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众鼓韵谁人知?——东北地区满族单鼓舞的传承与展望

2021-11-14

戏剧之家 2021年22期
关键词:满族东北地区舞蹈

石 钦

(重庆对外经贸学院 重庆 401520)

一、脉脉鼓声诉往事

满族的单鼓舞,是一种主要流传在东北地区满族、汉族杂居地区的民间祭祀活动中的舞蹈,民间将单鼓舞称为“烧香”。单鼓一般都是祭祀活动中司祭手执的重要法器,也是司祭做法与天地万物神灵对话沟通的重要道具,这种祭祀活动主要以载歌载舞的形式来表现,所以单鼓在这种祭祀活动中主要是以一种乐器的身份存在,因此这种祭祀活动也被称之为“打单鼓”“跳单鼓”。单鼓舞在东北地区流传的时间相当久远,其所用单鼓属于萨满所用法器“依姆钦”的一种类型,但其长期流传于满汉两族杂居地区,所以无从得知单鼓的满语叫法。据老艺人所说,单鼓大致是从1400 年前开始流传,从唐朝开始,历经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宋代谓之“打断”,明代民间称为“太平鼓”,官方称为“猎鼓”。清朝的柳宾曾在《柳边纪略》中说道:“跳神者……以铃系臀后,摇之作声,而手击鼓。鼓以单牛皮冒铁圈,有环数枚在柄,且击且摇,其声索索然。”从这段话中可得知,祭祀仪式中所用之鼓,鼓圈以扁平的铁条弯曲而成,鼓面以革蒙制,并在鼓柄尾端缀有多个铁环,摇动时铁环相互碰撞“唰啦”作响。民国年间,玩鼓的多是妇女,她们很少走街串巷,只在自家的庭院和街巷里结伴玩耍。日伪时期,人民处在水生火热之中,单鼓舞销声匿迹。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单鼓舞才逐渐有了复苏的势头。关于它的源头,民间存在着两种说法。其中一种认为单鼓舞起源于清朝,满族信奉萨满教,清末满族贵族载涛、恽宝惠在《清末贵族之生活》中写道:“萨满乃头戴神帽,身系腰铃,手击皮鼓(名太平鼓。系单面,以皮蒙于铁圆圈上,下有把可持)。”其中所说“太平鼓”指的便是单鼓。另一种说法是根据祭祀活动中的萨满神歌得到的信息,认为单鼓起源于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时期,因常年征战,阵亡将士无数,李世民便为超度这群战死沙场的英魂举行祭祀仪式。根据民间流传的说法,笔者查阅《清史稿》卷八十五载:“满洲俗尚跳神,春秋择日致祭,谓为跳神中。并弹弦、筝、月琴和之,其声呜呜然……并唱巫歌。”记载中所说巫歌便是跳大神时所唱神调,巫者要身穿神衣神裙跳到与神灵附身通话,左手持单鼓,边敲边跳,转腰摆铃,甩动腰间铃铛,扭动腰肢使铃声与鼓声相呼应,以表达其虔诚、祈祷、渴望之情。

单鼓舞经过满汉两族文化的长期碰撞、融合,形成了如今东北地区的满族单鼓舞。如今在辽宁地区的岫岩、金州,吉林地区的四平等都可看到单鼓舞的舞蹈形式,满族单鼓舞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随着思想的开放、观念的更迭、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单鼓舞的祭祀作用越来越弱,自娱性日趋增强,变成了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性很强的民间艺术。

二、奈何世俗总无情

(一)东北地区满族单鼓舞的发展现状

满族单鼓舞根据烧香人所属社会阶级不同分为两种:汉人舞的单鼓称之为“民香”,满族汉军旗舞的单鼓称之为“旗香”。民香从开始到结束分为十二铺鼓,旗香则分为二十四铺鼓。笔者经查阅资料了解到,满族单鼓舞中的乌拉陈汉军旗单鼓舞于2011 年被正式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地区文艺工作者为单鼓舞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在传统的单鼓舞的表演基础上不断创新,注入时代的血液,融入新的审美观念,创作出了符合新时代审美需求的单鼓舞作品。文艺工作者对单鼓舞的挖掘、抢救工作从未停止,但愿意学习、传承单鼓舞的人越来越少,同时能够掌握单鼓舞技艺的传承人寥寥无几,他们或者年事已高,或身体孱弱,单鼓舞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而单鼓舞艺术的传承主要依靠言传身教,只有找到喜欢单鼓舞并有天赋的年轻人,并且时常让他们与老艺人沟通,单鼓舞才能得到有效传承。

(二)专业院校满族单鼓舞的发展现状

专业院校的“民间舞”是通过不断挖掘、借鉴民间素材发展而来的。他们将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舞蹈动作加以规范化,熟练掌握各种舞蹈的风格技法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步。因所处地域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各大艺术院校的教学目标也各不相同。笔者了解到,在全国各大高校中开设满族单鼓舞课程的极少,仅在沈阳音乐学院、黑龙江职业技术学院等几所东北地区高校中能看到其身影,而且涉及满族单鼓舞的内容通常只是穿插在东北地区单元课中,因此学生学习满族单鼓舞的机会较少,对满族单鼓舞的了解也就十分欠缺。满族单鼓舞特色课程的缺失,导致参加比赛的满族单鼓舞作品少之又少,其中优秀作品更是凤毛麟角。

三、薪火不熄永相传

近几年,民族自信心、民族认同感在国人心中的重要性显著提升,人们对于自己国家的历史兴趣越来越浓,电视媒体对满清文化历史的宣传及大量影视作品中对满清文化的描写,激起人们对满清文化的好奇,满族舞蹈也逐渐引起重视。满族单鼓舞作为满族传统舞蹈之一,是满族舞蹈文化发展的基础,也是了解东北地区满族传统文化、人文环境、民风民俗、地域特性、审美情趣等的重要手段,因此满族单鼓舞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传承价值。笔者对于满族单鼓舞的传承方式提出几点自己的拙见。

第一,满族单鼓舞最早的传承方式分别是家族传承与社会传承,其传承方式包括师父对徒弟技艺的教授,妯娌之间的相互学习,邻里之间的相互传授。而如今满族单鼓舞的传承应该更多地依靠当地政府、当地文化馆、当地文艺工作者的大力倡导和身体力行,需要以单鼓舞传承人为中心,依靠传承人进行传播教学推广,以改善如今满族单鼓舞人才青黄不接的现状。充分发挥传承人的作用,培养新的传承人,在传承单鼓舞的工作中至关重要。

第二,随着新兴媒体的崛起,传统民间艺术应与时代接轨,运用新兴媒体进行传播。满族单鼓舞的发展传承也应借助新兴媒体的力量,例如在视频平台上分享传播满族单鼓舞视频,鼓励传承人借助自媒体向外传递满族单鼓舞的信息等。以这些方式使满族单鼓舞隔三差五地出现在群众的视野中,可以让满族单鼓舞变得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充分展现其自身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从而吸引更多舞蹈爱好者产生对满族单鼓舞的兴趣,加入到传承满族单鼓舞的行列中。

第三,在当地政府的大力倡导下,文化馆、高校、艺术团体,尤其是东北地区的中小学、群众活动中心、艺术团体要经常开展关于满族单鼓舞的活动,如邀请满族单鼓舞传承人进行授课等,使更多年轻人了解满族单鼓舞,让他们对满族单鼓舞的了解不再仅是听老一辈人说,而是让他们在真实的活动中一起来感受满族单鼓舞的魅力。这样便会使得满族单鼓舞的影响力日趋增强,使得更多人加入到挖掘整理满族单鼓舞艺术的行列中。满族单鼓舞只有在它发源的地方得到有力的传承,才能逐渐将其影响力扩大到其他地区。

第四,以满族民间故事、传说为蓝本,编排述说满族文化的舞蹈作品,将满族单鼓舞元素进行加工再创造,创作出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舞蹈作品。

第五,大力发展旅游业,以旅游业带动满族单鼓舞的发展,以满族风情文化为核心,紧紧把握住满族舞蹈这一最能凸显满族人民俗风情的关键环节,通过满族人独有的礼仪文化、舞蹈律动和神秘的萨满文化吸引更多人关注满族单鼓舞。

四、隆隆声响待涅槃

满族单鼓舞的创作要开阔思路,虚心学习,增长见闻,扎根生活,不可向壁虚构。以丹东岫岩县的满族单鼓舞为例,创作者应抓住其中丰富的单鼓技艺,以及其稳中有浪、浪中有动、张弛有度的艺术特点。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要基于传统要求,尊重其文化内涵,不可毫无根据地运用道具创作作品。创作新作品时更要注重以原生态传统舞蹈为基础,结合新的时代需求和审美需求,创作出展现新时代精神面貌的优秀作品。创作者在不断摸索创新中,既要尊重满族单鼓舞自身发展规律,同时不忘传承发展初心,深度挖掘其内在艺术价值,不断亲身实践,如此才能将东北地区满族单鼓舞带入到群众的视野中。

猜你喜欢

满族东北地区舞蹈
东北地区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的重要意义与主要举措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冰上舞蹈搭档
新宾满族歌舞音乐创作及时空表述
让满族剪纸艺术走向辉煌是我一生的追求
我和舞蹈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
满族人为什么不吃狗肉?
Brand Value: Excavat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Rural and Village Re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