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文化内涵研究
2021-11-14丁玲玲才亚楠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丁玲玲 才亚楠(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电影是文化商品也是一种文化形式,中国电影海外传播就是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舞台,让国际观众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由于文化差异普遍存在,所以对于同一现象会产生不同的文化解读,甚至还会引发文化误解,因此,在国内好评如潮的电影,却可能在海外影院遭遇滑铁卢。总结我国海外接受度较高的几部电影,如《英雄》《卧虎藏龙》《功夫》《赤壁》《十面埋伏》,其共同特点为在突出中国元素的同时,故事讲述方式普世化,传达的价值观念能引起海外观众的共情心理,加之影片的海外宣传实行多途径、地域化、适时性,是众多试图“走出去”的影视作品学习的榜样。
电影的核心是文化。黄会林等学者对2011年度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传播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海外观众更青睐于中国的功夫类影片,因其认为中国是功夫的故乡;在文化“走出去”工程开展中,孔子学院为海外民众提供了了解中国文化的便捷机会,促使其对中国电影产生好奇与兴趣。但是想要海外观众走入影院为“兴趣”买单,仅靠充斥民族文化元素的表面形式是绝不可以的,对于故事情节要有高要求,必须是可理解、有特色的中国故事。另外,还必须考虑到语言的表述方式、故事内容的适当调整、影视制作的特效植入和宣传途径的拓展开发。中国电影要在全球化背景下“走出去”,就必须在民族价值观与海外价值观间确定平衡点,适应海外文化语境,提高海外观众的接受度,只有“走出去”方能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一、展现民族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一)电影内容体现民族性
中国电影要提高海外传播能力最根本是要对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粹充满敬畏、热爱与信心,影视作品中以国家主流价值观为核心,融合东方文化之独特风格,展现东方人物之独特魅力,时刻谨记鲁迅先生所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电影重在讲述好“中国故事”,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积淀,有无数故事可讲。我国海外接受度较高的电影中,《英雄》《赤壁》《十面埋伏》就是以历史故事为原型改编而成,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海外观众会以此为学习依据和契机。
然而一些优秀影片,如《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海外评价不高,多是由于海外观众对于影片中哪吒“生而为魔”的背景不理解,对于中国亲子关系的深意缺乏体会,文化折扣现象凸显,导致海外票房不理想,也无法达到传播中国文化、输出文化产品的目的。所以在讲述“中国故事”的同时,电影人需要对故事内容进行调整,尽量规避能够引发文化折扣的内容。在国际交流不断加深的大环境中,中国影视作品需要在展现民族特色的同时,考虑海外观众的理解能力,尽可能削减“文化折扣”现象。《流浪地球》和《孔子》两部电影在该方面处理得当:前者以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故事核心;后者传达的处世观体现出“和而不同”的态度。类似影片都契合当今世界国家间“求同存异”的外交宗旨,也会在海外观众间产生共情和认同,达到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目的,比如《流浪地球》就对中国电影科幻片“缺席和失语的地位”有所改变。
(二)电影形式体现民族性
电影形式是指在影视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存在方式和文化形态,文化形式会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而发展,并趋向多样化,电影形式亦然。电影通过场景、道具、服饰、音乐等形态表现其文化内涵。在讲述“中国故事”的基础上,电影人致力于结合中国元素,打造凸显民族文化特点的电影形式。例如《英雄》中辅助叙事的色彩,尤其是中国红的使用,代表爱情、战争及对传统侠义消亡的感叹;《卧虎藏龙》中竹林打斗场景,利用饱含中国文化韵味的竹林,展现两个功夫高手心理较量的同时,将中国武术内外兼修、形神合一的特点一并传达,让观众有身临其境感受中国文化的体验。
海外传播取得好评的中国电影都是将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故事,通过淋漓尽致的文化元素加以修饰呈现,同时与海外观众所熟悉的语境巧妙结合,在影片制作中既保留中国风格,也融合西方思维,这有利于融入世界电影格局,成功迈开“走出去”的步伐。
二、提升融通交流,培养文化共情
(一)电影的语言体现融通性
电影中的语言就是人物对白,直接传递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想法,在整部影片中起到推进和解释作用。语言表达是中国电影在海外传播中的重要阻力之一。中国电影海外放映时主要通过字幕帮助观众理解对白,这需要高水准的译制能力。海外传播比较成功的电影中都对语言进行了灵活处理,《长城》是中美合资的第一部重工业电影,其对白有汉语、英语和西班牙语,从制作初期就预设出海外观众潜在的理解需求。影片中汉语对白部分的英译并未严格按照剧本对白进行翻译,而是通过意译法表达出电影中人物意图,以便于海外观众更容易理解剧情和人物关系。例如:影片中主帅曾这样说:“让他给我们展示一下,让将士们开开眼。”这句对白中“开开眼”的意思是“见识见识”,其英译是“to broaden one’shorizon”,字幕的翻译却是“Give him some space.”(给他腾出些地方),要众人把大厅的桌椅挪走,给威廉展示腾出空间。此句话一出,众人开始行动,挪动桌椅,也正是印证这样翻译很恰当,话语与行为统一。整部影片多处都采用了这种意译的翻译方式,便于海外观众理解人物意图和心理。针对电影中的特定背景翻译对白,是电影语言融通性的体现。徐克导演的3D版电影《智取威虎山》也充分考虑到中外文化差异对语境理解度的影响,在字幕翻译上下足功夫,帮助海外观众更清晰地理解电影内容和情节,把握人物心理过程,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二)电影传达的价值观念体现融通性
电影的海外传播就是要获得异域文化背景观众的认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不同是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又一重要阻力。许多优秀影视作品在国内好评如潮,在国外却反响平平,电影《战狼2》是典型范例。该影片所传达的“爱国情怀”和“爱民精神”“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正义表达却引起海外观众的抵触情绪,反而成为“走出去”的壁垒。可见不同立场、不同文化对同一部影片的理解和接受也不同。中国电影不需要迎合,但是需要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确立文化共情和文化契合点,尽量削减“文化折扣”,避免文化误解。
电影《长城》建立起民族与世界的相通点:影片取名“长城”,因为中国的长城已世界闻名,海外观众有熟悉的第一印象,同时也借助该影响唤起观众对于东方文明的向往;电影中的故事选材中西元素结合,有海外观众熟悉的面孔;武术、服饰、火药、怪兽饕餮等中国元素与西方英雄元素结合,最为重要的是该电影宣扬的主题是责任、忠诚和信任,这是海内外皆认可和融通的价值观念,很容易产生文化共情,从而实现文化的传播。
三、植入创新理念,扩大国际影响
(一)电影的制作体现创新性
电影制作创新是指利用科技特效,将电影展现的文化元素和表达的文化内容完美融合,制造出色彩、音乐、画面及动作的多样化、立体化效果,给观众带来新的观影体验。想开拓海外市场的中国电影不能忽视科技特效给电影制作带来的巨大影响,必须研究开发影像制作新方案,通过数字视觉效果、数字立体声等技术手段提高中国电影,尤其是主旋律电影的呈现能力,以增强对海外观众的震撼力和吸引力。电影《卧虎藏龙》的摄影师鲍德熹利用科技特效拍摄“竹林”“轻功”等有代笔性的中国元素,获得第73届奥斯卡最佳摄影奖。电影《孔子》的导演胡玫也聘请了鲍德熹,同样运用极致美感的特效拍摄这个古老的中国故事,细腻丰富的镜头语言勾勒出新的叙事形式。《孔子》制作中将影像效果与声音效果完美结合,使海外观众置身于古典音乐氛围,自然地感受儒家文化的深刻内涵。电影《影》利用科技特效呈现水墨国画的影像风格,渗透道家阴阳相生相克的文化理念,结合中国古典乐器,造成水墨风雨、琴瑟雅乐的视听效果,也是电影制作创新的优秀代表。
(二)电影的宣传途径体现创新性
中国电影海外宣传需要考虑到文化背景和环境差异等因素,在文案制作、营销思路和推广举措上与国内有所不同。尽量做到以目标地的推广模式为参考,以目标地观众的需求为依据确立电影定位,最大化宣传电影的优势特点。与好莱坞及其他发展成熟的影视界相比,我国的影视公司在影片推广和宣传方面能力薄弱,导致很多优秀作品无法进入高端影院。电影制作初期就应该将海外市场作为宣传目标之一,这需要电影人培养国际视野和文化传播的意识,开拓新途径、倡导新思路,积极与目标地宣传团队联系接洽,快速准确判断市场动态,因地制宜合理调整宣传文案,争取市场最大化。例如,电影《长城》选择与环球影业和传奇影业合作展开宣传活动,上线率达75%,远超同期国产影片,其国际合作宣传的方式值得借鉴。
拍摄影片采取国际合作也不失为一种宣传的途径,其拓展开发的新领域对电影行业产生反哺作用。近年来,中外合资合作的电影层见叠出,例如《唐人街探案》系列、《湄公河行动》等。不同文化背景的影视工作人员通过合作进行创作上的交流沟通,会增强作品的普适性和国际认知度,从而为海外宣传提供更多机遇。
结 语
电影的核心是文化,中国电影想在被好莱坞影视占据和主导的海外市场赢得一席之地,向海外观众输出影视作品,必须保持文化民族性和融通性,在唤起海外观众文化共情的基础上讲好“中国故事”,在深入国际合作、海外投资的基础上开辟多种宣传途径,展开平台建设和合作。电影选材中深耕挖掘中华文化的内涵;电影语言改善表达方式,减少文化误解与障碍;电影制作上采用先进科技,在音乐、背景、画面设计上不断进取;电影宣传中改进策略,国际合作宣传与独立宣传结合,不依附、不孤立。以打动人的故事为根基,借助普适的价值观和易懂的语言唤起共情意识,削减“文化折扣”,提高文化传播效果,努力为中国电影“走出去”开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