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语境下审美理想构建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2021-11-14祁萍萍

戏剧之家 2021年22期
关键词:理想钢琴理论

祁萍萍

(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 100048)

审美是一切艺术形式价值实现和评价的条件和标准,就音乐艺术而言,审美关系到音乐创作、表演和欣赏这三大实践。高校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音乐艺术人才,并在音乐教育特点和规律的范畴之内传承、创新音乐的形式和内容,在音乐教育目的实现的过程中,如果缺乏审美的存在,则必然导致音乐教育目的的盲目性和滞后性。所谓审美理想,指的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美的观念,在众多的审美理论和实践中,审美理想具有指导音乐审美观念形成和提高音乐实践水平的功能和意义。然而在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却都忽视了审美理想的重要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音乐教育意义的实现。本文试从审美理想构建的角度,谈谈在新时代语境下高校音乐教育审美理想构建的重要性。

一、高校音乐教育中审美理想缺失的原因

(一)忽略了音乐自身的艺术本质

关于音乐的艺术本质,诸多中外学者对此作出了不同层次、不同范畴、不同视角的回答。我国古代音乐理论专著《乐记》认为“乐者,心之动也”、“乐者,德之华也”;德国古典哲学学派代表人物黑格尔认为“音乐的基本任务不在于反映出客观事物而在于反映出最内在的自我”;20 世纪符号学美学代表人物苏珊朗格则认为“一切艺术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以上三者的论述都无疑深刻地阐明了音乐艺术与人类的心理、情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从音乐教育层面上看,音乐教育的构成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材是音乐理论家的著作和作曲家的作品,无疑都渗透着人的因素,更确切的说,应当是人的情感因素。然而在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中,如果缺少了从人的情感培养角度去进行实践,则难以实现主体对音乐美的完善,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音乐教育的主体都忽略了音乐的艺术本质。

(二)过于注重音乐表演技巧教学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理论与实践的合一,世界上没有缺少理论基础的学科,也没有离开实践而归纳总结出的理论。在很多音乐学习者的观念中,普遍存在一种偏狭的观点,即重视对音乐表演技巧的学习,而忽视了支撑于音乐表演技巧的理论学习。不可否认,音乐表演技巧是实现音乐作品艺术美的重要条件,但是一味地追求技巧表现,则限制了学生对音乐时代美、品质美的理解。以钢琴教学中的巴赫作品为例,很多教师将其作为钢琴技术练习的教材,但是在巴赫的作品中,无不流露出巴洛克时期音乐的风格和巴赫的个人情感,而学生在很多巴赫钢琴作品的音响呈现中难以表达出巴洛克时期音乐所追求的审美目的和作曲家个人的音乐思想,当然也就体现不出演奏者个人的情感融入,更多的只是一种技术的展示。

(三)缺乏音乐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培养

当前高校音乐教育还处于口传心授的传统模式框架内,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言语无疑是诠释作品的准绳,学生完全按照“教条”去诠释作品,而不是以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去解构一部作品,从而导致音乐表现上的“千篇一律”。音乐表演是真实性和创造性的统一、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在诠释作品的过程中既需要尊重音乐的原创性,又需要达到自身艺术表现的独创性。审美理想的本质在于通过自身的学习和理解去实现美的完善,在这种完善的过程中,如果演绎者缺少自身的理解,单靠他人的“硬性指示”是难以形成自我的审美理想的。由此可以看出,在演绎者审美理想的实现过程中,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培养是最为重要的实现条件。

二、新时代审美理想构建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语境中,如何在高校音乐教育层面上体现出教育的价值和培养有益于新时代发展的音乐艺术人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从审美理想构建的角度看,其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对音乐人文性特征的理解

无论是从音乐的艺术本质还是学科本质看,都非常明显地体现出人文性的特征。所谓音乐的人文性,指的是在音乐的三大实践中都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特质。高校音乐教育最为直接的目的就是培养音乐的创作者和表演者,而同时又承担着培养音乐欣赏者的任务,即音乐的创作者和表演者首先是一名专业的音乐欣赏者。审美理想是人对美的完善的理解,说到底是对音乐人文性特征的理解。以钢琴教学为例,历史上所产生的每一部优秀的钢琴作品,都体现出了所特有的人文价值,即融入了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曲家的思想和演奏者的理解。如我们对浪漫主义时期钢琴作品的教学,既需要从这些作品时代风格共性的角度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在含义,同时又需要从具体的作曲家个人背景的角度去探讨作品的思想意蕴,然后才能在演奏实践中体现出作品的存在意义。在钢琴教育中,学生只有从以上三个方面去解读作品,才能够表达出钢琴作品音响的内在美,而任何一个方面的缺失都难以形成审美理想。

(二)有助于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形成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审美理想的构建也是美育的实践过程,并从美育达到德育的目的。新时代音乐艺术人才的培养更多的是对音乐道德人才的培养。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过“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也”。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和途径,除了能够体现出在音乐实践中的教育意义外,就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而具体表现在对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实践技术外,还需要理解作品中所存在的道德价值和思想意义。诸如我国近现代以来所改编、创作的诸多优秀钢琴作品,充分地体现出了我国传统音乐的审美特质与钢琴演奏技术的结合。在教学中通过对作品的创作背景阐释和对作品中音乐形象塑造手段、情感表现手段的说明,使学生能够理解作品中自然美、内涵美的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对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论运用和实践能力

审美理想的构建实际上是理论运用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加强学生的审美理想意识培养,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音乐理论的重视程度,还能够有利于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音乐实践能力。以音乐表演为例,当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音乐表演专业主要有器乐和声乐两个方向,音乐表演专业学生除了接受必要的专业技能学习外,还需要掌握必要的音乐基本理论和相关人文学科知识。这些理论和知识的接受、理解、消化和掌握的过程是审美理想构建的基础,当把这些理论和知识运用到表演实践中时,实际上就体现出了学生审美理想的实现,由此从这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审美理想构建链条中所体现出的价值实际上就是学生音乐理论运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高校音乐教育中审美理想构建的途径

(一)改善传统音乐教育模式

传统音乐教育模式由于在具体实践中体现出的单向性和机械性,阻碍了学生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培养,因此这种由传授-接受构成的教育模式并不利于学生创造力思维的形成,更谈不上审美理想的构建。在传统模式的改善中,要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充分提高学生的探索体验,由灌输知识向解决问题转变,在教学中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而教师的任务则是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指导。如在钢琴教学中,无论是技术教学还是作品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以问题提出和解决的方法去理解某一演奏技巧的运用情况和音响表现的美学观念,这样既能够让学生阐释自己的理解和演奏思维,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的效率,也就是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建构学生的审美理想。

(二)注重挖掘教材的内容与内涵

在表演类的音乐教学中,教材更多地指向于具体的音乐作品,当今对于音乐作品的教学多是从技术层面上实施,如在讲解某一首钢琴曲时,其教学的重点多是如何运用触键、踏板等技术,而较少从乐曲内容和内涵的角度去实现一部作品的诠释。所谓音乐内容,指的是在音乐作品中所运用的音乐材料、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而音乐内涵指的是作品要表现怎样的音乐风格和体现出的音乐之外的审美追求等。以肖邦的音乐作品为例,他的玛祖卡、夜曲、波兰舞曲等作品在音乐内容上主要突出了作曲家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怀,但是在音乐风格和审美追求上则是表现出了作曲家对本民族音乐的敬仰和浪漫主义风格在个人创作意识中的地位。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对教材内容和内涵的挖掘,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完善审美理想。

(三)优化艺术人文课程设置

随着当今学科体系的完善化和精细化,各个学科门类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因此在音乐教育中不能只限定在某一学科的范围之内。无论是音乐理论研究还是表演实践都集中体现出了学科的综合性与交叉性。笔者认为,在音乐教育中,首先要把握的是对艺术人文课程进行优化,如在钢琴教学中,除了主科教学外,还应当使学生接受音乐史学、音乐美学、心理学、表演学等多元化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提高学生构建审美理想的意识。从当前高校音乐教育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看,还存在课程不完善、选修课程不丰富的情况,实际上这对学生审美理想的构建都有一定的限制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审美理想作为一种教育意识而存在,它既需要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又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得到构建。当今高校音乐教育中审美理想构建的缺失意味着必须要改善传统的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新思想和教育方法,才有助于培养新时代的音乐艺术人才。从这一角度看,审美理想的构建实际上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既涉及教育政策层面,又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去实现,这也是当今高校音乐教育改革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如何在审美构建中寻找多元化的途径,则还需要进一步的理论探究和实践探索。

猜你喜欢

理想钢琴理论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钢琴
半夜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