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艺术审美时代来临
——中国当代博物馆美育理念的政策性强化综述

2021-11-14徐望

剧影月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政策性美育博物馆

■徐望

博物馆美育既是社会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中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效能发挥的重要部分。为了推动博物馆美育更好地发展,相关政策性文件不断出台,集中彰显了国家意志。对此,对相关政策文件进行综述,可以对中国当代文化政策研究工作有所补益,更便于研究者综观中国当代博物馆美育理念的政策性强化轨迹。

一、发展与研究博物馆美育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意义

当前,人民对于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对于学习文化艺术的需要也日益增长。中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社会公众文化艺术素养的提升不但对于其个体全面发展至关重要,更关乎整体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尤其是在中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艺术类文教产品和服务不仅要供给学生,同时要供给全社会公众,推进全民终身学习,终身享受艺术熏陶,形成终身美育的社会文化环境,这就必然要求作为公共文化供给一部分的社会美育供给(即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美育供给)在数量与质量层面不断提升,真正实现文化成果为全民共享,美与艺术走向社会大众。今天,面向全社会公众普及和发展美育已是保障“文化民生”和彰显“文化民权”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社会美育是公共文化供给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社会美育是文化艺术事业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社会美育是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发展社会美育是保障人民群众实现“文化小康”的切实之举;发展社会美育是建构学习型社会的题中之义;发展社会美育是推动社会文化资本结构升级的关键路径。

应当看到,社会美育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和社会性,必然要在社会公域中发挥作用,必然要调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力量,必然要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中开展。博物馆不仅是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是人民的文化殿堂,而且是与正式教育机构(学校)相对立的非正式教育机构,发挥着社会教育职能;既是社会公众接受终身教育的大众学堂,也是在校学生接受课外教育的第二课堂。从博物馆的发展史来看,博物馆的职能经历了从“重物”到“重人”、从藏到育的转变,日益凸显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更加契合其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角色定位。

21 世纪是博物馆的世纪,博物馆在数量、规模、类型与业务活动上都迎来了大发展,其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城市和乡村的关系不断加深,其发展关乎人类的发展。今天,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属性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尤其是公共教育职能不断凸显。在博物馆的公共教育职能中,美育职能最适宜发挥。这是因为:美与艺术在博物馆中无处不在,博物馆建筑本身就是艺术,博物馆藏品的展陈具有高度艺术性,博物馆藏品的讲解也是一门艺术;多数类型的博物馆拥有丰富的艺术藏品,且历史文物多具有艺术的性质和形态(纯艺术,如绘画、雕塑等;工艺美术,如陶瓷工艺、青铜工艺、木艺、漆艺等;艺术器具,如乐器、书画用具等);艺术的审美性(审美共通感)、感官性(直观直接性)、情感性(具身体验性)、娱乐性(趣味性强而知识性弱)等特征使其具有普及性,相比于科学技术和文史哲等,较易于被大众接受;艺术类博物馆以及艺术性强的历史类博物馆等因其文化休闲性和艺术审美性突出,向来是最受公众欢迎的博物馆,世界四大博物馆均属于艺术博物馆的类型。在公共教育职能被界定为博物馆首要职能的今天,专门研究博物馆美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既符合时代要求和政策导向,更符合博物馆的发展趋向与公众的文化需求。2019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中指出:“要不断探索如何讲好文物故事,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二、中国当代博物馆美育理念的政策性强化综述

在中国社会,政治资本是最高资本,发挥着最强大的作用,中国社会是一个“强政府”型社会。因此,对当代博物馆美育理念的强化起到最大作用的是政府相关部门颁发的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政策与政策性文件)。其作为导向性文件,发挥着“核心引领”与“顶层设计”的作用,凸显了美育工作的重要性、社会美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博物馆美育工作的重要性;从宏观政策的高度直接引领博物馆美育理念不断巩固,引导全社会高度关注博物馆美育,吸引相关学者对于博物馆美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研究;给予博物馆美育工作以制度的依据和各方面的保障。政策杠杆既不断撬动博物馆美育的理论研究,更直接刺激博物馆美育的实践创新。相关政策性文件可分为三类:一是关于美育事业的政策性文件;二是关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性文件,其对博物馆等文化场馆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出了导向性意见。三是关于博物馆事业的政策性文件。以下以分而述之,按照政策性文化出台的时间顺序,主要罗列摘述国家级的政策性文件,以呈现一条国家政策强力牵引的中国当代博物馆美育理念强化脉络。

(一)关于美育事业的政策性文件

中国当代政府高度重视国民美育,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性文件,多份文件涉及社会美育和博物馆美育。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2014 年1 月,《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实施素质教育,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并制定了具体措施。

2014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良好的审美情趣”寓于其中,并要求“学校要探索利用科技馆、博物馆等社会公共资源进行育人的有效途径。”

2015年5月,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办法》,三个文件同步出台凸显了美育和艺术教育的重要地位。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与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

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提出:“实施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计划”“加强和改进专业艺术教育工作”“加强各级各类学校艺术教育,推动学校与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和设施共建共享,提高青少年的艺术素养。”

你就别难为我了好不好?对方也急了,声音高起来,制度又不是我定的,全国的民政局都是这样,我一个小小的办事员能有什么办法?你以为我就不想给你们提供方便?你以为我心里就好受?你以为我生来就是铁石心肠?我……

2016 年9 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设立了一项三级指标“审美情趣”,明确其“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2016 年10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 年)》,以老龄化社会和国际终身教育趋势为背景,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老年教育新格局的主要目标,美育是其中一方面,要求整合资源,“推动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站、中心)、科技馆、博物馆、纪念馆、公共体育设施、爱国主义示范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等向老年人免费开放。”“整合一批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特色老年教育资源”。

2017年1月,《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要求“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各类文化资源”。

2017 年10 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9年4月,《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于高校美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目标,提出:“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让收藏在馆所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文化艺术遗产成为学校美育的丰厚资源,让广大青年学生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中华文化变迁,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汲取中华文化艺术的精髓。”“充分挖掘高校艺术场馆的社会服务功能,推动高校艺术场馆纳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免费开放政策实施范围,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将博物馆、美术馆向社会有序开放。”“研制高校美育场地器材建设规划,加强高校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美术馆等艺术场馆建设,建立高校美育器材补充机制。”

2019 年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增强美育熏陶。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严格落实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结合地方文化设立艺术特色课程。”

2020年1月10日至11日召开的202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工作报告提出:“制订学校美育工作基本标准……扭转重智育、轻体育美育的局面”,强调“划出美育硬杠杠”。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35 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的目标,并多处强调了学校美育与社会美育的结合,要求“丰富艺术实践活动。……大力推广惠及全体学生的……艺术实践工作坊和博物馆、非遗展示传习场所体验学习等实践活动”,“改善场地器材建设配备。……加强高校美育场馆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与地方共建共享剧院、音乐厅、美术馆、书法馆、博物馆等艺术场馆”,“统筹整合社会资源。加强美育的社会资源供给,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为学校美育教学服务。……鼓励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艺术场馆、文艺院团合作开设美育课程。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开展美育实践活动……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每年组织学生现场参观1 次美术馆、书法馆、博物馆,让收藏在馆所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文化艺术遗产成为学校美育的丰厚资源,让广大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了解中华文化变迁,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汲取中华文化艺术精髓。充分挖掘学校艺术场馆的社会服务功能,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将艺术场馆向社会有序开放。”

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两个指南为了“指导中小学课程教材系统、全面落实革命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均提出了馆藏文物进课程教材的要求,引导社会美育资源进入学校美育体系。

(二)关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性文件

博物馆是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性文件中,有直接或间接涉及博物馆美育的政策表述。

2013 年11 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求“明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功能定位”,这对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社会美育产品与服务供给具有引领作用。

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提出:“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坚持重心下移,把各种文艺惠民措施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推行菜单式服务,以实效为标准,提升质量和水平。”“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和发掘我国少数民族文艺成果及资源,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文艺阵地建设。……建好用好剧场、电影院、文化馆(站)、群艺馆、美术馆、工人文化宫、文化广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各类文艺阵地。”

2017年2月,《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作为发展目标之一,提出“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深入推进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提升免费开放服务水平,提高群众文化参与程度。”并提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推进博物馆建设。贯彻实施《博物馆条例》,提高博物馆公共服务水平。……加强文教结合,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定期开展博物馆中小学教育活动。”

2017年5月,《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基本形成”列入“全面实现文化发展改革的目标任务”,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做好公共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的规划建设。”并提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更多的传承载体、传播渠道和传习人群”,“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动遗产资源合理利用。”

2017 年10 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三)关于博物馆事业的政策性文件

博物馆事业是国家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关于博物馆事业的政策性文件,日益强调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发挥,其中涵盖了博物馆美育。

2005年12月,文化部发布《博物馆管理办法》规定:“博物馆应当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博物馆应当根据办馆宗旨,结合本馆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社会教育和服务活动,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

2011 年12 月,国家文物局印发《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 年)》,设立了“博物馆教育和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的目标,要求“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制度化”,特别要求“加强艺术类博物馆(美术馆)的发展,服务公众美育”,这是“博物馆美育”的要求第一次出现在国家层面的政策性文件中。

2015 年2 月,国务院颁布的《博物馆条例》明确定义:“本条例所称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这是中国第一次将“教育”定为博物馆的第一位职能。进而提出:“博物馆应当根据自身特点、条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社会教育和服务活动,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和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国家文物主管部门,制定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活动的政策措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鼓励学校结合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博物馆应当对学校开展各类相关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

2015年9月,《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关于加强文教结合、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导意见》下发,旨在:“实现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探索构建具有均等性、广覆盖的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的机制”,要求“开发教育项目”“建设教育资源库和项目库”“加强课程教材中博物馆教育有关内容”“实施流动教育项目”“实施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加强博物馆教育资源统筹”“建立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的长效机制”,并提出“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师资培训”“完善督导评价机制”三项保障措施。

2016 年3 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提出:“坚持公益属性……发挥文物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拓宽人民群众参与渠道,共享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坚持服务大局。始终把保护文物、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文物工作服务大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文物资源传承文明、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和社会教育作用更加彰显”作为主要目标之一。

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提升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水平。……结合构建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的长效机制,开发符合青少年群体特点和教育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

2020 年9 月,《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旨在:“进一步健全馆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提升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纪念馆学习效果”,提出:“推动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发应用”“拓展博物馆教育方式途径”“建立馆校合作长效机制”“加强博物馆教育组织保障”。

猜你喜欢

政策性美育博物馆
山西首个政策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收入保险落地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政策性担保助力普惠金融发展的策略分析
政策性小微担保业务创新案例分析
宋明理学的美育之道
——《宋明理学人格美育论》评介
博物馆
政策性银行合规管理
美育教师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