲地穿插其中,追逐新事物,并怀着怀旧之情。当晨曦、当暮色降临时,每时每刻都是美丽的剪影。
纪录片的美学内蕴与沿拓
要想阐述纪录片的美学内蕴沿拓需要从纪录片的美学性和商业性出发,近年来,纪录片在我国的发展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人们开始就纪录片的商业化展开了讨论。因为纪录片创作的核心是真实性,所以很多人担心在商业化运作的背景下这种真实性会受到影响,或者说纪录片的美学价值会打折扣。原本看纪录片和商业创作是不搭边的,但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所有的艺术形式要想长久生存下来,都逃不开商业的文化语境,否则就会被时代的洪流冲走然后消亡。但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主要在其美学价值,因此可以将纪录片的商业化运作看成是对于现实审美的审视,创作出符合大众审美需求的纪录片,这与保持纪录片的真实性并不是相悖的。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反响,成为了一部了不起的纪录片。在电视、网络媒体上都收到了源源不断的好评,其中对美食、文化和自然的展现,让无数观众动容,而各地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民俗风情和所展示的生活美学,对于观众而言都是深深的审美启发,让大众在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饮食文化同时也参与了一场美学的盛宴。更重要的是,这部纪录片的播出直接带动了我国各地饮食产业的蓬勃发展,这也是两全其美。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纪录片以更加丰富的内容、更加新颖的形式呈现出来,而纪录片也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与电影不同的是,它是一种完美真实的表达,而这也是其美学价值的集中体现。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希望未来的纪录片能够在美学性和商业性之间找到绝佳的平衡,进而呈现给大众更多优质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