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演唱中技术对情感表达的影响
2021-11-14蔡楠
蔡 楠
(兰考三农职业学院 河南 兰考 475300)
歌唱是一种表达。有修养的歌唱听起来舒服、悦耳、自然,有着细腻的“情感”外现,具有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没有感情的歌唱是苍白的、没有灵魂的。在声乐教学中,笔者发现一些歌者在演唱作品时缺乏艺术表现力,无法将感情融入歌唱中。其实,有时歌者缺乏的不是内心的情感感受或是对作品的理解度,而是技术层面的东西。优秀的艺术表现力不仅来源于情感因素,更多的是来自于技术层面的支持。
一、声乐演唱中影响情感表达的因素
在声乐演唱中,情感表达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影响情感表达的因素有哪些呢?我认为应该包括以下内容:音准、节奏、气息、发声、力度、“演唱技巧”(legato、staccato 等)、表情记号、咬字吐字、速度、演唱姿态、演唱场合、演唱时的内心情绪、对歌曲的理解、文化修养、音乐审美、舞台经验、对歌曲的熟悉程度、身体状态等等。这其中,我选取了一些技术层面的内容来谈一谈情感表达。
二、声乐演唱技术对情感表达的影响
(一)音准、节奏
音准、节奏是音乐的基础。在声乐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的学歌方式是通过听、看优秀歌唱家的音频、视频来进行学唱模仿,殊不知歌唱家在呈现作品前,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细腻基础的练习。这些过程没有被看到,也就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自己没有经过加工,直接将结果“拿来”,这就导致演唱时出现音准略有偏差、节奏不够精准而不自知的情况。并且一旦通过这种不良学习习惯熟唱作品后,再想纠正音准就格外困难。尤其在钢琴正谱伴奏中,大部分钢琴正谱伴奏是没有演唱主旋律的,钢琴伴奏和人声演唱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艺术作品,这就要求表演者的音准和节奏做到完全精准,如此一来,错误的练习方式产生的音准和节奏问题就会放大凸显,严重影响作品的完整度和艺术表现力。所以就这一点来说,学唱环节中必不可少的就是要在钢琴上按照正确的节奏弹奏旋律,从而进行学唱,为更高规格的艺术表现做充分的准备。
(二)气息
谈到歌唱,绕不开的话题一定是气息。但是真正能够正确用气的学生却是凤毛麟角,多数学生发声时出现不用气或乱用气的情况。歌唱中出现的问题也大多是由气息引起的,比如一些学生吸完气之后肚子是僵硬的,腹部的肌肉主动发力,却认为自己是在用气。这样“用气”发出的声音是停滞的、略显憋的,声音无法自然地流动出去,更难以谈及艺术表现力。
正确的气息应该是有弹性、有活力的,腹部内腔有“空”的感觉。正确使用气息,配合科学的发声,声音是流动的、自然的、圆润的。
好的呼吸法应该是腹式呼吸法,同时胸腔也是打开的。吸气不要吸得过满,不然会撑和憋,吸8、9 成就可以了。吸气不能只用前腹部,而是整个腰腹部一圈都要参与,这样吸完气之后最下排的肋骨是微微向外扩张的,后背后腰也有向外张开的感觉,好像是带了一个游泳圈在腰上。发声的时候依然保持着这种吸气的状态,甚至有把“游泳圈”向上轻微端起的感觉。这时,腹部依然是有弹性的,而不是僵硬、憋的状态。吸气前腹部是放松的、不使劲的。这一点很重要,如果腹部提前憋着,自认为是做了准备,这样吸进去的气也是僵的,所以准备阶段腹部一定要完全放松。如果在站立状态下无法体会,可能是由于之前的错误习惯导致的,可以采用平躺或者侧卧来体会。掌握正确的呼吸之后,可以配合一些气息训练来练习呼吸机能,只有气息有弹性、有活力,才能为真挚的情感表达提供动力来源,为良好的艺术表现力奠定基础。
(三)全声和半声的发声技巧
每个人构成“乐器”的腔体的大小和声带的薄厚长短各不相同,导致音色和音量也千差万别,但是好的声音还是有一定的共性的。科学的发声应该是通畅、圆润、松弛的,这往往基于长久、大量、系统的练习。发声方法对歌唱的影响不多赘述,这里着重提一下全声和半声的不同运用如何影响情感表达。
通常情况下独唱多采用全声,合唱多采用半声,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独唱虽然采用全声较多,但是如果合理地运用半声,改变共鸣腔体的运用范围,则会产生更丰富的听觉效果。比如《大江东去》一歌中,第一句前半句“大江东去”就采用全共鸣发声技巧,使磅礴气势一展无余,紧接着后半句“浪淘尽”的“浪”字转换为半声的发声技巧轻出,这种半声演唱营造了丰富的听觉层次,歌曲的韵味立刻传递了出来。再如《越人歌》中,“不訾诟耻”的“诟”字,有一个明显的半声技巧处理。半声演唱技巧是一种高级的发声技巧,对歌者的基本功有非常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歌曲的艺术表现力有着较大的影响。全声与半声结合的演唱方式使歌者的情感表达更为细腻。
(四)Legato(连贯)技巧
无连贯(legato),不歌唱。连贯技法的运用,使得音和音之间保持连续,连接圆滑顺畅。这需要遵循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保持腔体,乐句中的每个字演唱过后绝不能关掉或塌陷腔体,要注意音和音的连接——尤其是元音之间的连接,辅音要很快地过渡到元音上,元音的演唱时值要一直保持。在练习歌曲时,甚至可以先去掉所有歌词的辅音,单用所有的元音进行连接演唱,以练习音和音的圆滑连接,体会并熟练之后再加入辅音演唱。要达到连贯的演唱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在练声训练中,加入不同元音连接的练习。
连贯技法另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保持气息,在需要演唱得连贯的乐句中,气息从始至终不能松掉懈掉,要始终处于运作状态。练习歌曲时,想象每个乐句是一道彩虹,开头轻声进,气息带着声音线条连贯地向前走,最后轻收。比如《怀念曲》中几乎都是这样的演唱方式,每一个乐句都要唱得非常连贯,比如第一句“把印着泪痕的笺”,“把”字轻出,后面的字自然由气息牵引出来,最后“笺”字轻收,形成一个连续的彩虹弧线,换气后,下一句“交给那旅行的水”的“交”字继续保持“笺”字的歌唱状态,形成下一个彩虹弧线。演唱中解决了legato 的技术运用问题,远比强调“情感”而忽略“技术”的演唱更有艺术表现力。
除了legato(连贯)技巧,还要注意跳音、着重音、保持音、三连音等的演唱方法。比如三连音的演唱技巧,三个音要保持同一个力度,不可第一个音唱得重,后两个音唱得轻。比如《思乡》一歌中,“一声声道:不如归去”的“一声声”三个字,唱好三连音节奏的同时,还要将力度均摊在三个字上,展现出好的歌唱修养。
(五)力度技巧
整首歌曲用一个力度来演唱是很难打动观众的,作曲家在创作歌曲时,已经将不同的力度记号标明在谱面上,力度也是影响艺术表现的重要因素之一。比如《思乡》中,开头的几句都是在反拍上起音,这本身就表明了弱力度起音,而谱面上恰巧在开头也标记了“p”的力度。歌者在演唱前要明确第一句“柳丝系绿”的逻辑重音应该是在“柳”字前的正拍空拍上,先在心中唱出正拍的重音节奏,再轻声地唱出反拍上的“柳”字来。“系”字是在下一小节第一拍重音位置上,那么这个字要稍微唱得比其他几个字重,所以第一句中几个字的力度强弱变化应该是“p(柳)——渐强到mp(系)——渐弱回p(绿)”,之后几句也采用类似的力度技巧演唱。
对力度的精准把握需要平日反复的练习积累。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加入不同力度变化的练声曲,以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将力度按照“fff、ff、f、mf、mp、p、pp、ppp”分为8 个等级,再加上sf(突强)、fp(强后即弱)、渐强和渐弱这四种力度类型,精准进行练习。要注意在练习的过程中切不可只唱大概,要对每一个力度精确要求。这其中还要注意长音的渐强和渐弱,要做到匀速加强或减弱,比如在速度88 拍/分钟下,一个八拍长音的渐强渐弱,一定要明确从什么力度开始唱,中间渐强到第几拍的什么力度,第几拍开始渐弱,以及最后结束在什么力度上,这些细节都要有明确的指示,切忌模糊训练。
经过简单的片段的练声曲后,就可以逐步加入高阶的练声曲,比如《马蒂尔德·马凯西声乐练习曲》、《阿勃特声乐练习曲》、《派诺夫卡声乐练习曲》、《孔空声乐练习曲》等。这些声乐练声曲中有丰富细致的力度标记,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科学、专业的训练,情感也在这种丰富细腻的力度处理中得以抒发和表达。
(六)表情记号
正规的谱面上总会出现各种表情术语标记,这些表情术语奠定了演唱的情绪基调,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作品的风格和情绪。不同时期,不同的作曲家在不同背景、不同心境下创作出的作品的风格、情绪是迥异的,有的是甜蜜、欢乐的,有的是热情、冲动的,有的是坚定、有力的,有的是温柔、平和的,有的是哀怨、悲伤的,有的是辉煌、壮丽的等等。
情绪对歌唱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情绪的波动和情绪的偏移都会影响演唱效果。错误的演唱方式是在情绪浓烈的时候改变了腔体的开合,比如基调悲伤的作品在演唱时切忌由于情绪的波动带来腔体运作的改变,从而影响腔体的充分打开,即使是悲伤的作品也应该保持积极、饱满、兴奋的状态。要想做到正确地把握情绪,在平时的练习中就要注重个人情绪控制的训练,适当地加入带有情绪训练作用的练声曲。比如针对同一首练声曲,在移调的过程中可以先后设定,依次唱出“柔和的、甜蜜的、悲伤的、辉煌的”等等,将不同的情绪融合在练声曲中,作为日常练习的一部分。这样,在遇到不同情绪的作品时,可以快速代入对应的情绪,提高艺术表现力。
除此以外,还要深入了解作品的相关背景、歌词内涵、作者意图等,以期全面展现作品的艺术性。
三、结语
在漫长的声乐发展历程中,歌唱的技术逐渐完善与科学。但在培养歌唱情感方面,却总有些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不仅要注重对作品的理解、内心情感的外显、曲式分析能力的培养等诸多方面的积淀,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歌唱技术层面的提升。本文从全声、半声,legato,力度,表情术语等技巧层面谈论自身浅薄的认识。这篇充满主观感悟的文章只是一孔之见,以期此文可以作为引玉之砖,对读者有点滴启发,也期望越来越多的歌者可以展现出具有较高艺术水准、较高音乐修养的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