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弦琴的前世与今生
——京族特色乐器源流与传承策略研究
2021-11-14刘亦文
■刘亦文
2020 年10 月29 日中共第十九届中央委员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学术界也逐渐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在推动现代化进程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越来越多的优秀艺术文化开始得以重视和保护,并不断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
一、独弦琴的起源
关于独弦琴的起源问题,众说纷纭,至今都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笔者在梳理前人论断的基础上,结合京族地方民间传说、中越历史典籍文献、笔者本人的调查报告作综合分析,以此分析不同时期的独弦琴历史记忆与艺术特点,并探究其相关文化意义。
(一)神话传说中的独弦琴意象
神话传说中有关乐器的记述可上溯到上古神话时代。传说中,萧即为神话传说人物的伏羲或女娲所制。从楚汉的金钟玉罄,到隋唐的胡鼓汉琴,在古乐变换的音律里,记载着历史的兴衰,古籍文献记载的“吹箫引凤”、“高渐离击筑”、“伯牙鼓琴”、“秦王击缶”等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及美好的神话传说,都与乐器有着不解之缘。
在京族地区流传着不少关于独弦琴起源的传说,虽民间传说的版本各有异同,但其核心内容大致相同。其中独弦琴都是由大自然所赠予,或是天神赐予京族先民的,且都与山神或者海神有关,且独弦琴的形制的初始面貌也在这些神话之中。
1、捕鱼老人发明说
4、仙人所赠幸福琴说
2、仙姑传授杜美英说
传说,京族三岛上有个孤儿叫杜美英,年幼时父母受财主迫害而身亡,有一位好心的京族老人收留了她。后来,京岛地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自然灾害,二人只得被迫离开京岛,四处行乞为生。一天,她们俩逃荒到十万大山地区的一座庙宇,一位僧人收留了她们。仁慈的僧人竟是位天神,见到两人虽身世悲惨却心地善良,便传授给杜美英了一门独弦琴技艺。灾荒过后,她们历经千辛万苦回到家乡,独弦琴艺术就这样在京族三岛流传了下来。
第二类:西洋用来测量音律的用具。Monochord、一线琴、一弦琴及单弦琴等,都指西洋用来测量音律的用具,是古希腊音乐学家用来研究音乐声学的仪器,也是古钢琴的前身,该用具并非是京族独弦琴。
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理实一体化的实训室里,通过高清摄像头、投影仪,教师边展示设备、边操作、边示范、边提问,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达到“教、学、做”一体化,突出技能训练,提高教学质量。
鲨鱼精在向南海龙宫七公主求婚不成后怀恨在心,在京族地区兴风作浪,祸害京族人民。龙宫的七公主奉龙王之命,怀抱着以自己头发所接续的独弦琴降伏了鲨鱼精。后来鲨鱼精为了报仇,设计将独弦仙琴的琴弦弄断,并将可以续接仙琴的龙宫七公主的头发几乎全部拔光,七公主以付出自己生命的代价拔下最后一根头发,接上独弦琴,并在自己仙逝之前将其赠与京族人民。所以京族民众中流传的关于独弦琴的其中一个传说,就是仙琴由龙宫七公主所授,一代一代传下来,至今仍然演奏。
关于独弦琴的文字记载,据学者考证,可追溯到商周时期。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兴盛的周朝,形成了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的“八音乐类”。以八种不同质地的材料来制成乐器,从而达到不同乐器的音量、音质、音色之间的融合。“匏"属瓜的一种,熟后其壳坚硬,具有良好的密封与共鸣作用。古人用它制作“匏爵”,为祭天的礼器,在乐器制作上,乐工用它作笙斗,加大笙管音量谓之“匏笙”或“抱笙”,用它镶嵌在乐器的底部或穿串在“摇杆”上的称为“匏琴”。而“圆形管状琴”正是“一弦琴”的前身,也是弹拨乐器类的原型。并且由“圆形管状琴”向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向多弦乐器发展,如:琴、筝、瑟等,这些乐器至今还遗留着其原理及其方式方法;二是在“圆形管状琴”的原有基础上,逐步进化为“一弦琴”。
传说有一位京族老人,在出海捕鱼时,海上刮的大风吹动了桅杆上的缆绳,发出不同韵律的声音。当老人拿起船桨划船,船桨打在缆绳上也会发出好听的音韵。老人由感而发,下船之后用本地特产的大麻竹仿造船的形状做成一米见长的琴体,在竹筒的左端插上一根竹制的摇杆,在摇杆上用一根鱼网胶丝作为琴弦,然后装上一个弦轴,之后把弦上紧,以右手握一根竹片,在右手拨弹琴弦的同时,左手不断地摇动摇杆,使琴弦发出高低不同的乐音。经过持之不懈的努力练习,老人的琴艺精进,后又得仙人点拨,成为了琴仙。京族生活的海域出现了鲨鱼精作恶吃人,琴仙便带上独弦琴,坐在海边礁石上对着大海弹奏七天七夜之久,美妙的独弦琴声感动了鲨鱼精,鲨鱼精再不作恶了,从此以后,京族人民过上了平静的生活。琴仙死后,京族人民为了纪念他,便为其建了一座庙,每年农历六月十日人们都聚集在庙里,即现在京族的“哈亭”,弹起独弦琴怀念逝去的琴仙,独弦琴也就成为了京族特有的乐器。
独弦琴在京族又被称为“幸福琴”,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京族人生活非常艰苦,后来有个勇敢的年轻人说要去寻找幸福,让全村人都得到幸福。他翻山越岭走到很远的地方,后来在大海边看到一个老人在哭泣,说葫芦塞掉下山崖,找不回来了。年轻人要帮忙到山崖下面找。老人说海水很深,十条竹篙也探不到底,海水太冷,人会冻僵。年轻人却扎进大海,艰难地把塞子找了回来。老人对年轻人表示感谢,说:“你帮我找到了幸福,我也要帮你寻找到幸福”,他送给年轻人一柄宝剑,告诉年轻人往西北方向有一座刚刃山,山顶有棵神匏木,砍回匏木,就能带回幸福。年轻人来到长满钢刀的刚刃山,找到一棵巨大的匏木,在与守护匏木的山魈战斗胜利之后,带回匏木而归,回到老人面前,问老人,神木找到了,幸福在哪里?老人询问年轻人,是希望自己一人得到幸福,还是希望全村人都得到幸福?年轻人的心愿是希望全村人都幸福。老人就指导年轻人把匏木中的匏瓜子掏出来,撒向四方。年轻人把匏瓜子撒向全村各处,不久后,村庄里的田地里开始长出庄稼,族人过上安宁的生活。有一年天气大旱,民不聊生。老人又找到年轻人,告诉他,东海有一条专管下雨的蛟龙,因获罪而被天神锁在海底,虽然刑期已满,天神却忘了此事。让年轻人去营救蛟龙,再请求它的一根龙须,幸福就会到来。年轻人便拿起宝剑,带着老人所赐的避水珠出发了。年轻人经过千辛万险,终于来到了锁龙洞,解救了蛟龙。蛟龙为答谢年轻人的救命之恩,承诺将实现年轻人的两个愿望。年轻人诚恳地提出了自己的请求,为老百姓下一场大雨,消除旱情;再送自己一根龙须。蛟龙欣然满足了年轻人的请求。当晚就下了一场瓢泼大雨,鱼儿重新开始游动,树木重新开始抽芽,庄稼开始发青,京族人得救了。年轻人也带着龙须回到了老人面前。老人欣慰地说:“幸福要靠劳动创造,用你辛劳得来的神木、匏瓜和龙须,我来教你做一把独弦琴,它能带来幸福。”四十九天之后,独弦琴做成了,老人又教授了年轻人独弦琴的演奏技法,从此,只要是独弦琴的琴声所传到的地方,京族人们便都能安居乐业。
地温传感器的使用过程当中常常会受到天气状况的影响,在阴雨天气当中,低温传感器会由于地表的雨水较多,导致出现传感器的对接线发生故障。阴雨天气时,地表的积水随着传感器的外管壁进行渗透,这种故障产生时,表现为传感器的传送数值不准确或者是短路,因此一旦发现故障,就需要马上开展检查,并且针对外管壁进行加固,防止雨水的渗透,做好密封防水工作。
(二)文献典籍里的“独弦琴”
1、独弦琴的前身
(4) 模块配置.根据具体需求结合配置规则库,检索出符合设计要求的模块,并对模块进行组合、替换,完成设备模块配置方案.配置规则库的建立需要对企业长期积累的设计经验进行归纳总计.
据史料记载,一弦琴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宫廷音乐中,尤其是仪式活动音乐活动是不可或缺的弹拨乐器,且赋予了这种独特乐器以通神灵的功用。如,唐朝陈子昂所撰的《陈拾遗集》中有关于殷时宫廷乐师师延拊一弦之琴的描述:“及乎殷时,总修三皇五帝之乐。拊一弦琴则地祗皆升,吹玉律则天神俱降。”这说明殷商时期中国一弦琴已是宫廷中的祭祀乐器。
中国古代文化艺术鼎盛的唐宋期间,在对外广泛交流中相继吸收了不少外来好的技艺来丰富完善自己的不足,自己好的技艺亦被其他诸邦属国所采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越南一直受惠于中国的古代文化,八音乐类采用无遗。中国的“一弦琴”和越南的“独弦匏琴”是同出一宗。在乐器称呼上至今有两种:一种直接借用古汉语的读音,直呼为“独弦琴”,听起来其音与广州方言相近;另一种则读为“Dan bau”,“Dan”是京语“琴”的意思,“bau”,是“匏”字的汉语直译,拼成“Dan bau”。
2、各民族同类乐器之名近形异
像我这回掮起的工作,本来应该包括两层步骤,第一是分析,第二是综合。近来关于某某考证,某某研究,分析的工作做得不少了;关于杜甫,这类的工作,据我所知道的却没有十分特出的成绩。[6]72-73
戈莱泽(Gallarza,2002)等人对国外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的文献进行了广泛的整理和分析,发现在25个有关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的文献中,有12个研究文献将气候因素包含在内。在对旅游目的地形象产生影响及贡献的20个因素中,气候因素的贡献排在了第7位。
越南境内关于独弦琴的起源传说除了同类型的“幸福琴”传说,还有另外的故事传说,其中一个传说如下:在古代,某村子每年要送一只眼睛祭鬼神,一年又到了要送眼睛祭鬼神的时候,村子里的人决定谁先进入这村子就取谁的眼睛。这时侯有个儿子战死的婆婆和她的儿媳妇正要进入这村子,婆婆先走进村子,于是村人就决定要取婆婆的眼睛,孝顺的儿媳妇知道了之后,请求村民不要取她婆婆的眼睛,她愿意用她的眼睛交换,于是村民就取孝顺的儿媳妇的眼睛去祭鬼神,孝顺的媳妇也因此变成瞎子。儿媳妇的孝心感动了菩萨,于是给了她一把琴谋生,这把琴就是独弦琴。
上海地方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利用要素市场齐全的优势,上海坚持公众公司导向,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目前,整体和核心业务资产上市的国企已占上海竞争类国企总数的2/3。
木棒状的“独弦匏琴”在东南亚各国都有类似的乐器。如泰国的Pinhamtau,柬埔寨的Sadin,老挝的Piah,日本的一弦琴。但不论是哪种质地、哪种形态的独弦琴,都有木棒状的“独弦匏琴’或多或少的部件存在。例如“木棒状独弦匏琴”的木棒,它与中国独弦琴的“摇杆”很相像。
林强信说,我们其实是一家人,所以我一直都在关注着景花厂,关注着阿花和你。我要没猜错的话,你们现在又有了难处,对吧?
古今中外有很多与“独弦琴”相似或是相关的乐器名称,如睹演旦匏、一弦琴、一线琴、旦匏、匏琴、单弦、单弦琴等,这些琳琅满目的乐器名称可能跟京族独弦琴是同一种乐器,也可能是完全不相干的乐器,只是同名巧合而已。但就独弦琴的结构构造来说,只有一根弦的乐器都可能被称为“独弦琴”、“一弦琴”;如果独弦琴上有一个葫芦匏,又可称之为匏琴或是独弦匏琴;同理,只要琴上有匏的乐器也可能称为匏琴,再加上一些地方语言的音译或是外国语言翻译产生的名称,造成独弦琴的名称呈现混用或是紊乱的情形。因此需要厘清这些看似相同或相似的乐器名称,是否与京族独弦琴是一器多名,或是同名异器,以避免混淆或是混用的情形。
台湾学者冯慧玲通过对《东亚乐器考》《中国乐器学》《世界民族音乐概论》《广西少数民族乐器考》《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中国少数民族乐器》《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下)》《中华乐器大典》《中国乐器博物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等典籍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出了以下名称相近,各有差异的类别。
第一类:京族独弦琴,也就是本论文所研究的对象,除独弦琴这个标准化名称之外,还有睹演旦匏、一线琴、旦匏、单弦、鲎尾琴等这些名称指的也是京族独弦琴,此外,也有人把一弦琴、匏琴、瓢琴及独弦匏。
3、南海龙宮仙琴说
3、典籍中的中越同源乐器
缪天瑞、吉联抗、郭乃安主编1984 年出版的《中国音乐辞典》中收录有“独弦琴”及“一弦琴”两组音乐名词。“独弦琴’指的是京族弹奏乐器,书内释义如下:
“独弦琴,以劈成一半的毛竹筒做琴身,长约100 厘米,亦有用长方形木质音箱做琴身的。左端竖插竹或牛角质摇杆,杆中间系一根铜丝琴弦,另端系于琴身右端,演奏時,右手执小竹棍,奏弹琴弦.上的泛音点,左手执摇杆,左右摇摆,可改变琴弦的松紧,取得更多的音,并可装饰旋律。近年经过改革,于琴面上裝置带品位的斜梯形指板,兼弹泛音,加之采用电声扩音裝置,丰富了乐器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力。”
德国学者罗伯特冈特在其《十九世纪东方音乐文化》一书专章介绍十九世纪的越南音乐,包括宫廷音乐、娱乐音乐、戏曲音乐及民间音乐,在这些音乐项目中并没有独弦琴乐器,但是作者在介绍娱乐音乐中的“顺化乐”后特別指出:“单弦,过去一直是盲人艺人使用的简易乐器,十九世纪得到正式认可,并被贵族乐队所使用”,显示在十九世纪时,独弦琴是从民间流向宫廷,并不是从宫廷流向民间的,这也给了独弦琴在十九世纪的越南音乐中一个相对严谨的定位说法。
在何绍撰写的《中国独弦琴演奏法教程》中,何绍把京族独弦琴的角色变化分为三个大的时期:(1)魏晋时就已有“一弦琴”,但其形制至今不详,难以考证。(2)唐德宗时,中国曾传进了南亚骠国的“独弦匏琴”。在中国唐代时期骠国是南方诸邦的一个大国。婆罗、占婆、阁婆等十八国都是其属国,建都于现在的中国云南大理市附近。唐贞元十八年间,骠国国王雍羌子之子舒难陀那到成都会见四川节度使韦皋,请求前往国都长安朝贡,供品中就有“大匏琴”和木棒状的“独弦匏琴”。(3)明代的嘉靖年间京族人所带回了中土的“匏琴”。明朝嘉靖年间,一批京语系少数民族,从越南涂山迁徙到中土,定居于中国南疆边陲的巫头、山心、万尾,通称为“京族三岛”,“独弦琴”也成为京族传世的民族乐器,族人树其为民族艺术之标志,独弦琴传统古曲《高山流水》承传于世。由于京族人多为渔民,所以利用制作渔排的竹料来制作独弦琴。这种独弦琴,没有“匏”的踪迹,而是完整地保留着中国最古老的“圆形管状”之形体,从此独弦琴就从与京族历史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全球金融账户涉税信息透明度建设中,推动国际税收规则转化为国内税法是关键,而其中的推动主体即各税收管辖区则是关键中的关键。国际组织如何监督在全球金融账户涉税信息透明度建设中不合作的税收管辖区,面临着管辖权的障碍。欧盟推出的国际税收信息交换不合作税收管辖区的黑名单,在监督税收透明度建设中不合作税收管辖区方面是一个尝试。
二、独弦琴与京族音乐文化
我国少数民族很多迷人的乐器除了在表演舞台上大放光彩,在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独特的角色。乐器在这些社会活动中都蕴涵着该地域的文化内涵,蕴含着地方历史地理文化。京族独弦琴是在特殊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发展,呈现出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并存与兼容的状态,其地域因素与族群认同因素奠定了独弦琴在京族地区的代表性地位。京族独弦琴贯穿数百年来京族的文化基因,成为了京族的代表性乐器。
纵观京族音乐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独弦琴在其中的角色定位。中越两国京族除了地理位置相邻接、语言互通以外,田联韬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对1511年以前的京族音乐这样叙述:
京族祖先历来能歌善舞,其传统文化多在其族群迁徙之前即已形成,随着祖先的移而完整地带了过来,一代一代加以沿袭。在新居地与其他民族,特別是汉族长期相处与频繁的交流,传统文化无疑会有较大的变化与发展,但其与祖传越族音乐深远的渊源关系是不容置疑的。
以此表明,中国的京族文化仍以明朝时从越南迁移所带来的传统文化为根基,当然也免不了在迁移后的四五百年间,与中国其他民族长期相处与交流,必然有一些融合和发展。因此,在探讨京族音乐文化时,也可以发现其与越南音乐文化的浓厚关系。
京族独弦琴作为古代琴类的一种,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作为京族器乐文化之源的独弦琴是京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和状况与京族社会发展整体状况休戚相关。京族独弦琴在京族的族群生活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曾是京族民族节日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京族独弦琴也一直被赋予教化礼器的角色象征,以借此来培养京族民众品格的端正。在京族日常生活中,独弦琴给“哈歌”的伴奏又使得独弦琴曲目多姿多彩,充满生机。但在其传承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在此,笔者会对其进行梳理,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综上所述,多种病理因素均会导致急性胸痛,临床中医生需要按照患者实际情况以及检查结果及时判断、干预,提升急救效果,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三、京族独弦琴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承体系不健全
京族独弦琴的传承多为父子家族间的口传心授,独弦琴的弹法、曲谱和唱调的学习多靠模仿,传承中缺乏对基础性乐理知识系统化的学习,有碍独弦琴传承的健康发展。现已建立的京族独弦琴传授基地包括政府筹办的东兴市文体局下独弦琴传承与培训基地、独弦琴传承人苏春发创办的独弦琴传承基地都是以传统的师徒传授模式进行教学。因此,独弦琴教师的专业水平、资质对独弦琴的传承所取得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因素。由于老一辈的独弦琴传承人大多年纪较大不能从事教学工作,新一批的传承人又数量有限,使得传承人之间出现断层的尴尬局面。
除了独弦琴演奏技法的传承外,独弦琴的制作工艺、独弦琴曲谱的收集和创作、教材的编写和印刷同样是传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现今都面临后继无人、亟待抢救的尴尬处境。现如今,掌握独弦琴制作工艺的手工艺人已寥寥无几,独弦琴的制作又全靠手工艺人纯手工制作而成,缺乏大批量、高品质生产和对原有独弦琴改良升级的条件。现有独弦琴教材在撰写编排上存在诸多疏漏,编排顺序大体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但也存在着一些难度较大的乐谱混在低水平阶段琴谱中的混乱现象。师资力量、独弦琴制作工艺、教材不完善这些问题都使得独弦琴在传承中缺乏持久性的动力。
应用介质可加强手法的作用,在提高疗效的同时,还能润滑和保护皮肤,且介质渗透入里,对疾病本身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政府筹办的东兴市文体局下的京族独弦琴传承与培训基地由于资金上的严重不足,在运行过程中缺乏充足的活力。现如今,独弦琴的教学依然采取免费授学的方式,面对资金上的严重不足,基地也只能通过控制招收学生的人数来缓解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场地和设备有限等诸多问题,传承的内在活力严重不足,文化空间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传承方式单一
现今,对京族独弦琴的宣传工作仅仅借助于京族的传统节日“哈节”,宣传的范围只在东兴市及其周边地区,受众面狭窄,独弦琴的传播范围仅仅局限于当地。只依托传统民族节日进行宣传,宣传时间较短,在宣传过程中,独弦琴又很少成为宣传的主体,独弦琴的形象不突出,并很难以其特有的形象进入大众的视野。阻碍了其在现代文化空间中的传承。
(三)传播方式老旧
在现代媒体技术高速的今天,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知乎、小红书等已成为民众接触新事物、新文化的新形式,如今,京族独弦琴主要通过广播电视等进行传播,传统的传播手段不能够满足现代大众对信息接收的强烈要求,传播的效果也显得不尽人意。在独弦琴的传播方式上,现代自媒体技术没有很好的被利用起来。
四、独弦琴发展对策思考
(一)完善京族独弦琴的传承和发展体系
完善京族独弦琴的传承和发展体制在于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从资金的投入、人才的培养、科学的研究等诸多方面保护和发展独弦琴本身和传承人。政府应给予专项的资金支持,为京族独弦琴的活态传承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在人才的培养方面,要以人为重要载体,传承人是活态音乐的缔造者,同时也是活态音乐的传播者,离开了传承人,活态音乐也就很难继承下去。”独弦琴制作手工艺人、独弦琴的歌谣传唱人和口传身授的独弦琴表演者,都是京族独弦琴活态传承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给予他们充足的物质支持和精神上的支持。同时对民间的传习基地、培训班等制定现代化的规章制度,以此来更好的培养京族独弦琴传承人才;在科学研究方面,建立健全京族独弦琴制作和演奏的现代理论体系。一方面应组织专业化的团队,通过田野采风等方式深入了解独弦琴音乐文化,成立专门的编写组,尽快编写出有关独弦琴制作和演奏技艺等方面的新教材,以此来为科学传承京族独弦琴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将京族独弦琴融入现代学校教育之中,通过在各级学校中设立独弦琴传习班等方式,使年轻一代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独弦琴文化艺术,提高年轻一代的文化自觉意识。
(二)打造京族独弦琴品牌效应。
品牌效应的打造可以迅速提升京族独弦琴文化的社会知名度,并以此获得丰厚的社会经济效益,增强京族独弦琴在人民大众之中的生命活力,使之更好地融入到人民文化生活之中。一方面要不断丰富独弦琴演出形式,推陈出新。除了继续办大办好京族民族传统节日“哈节”之外,还应不定期举办一些如中越独弦琴交流会、民间独弦琴演奏比赛等方面的社会文艺活动,为独弦琴的活态传承营造出多姿多彩的艺术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尽快促进独弦琴文化与其他文化产业的融合。如将独弦琴文化与文化旅游业结合起来,推出以独弦琴为主的民族器乐音乐会,运用现代设计语言,设计并制作独弦琴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在现有基础上对京族博物馆进行全面改造和升级,建立健全现代化的独弦琴展览区域,增强独弦琴的社会经济附加值,使之尽快融入现代市场中,以便更好的被人们所接受。
(三)利用好现代自媒体技术
一方面是利用广播电视和报刊书籍传统媒体媒介加强传播的深度。扶持独弦琴相关作品的创新创作,加大资金的投入,用于制作优秀的艺术产品,如京族独弦琴传承人苏海珍于2005 年发行了独弦琴CD 专辑《海韵魅影》就取得了巨大的对外传播效果。又如京族“哈妹组合”也曾通过参加中央电视台青歌赛原生态民歌比赛向全国民众展现了京族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是利用现代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拓宽传播的宽度。建立京族独弦琴宣传传播的官方网站以及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平台,将京族独弦琴文化用实物化、图像化、声音化等更全面更立体的方式展现给人民大众,也可以通过各大网络直播平台,通过现代化的途径,让京族独弦琴走入民众的文化生活,并逐渐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
(四)加强对外的文化交流
京族独弦琴为中越的边境民族京族人所独有的乐器,广泛流传于中越两国之间,是两国交流的重要桥梁,正因如此,更应该促进京族独弦琴音乐文化与越南以及世界文化之间的交流学习,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宽度和深度。在保证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创新京族独弦琴的交流渠道,通过举办大型演出、出国访问、举行学术交流等多种方式方法进行文化交流。充分利用京族独弦琴自身所特有的跨境特征,广泛吸收国际优秀文化成果的营养,以此来打造更立体化更多元化的文化空间氛围。
结语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民族特色乐器是少数民族标志性的文化标志,也是民族音乐艺术文化的强有力载体。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京族人以其悠长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展现出了京族独有的艺术风格。传承和发展独弦琴艺术对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挺高民族文化的自觉性,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现代传承理念下民族特色乐器的传承必须要从传承模式、传承艺人、传承器乐、传承平台等诸多方面来进行努力,在政府与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京族独弦琴文化艺术才能够历久弥新,不断焕发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注释: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何政荣:《中国一弦琴与京族独弦琴流源考》,《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 年第6 期。
[3]金开诚:《中国古代乐器》,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67页。
比如案例1是纯初中几何知识,学生可以借助工具操作探究,从直观感知到抽象推理;案例2学生可以在纸上画图、观察,甚至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等于斜边一半”就能直接得到点运动的路线,这都是初中学生可接受、能自主完成的问题.但纵观一些初中数学题,人为拔高要求的现象并不鲜见.如案例3本质上是“定弦定角”问题,远远超出课程标准要求.案例4虽然是数学阅读理解探究问题,但是解析味很浓,命题者打了“擦边球”,这样的现象并不是个案,要引起初中数学教师包括命题者的警惕,动点运动问题的试题命制和教学必须严格依标据本,尊重学生认知.
[4]何政荣:《中国一弦琴与京族独弦琴流源考》,《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 年第6 期。
建立参数化模型,关键是能明确表达模型结构的参数变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压铆连接结构参数变量如表1所示,压铆连接模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5]戚剑玲:《古弦新韵》,云南大学,2018 年版,第28、29 页。
[6]缪天瑞、吉联抗、郭乃安主编:《中国音乐辞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年版,第89 页。
[7] [德]罗伯特冈特:《十九世纪东方音乐文化》,金经言译,台北丹青图书有限公司出版社,1987 年版,第51 页。
照片本身是一个二维静止的图像,它很难像视频那样能清晰、准确,同时带有极强逻辑性地讲述一个故事。但其实图片的故事性表达也有技巧,将婚礼当作一个事件来拍,把握住一些关键性的瞬间,以及人们所展现出的情绪,并以此串联出整个故事,能提升作品的感染力。同时,在拍摄人物多、层次丰富、元素信息庞杂的画面时,我反而习惯用浅景深去简化它。极简的画面看似信息量不大,但反而突出了重点,就像是特写镜头。带有不同信息的画面串联起来,就会形成一种独特的时间上的叙述感。
[8]王耀华:《世界民族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 年版,第121 页。
[9]田联韬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下)》,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第56 页。