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益阳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
2021-11-14黄慧雅
黄慧雅
(湖南城市学院 艺术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关键字】益阳花鼓戏;新媒体;发展
2005 年3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这是国家层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纲领性文件,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局出发,阐明了工作背景和目标,提出了相应的工作要求。2013 年11 月,我国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以“宣传、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宗旨,旨在提升“非遗”的全民保护意识。2015 年7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中明确提出“发挥互联网在戏曲传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通过新媒体普及和宣传戏曲”。2017 年10 月,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这一系列的顶层设计都充分说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非遗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作为湘楚文化发源地的湖南,既有着令人震撼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着光辉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花鼓戏作为地方戏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早在2008 年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湖南花鼓戏重要组成部分的益阳花鼓戏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曾经辉煌的益阳花鼓戏日渐没落,甚至濒临失传,如何在新时代传承、传播戏曲文化成为了重要课题。
当前,互联网正在成为重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革新力量。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 年6 月,我国网民规模9.40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0%。这展示了互联网市场的超强潜力。其中新媒体成为舆论宣传的阵地、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新媒体时代,传统戏曲也要跟上步伐,充分利用好新技术和新思维来武装自己,创新传承与传播方式,使其保持持久的艺术生命力。
一、新媒体概述及益阳花鼓戏发展脉络
新媒体概念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提出至今已有60余年,它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具有交互性、个性化、共享性等特点。一般将新媒体分为互联网新媒体,如各类网站、虚拟社区、网络报刊、网络广播等;手机新媒体,如手机短信、手机电视等;数字电视新媒体,如IPTV、移动电视、户外媒体等。现如今,新媒体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或多或少的产生了关联,由此也产生了“新媒体电影”“新媒体广告”“新媒体动漫”等等,已然成为热门话题。
湖南花鼓戏是省内各地方小戏花鼓、灯戏的统称,因地域不同又分为多种流派,如长沙花鼓戏、益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岳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等。其中,益阳花鼓戏是湖南花鼓戏中最具代表性的种类之一,俗称益路花鼓。这一路花鼓戏历史悠久,清道光、咸丰年间,就有既演湘剧又演花鼓戏的“大兴班”建立。清同治时期,花鼓戏有了最初演绎形式“两小戏”;抗日战争时期,有“益阳楚剧抗敌宣传队”专门自编自演抗日曲目;新中国成立后,益阳花鼓剧团进京演出《生死牌》,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赞赏,影响广泛;直至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鼎盛,有《风暴过洞庭》《啼笑因缘》等一批获奖剧目。但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群众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样,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益阳花鼓戏逐渐衰落,原有花鼓戏剧团相继解散,演员改行,创编人员急剧缩减,原有观众群体年龄结构的老化以及年轻观众群体审美取向的变化,使花鼓戏发展面临困境;至2012 年花鼓戏迎来机遇,原官方剧团开始陆续转企改制。新时代下花鼓戏想要有更好的发展,必然要搭上新媒体的快车。
二、新媒体在益阳花鼓戏传承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新媒体这种数字化的媒体形式,包括了所有数字化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等,新媒体的发展为地方戏曲提供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平台,更为坚实的存储保障和更为多样的内容开发,利用好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便能更好的优化地方戏曲的文化生态环境。
(一)新媒体为益阳花鼓戏的广泛传播提供平台
花鼓戏表演一般以在舞台现场表演为主,从早期的露天舞台到后来的剧场舞台,演员、乐队与观众都是在同一审美场中近距离交流。而随着电子传播时代的到来,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花鼓戏要想保持其生命力,受到新一代观众关注,更是要积极融入新媒体技术。一方面,新媒体传播打破戏曲观赏的时间与空间壁垒。原本需要固定物理空间作为表演载体的戏曲在新媒体中成为了一种非固定性的流动状态,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在非固定的场所进行观赏;另一方面,新兴平台的融入将使得花鼓戏的受众群体扩大。由于新媒体传播具有交互性、即时性特点,用户可进行实时互动,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传播信息与网友共享,吸引更多的观众群。
(二)新媒体为益阳花鼓戏的内容存储提供保障
传统戏曲传承方式以口传心授、言传身教为主,此种传承保护难度大,新媒体是建立在数字化、多媒体、网络等新技术基础上的产物,它能为益阳花鼓戏的内容留存提供数字化保障,包括对“非遗”资源的数字化转化,即将文字、照片、手稿、音乐等存储于数字媒介中;对相关的实践过程进行多维度的动态、高清记录,最大程度上达到保真效果;对所采集信息的有序归档,建立益阳花鼓戏数字资源库等,为花鼓戏更加长久的留存提供最大的保障。
(三)新媒体为益阳花鼓戏的内容开发提供空间
传统花鼓戏剧目取材一般来自现实生活、民间传说或宋元杂剧等,且表演时间动辄几个小时。而在新媒体环境中,一些短小精悍的内容更能获得平台及用户的喜爱,与此同时,伴随着新媒体经济的出现,一大批专业的内容制作者、制作团队也开始加入新媒体行业。基于此,可以尝试把原有戏曲以碎片化形式展示或创作微折子戏将戏曲中的精华传播给观众。另外,借助数字虚拟技术创造虚拟人物、虚拟舞台,将其与新媒体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
三、新媒体在益阳花鼓戏传承与发展中的路径分析
数字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媒体,利用新媒体传承、发展益阳花鼓戏的路径,从终端层面上可以理解为利用电脑、手机等作为输出终端来推广花鼓戏;从技术层面上可以理解为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手段来保护、发展花鼓戏。
(一)以互联网、手机为平台,构建多矩阵推广模式
建立新媒体矩阵可以增加花鼓戏的曝光度,只要能长期在领域内做质量较高的原创内容,就会带来更多的曝光度,同时多矩阵便于为主阵地导流,进而提升主平台的自传播力,获得更多的粘性观众。
1.网站宣传平台构建
从目前已有的当地政府官方网站来看,益阳市人民政府网及益阳在线(益阳市对外宣传官方网站)都有对花鼓戏的简要介绍,但其他花鼓剧团相关的网站建设资源较少且更新不及时甚至没有,所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花鼓戏剧团为主体的花鼓戏对外宣传官方网站系统刻不容缓。具体内容可以涵盖益阳花鼓戏历史发展脉络简介、具体艺术流派及表演特征、经典剧目资源、传承谱系等。
2.手机宣传平台构建
近年来我国手机网民人数不断攀升,截至2020 年6 月,已达9.32 亿。要想地方戏曲有更大的发展就必然要与时代接轨,全方位利用好手机平台。具体措施包括:借助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鼓励传承人、优秀表演者开设个人账号或公众号,传播戏曲表演、排练中的点滴逸事,加强互动交流;利用各类短视频平台,安排专人或专业团队将舞台表演、服装设计、人物造型等各个过程进行记录,多制作一些精准短小、鲜明快捷的短视频或vlog,定期发布以吸引不同年龄层的观众;运用直播软件,将传统面对面式的现场演出拓展部分至线上,带来更为便捷的观看方式。
(二)以数字技术为手段,建设全方位数字资源库
目前,大部分机构在戏曲保护数字化应用过程中,尚处于拍照、采访、记录、物品收藏等初级层面,形成的档案多为纸质或胶片等传统载体,因此建立一个便于长期储存和检索的数据库是对花鼓戏进行有效保护的前提。具体包括:将益阳花鼓戏文献、图片、剧本等实物资料进行数字转化,建立数字档案库;将花鼓戏动态实践过程,进行立体的记录,数字化存储;将花鼓戏服饰、道具、场所等进行数字化整理。充分利用数据库技术,全面立体的组织好资源。
(三)以虚拟现实技术为抓手,开发多类型新媒体花鼓戏
现代观众的审美标准越来越高,为戏曲人物、舞台注入新鲜血液,为观众带来更大的感官体验是现实需要。从虚拟现实技术出发探讨新媒体戏曲是从技术层面上保护、发展花鼓戏。新媒体不仅对戏曲的传播方式产生影响,在虚拟技术持续发展的环境下,它也将逐步与戏曲深度融合。虚拟现实技术将由计算机实时生成动态三维立体图像,并且通过多种传感设备使观众投入戏曲场景中与某一戏曲场景自然交互。例如,将角色通过虚拟技术设定出来,观众会看到虚拟旦角、虚拟小生;借助三维技术模拟实景,既省去了舞台搭建的繁琐,又使布置更加逼真,场景转化更加自然,达到艺术与技术的完美融合。
四、结语
当前新媒体正以活跃的创新、高速的增长、广泛的辐射深度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新的审美习惯也正不断冲击着我们,传统戏曲要想在新环境下有更好的发展,必然要借助新媒体的春风,不断扩大宣传矩阵、不断提高存储技术、不断丰富表演形式,吸引更多的观众群体关注,让他们了解、关注、喜爱并主动加入传承与保护的队伍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