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综艺节目形态创新探析
——以《上新了,故宫》为例
2021-11-14王可儿
□ 王可儿
文化类综艺节目形态定义分析
一般来说,“形态”指“事物的形状或表现”。其中,“形”指“事物的形象特征”,具有空间尺度意义;而“态”指“形状、样式”,具有流动性和趋势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界对节目形态的定义众说纷纭。最早的节目形态研究依托电视媒介,国内对电视节目形态的定义主要聚焦于安排形式、表现形式等方面。如今,节目的播放媒介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电视,新媒体的加入拓宽了传播渠道,加大了传播力度,也丰富了节目的相关研究。本文的研究基于延展性相对宽泛的定义展开,即“节目形态是节目的形式、结构和样态,是节目内容的基本载体,是对各类节目要素的综合加工之后呈现于受众之前的物化产品样式。”
节目元素是构成节目形态的基本单位,元素之间不同的排列组合和编码方式,会形成多样的节目形态。作为娱乐节目的主体部分,综艺节目的本质依旧是娱乐。而作为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的生产原料。由于趋利性、外来文化冲击以及版权观念单薄等综合因素,我国综艺节目同质化十分严重,创造力极度缺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门槛较高,使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同质化程度较低。但是,早期文化节目多以座谈和纪录片的形式出现,在受众市场分羹较少。在市场的推动之下,文化与娱乐相互碰撞,形成了文化类综艺节目。2018年,《上新了,故宫》在一众娱乐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多期节目双网收视第一,还掀起了一阵“故宫热”。该节目通过极具魅力的故宫文化、层层递进叙事呈现和共鸣性的情感输出收获了大批粉丝,面对一档成功的节目案例,其创新元素是值得分析的。
故宫文化的再“编码——解码”
从整体来看,《上新了,故宫》属于季播节目,每期节目时长一个小时左右,在北京卫视和爱奇艺平台固定播出。从结构来看,除去片头片尾,节目可被分为任务发布、探索揭秘和文创设计分享三个部分。邓伦作为三季固定的故宫文创新品开发员,每一季还会搭档一个新的开发员与每期嘉宾共同完成任务。探索的过程是在欣赏故宫美景和汲取文化知识,也是在收集文创元素。信息传递是编码和解码的过程,霍尔曾认为,“受众对媒介文化产品的解释,与他们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立场相对应。”在该节目中,故宫文化被再次编码,以创新的方式便于受众顺利解码,体验打破时空界限的文化。
一探究竟:沉浸式的实景探秘。节目内容是故宫的独特文化,而过程是通过探秘解密完成的。传统的文化节目主要以讲座形式为主,对讲座人的肢体、语言以及情感表达等依赖度高,观众也需要有较大的主动性。因此,这类节目的观众群体较为固定。每期节目都会以一个线索展开,如“紫禁城的学霸”“延禧宫真面目”等。这些悬念引人入胜,一改传统的如“解读《三字经》”“论三国”的常规设置。解密的过程总是激动人心的,更何况还是在故宫实景中。大众对故宫的认知一般是通过历史教科书、新闻或科教类节目等有距离感的途径,停留在想象层面。而在节目中,观众可以通过故宫游园沉浸式地探索故宫文化。
“故”宫遇“新”:注入活力的年轻血液。在第一季片头,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寄语,期待年轻血液注入故宫。因此,节目的定位是年轻人群体。同时,节目许多的元素都符合年轻人的口味。节目中经常出现“御猫”鲁班以及御猫团,萌态十足,对应了近几年在年轻人群体中盛行的“撸猫”文化和网络“云养猫”现象。另一个“新”体现在故宫文创的设计。文化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而文创产品便是文化的产物。正如节目文创理念“把故宫带回家”一样,当庄重的故宫文化凝结在一套彩妆工具、一套睡衣以及一个行李箱中时,既拉近了故宫文化和大众的距离,又使其增添了新元素。节目标题中“上新了”,新的是文化创新和内容元素创新,这在古板庄严的故宫中是另一道风景线。
受益匪浅:首揭面纱的故宫文化。作为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归根到底,文化是节目核心,是节目制作的主要原料。若仅仅是宣传故宫文化,该节目的诞生只是文化类节目数量的简单增加,创新度停滞不前。然而,该节目向观众展示了故宫此前未曾开放的区域和珍贵的文物,如固伦和孝公主的样貌、融汇了古人智慧的三层大戏楼畅音阁、3D打印大禹治水图等。这些知识大餐和视觉盛宴是观众从其他途径所获取不到的,无论是阅读纸质书籍,还是亲自用双脚丈量紫禁城。
重温旧梦:实景再现的小剧场。在各类节目中,电视剧的受众量总体是可观的,也曾掀起一段时间的“宫剧热”。而作为许多宫廷剧复刻的地点——紫禁城,节目自然要利用这一先天优势。节目中穿插了一些小剧场,故事性强,吸引观众。通过演员表演,让观众对文化知识的理解跳出简单的文字排列。剧情演绎实现了历史场景的重现,更全面细致地体会几百年前的一位位传奇人物的精神世界,如溥仪、婉容和文绣吃西餐、孝庄文皇后的复杂母爱等。
情感共振:映射到生活的故宫精神。故宫故事终究离大众生活太遥远,难以拥有持续的传播力。节目在探秘之后,都会通过开发员和嘉宾之间的对话引导观众思考。将深邃的文化映射到日常生活中,深化了主题,实现了情感共振。如在探索乾隆的秘密花园倦勤斋后,思考人生不同的选择和内心世界的向往;在探索与康熙相关的物件后,思考父母对孩子的陪伴也是一种生命的成长和传承。
身临其境:恰到好处的视听元素。在一个视听节目中,镜头语言和配乐都对信息和情感传递起重要作用。探秘作为节目的主要框架,以节目中探秘者的视角进行拍摄,给观众以直观的感觉,仿佛置身故宫中亲自探索。对于故宫的景色、建筑和文物的展示,通常是大全景、特写和运动镜头搭配使用,让观众既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宏伟气息,又震撼于巧夺天工的技艺。此外,配乐的安排设置契合节目节奏,典雅的、令人紧张的配乐都进一步加深了观众的体验感。
持续的创新动力
三季节目的对比。首先,主题由浅入深。每期节目一开始发布的任务,即整期节目的主题,在设置上是层层递进的。考虑到故宫文化不似大众文化一般具有流行性、娱乐性和普及性的特点,第一季前几期节目主题设定为寻找景观或人物。如康熙、乾隆、钮祜禄氏和孝庄文皇后等,这些人物都有以此为原型的大热影视作品,如《孝庄秘史》《甄嬛传》等。
前五期节目内容时长分配为文化探索和文创设计分享各占30分钟左右。之后的节目中,文化探索时长增加到58分钟左右,让观众体验更长的文化之旅。同时,主题也逐渐深化,如乾隆的艺术世界、故宫生生不息的印记等。第二、三季节目中呈现出更多的考古研究,更广更深地展示不一样的故宫。
其次,文创设计主体年轻化。前两季节目负责文创设计的都是著名的设计师,学生通过投稿提供设计参考。第三季改为由相关专业学生组成的团队进行比拼。文创的设计交到了年轻人手中,由他们创新给故宫增添活力。按照传统综艺节目模式,比拼就有矛盾,矛盾就是看点,但是《上新了,故宫》弱化了冲突,更多的是交流。
最后,技术不断提升。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历史留给后人壮丽的遗迹,人们却停留在欣赏层面,《上新了,故宫》用技术演示遗迹背后的故事。在探索三层戏台畅音阁时,节目通过二维动画向观众展示了天井和地井如何升降演员,形成上天入地之景。在探索韩熙载夜宴图时,用3D建模还原了场景。从平面动画到3D模型,体现的节目制作的用心,让观众享受视觉盛宴,也更清晰地了解那些静态的建筑和文物。
传播意义。拉斯韦尔曾提出了传播的三个基本功能:环境监控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增强文化自信的道路上,依托媒体的传播内容更应该起到带头作用。传播功能必须依赖于节目内容才能实现。通过《上新了,故宫》,年轻群体从新的视角对故宫文化进行再认知,对此产生浓厚兴趣,肩负起传承的责任。通过《上新了,故宫》创新添加组合新元素,文化输出不再局限于解说和画面的简单搭配。
结语
《上新了,故宫》突破了“内容为王”的传统形式,在精良的技术的加持下,该节目俨然是一个高质量内容和技术相融合的产物。创新元素互相融合,互为文本。以“新”遇“故”,年轻化的气质,传承的神韵构成了不断创新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