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课程如何设计播客创作工作坊
2021-11-14唐乐水
■唐乐水
许多艺术类学生在日常沟通中常常向相熟老师真诚发问:专业课程到底有什么用?很多院校在推广的OBE模式(按照澳大利亚教育部的定义,OBE可以理解为是基于实现学生特定学习产出的教育过程)是一种解答思路。对于艺术类专业学生而言,每门课程就是为毕业作品册增加内容的机会。对于艺术类专业老师来说,如何让课堂创作连接社会行业脉搏也被摆上议程。相较于在编导和戏文专业课堂内外视觉类内容创作训练的日趋成熟,还有一个正在兴起的内容创作领域值得被关注:那就是以播客为代表的声音类内容产品。
一、播客:声音内容产品正在崛起
2020年底iiMedia Research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在线音频用户数量已接近5.4亿,播客市场正在由小众走向大众。播客常被提及的一个关键标签是“有温度”,它的应用场景主要是睡前和上下班时间段,以及做家务和散步时,是非常典型的陪伴型媒介。与抖音等短视频媒介主打短、平、快的内容类型相反,播客能够承载更长的有效收听时间,在解放视觉的前提下夺得人心。在习惯了碎片化阅读方式的当下,播客的收听场景为消费者营造了一个封闭的空间,这意味着不需要视觉跟随的状态下更容易建立起依赖和亲密关系,这也意味着播客能够容纳更有深度的内容,甚至打磨出具有留存意义的内容作品。
播客(podcast)由iPod和broadcast(广播)两个单词组合而成,是传统广播搭载互联网之后产生的新新物种。广义上的播客节目指的是“所有以互联网为载体的音频内容”。它不再像广播那样受限于体制和规则,又接续了传统广播特有的沉浸魅力,播客节目透过耳机以声音媒介独有的真实感和陪伴感培养起了一批数量庞大的声音内容消费者群体。这种粘性有时候也被认为是和声音带来的真实感相关,声音被期许带来的真实感和陪伴感要强于图文。
按照《城市画报》的统计,2020年全世界有超过八十万个活跃的播客,超过五千万集的单集节目。2021 年这个数量还在陡增。除了声音内容创业者在数量上不断提升,第一梯队帐号的流量优势也开始显现:以《日谈公园》为代表的头部中文播客帐号单期平均播放量可达十五万,全网平台的总播放量已经超过两个亿。随着5G技术的成熟以及车载音箱、智能家居等物联网硬件进一步普及,这个内容市场在可预见的不远未来还会迎来新的增长点。
在中国,音频平台的用户画像显示,播客受众以有海外留学背景的知识青年为主,收听群体正在从知识青年向普通青年扩散。播客并不直接等同于声音类的知识付费,它的节目形态能够满足的需求种类要高于出于职业内卷焦虑而虚假繁荣的知识付费行业,它更多倾向于情感满足,所以潜在的后劲也更足。
在中文播客的江湖版图中,既有像《故事FM》那样主打由亲历者自述真实故事的帐号,也有《黑水公园》那般定位于谈论影视节目的音频。有广告等行业职人洞察职场的《贝望录》,也有成功商业化融资后开始打造帐号矩阵的《日谈公园》。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在日谈的矩阵中既包括《天地无用》《和宇宙结婚》《日谈物语》《日日好物》《日之录》等从属性质更明确的子栏目,也包括《李淼谈奇案》《我在故宫聊八卦》等由客座主播打造的个人IP节目,这些帐号形成了互为攻守相互引流的帐号集群,也带来了音频类MCN独特的可能性。
如若还对节目在思想性和思辨性上有着更多期待,那么传统媒体人主讲的时事评论类节目《八分》以及人文社科领域学者透过播客形式进行发声的节目《随机波动》,都能够满足这样高知识浓度的进阶所求。以《随机波动》为例,哪怕内容是从明星八卦开篇,也总能够顺回到社会结构与伦理角度更深层次的充满学养质感的讨论。而《八分》所依托的《看理想》APP本身就是人文取向知识类付费节目的集散地,一直都在探索付费类声音节目的新形态。
播客的内容类型正在快速迭代,数字音频相较传统视频更能快速转型跟上社会的旨趣和情绪。视听感官大发展的时代,声音媒介的讨论看似古典,却蕴含着更多关于未来的可能性。
二、艺术类课程中播客创作工作坊开设可行性分析
播客的内容归根到底是由创作者的个人兴趣驱动的。大部分播客在商业化之前以及商业化的初期都是将个人情绪、故事以及感悟进行作品化的一个出口。艺术专业的学生天然对生活的感悟力超越其他专业的学生,制作播客节目可以被视为是将日常所思所想以及美感体悟进行声音化再创作的一种手段,能够让学生将细碎的思考进行消化、提炼、整合、创意,以及留存。
艺术类专业开设播客创作工作坊还能够让学生将学科知识立刻转化为喜马拉雅、蜻蜓FM、网易云音乐、QQ 音乐、懒人听书等主流音频平台中的上线产品,且存在未来透过广告、商业合作、内容版权、粉丝社群等进行内容变现的可能。以编导专业为例,大部分编导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都修习过《中外电影史》《类型电影》《电影赏析》等课程。这与以帮助听众拆解热门电视剧和影视剧集内容的《反派影评》《硬核电台》等声音节目定位直接扣连。已存课程生产的文字版本学生影评习作可以二次加工为音频形式,进行产品化输出。
其次,播客作为一种声音内容产品形态的灵活性远超其他类型的内容产品。相较于视频产品,一档声音节目的投入和制作成本要小很多,恰恰适合时间试错成本很低、经济抗风险能力比较差的在校学生作为模拟运营创业赛道。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播客对于学生在叙事中进行声音素材处理的锻炼效果极佳。相较于依托其他形态创作作品,播客只能够依靠五感中的听觉进行感知的特性,使得它极度依赖好的音效制作。以《故事FM》为代表的一些播客制作团队会配置原创音乐制作者,以生产电影的标准和方式去制作背景音和配乐,在声音效果上形成独特的内容制作壁垒。可能是纯音乐、可能是不同原始声音的混编、也可能是嘈杂人声的拆分再组合,一切都是为了建构故事场景服务。
《故事FM》的音乐总监专门就《音乐在播客中是如何参与叙事》这个主题进行过公共分享。他关于声音如何在播客里帮助讲好故事的许多看法都印证了节目带给人的神奇的听觉效果:正是由于没有视觉的打扰,声音会延伸出更广的空间,那些被声音建构起来的场景会越发真实与充满力量。
正是由于在如何使用声音(人声、音乐、环境音)说故事这件事情上播客能够最大程度地释放想象力,使得学生一旦接受了这个设定,便能够可以跳出传统上以视觉化为主的作品创作定式,告别路径依赖,用声音打磨好故事。当再也无法借助视觉作为说故事的辅助手段,学生对于声音叙事的把控力势必会得到前所未有的锻炼。这又反过来提升了他们在以微电影、纪录片或舞台为载体的传统专业作品中声音处理的水准,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因果关联。
并且,相较于其他内容产品大多无法脱离团队创作,播客节目往往可以由一人完成。在2017 年之前,中国几乎没有人全职做播客。《跑题大会》《天书广播》等不少节目在草创阶段都是由一至两人的创始团队独立上线,运营一段时间后再慢慢扩大团队规模。相较于一开始就成规模的团队创作能锻炼集体协作能力,选择独自运营产品更能让学生体验一个内容帐号从无到有发展全过程中环环相扣的各个环节,也能够锻炼学生独自完成作品的耐性和执行力。
三、播客创作工作坊的方案设计
笔者在2020 年开设的课程中针对本科三年级学生实践过一轮播客创作工作坊的实验,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以下设计方案供参考。
(一)第一阶段:播客创作工作坊介绍。
对播客创作工作坊的日程设计特别是每个提交成果的时间节点进行说明。介绍工作坊的缘起、意义、议程设置、以及要求,让学生一开始就很清楚这个工作坊的价值取向和行动方式,对任务量进行合理预估,做好时间安排。
接下来,从声音文化史的角度引导学生对于播客节目产生兴趣。讲述声音说故事的历史,推荐声音文化相关读物,例如阿兰.科尔班的《大地的钟声:19 世纪法国乡村的音响状况和感官文化》以及吉见俊哉的《声的资本主义:电话、Radio、留声机的社会史》。这两本书都是以声音的物质性作为主线,可以辅助学生理解为何在跨媒介叙事的时代声音媒介如此重要。
进入声音文化的大背景之后,便要介绍播客节目的整个发展史,特别是分享那些获得了播客类大奖的英文播客节目,例如芝加哥电台2014 年开播的罪案类非虚构节目《Serial》,以创业为背景的帐号《Startup》,以及纽约人文学院推出的《THE VAULT》等帐号。
(二)第二阶段:师生共同拆解中文播客。
对于当下市场中的主流中文播客帐号进行分类,依次就各个分类中的头部帐号进行分析,拆解这些帐号的定位、典型栏目设置、目标用户画像、后台收听和互动数据,找到在声音内容创作这个领域进行突破的潜在机会点。
同时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进行现场讨论:相较于图文和视频,声音类节目的优势到底是什么?声音节目有哪些技巧可以让内容消费者沉浸其中?如何利用声音作为载体说故事?聊天类播客节目的主播群如何营造围炉夜话的气氛?头部播客节目如何设计互为攻守的节目矩阵?声音类的内容节目如何完成第一轮的流量冷启动?同一个帐号在不同的音频平台数据表现有哪些差异?应该选择哪些音频平台进行投放?播客节目在发展后期如何平衡广告内容和常规节目的关系与比例?声音节目如何合理使用音乐素材,避免未来遇到音乐版权纠纷?有哪些成功的视频类内容类型适合被重新进行声音化处理?
这些问题有关于内容制作本身的,也有关于内容上线后的运营相关的,每一个议题都是对下一个阶段的工作坊中可能实际遇到的问题进行提前预演。
(三)第三阶段:引导学生创制播客帐号。
这个阶段会对于声音设计的软件Adobe Audition 的功能和操作界面进行介绍,对于录制设备和收音可能遇到的状况及应对方式进行提前告知。
接下来会留出时间要求学生提交完整的播客帐号设计策划书。包含帐号名称,一句话的推广语,以及帐号的SWOT 分析(优势、劣势、机会、威胁)。
策划书通过之后,会由学生着手设计八期节目的内容大纲,再次集体讨论内容大纲的可行性,并最终由学生完成其中一期节目的完整小样的制作。
在这个部分除了声音内容节目的制作,还会着重训练学生以内容产品经理的身份上台在全员面前进行帐号内容发布。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如何精准控制上台演讲时间?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观众情绪对帐号产生兴趣?如何将80 分的产品讲到100 分?既然将播客节目视为内容产品,从一开始就不能将其定位为自娱自乐的产物,而是要追求具备一定的市场价值。
四、播客创作工作坊的设计反馈和反思
在对声音内容帐号的拆解过程中,学生的关注力主要集中在两类帐号:声音纪实类和闲聊类。声音纪实类节目典型的案例是《故事FM》,闲聊类节目头部帐号是《日谈公园》。帐号拆解的过程加深了学生对于内容产品制作细节的关注。这些细节包括:播客节目的推广页面设计(每一期的推文配图如何选择最精准体现故事性的一帧画面);播客节目的标题(分析比较点赞数最高的标题和播放量最高的标题,用文字云找出其中规律性的特质);播客节目中音乐元素的使用(人声、音乐以及特效的配合);播客节目评论区的互动反馈(主播如何透过评论与听众交流,听众留言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往后节目的选题走向)。
这些分析结论无疑全部都会直接体现在工作坊后半段的产品制作中。相较于直接从声音节目的历史进入声音产品实际制作,工作坊第二阶段关于各个类型播客节目详细解析非常关键。越能够带动学生沉浸到声音内容产品经理这个角色中,越能让他们对接下来的实践产生兴趣,从而投入身心完成作品。
虽然第一期播客创作工作坊每个团队的帐号只产生了一期节目的完整demo(节目小样),但是相当于将一个产品在真实状况下上线前的基本工作都进行了一轮预演。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重返第二阶段去回到成熟节目的分析中找到解决第三阶段实践问题的解答,让整个工作坊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创作内循环。最后想说的是,播客创作工作坊最重要的是提供艺术专业学生一个投入内容创业的推动力,毕竟学生可以选择在工作坊结束之后将这个帐号继续真实运营下去,这或许便是一个未来成功的声音内容创业者开启他的故事世界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