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潜移默化下的新形式舞蹈
——西方舞蹈影响下的舞蹈作品

2021-11-14

戏剧之家 2021年10期
关键词:飞天形式舞蹈

(河南大学 音乐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目前,中国舞蹈界正遭受不同方面的困扰,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中国舞蹈界本身的审美固化,自身美学规范的束缚;第二个方面是新兴的舞蹈综艺节目的冲击。笔者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前辈们的不懈努力,形成了属于中国自己的、有着中国审美的舞蹈,这既是对舞蹈发展的开拓,也是舞蹈发展道路的根基,但与此同时也有可能成为舞蹈这门艺术发展的束缚绳。而当下以电视媒体为主导、以盈利为目的的舞蹈综艺节目,改变了舞蹈艺术本身意义的体现。中国舞蹈界在这种两面夹击的情况下,若要生存与继续发展,就需要不断地创新,迎难而上,破茧而出,开拓出属于自己的新的美学天地。

中国现下的很多舞蹈作品都受西方现代舞的影响,例如:西方“舞蹈剧场”的舞台形式,它释放了肢体动作,演员不再有舞台与观众的区分,相对传统的舞蹈艺术来说更自由。舞蹈演员可以和观众席中的观众进行对话,也可以在台上说话唱歌、大声喊叫、你追我赶,没有空间的限制,可随意走动,甚至可以吃食物、躺着睡觉,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舞蹈与现代艺术形式交织,将舞蹈、对话杂糅在一起,以一种新的形式呈现出来。受西方舞蹈思想的影响,中国的舞蹈不再是以前所固有的形式,也加入了很多元素,形成了具有多种形式的舞蹈作品。以下将围绕具体案例展开论述。

一、西方影响下“跨媒介的即兴式舞蹈”

在西方先锋派戏剧的演出中,即兴表演备受关注。即兴就是在艺术创作时对传统艺术的解构,对传统艺术中的理性与感性进行颠覆,放弃演员固有与惯用的表演方式,在即兴中寻求新的动作,赋予其原生意义。

王一川在看完北京舞蹈学院2015 年秋冬演出季中的一部舞蹈新作《流淌在时间中的“即现”的舞蹈》后,将这种新形式的舞蹈称为“跨媒介即兴式舞蹈”。这部新作将国际上时兴的“即兴”舞蹈大胆地吸纳到日常舞蹈教学过程中,这种大胆开放姿态和探索精神使观众眼前一亮。编导在作品中大胆加入国外“即兴”的表演形式,一方面有着中国传统古典艺术的灵魂,另一方面又吸纳中国当下流行的新的艺术元素,融合成既带有“即兴”意味又带有中国传统舞蹈意味的新形式舞蹈。

说到这里,这里所讲到的即兴式舞蹈并非“即兴舞蹈”,即兴式舞蹈是一种形式,以“即兴舞蹈”为依托,对后者进行了借鉴,但仍保留常规舞蹈的元素,只是借鉴某种“即兴”元素而已。这部作品之所以被叫做“跨媒介的即兴式舞蹈”,最主要的是源于它多样的艺术形式。这部作品大胆地将舞蹈艺术与其他艺术进行结合,使其在形式上具有独特的艺术创意与艺术价值。将美术中的沙画艺术、戏曲中的昆曲艺术、音乐中的吉他等多种姊妹艺术元素与舞蹈综合在一起,可以说,这部跨媒介的新形式舞蹈艺术作品在各个方面都融入了新的艺术思想。

首先,在艺术元素上,这部作品吸收了多种艺术元素,例如在音乐上使用吉他伴奏,形式上加入沙画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昆曲演唱等,使其与舞蹈融合成一部综合性艺术的舞蹈作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沙画艺术元素的加入,这种新兴的艺术形式不断展现出令人惊奇的画面,前所未有,吸引了观众注意力,使观众投入其中。也许有部分观众会吐槽,在舞蹈作品中过度渲染沙画这样的艺术,是否有喧宾夺主之嫌,但实际上沙画所产生的新奇效应是前所未有的。与此同时,加上昆曲贯穿始终的演唱,让观众体会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风貌与魅力。这样一来,舞蹈与其他姊妹艺术相结合,产生出新的艺术形式。

其次,在作品结构上,这部作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春江花月夜”,此部分尝试重现中国传统艺术的形态;第二个部分为“多重艺术的融和”,此部分尝试探索昆曲艺术、绘画艺术、音乐与舞蹈艺术等多重艺术相融合的形式。第三个部分为混搭部分,此部分将当下的艺术元素,如《时间都去哪了》《从头再来》《因为爱情》和《同桌的你》与音乐中的艺术经典《春之祭》的旋律结合在一起。

在这三个部分中,第一个部分是重现,《春江花月夜》作为传统的代表,意在肯定过去而否认现在,认为过去高于现在;第二个部分为整体展开的部分,意在肯定现在而否认过去,认为现在高于过去;第三个部分为融合部分,意在肯定当下的重要性,即“瞬间”的重要性。

在西方“即兴”思想的影响下,这种融入其他艺术形式的创新作品的出现,有助于中国舞蹈界走出当前的困境。

二、中西文化的碰撞

舞蹈作为反映现实生活和情感的艺术类别,具有文化的表征和多元的意义。中国与西方的历史发展造就了不同的文化类型,同时也导致舞蹈文化上各具特色,有着巨大差异。舞蹈是各国文化之间交流的载体,可以跨越语言障碍,用肢体语言进行交流融合,在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不断创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认同。

舞蹈在“异文化”交流中生新,中西舞蹈文化的融合是交流发展的必经过程,也是舞蹈艺术相互融合、吸收与发展、自由优化与完善的过程,也是舞蹈艺术探索创新发展的必经之路。所以,两种存在差异的文化必然会经历相互融合的过程,正是这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自我融合与发展,使得舞蹈文化生发出新的形式,同时又保有中国特有的“母体”文化的灵魂。

三、中西结合的反思:一把双刃剑

借助新型的艺术形式,把中国传统艺术与当前的流行艺术相结合,这样的结合可以产生新的美学效果,吸引当下年轻人的注意力,致使观众沉浸其中、如痴如醉。但是从客观角度来看,这样的融合有利有弊。一方面,此种融合有利于给观众带来审美与视觉上的刺激,给观众带来新鲜感;另一方面,这种新兴的身体艺术的发展空间还有待挖掘。

此外,不是任何的中西融合的作品都是优秀的,有优秀的部分的同时也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比如,在2019 年的春晚当中有一部舞蹈作品为《敦煌·飞天》,这是一部以中国古典舞敦煌为基础、融入芭蕾元素的舞蹈作品,场面恢弘、美轮美奂,是继《茉莉花》后又一部中西融合的群舞。众所周知,敦煌是我国典型的文化代表,敦煌飞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一提到“飞天”这两个字,人们便会立即联想到敦煌莫高窟。众所周知,中国的古典舞与西方的芭蕾舞脚下完全相反:芭蕾讲究的是外开,要求开、绷、直,而中国古典舞的脚下多为掰扣步。芭蕾上身要立、拔,中国古典舞则是气之韵。因此,笔者认为用芭蕾的形式去表现中国的文化是说不通的。虽说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不能守旧而一成不变,但是最根本的内容是不能够改变的。《敦煌·飞天》整部作品有飞天仙气飘飘的氛围,当最后有位舞者转起“挥鞭转”时,不禁让人跳戏。当然,在敦煌飞天的历史记载中,确实没有过多地形容脚下的姿态,这四身飞天的突出特点是“头有圆光,戴印度式五珠宝冠,脸型修长。上体半裸,腿部修长,成大开口‘U’字形。衣裙飘曳,巾带飞舞,横空而飞,四周天花飞落。”描述的大多都是飞天的面目轮廓与服饰样式,对飞天脚部的姿态没有涉及。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敦煌·飞天》也不可以说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在当前,中国舞蹈艺术工作者们已经到了瓶颈期,在十字路口迷失方向,一方面他们要以包容的姿态去拥抱西方文化,让中国的舞蹈艺术走向世界;而另一方面他们又担心在中国艺术吸收西方艺术的过程中,会不会深受西方艺术的影响而丧失其本土文化的独特性。“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为此我们应当坚持中国的本民族文化,在此基础上包容与吸收西方文化,推动舞蹈审美在观念和创作手法上的发展创新,促进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产生碰撞的同时,让中国文化保有其特性,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飞天形式舞蹈
冰上舞蹈搭档
小议过去进行时
飞天探月,永不止步
飞天之路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我和舞蹈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