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特殊的文化关怀
2021-11-14杜佳
■杜佳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流动人口等群体的特点与需求,提供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开展针对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是党和国家开展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有法可依的必然工作。那么公共文化服务对象中的特殊群体,都包含哪些人群呢?《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已经界定,特殊人群包括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流动人口等。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目前已经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开启了“十四五”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参与政府举办的公共文化活动,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已经成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
参与公共文化活动是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也是当代每一位公民都应当享受到的基本文化权利和福利,这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这没有地域、年龄、性别等的界限,也不应有种族、身份等的差异。扎实有效地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生产、提供公共文化衍生品,是实现好、维护好、保障好特殊群体在内的广大人市民权利的基本措施。这既是党和人民政府对于基层人民的文化收益、收获、劳动提出的要求,也是各个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要去履行的社会职责,是在开展各类群众艺术推广工作所无必涵盖的作业目的和开展范围。
文化馆作为行政设立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单位。文化馆从创建之初,无论是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民众教育馆,还是后来的群众艺术普及馆、到现在的文化馆,长期承担着我国在全社会开展公益性文化艺术服务,进行少儿等社会艺术教育培训普及等工作,是让市民朋友们感到放松愉悦的活动场所,同时也以公益性质下到基层去培育和开展最基础的专业技术人员、拓展人民群众文艺艺术人才,组织开展多样化基本语言、声音、戏剧类等体现智慧群族传承和创造作品的内容,是组织、创作、生产、推广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是人们相互之间交流认可的意识形态,担负着以一种社会现象感性的去开展人民群众活动等职能的重要功能。因此,在全面展开对于老百姓推广群众文化拓展任务中,广泛针对一些非一般受众群体的文化活动,能够保护人们的基本文化权益,同时也是每个单位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
一、文化馆针对特殊群体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意义
1、针对特殊群体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体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是建立在一定范围内,往往限制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在社会广泛共同认识的基础上,政府根据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公共文化需求,为社会和人民群众提供各类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这主要包括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这类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具有很强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旨在保障国家公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具有鲜明的特征,其中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均等性,即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以公共文化资源为基础,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拥有,每位公民都能公平享受到均等的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也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文化馆针对广大特殊群体,开展各类文化服务,生产各类文化产品,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体现。
2、针对特殊群体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
公平正义是共产党追求的崇高价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社会公平正义是指社会普遍存在的利益关系都能得到妥善协调处理,人民群众内部存在的各种矛盾以及其他社会矛盾都能够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都能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各类改革,就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也是我国文化体制领域的重点改革任务之一。我们每个人都有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利。文化馆开展针对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正是保障包括特殊群体在内的广大民群众享有文化权利,落实党中央相关文化政策的重要方式,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
3、针对特殊群体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各类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重要体现。
人民文化权益主要包括人民群众能够充分、公平地享受社会各类文化发展成果的权利,人民群众在进行文化生产和文化创造上有能够展示和发挥个人才能的权利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文化幸福感,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文化小康”的重要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也是人民群众,他们的文化权益也应该得到充分保障。文化馆针对特殊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公益培训等文化活动,是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重要体现。
二、文化馆开展针对特殊群体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策略
1、针对特殊群体开展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馆在一些举措、计划拓展行径里,必须一直抱有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统筹推进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健康发展,保障包括特殊群体在内的各类人群的文化权益。例如:部分特殊群体对音乐、舞蹈、戏剧等动态艺术十分喜欢,可是因为一些状况,他们没有办法以及没有客观因素身临其境地聆听和欣赏。文化馆和专业老师应该从他们切身利益去考虑,把老百姓中意的种类丰富多样化的戏剧(包括音乐、舞蹈、小品等)送到田间地头、医院、社区、学校、军营等,更重要的是广大农村的特殊受众受益群体他们对地方戏剧有着特殊的情感,表达展示他们身边所熟悉的事与人,也感受到一些根据历史剧改编的小段子,既可以让这些不一般的受众人们确实感受到了公共文化服务对他们的普惠,同时也能够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关怀带到了他们的身边。
文化馆要把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放在日常工作的重要位置,深刻把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概念和内涵。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主要指全体公民,包括特殊群体在内,享有基本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的机会是大致均等的、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各项结果是大体相等的,同时尊重全体社会成员对公共文化的自由选择权。文化馆工作人员要深入学习和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工作的各类指示精神。文化馆还应根据自身职责范围,严格按照《江苏省公共文化馆服务规范》,制定好、落实好文化馆服务规范,对针对特殊群体开展的各类文化服务进行规范。
2、.加大对特殊群体免费开放力度
2011年,文化馆敞开大门,面向社会实施免费开放政策。文化馆免费开放是党和政府提高公共文化机构的使用效率,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文化利益的重要举措,有助于让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政府提供的各类文化活动之中,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大多是基层群众、低收入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和文化需求,有助于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地心心向往。文化馆在实施免费开放过程中,不仅要面对社会提供正常的文化活动和服务,也要积极面向农民工、老年人、留守妇女等特殊群体开展专题服务,让所有人加入到实施活动的受众群体当中,依法履行社会职责,要在尊重和接地气的服务对象的文化需求,实现均等普惠的公共服务基础上,设置面向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的活动区域,提供无障碍设施,推出具有多样性、特色性的文化服务。类似于一些上班族,他们只有在工作中结束的时候,能够有一部分闲余来到文化场馆享受公益类服务,在平时的工作时间,文化场馆有固定的对外开放时间,而这开放时间恰恰都是上班族的上班时间,上班族下班了,文化场馆也闭馆了,这就让一些想要走向基层活动去文化场馆的上班族没有闲余能够去感受艺术类的熏陶,同时文化馆的利用时间也非常的少。因此,文化场馆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错时开放,最大限度满足各类人群的文化需求。
3、面向特殊群体的公益性文化活动
文化馆要依托现有公共文化设施和国家开展文化惠民等工程,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提供文化活动场地、提供文化专业人才能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面向特殊群体的各类公益培训和公益类活动。在特殊节假日,支持馆办文艺团队,购买社会力量如社会艺术院团等深入各类企业、开展慰问演出活动。注重培育和打造特殊群体文化活动服务品牌,面向特殊人群提供展示文艺才华的舞台,激发他们参与公共文化生活的热情,创造更多的文艺群众作品。例如:泰州市文化馆每年在学生暑假期间举办多场未成年人公益性免费艺术培训班,让更多的未成年人能够享受到高端教育品牌的学习机会。文化馆还联合残联,文联、展开了针对残疾儿童热于的专业,让专技经验丰富的老师前去定点授课,让孩子们在属于自己的空间时间就能够得到自我的精神需求以及艺术方面才华的提升。在暑期培训学生招收中,为外来务工子女、城乡贫困家庭子女、农村留守儿童预留了名额。例如:南京市各区文化馆,针对每年特节假日,主动协同各区残联组织开展各类文化主题活动,促进并带动了残疾人社区文化活动常态化、多样化,有效推动了全民艺术普及,真正做到了文化惠残,让全民都有迸发出艺术细胞的氛围。南通市文化馆开展免费艺术培训,特别注重向留守儿童和外来打工的新市民倾斜,不断扩大艺术普及覆盖面,推进开展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苏州工业园区文化馆“春风行动”走进企业、社区、街道、工地、学校、商业中心等,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身在园区工作、生活的群众,能够体会到和谐、温暖、有爱的社会氛围。
4、加强数字文化服务
依托现有的公共数字文化项目和数字文化资源,加大宣传创新力度,将数字文娱资源开展一些归类整理,让其能够可以面向农民工、老年人等一些特殊群体服务的数字公益文化服务。关联一些产业科技园区以及企业,充分展开适合的特定人群使用的文化服务项目资源和文化服务内容,逾越公共文化服务的包含范围以及服务智能。文化场所也可以利用已经涵盖的公共数字文化项目的优势和技术人员的强项,展开对于社会文化组织和文化单位,征集和制作一批符合特殊群体实际文化需求的数字资源,通过已经建立起来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和文化馆网站,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兴媒体,为农民工等特殊群体进行定时定向推送,让农民工等群体在闲暇之时、线上之时也能感受到无处不在线的健康娱乐信息和精神快乐,从而在线下的闲暇之时,能够来馆或是实时在实时享受到政府给各类受众群体展开的多样化、信息化的线上线下的群体服务。场所还可以邀请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服务单位,广泛拉近特殊群体数字图书馆、音频馆建设。开展通过微信、各类网络数字化平台等不同的方向路线,推进信息化、现代化、线上线下的公益服务资源,面向特殊群体的文化服务,提高受众范围的的公益服务参与程度。张家港市文化馆老年大学积极利用数字文化馆在线学习、在线直播功能,开通“群文大讲堂”在线同步课堂,录制教学慕课视频,面向广大老年群众提供在线学习服务。例如有一些喜剧类的歌曲、小品、创作类的作品面向老年人,老年人对于戏剧的喜爱也是相对来说大于一部分年轻人的,所以开展线上戏剧视频演出也是能够扩大受众群体的范围和能力。
5、开展流动文化服务
全面开拓阵地式公益服务相对应的是开拓流动性服务,创造移动式文化馆。移动式文化馆,主要是指各级文化馆有意向的利用随时随地能够移动的舞台车开展下基层公益服务,从而让偏远地区、群众单位以及较少接触公益文化活动、公益文化资源的社会群体、社会区域,在一段时间内拓展送公益群众文化服务、举办群众文化活动的一种方式,旨在通过传达演绎老百姓欢喜的接地气类的公益娱乐服务,是以有效率、接地气、群众文化服务均等化作为初衷,、培育公益性质企业单位、不同公益文化艺术的自我孵化和创新能力,达到受众群体所需要和可以接受接纳吸收的艺术、娱乐等更高层次的一种内心心理精神上的需求。移动文化馆能够有效拉近公益文化场所和受众群体之间的心与心的感受及体会,让公益文化的资源得到更好的改善,改善不均匀分散的文化娱乐精神层面和受众不均衡等现象。文化馆要充分利用移动舞台车等,多多加强移动文化公益性服务,把群众乐于看到的艺术水准演出、公益层面展览等送到基层群众身边,送到校园、学生、送到企业、公司,送到养老院、福利院等单位,打造移动文化馆,从而让他们对于精神、心理层面有更高的文化追求,更好地保障偏远地区、受众群体的精神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