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文纪录片《中国大运河》看《宝应图经》
2021-11-14姜忠杰
■姜忠杰
2014 年8 集大型人文纪录片《中国大运河》亮相央视,笔者深切感受到中国大运河文化的无穷魅力。作为一名江苏人,笔者深知保护好、研究好、利用好大运河沿岸的文化遗产,对于留住大运河历史记忆,传承中华文脉意义重大。清代嘉道年间刘宝楠历时十四年编撰的一部珍贵的宝应地方史志——《宝应图经》,为大运河研究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史料,它不仅是研究邗沟史的开篇之作,也是研究大运河史的奠基之作。笔者试根据其有关记载,对运河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展开论述。
一、“清代方志奇书”——《宝应图经》
《宝应图经》(以下简称《图经》)为清代刘宝楠所撰写的一部宝应地方志书,始撰于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至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完成初稿。全书共六卷,包括卷首宝应历代县境图、历代沿革表,卷一城邑,卷二疆域,卷三河渠、水利,卷四封建,卷五、卷六人物。《图经》记录了宝应地区的历代地理沿革、民生利弊以及重要历史人物事迹等,补充了官修史志,是研究宝应地方史的一部重要史书,具有较高的历史地理学价值。值得一提的是,《图经》最早对邗沟的历史变迁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卷三“河渠、水利”篇详细梳理了邗沟宝应段河道自春秋晚期至明万历年间的历史变迁情况,同时该卷摘录了大量与邗沟宝应段有关的诗词。
二、“邗沟十三变”之说
邗沟宝应段从春秋晚期到明万历年间究竟经历了多少次历史变迁?在卷三“河渠、水利”篇中,刘宝楠根据《水经注》、《方舆纪要》和《禹贡锥指》等历史地理学专著,以及《万历扬州志》、《万历宝应志》和《乾隆江南志》等地方史志,并经过自己认真的考证研究,梳理出邗沟宝应段河道自春秋晚期到明万历四十一年经历了十三次历史变迁,得出了“邗沟十三变运河成”的著名论断。笔者现根据《图经》,对“邗沟十三变”之说进行简单梳理:
(东汉建安中,广陵太守)陈登于白马、津湖之间凿濑穿沟,为支渠相连。……支渠亦名夹耶。……由此,津湖北与白马湖相连。此今宝应境中邗沟一变也。
(东晋)永和中,患湖道多风,陈敏因穿樊良湖北口,下注津湖径渡,渡十二里,方达北口,直至夹耶。由此,津湖南与樊良湖连,江淮复通。此邗沟再变也。
(东晋)兴宁中,复以津湖多风,又自湖之南北口,沿东岸二十里,穿渠入北口,自后行者,不复由湖。此邗沟三变也。
(东)晋兴宁后,水道由南而北者,自樊良湖出津湖南口,入兴宁渠,出津湖北口,入夹耶,过白马湖,入中渎,达山阳浦。……由射阳湖达末口入淮。此邗沟四变也。
(隋)开皇邗沟,由高邮山阳河穿射阳湖西北,至末口达淮。此邗沟五变也。
(隋)大业邗沟,由樊良湖入津湖,出夹耶,逾白马湖,入中渎,至末口达淮,如晋永和故道。北邗沟六变也。
隋唐则由白马湖径达山阳境,宋元则由白马湖过黄浦溪入射阳湖,达山阳境,与刘宋时同。……此邗沟七变也。
明由管家湖达白马湖,宋元由白马湖入宋泾河,穿城而南,入清水,氾光诸湖。明由白马湖入清水,氾光诸湖,不复穿城经宋泾河。此邗沟八变也。
(明洪武)二十八年,……宝应自槐楼抵界首,沿湖堤……外直南北穿渠四十里。……此槐楼南至界首北四十里运河之始。运道不复由新开湖。此邗沟九变也。
(明万历)十三年,从总漕督都御史李世达议,开宝应越河。……工成,诏旨褒嘉,赐名宏济。……此宝应南门外,南至新镇三官庙三十六里运河之始。自是运道不复由氾光湖。此邗沟十变也。
(明万历)十六年四月,……培筑西堤一道,自黄浦南坝口起,至宏济河北闸……此南门外北至黄浦二十里运河之始。自是运道不复由白马湖。邗沟之十一变也。
(明万历)二十六年,……开界首月河十余里,避湖险。……自是运道不复由界首。邗沟十二变也。
(明万历)四十一年,开宝应宏济河、北月河一道……此宏济河东二月河之始。邗沟十三变也。
为了使邗沟线路的历史变迁形象化,刘宝楠在《图经》卷首的《历代县境图》中描绘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邗沟线路图。首图“邗沟全图”描绘了当时(清道光年间)的邗沟线路图,它由长江北岸的广陵邗口向北流,经高邮境内的陆阳湖与武广湖之间,再向北穿越樊梁湖、博支湖、射阳湖、白马湖,最后到达山阳池经末口入淮。后面的十三幅图中描绘了从汉代到明万历年间的宝应县域图,地图中用文字标注了各时期的邗沟宝应段线路图,形象展示出邗沟河道的历史变迁,使人们能够直观地认识邗沟的历史演变。
“邗沟十三变”详细罗列出的历代邗沟的历史演变,虽然有些变化经后世研究看来不一定能够算作实际的变化,但是在从现有邗沟历史变迁的研究来看,刘涛的《春秋至隋代邗沟早期运道变迁》、刘金城的《宝应文史一百题》等人关于邗沟历史变迁的研究论述都是建立在刘宝楠的“邗沟十三变”的基础之上。
三、开运河实地考察研究先河
作者在《图经》中并没有简单的摘录引用相关历史资料,还进行了实地考察。作者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考证,纠正了很多前人相关历史资料的错误,文中的大量的案语都是作者实地考察并研究论证的结果。
“《南河全考》《郡国利病书》载李春芳复塘初议,万历八年,高堰成后水复涨入湖,漕堰溃决,则又由堰而南自叶城而下也。叶城者,宝应之西湖。案:宝应之西无叶城湖,叶城必越城之误。《河防一览》,所谓高堰南有越城,地势稍亢,淮水大涨,从此溢入白马湖是也,疑写者从误”,作者综合分析各类史料并结合实地考察,得出宝应西面有越城湖,而没有叶城湖的结论。
“西北至末口,《禹贡锥指》谓自射阳西北至末口是也。……末口即入淮之口,《锥指》谓山阳县西有山阳渎,即古邗沟。其县北五里之北神堰,即古末口,《方舆纪要》同是也,非谓末口为入江之口也”,作者根据史料并结合实地考察,得出末口为入淮之口,而不是入江之口的结论。
作者正是通过实地考察论证,为后人研究运河水利发展史厘清了很多史实错误,使人们认识到运河研究不能只从历史资料出发,还应进行实地考察,开创了近现代运河实地考察研究的先河。
四、丰富了“大运河诗词文化”研究内涵
运河是人工开凿的河流,是带有文学生命的河流,是活在文人墨客笔下的河流,历代很多文人墨客在途经大运河时留下了绚丽多彩的诗篇。特别是自唐代以来,随着诗歌的繁荣,围绕大运河逐渐形成了“大运河诗词文化”,其内容主要包括三类:(1)对隋炀帝骄奢淫逸的的揭露;(2)肯定大运河的历史作用;(3)对沿岸秀丽风光的赞美。其中著名的如唐代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图经》“卷三”中也大量摘录了唐代以来文人墨客经过邗沟宝应段时留下的诗歌,这些诗歌内容基本属于第三类:描绘邗沟宝应段沿岸秀丽风光。如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过宝应新开湖》:天上云烟压水来,湖中波浪打云回。中间不是平林树,水色天容拆不开。元代著名诗人萨都剌《过白马湖》:春水满湖芦苇青,鲤鱼吹浪水风腥。舟行未见初更月,一点渔灯落远汀。明代著名诗人李东阳《过宝应湖》:地圻山平野,烟深水抱城。湖天四面阔,风舸一时轻。鹳鹤飞扬意,鱼龙出没情。相看总相得,吾亦爱归程。这些诗歌描绘了运河宝应段新开湖、白马湖和宝应湖的沿岸富有诗意的绚丽风光,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运河诗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重要的历史资料价值,刘宝楠从有关诗歌中考证出许多重要的历史信息。他由杨万里《过宝应新开湖》的诗名,考证出新开湖为宋代所开凿。根据杨万里《雪小霁,顺风过谢阳湖》中的“山阳一朝帆遇风,大船行水如行空”、“似闻咫尺是扬州,更数宝应兼高邮”等诗句,考证出运河邗沟段经射阳湖达山阳。由元萨都剌《过界首湖》,考证出元代将津湖改名为界首湖。诸如此类根据诗词对邗沟宝应段的考证在《图经》中还有很多,其开辟了根据诗词研究运河历史变迁的历史先河。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丰富了“大运河诗词文化”研究内涵,对于传承好大运河的文化基因与内核,建设好“大运河文化带”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语
基于此,不难看出《图经》在很多方面开创了运河研究的先河。不管是对于运河河道的历史变迁、“大运河诗词文化”研究,还是“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图经》在这些方面的贡献都是有目共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